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3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学习,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案例一:“小马虎”变“细心娃”学生姓名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在学习上总是粗心大意,作业和考试中常常因为马虎而丢分。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在做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一边写一边玩。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老师首先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让他明白认真细心的重要性。
然后,老师为他制定了一个专门的学习计划,规定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同时,在他做作业时,老师会定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家长也积极配合,在家中为他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每当他认真完成一次作业或者考试取得进步时,家长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带他去公园玩或者买一本他喜欢的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姓名逐渐变得细心起来,作业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考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像学生姓名这样马虎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及时的监督和适当的奖励,帮助他们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案例二:“小懒虫”成“勤奋生”学生姓名在班级中是出了名的“小懒虫”,不爱运动,不爱劳动,就连学习也缺乏积极性。
老师经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他在家中也是什么都不愿意做,总是依赖父母。
为了改变他的这种状况,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勤劳小蜜蜂”的评选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劳动和体育锻炼。
同时,老师给学生姓名安排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擦黑板、整理图书角等,并在他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长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事事包办,而是让他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
并且,家长每天会和他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等。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姓名逐渐变得勤奋起来,不仅积极参与班级劳动,还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在习惯养成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和问题。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却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
比如,他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作业时也常常粗心大意,字迹潦草。
在课堂上,他虽然积极发言,但却经常打断老师和同学的讲话,不懂得倾听。
经过与小明的深入交流和观察,发现他的这些不良习惯主要是由于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造成的。
为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首先与他一起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作业时间,并设定了完成作业的质量标准。
同时,老师还在课堂上专门设置了“倾听小明星”的评选活动,鼓励小明和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倾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课堂上,他也开始学会先倾听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案例二: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她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们交流和合作。
在小组活动中,她也常常表现出不积极参与的态度,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与小红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她在家中也是比较孤僻,很少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班级中组织了一系列的团队活动,如小组竞赛、合作游戏等,并特意安排小红担任一些重要的角色,让她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同时,老师还鼓励同学们主动与小红交流和互动,邀请她一起参加课间活动。
渐渐地,小红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和合作,在团队活动中也表现得越来越积极。
案例三:小刚是一个非常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经常做小动作,影响周围的同学。
他的书包和书桌也总是乱糟糟的,没有整理物品的习惯。
为了帮助小刚改掉这些不良习惯,老师首先与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的生活,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案例介绍:学生李海瑞,聪明、好动,反应快,但自身有很多坏毛病,如:上学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捣乱别的学生等。
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一个“调皮大王”。
学习成绩一直很差, 刚转入我班时,每次测验都不及格。
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甚至有时还把桌子弄翻了,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时间爱搞“恶作剧”,欺负其他同学;书写很不认真;在家任性、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亲根本管不了他。
分析: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任性、学习成绩很差。
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管他,在学校里也是“人见人恨”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不再管他。
但该同学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
如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就会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表现良好。
采取的措施: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
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他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鼓励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现,有进步时就给予肯定,让他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进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认真,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
”、“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训练,就会使他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老师多和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转化。
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他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经常与同学讲话,扰乱课堂秩序。
下课时间,他喜欢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有时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
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疼,希望他能改掉这些坏习惯。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2. 个性因素:小明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3. 学校因素:学校在行为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三、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 培养小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3. 增强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同学和睦相处。
四、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制定家庭教育方案。
(2)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关爱小明,关注他的成长。
(3)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共同参与他的学习生活。
2. 学校教育(1)加强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确纪律的重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小明的团队精神。
(3)设立“小榜样”制度,让小明学习身边优秀同学的行为。
3. 教师教育(1)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遵守纪律,提醒小明注意听课。
(2)课后,教师与小明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帮助他解决困难。
(3)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小明,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制定方案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表现,并与小明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了针对小明的教育方案。
2.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观察效果教师在学校和家庭中实施教育方案,观察小明的行为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并鼓励小明与同学合作。
课后,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在家中的表现。
3.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5个案例分析养成好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5个案例分析,旨在讨论小学生如何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案例一:小玲的整洁习惯小玲是一名小学生,她经常把书包乱七八糟地塞满了,无论去学校还是回家都是如此。
她的书桌也总是一团糟,书、纸张和杂物到处都是。
这样的习惯让她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东西,而且影响了学习效率。
解决方法:教育小玲养成整洁习惯需要从长远角度进行。
她的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制定一个简单的整理任务,例如每天放学后整理书桌,每周整理一次书包。
同时,可以鼓励小玲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将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
家长和老师的榜样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物品整洁有序,以此来影响小玲。
案例二:小明的良好饮食习惯小明是一个爱吃零食的小学生,经常把零食当作主食,偏食不爱吃蔬菜和水果。
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了小明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肥胖。
解决方法:对于小明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给他提供健康的饮食选择。
他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饮食计划,包括提供多种蔬菜和水果选择,合理安排主食和零食的摄入。
同时,可以以身作则,让小明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下逐渐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案例三:小华的课前准备习惯小华是一个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小学生。
经过观察,发现他在每次上课前都没有进行课前准备,导致上课时容易分神,听不懂老师的讲解。
解决方法:小华需要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他的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他建立一个定期的学习计划表,明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要求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例如预习课本内容、背诵单词等。
同时,可以给予小华适当的奖励和肯定,鼓励他坚持下去。
案例四:小明的阅读习惯小明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小学生,他总是把看书当作一种负担。
这种习惯导致他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够强。
解决方法:为了培养小明的阅读兴趣,他的家长和老师可以多给他提供有趣的故事书和读物。
同时,可以让小明选择他感兴趣的书籍,培养他的主动阅读能力。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3个案例分析以下是三个关于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分析:案例一:保持正确的坐姿一位家长发现他的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弯着腰,错误的坐姿导致了他的背部疼痛和视力问题。
家长多次提醒孩子,但孩子总是不能坚持正确的坐姿。
于是,家长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
首先,家长为孩子购买了一个特殊的坐垫,这个坐垫可以让孩子保持直立的坐姿。
其次,家长在孩子的书桌上放置了一面镜子,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
最后,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时间里,会定期检查孩子的坐姿,并提供必要的提醒和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已经逐渐养成了正确的坐姿习惯。
他的背部疼痛和视力问题也有所改善。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说明了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可以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的坐姿习惯。
通过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指导,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从而避免长期的健康问题。
