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11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朱自清和其代表性作品《背影》,了解青年成长问题和亲情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朱自清以及《背影》文本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身边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背影》。
这篇作品是朱自清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父亲为儿子背影的羞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父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亲情之重要和青年成长问题。
通过本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青年时期的爱与亲情。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也同样可以得到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法——通过听讲解、朗读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全面认知这篇文章。
2. 听说法——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看图法——通过图像教学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4. 演示法——让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5. 课堂互动法——让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内比赛等形式进行互动,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环节:预习《背影》的内容,以及朱自清的作品创作脉络。
2. 导入环节:以亲情故事或者朱自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引出本篇课文《背影》。
3. 阅读环节: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反复讲解,强化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4. 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5. 思考环节:围绕文章中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精品】最后一课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
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
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
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
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案四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推荐《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2.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评价任务:1.复述课文故事2.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3.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
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
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
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是一节语文课。
也许你听了心里不会产生任何波动。
是啊,这很平常呀,我们每天都有语文课。
那么老师问你:每天都有语文课,你能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你一定会笑话老师,今天这是怎么啦,可能是神经错乱了吧。
没什么感觉呀!我们每天不都是这样吗?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的。
学生接受教育学习母语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吗?可是,有一个小孩却知道,一个人能自由快乐的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有多么幸福!因为他被人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权利,再没有机会来学习母语了。
他是谁,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男孩,他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一个小学生。
二、出示学习任务1、读懂小说故事,认识小说人物。
2、学好母语,胸怀祖国。
三、看题目,提信息。
看到小说题目,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自己说说。
想知道更多,请你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标出生字词,自查工具书。
先读通课文。
2、圈出文中人物,把你读懂的故事讲一讲。
五、认识探究小说人物形象。
“我”是谁?“我”眼中的哈墨尔先生呢?想了解,想认识,请你细读课文。
1、用曲线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我”的语句。
2、用横线标出具体描写哈墨尔先生的语句文段。
(提示: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常见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六、自主学习检查,学生展示找出的语句、语段。
按要求,说说你了解的人物特点。
1、先给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标出的语句。
选择一处说说你的分析,讲给同位听。
2、个别展示。
自由选择句子赏析,认识人物。
七、精彩语句品读。
集中展出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思想认识、情感变化的语句。
整体认识这个小学生的性格发展。
选取典型语句认识哈默尔先生,体会他的爱国情感。
八、小结课文,分析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
体会小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普通人,爱国心,表现法国人民眷恋母语、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最后一课教案经典5篇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教案是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
此次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最后一课教案”的文章,希望这些创意能够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趣!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最后一课》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中学营方蕾【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需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和主题,以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
本节课是一篇小说,学习小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因此赏析人物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阿尔萨斯州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描写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句子。
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人物描写方法,并赏析人物形象。
3.教师点拨,对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更好地理解文
章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惩.罚()祈祷
..()踱.步
()钥匙
..()
郝.叟()宛.转()懊.悔()
2.都德,()国小说家。
《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是()。
3.说出本篇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
4.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
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2.创作背景:
1870年,普鲁士人入侵法国,爆发
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
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导致战
争失败。
战后普法两国签订合约,
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
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
祖国,以便己方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达了一条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就是以这件事为题材写的。
3.小说的基本知识:
①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③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⑤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自主学习】
1.文章标题“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文中两次提到“最后一课”
有什么用意?(找出并体会)
明确:
☆韩麦尔先生是在自己的国土上,用本民族的语言来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融进了教师、学生和村民们对祖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沉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无比痛恨的感情,表现作者深切的亡国之恨。
2.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弗朗士的心情有什么
变化?(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最后一课
第四部分:散学时刻
心情变化: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
3.根据下列图片简要概述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完成下列图表)
点拨:通过这幅表格可以看出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朗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3.作者刻画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韩麦尔先生是怎样
一个人?
明确:除外貌描写以外,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4.文章最后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
作用?
明确: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钟声、号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的作用。
【我来总结】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精神。
【拓展延伸】
奴化教育
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
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情感升华】
发出号召呼吁: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达标检测】
1.下列画线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郝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dǎo)懊悔(ào) 夹道(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 捂住(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í) 赚钱(zhuàn)
2.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3.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是国作家的代表作。
它以为背景,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普军侵占以后的情景。
小说巧妙地选择视角,从一个淘气的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被侵占国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恋恋不舍的感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篇小说,但是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小说,对于小说的内容等不是很了解,因此这篇课文不能把它单独的当一篇小说来分开解
读,但可借鉴小说三要素来解读、设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小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因此赏析人物是本课的重点,最好是用两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要想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就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需要老师的知识补充。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是一课时,所以给学生读的时间有些过少,因此在以后授课中最好是用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