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训练17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3
重难点16 诗歌的比较阅读题型一比较诗歌形象(意境)题型二比较诗歌语言题型三比较诗歌表达技巧题型四比较诗歌感情态度总结:鉴赏原则:整体把握,寻同辨异解题方法:1.审题关键:“同”“异”“同和异”2.答题指向:比较点——寻同辨异3.答案层次:分值、分布2022年全国甲乙卷,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考查的都是比较阅读试题。
【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一般从“求同”、“求异”或“求同和异”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类型】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天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天津卷)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一、【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唐】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
阅读下边的文章,达成1~4 题。
缸中日月张金刚①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雅致或粗拙,或年青或年老,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勤劳与汗水,储存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目睹千滋百味的光阴流年。
②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加着琐碎的烟火生活。
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襟怀激励着农人的劲头,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奇特,占天气之时节,与时间交好友,融调料入食品,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土。
③缸,可谓农家的脸面;撩开缸,即可知家况。
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开一片金黄。
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 刷” 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高兴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聚积;留在簸箕里的调皮颗粒,跳跃、转动,拨动着愉悦的心弦。
④一家人,欢聚慌乱,片晌间,丰产的粮食,盛满了大缸小缸,冒着尖儿;用手抹平、轧实,盖上盖子,便储下了一年的收获、来年的希望。
取粮时,翻开缸盖,一股粮食的幽香迎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串门的同乡,习惯望望他人家粮缸的大小、多少,或许干脆揭盖观瞧,咂舌夸赞一番,主人家自是喜笑容开。
⑤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冼、抹净、晾干。
将鸡蛋齐整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间,捞出煮食。
腌制越久,滋味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
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
蛋清细平滑润,蛋黄娇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久,令人回味。
经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密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世。
⑥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
罢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斑斓的精制小咸菜,清爽干脆、风味独到,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
热点08 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
近几年高考对“名篇名句默写”题的考查难度加大,考查形式由依据上下句填充式默写,变成了近几年一直采用的情景理解式默写。
情景理解式默写题无疑已成为高考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主流题型,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
突破一准确把握“4信息”信息1:题干直接体现所填名句的关键意象这类信息往往就是所填写名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默写时要紧扣此类信息联想相关的名句。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紧扣“黄鹤”“猿猴”(猿猱),即可明确所填名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信息2:题干直接表述所填名句的意思这类信息有时就是对名句的翻译,因此,我们在默写时只要把“现代文”还原到“古文”即可。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爱好美德,严格约束自己,但因为犯颜直谏而很快被贬谪的两句诗是“,”。
自己虽然爱好美德,严格约束自己,但因为犯颜直谏而很快被贬谪↓↓↓↓↓↓↓↓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 朝谇 (而) 夕替信息3:题干提示所填名句的位置这类信息中往往有表明所填名句位置的词语,比如“开头”“最后”“收束”等,默写时检索定位,找寻答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收束”一词已提示了所填写名句的位置,再结合“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很明显空缺部分应该填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信息4:题干提示所填名句运用的手法这类信息往往明示应填写名句所运用的手法和效果,比如“夸张”“侧面描写”“对偶”等等,默写时学会联想,确定答案。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场景,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情境中“侧面描写”已明示所用手法,“洞箫声音的悲凉”已明示表达效果。
根据手法和效果,及前面的提示,可联想到应该填写的名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1-13古诗文阅读+学案(打包6份)专题十一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1.[2023·济南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手法);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主旨)。
解析:答题步骤如下: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表现手法);第三,点出该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诗句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思考这一句与上一句同为对偶句,结构相同,而且都用了比喻,再想想这一句中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是什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其次,这一句同上一句一样,都是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颇为常见,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之类;然后再思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二轮复习定向】“炼字"炼句”既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一、辨析病句[ 题组一语序不妥]1.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近来浙江温州接连出现的因公司资本链断裂而“跑路”的老板,不单给温州公司家的集体形象“抹了黑”,还欠下一笔还不了的金钱债务。
B.杨幂这个名字对中年人可能是陌生的,但是青年人倒是熟习的。
C.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察看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快速捕获形象并长远地储藏在脑筋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D.英式早饭在世界上颇负盛名,它已经超脱了“早饭”的原意,而是在更广的层面上代表了英国独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其美味吸引了八方来客前来品味。
分析: A项,可改为“ 不单欠下一笔还不了的金钱债务,还给温州公司家的集体形象‘ 抹了黑’”;B 项,应改为“中年人对杨幂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C项,前半句的“ 记忆力” 和“ 观察力”地点对换,与后半句的“ 捕获形象” 和“ 长远地储藏” 相对应。
答案: D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夏令营活动关于学生们增强身心健康、宽阔视线、提升学习兴趣、锻炼坚毅意志、培育团队精神拥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B.上海音乐厅精心打造的“五一”晚会奉献给观众的俨然是一桌名家荟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
C.打着“民主”的旗帜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寻衅,也将对亚太地域以致台湾地域的和安稳固组成严重威迫。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单决定着世界的将来,并且决定着未来自己的中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远景。
分析: B 项,语序不妥,“ 俨然是” 是“ 奉献” 的状语,应移至“ 奉献” 以前;C项,递进关系语序不妥,应为“ 台湾地域以致亚太地域” ;D项,语序不妥,应先“ 决定着将来自己的中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远景” ,再“ 决定着世界的将来” 。
答案: A[ 题组二搭配不妥]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可以够保持连续稳步增加,表示我国应付经济危机的调控举措和抗危机的能力不停提升。
任务突破练17 赏析题——明确角度,注重分析效果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片叶”表示书信。