案例二: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一位家长发现他的孩子总是晚上熬夜,早上起床困难,上课时精神不集中。
为了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决定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表。
首先,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固定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
其次,家长在孩子的卧室里放置了一个闹钟,用来提醒孩子起床和睡觉的时间。
最后,家长在孩子的睡前和起床时间里,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和早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已经逐渐养成了规律的作息时间表。
他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说明了小学生可以通过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来改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和健康状况,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人素质。
案例三: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一位家长发现他的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忘记洗手,手上的细菌和污垢可能会影响他的健康。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习惯养成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年级是学生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本案例以某小学一年级某班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案例描述1. 学生基本情况该班级共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各异。
在入学前,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方面存在不足。
2. 存在的问题(1)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书写不规范;部分学生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2)生活习惯:部分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均衡,卫生习惯较差。
(3)人际交往:部分学生不会主动与同学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3. 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身心健康。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育措施1. 开展主题班会,强化习惯养成意识(1)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习惯养成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邀请家长参与班会,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2.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1)制定班级纪律,如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保持教室卫生等。
(2)设立班委,分工负责班级纪律的监督和执行。
3. 课堂教学与习惯养成相结合(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工整。
4.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习惯养成(1)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建立家校联系册,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沟通。
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1)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绘画、音乐、体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校积极开展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律、自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案例实施1. 开展主题班会,强化习惯养成意识每周五下午,我校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例如,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向学生介绍了时间管理、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习惯。
2. 制定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班规班纪,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卫生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旨在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课堂纪律方面,规定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在作业完成方面,规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不抄袭。
3.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1)时间管理:学校开展“时间管理”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时间管理”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参加晨读活动等方式,逐步养成时间管理的良好习惯。
(2)卫生习惯:学校开展“我是卫生小卫士”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例如,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校园的清洁工作,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
(3)道德素质:学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道德讲堂”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道德故事、分享道德感悟等形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4.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五个具体案例分析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交往、网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通过对小明、小花、小刚、小亮和小红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方法,如角色榜样的重要性、明确规则和奖惩制度等。
最后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小明,小花,小刚,小亮,小红,重要性,方法,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养成环境。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应对。
在学校中,小学生需要养成守时、守纪律、尊重师长等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他们需要习惯整洁、自律、尊重长辈等;在社会交往中,他们需要懂得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等;在网上行为中,他们需要养成安全意识、文明用语、正确价值观等;在课外活动中,他们需要培养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自信心等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案例一:小明在学校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学校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备受关注。
在学校中,小明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行为习惯,比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5个案例分析2篇(1)案例一:早起早睡的好习惯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一直有早起早睡的好习惯。
他每天晚上9点准时上床休息,早上6点准时起床,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
他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后,不仅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好,而且在学校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
案例分析:1.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小明能够早起早睡的原因之一是他建立了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他每天都按照固定的时间上床休息和起床,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钟。
2.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小明保证每天晚上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有助于他的身体恢复和大脑发展。
他避免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刺激性活动,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3.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小明养成了早起早睡的好习惯,他每天早上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早餐和自习,使他在学校更加专注和积极。
他精神状态好,注意力集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增强身体健康:早睡早起对小明的身体健康有益处。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早起可以让他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健康。
5.培养自律和坚持的品质:养成早起早睡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自律和坚持。
小明通过每天的实践和努力,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自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案例二:良好的饮食习惯案例描述: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她注重均衡饮食,每天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食垃圾食品和高糖高脂食物。
她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免疫力强,学习成绩优秀。
案例分析:1.培养对健康食品的认知:小红了解到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对身体的益处,明白垃圾食品和高糖高脂食物对健康的危害。
她通过学习和家长的引导,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饮食观念。
2.规律饮食和定时进餐:小红每天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她养成了定时进餐的好习惯,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3.多样化食物选择:小红注重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等,以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的生活,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案例介绍:
学生张硕阳,聪明、好动,反应快,但自身有很多坏毛病,如:上学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捣乱别的学生等。
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一个“调皮大王”。
学习成绩一直很差, 刚转入我班时,每次测验都不及格。
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甚至有时还把桌子弄翻了,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时间爱搞“恶作剧”,欺负其他同学;书写很不认真;在家任性、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亲根本管不了他。
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任性、学习成绩很差。
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管他,在学校里也是“人见人恨”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不再管他。
但该同学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
如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就会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表现良好。
采取的措施: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
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他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鼓励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现,有进步时就给予肯定,让他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进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认真,
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
”、“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训练,就会使他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老师多和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转化。
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
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给予解决。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
学习成绩也已基本达到良好水平,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
在家也变成一个好孩子了。
这是老师
和家长都期盼的。
面对该生教育的成功,让我更
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李海瑞这样的学生要
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
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
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
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正确的评价
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
点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评
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