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最新(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最棒的玉米》-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10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凭借课文的语言,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描绘琴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二泉映月》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乐曲激趣导入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2、交流感受。
3、交流资料4、猜测课文主要内容,验证性阅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内读课文,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课文记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经过。
再现名曲丰富内涵,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三、发现一道风景1、在文中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2、交流,读文中有关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关键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3、读小诗,读出诗情画意4、师小结过渡:多美的景色啊,如银月光,皎洁明亮,一泓清泉,在缓缓流淌,月亮的倒影那么圆润、空灵。
就在这美丽的二泉,阿炳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化作一曲《二泉映月》,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1、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有关资料,跟随阿炳来到了无锡惠山,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再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课件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3、提出要求:你能为我们再读读这处风景吗?生朗读,(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之中)4、生齐读词语,唤出风景(师:让我们齐读这组诗般的词语,深情地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二、倾听悲苦人生师:天上的明月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依然清洌,阿炳十多年后重回二泉,已是双目失明,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一泓清泉,静影沉璧,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师:这淙淙流水蜿蜒而来,这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阿炳还是——(生接:看不见)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他想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有关文字,拿起笔在书上标记出来。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标题:《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生字词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和教辅材料。
2. 教师准备课堂教学用具,如黑板、彩色粉笔、图片、PPT等。
3.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或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 生字词语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学生跟读并做相应的练习。
4. 课文理解和表达: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并展开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拓展活动:通过游戏、歌曲、手工等形式,巩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2. 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内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第7课《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模拟实验:教师拿出一个瓶子,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教师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
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教师说完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2.更换学生重复试验三次。
3..鼓励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4.引导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己对游戏过程的看法。
5.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实验有关的课文,这是一个特殊的实验。
(板题:一次特殊的实验)6.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阅读课文,初步探究。
1.谈话引入: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甚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次特殊的实验”去亲身感受马克思的这段话。
2.解题导读:“特殊”就是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
这次实验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秋天向我们微笑教学手段:生字卡、日历知识与技能目标:1、自由读文,自主识字2、理解“烦恼”“觅食”“嚷”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识字,自由读文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感情重点:掌握生字音形义难点:识记生字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1、同学们,一年有哪些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呢?2、秋季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向我们微笑》3、生齐读课题4、你读课题后想了些什么?(自由说)二、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2个学习目标,请齐读目标(同上1、2)三、自学指导(一)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2、比一比,看谁读的音准,声响亮3分钟后抽学生轮读(一)、生自由读文(二)、比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每生读一句)师纠正不准确的音四、自学指导(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给生字组2个词,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一)、自学生字并组词(二)、比认读生字、组词,指名认生字并组两个词。
说说“烦恼、觅食、嚷”的意思五、1、男女小组各轮读一节2、指导背诵六、作业:写生字各一排并组两个词。
教后反思:1、秋天向我们微笑教学手段:读悟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读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读中了解秋天特点,美丽情感态度目标:感受秋天的美丽重点:了解秋天特点难点:感受秋天的美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向我们微笑》生齐读题目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1、2)生齐读目标三、自学指导(一)自由读文,读到你喜欢的诗句画上横线,并说说为什么喜欢(一)、生读、画(二)、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读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自学指导(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说说秋天经我们带来些什么呢?下面开始自学,3分钟后检查(一)生读背(二)、第二次比读,比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课文1、指名读第一节,并说说写了秋天的什么?(桂花)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打上“Δ”它们指谁?(夏天)2、第二节、三节、四节、五节各写了些什么?并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西师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一等奖1、西师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体味作家平淡中蕴含高深的文字境界。
2.理解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生活以及人的本性的深切感受。
3.学习文章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与难点:1.对“泉水”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对阿柄艺术风格的感悟理解。
突破口: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学作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爱听音乐吗?听过民乐吗?有一首中国民乐使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这首乐曲应当跪下来听,大家到底想不想听啊?二、介绍阿炳,放送音乐《二泉映月》,听后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
父亲是一位道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
从小时候起,阿炳就跟父亲学习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和练习刻苦,他13岁时就已熟练掌握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他的命运曲折坎坷,儿时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多岁时双目失明。
生活无着落,只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
五十多岁时,吐血病故。
正是这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苦难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阿炳卖艺几十年,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改编、演奏了许多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现存的传世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六首。
而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3.引入———今天我们来拜读韩静霆的《听泉》,看他对盲人阿丙的《二泉映月》有怎样的理解?三、师范读课文后,生再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细心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赏析第三段“泉水一冲出深山……跑向山外的世界”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曲子的美妙动听?齐读相关文句,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吗?四、探究问题:1.文题中的“泉”指的是什么?2.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那围绕《二泉映月》写了些什么内容?(板书)明确:(1)产生(2)流传(3)内容(曲子的意境)(4)评价(崇高的艺术地位)五、我们学习了《听泉》,你有什么感受?你赞成小泽征尔的评价吗?那你对他的话是如何理解的?六、课外拓展: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谈谈你对这首钢琴曲的感受。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整理关于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一、直奔重点,质疑激趣齐读最后一个段,学生自由提问。
