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十一望岳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三、夜雨寄北(遵义6年未考)[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设问点题,视角独特。
第二句融情入景,悲怆沉痛。
“期”字两见,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两个“期”的一问一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继之“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秋”字在点明季节的同时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四句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聚场景的憧憬,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
“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使文意更加曲折深厚。
【背景资料】本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版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为什么用得好?__示例:“涨”字用得好,一方面写出了夜雨泻下,秋池水涨的景象;另一方面绵绵的秋雨会引起人的哀思,因此也象征着诗人不断增加的羁旅愁绪。
__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描绘了一幅作者在想象中与妻子团聚,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于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共同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的画面。
__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作者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思念和急切想与妻子(友人)见面的心情。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遵义五年中考命题规律分析,遵义中考考点突破【例1】(2016遵义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赏析。
“应知”,应该知道。
皆有主观臆测之意。
诗人为什么要主观臆测呢?从“寒梅着花未”可看出诗人是急于了解故乡之事。
为什么要了解故乡之事呢?是因为对故乡殷切的思念之情。
2.本诗语言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问的是诗歌的语言风格。
而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需要从诗中字里行间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如话家常,非常质朴平淡,没有丝毫比喻、夸张、用典、描写等修饰。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虽然如话家常,但“绮窗”“寒梅”却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记忆,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却又韵味无穷。
八年级(下)三十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第一句即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从军之时尚是风华少年,归来之日却已是皓首银发。
几十年沙场奔走,岂不悲哉!这里“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诗的重点并不在为后人提供服役的确切时间,而是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前两句说明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同乡的回答是画龙点睛,暗写人亡。
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家破人亡的情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是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三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
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
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背景资料】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长期战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八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二十七、细柳营(2008已考查)司马迁【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犒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犒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
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犒劳将军。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六十一、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首联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极言其埋藏之深,储藏热量之大。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颔联“爝火”一句写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样。
“洪炉”一句写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出大手笔、大气势。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颈联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尾联点明主旨。
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甘于燃烧自己,为朝廷效忠的丹心。
【背景资料】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太上皇恢复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最终于谦被审判定罪,判处死刑。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煤炭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主题】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诗人清正廉洁的品行。
1.“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__“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__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他一心为公,故借煤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只要天下苍生能够得到温饱,再艰辛再困难他也愿意。
表达了诗人的大公无私和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__。
四十二、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上阕写千里行程中所见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路途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景。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千帐灯”照应的便是万颗不眠的思乡之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突出的是“风”和“雪”,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
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错杂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聒碎乡心”呼应“千帐灯”,交代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尾“故园无此声”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背景资料】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
《长相思》就是在看似风光的扈从出巡中用含蓄自然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辞章。
【主题】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1.词中“一程”“一更”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__“一程”与“一更”均叠用,显示出一种整齐的对称之美。
上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写出空间上的延续;下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写出时间上的延续。
__2.词的上阕“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__夜晚宿营于旷野,千家难眠;为引出下阕的“乡心”蓄势。
三十六、满江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写中秋时节京城之景:菊花盛开,天空明净。
简洁地交代了写作地点、时间及作者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苦闷全都暗暗泄露出来。
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矛盾心情。
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日子,而词人却宿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感慨。
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生活,而今冲破束缚,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悦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故事,来比喻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进逼下,清廷如此腐败,如不奋起力救,祖国将危在旦夕,第二句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生活,实那么处于被奴役地位。
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束缚。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三句写命运强派自己身为女子,又极不幸地在王家度过八年难熬岁月,对这种现状,作者不准备再忍受下去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江湖女侠自我写照,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
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与意义不同显著变化,来表达她抱负、志向与思想感情转变,正是上文思想进一步开展。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热诚;“因人常热〞是指待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难解忧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士之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作者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遵义6年未考)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寓情于景。
“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次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示惊闻叹息;“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背景资料】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方寄给他。
【主题】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__。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一)过故人庄(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①与老朋友相见;②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③品尝美酒;④畅谈农事。
__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__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__(二)赤壁(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有何妙处?__妙在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__2.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__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__(三)过零丁洋(2016年遵义市第53中学模拟)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__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__(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十一、望岳(遵义6年未考)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开头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齐鲁青未了。
”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未了”是写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之绵延。
这是写远望之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写细望之实景,并由静转动。
前句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后句写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极望之景,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都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背景资料】这一首诗写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年轻时期那种蓬勃的朝气。
【主题】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晓,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__
2.诗中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景色:山中层云缭绕,黄昏归鸟还巢。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妙大自然无比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__
3.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和远大抱负。
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