④“欲凭”二句借鉴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和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下片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片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下片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2.(对点题)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片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春远①杜甫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
②肃肃:花落的声音。
③菲菲:花落的样子。
④亚夫营:借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数有关中乱”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剑外清”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母亲莫言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荒僻落伍的农村。
5 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困难的光阴。
生活留给我最先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绽放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形。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洋溢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烦闷而湿润,让我的心感觉一阵阵地收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掌握生活,来感觉事物。
储藏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力,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类感觉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相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居然哼唱着一支小曲!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世中遭到的磨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磨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可以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庄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无缘无故地感觉了一种巨大的惧怕。
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辰,我总担忧母亲走上死路。
每当我下工回来,一进门就要高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觉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叫。
我感觉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高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特别不满,她以为一个人特别是男人不该当随意呜咽。
她追问我为何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④母亲的话固然声调不高,但使我蓦然获取了一种安全感和关于将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内心不安的儿子做出的威严承诺。
活下去,不论多么困难也要活下去!此刻,只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磨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久陪伴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平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滔滔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一个面貌憔倅、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房屋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专题七图文转换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图文转换在《考试大纲》中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来要求,而是包含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精确、显明、生动”这一考点当中,实力层级为E 级。
因此,图文转换所考查的是一种更为综合的实力,这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依据图或表供应的信息,解读相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或推断,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题从表面来看是“看图说话”,事实上是对语言表达应用实力的综合考查。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表格类(表格、坐标图、饼状图)1.(2015重庆,19)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安排”,依据该图供应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安排的状况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概括精确,不超过80字。
(5分)答:答案在草地、运动场、消遣场,男孩运动的时间多于原地休息的时间;而女孩则相反。
在硬场地和自然场地,男孩、女孩在原地休息的时间均多于运动的时间,但男孩运动的时间还是多于女孩。
2.(2015浙江,7)阅读下面的图表,依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5字)(2分)(2)依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不超过40字)(3分)答案(1)(示例)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2)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3.(2024湖北武汉汉阳一中四模,21)下面是关于中学生零花钱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依据以上图表,请你提出两条对中学生合理花费零花钱的建议。
建议一:建议二:答案(示例)①依据实际,安排开支,不要频繁地向父母要钱。
②坚持记账,节约开支,记录自己手中的钱怎样花,尽可能节约。
③尽可能把零花钱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合理运用每一分钱。
(答出随意两点即可)4.(2024四川成都七中热身考试,20)请依据下面的图表简要概括中国人的睡眠状况。
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对点训练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力,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
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
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
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
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
..,看透了
人的本质
..的某些方面。
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中国剪报》2012年10月31日第五版,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和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一问答题区间很明显在第①段中,应从描写的角度入手作答。
第二问设题点在第②段中,从该段中筛选整合关键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请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人性的最低标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透了人的本质
..的某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散文重点词语的含义。
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答案:(1)是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2)某些本质,指人在严酷的现实中体现的脆弱、丑陋、堕落等,比如害怕死亡、饥饿、困难等;比如失去人的尊严、骨气等;像保管员条件稍稍优越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等。
3.请说说第⑤段写以色列老太太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散文重点句段的作用。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1)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
(2)让文章结构灵活多变,有迂回,有张力,为下文抒写感受作铺垫。
☆4.“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多种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重要句子的内涵和分析概括主旨的能力。
母亲和故乡都有孕育作用。
能从人生和文学两个角度去答,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激励、推动作用,可从对我、对民族以及对其作品三个角度入手作答。
答案:(1)孕育作用:a.女人、母亲像大地孕育万物生命一样,孕育繁衍生命。
母亲用野菜支撑这个家。
精神上,母亲、父亲、爷爷,历经苦难,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和信念,对“我”人生价值标准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b.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
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激励、推动作用。
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这种精神信念,又让其作品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