邹忌讽齐王纳谏问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注释》。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
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字词解释:1、讽:用含蓄的话语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昳:光艳。
4、窥镜:照镜子。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相比,谁…6、及:赶得上。
7、旦日:明日。
8、不若:赶不上。
9、孰视:仔细看。
孰,通“熟”,仔细。
10、以为:认为。
11、暮,夜晚。
寝,睡觉,就寝。
卧。
之,代词。
12、美我:以我为美。
美:认为…美。
13、私:偏爱。
14、畏:害怕。
15、朝:朝拜。
16、诚:确实。
17、以:认为。
18、地:国土。
方:方圆。
19、城:城池。
20、宫妇:指宫中的王后、王妃。
左右:皇上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
21、蔽,蒙蔽。
22、下:颁发、下达。
23、面刺:当面指责。
24、能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
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5、闻:使…听见26、若:像。
27、间进:偶尔进谏。
间,间或,偶然。
28、期年:满一年。
2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理解性默写: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出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示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一、选择题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典籍?A. 《左传》B. 《史记》C. 《战国策》D. 《论语》2. 邹忌在故事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A. 直接批评B. 通过比喻C. 以诗歌形式D. 通过讲故事3.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齐王最终接受了邹忌的什么建议?A. 改革政治B. 增加赋税C. 减少军事开支D. 广纳贤才4. 邹忌在故事中提到自己不如城北徐公,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A. 谦虚B. 直率C. 勇敢D. 机智5. 故事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这反映了什么现象?A. 偏见B. 阿谀奉承C. 客观评价D. 个人偏好二、填空题6. 邹忌通过_________的故事,使齐王意识到了自己接受的都是_________,从而开始_________。
7. 邹忌在故事中提到,他的妻子、妾和客人之所以都说他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8. 齐王在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_________的措施,使得齐国的_________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简答题9. 请简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启发齐王的?10.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列举至少两点。
四、论述题11.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论述在现代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如何正确地接受和处理下属的意见和建议。
五、案例分析题12.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你的下属向你提出了一些改进工作流程的建议。
请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分析你应该如何评估和采纳这些建议,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六、应用题13.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打算在课堂上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你将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七、作文题14. 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学到的领导艺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请注意,以上练习题仅供参考,实际教学或考试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整体感悟1、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纳”、“谏”分别是什么意思?答:讽:动词,讽喻。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
)纳:动词,接受。
谏:名词,指批评意见。
2、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除蔽纳谏。
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邹忌讽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推理,巧于讽喻的谋臣形象,表达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4、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人不能被美言所迷惑,要有自知之明;说话要讲究方式,语言要委婉;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等。
(或:启示:从邹忌的角度说,要冷静地对待他人的赞誉,不盲目听信;从齐王的角度说,要有虚怀若谷,勇于听取批评的胸襟。
)二、用原文回答★第一自然段1、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语句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邹忌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自然段邹忌分析“王之蔽”的句子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第三自然段暗示“王之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效果卓著的语句是?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段落分析▲第一自然段1、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邹忌形象的?从这段文字看,邹忌有哪些特点?答:从肖像、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刻画邹忌的形象。
相貌美丽,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不同的心态?答:语气明显不同。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可见其妻的偏爱之情,用反问句,语气十分肯定,不容置疑。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意对即可。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亦可。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21.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答: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2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答: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1.齐威王能“一鸣惊人”得益于邹忌的这次劝谏,那么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弊甚矣”的结论。
2.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3.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都需要哪些条件?比干劝谏纣王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楚怀王而被放逐,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开元盛世”,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同时,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方可进谏成功。
4.本文写法极具特色,请结合课文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部分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
第二部分是以切身经历设喻。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有很强的说服力。
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它采用模拟推理,用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
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性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仅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6.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模拟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
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
7.邹忌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
有自知之明能经常自我反省,能正确的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善于推理和比较,聪明精细。
8.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
9.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主“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
5邹忌讽齐王纳谏考卷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出自哪部著作?A. 《左传》B. 《战国策》C. 《史记》D. 《汉书》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A. 齐国B. 楚国C. 魏国D. 燕国A. 知己知彼B. 亡羊补牢C. 门庭若市D. 狐假虎威4.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A. 直言进谏B. 曲线救国C. 以身作则D. 请教他人5.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齐王最终采纳了哪些建议?A. 严格选拔官员B. 减轻百姓负担C. 奖励进谏者D. ABC都是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是齐国的______。
2. 齐王在位期间,齐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邹忌为了国家社稷,决定向齐王______。
3. 邹忌通过讲述______的故事,让齐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 齐王在邹忌的讽谏下,颁布了______,鼓励百姓向他进谏。
5.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______成为了齐国的美谈。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背景。
2. 邹忌是如何成功地讽谏齐王的?请简述其过程。
3. 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四、论述题(20分)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谈谈你对“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理解。
五、案例分析题(20分)材料:某公司领导在管理过程中,独断专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员工怨声载道。
请你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为公司领导提出改进建议。
六、作文(40分)题目: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一、选择题答案1. B2. A3. C4. C5. D二、填空题答案1. 宰相2. 进谏3. 狐假虎威4. 纳谏令5. 邹忌讽齐王三、简答题答案1. 齐威王在位时,齐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
邹忌作为齐国宰相,为了国家社稷,决定向齐王进谏。
2. 邹忌通过讲述狐假虎威的故事,让齐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简答题汇总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2.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
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②群臣纷纷进谏。
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
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5.“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现在用来形容什么?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6.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7.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8.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9.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0.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1.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事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基础知识速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由此观之B、皆以美于徐公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C、乃下令:“群臣吏民……。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4.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渔人甚异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5.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3分)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讽、刺、谤、讥”这几个词在文中的感情色彩都是中性词。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真相。
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邹忌以家中小事讽谏齐王,齐王采纳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大治。
二、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说理方
法?有什么好处?
本文记叙了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美的家庭小事。
道理:说明人是很容易被蒙蔽的,劝谏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三、文章开头写邹忌的外貌有何作用?
突出邹忌之美,为下文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四、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要想劝谏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1、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2、邹忌劝谏的对象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能察纳雅言,具有谦虚开阔的胸襟,
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五、邹忌说道“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只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就可以了,他会知道该采取什么政治措施。
邹忌点到为止,充分尊重对方。
六、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他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
..,不被赞美冲昏头脑。
2、他关心国事,勇于进谏,善于进谏,语言委婉
..巧妙。
3、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七、妻妾客回答时候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1、妻子是偏爱之情,妾是畏惧顺从,客人是应酬逢迎。
2、因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
八、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态度是不自信。
如“忌不自信”“复问其妾”“自以为不如”“弗如远甚”等。
九、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1、国内: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2、国外:各国都来朝拜,齐国成为强国。
十、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越直接奖赏越高。
意味着齐王具有开阔的胸襟,具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十一、文中写进谏者人数是为了说明什么?
人数越来越少,说明齐王采纳了邹忌建议后广开言路,问题越来越少。
邹忌的讽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非常成功。
十二、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你怎样看待这句话?
我认为忠言不一定逆耳。
比如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巧妙地讽谏了齐王。
我们在与同学、父母、老师交往中,向对方提出建议时要讲究说话技巧,尽量委婉巧妙地劝说,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使对方欣然接受,这样忠言也可以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