(如:“游手好闲”是什么意思?佩佳是怎样游手好闲的?佩佳是怎样过这一天的?他是怎样明白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的?)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1.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在自己能读懂的地方旁批,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你读懂了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在小组内交流初读体会(如:识记生字的方法、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体会、对问题的感悟)。
3.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梳理提炼。
三、合作探究,细读感悟根据学生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选择重点问题讨论:1. 佩佳是怎样失去这一天的?(1)用“--”勾画出写佩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Δ”标出写佩佳动作的词:睡、坐、吃、嬉戏。
(2)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3)结合勾出的词句理解“游手好闲”。
2. 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明白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的?读一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妈妈对佩佳的关爱,读出妈妈语重心长的语气。
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3. 妈妈帮助佩佳,佩佳心里会想些什么?你知道什么叫“失去的一天”了吗?读第5段和最后一个段,读出佩佳的懊悔。
4.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认为佩佳应该怎样度过这一天?四、拓展延伸,领悟升华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等。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 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1 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 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 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1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 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一)导学“求治”部分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 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3 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4 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1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2 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 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4 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5 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1 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
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2 课堂交流(C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 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 小结(四)导学“术后”部分1 默读课文。
2 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3 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4 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5 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6 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7 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8 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9 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第1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潋、滟、宜”三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赏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多媒体课件循环播放西湖十景,引导学生借助流动字幕进行欣赏。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知道风来时万物的变化。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是什么样的?2.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呢?3.风你们见过吗?是呀,风来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可有人却知道风在哪儿。
他看见风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板书课题)4.指导学生读好“风”。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教师范读。
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自读生字,然后自由读文。
3.反馈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评议。
(2)小朋友跟老师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读好字,再读课文。
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并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生字的识记方法。
(5)开火车读,巩固小朋友对生字认读。
4.朗读课文。
(1)小组自由读,读好生字,读好课文。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教师读,故意读错生字、添字漏字,让学生帮助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根据学生纠错的情况,强调读书的注意事项。
(5)学生自由读。
(6)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读文的情况。
(7)小组比赛读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说风都在哪儿呢?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响应的挂图。
3.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凭什么判断风在这些地方呢?4.结合课文内容反馈,教师板书。
(颤动点头起波)5.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四、自由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西师大版语文四班级上册教案听泉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散文,写了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轮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宠爱。
一起看看西师大版语文四班级上册教案!欢送查阅!西师大版语文四班级上册教案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散文,写出了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轮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宠爱。
全文一共由5个自然段组成,是依据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挨次来写的。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局部,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其次自然段为其次局部,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局部,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倾听、品尝着泉声,抒发了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教学目标:1、学会12个字,生疏8个字。
2、读准并理解“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叉流泻、湿漉漉、纯洁、悠悠扬扬、安详、循着、繁花似锦、古树参天、借宿、万籁俱寂、倾听、雄浑、流连、孕育、蓬勃生气〞等词语。
在同学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奇特,增加宠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奇特好玩。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
谁会用它来组词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殊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
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泼了。
2、譬如说刚刚有同学说到的“倾听〞“倾听〞这些词就格外好。
《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寓意。
3.能联系实际谈体会,愿意做一个自信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两张漫画:自信的玉米、绝望的玉米。
学生:收集关于自信的名人名言、诗句、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棒”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描写玉米的“棒”的?画一画,读一读。
2. 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棒,却没人夸奖你;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却没人赏识你……不用着急,读了《最棒的玉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选定的符号勾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自荐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情感
1. 出示两张漫画——自信的玉米、绝望的玉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玉米的不同表情。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找出文中与漫画对应的段(第2、第6段)。
2. 细读第2段。
(1)学生自读第2段,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个玉米怎么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板书:自信。
)
(2)能读出玉米自信的感觉吗?练一练,推荐读,自荐读。
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
“交口称赞”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周围的玉米是怎样交口称赞的,再说一说。
3. 细读第6段。
(1)学生自读第6段,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个玉米怎么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2)能读出玉米绝望的感觉吗?练一练,自荐读,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
男女同学赛读,全班同学配上动作读。
4. 细读第3~5段。
(1)一个充满自信的很棒的玉米,后来怎么变得绝望了呢?抽读3~5段,谈谈体会。
(收获那天,老爷爷只看了看棒玉米,却没有摘走它;第二天,老爷爷收走了其他的玉米,却没有把它摘走;第三天,第四天……以后好多天,老爷爷看也没来看它。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它绝望了。
)
(2)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棒玉米的这种心情吧,齐读3~5段。
5. 细读7~1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