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 格式:docx
- 大小:32.78 KB
- 文档页数:5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1.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11.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15.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16.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举例说明海洋环境学与海洋生态学的不同海洋环境学与海洋生态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学科领域。
海洋环境学主要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海洋环境变化。
而海洋生态学则关注海洋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过程。
下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这两个学科的不同之处:1. 研究对象不同:海洋环境学主要关注海洋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海洋水文、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等。
例如,研究海洋环境中的海流、海洋温度、盐度、海洋风暴等;而海洋生态学则主要关注生物因素,如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圈结构与功能等。
例如,研究海洋中的生物群落组成、生态位分布、物种相互作用等。
2. 研究方法不同:海洋环境学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如采样分析、实地观测、数值模拟等。
例如,通过采集海洋水样进行化学分析,来研究海洋中的水质、营养盐等;而海洋生态学则更多地运用生态学方法,如样线调查、人工实验、数学模型等。
例如,通过对海洋生物的生境利用、栖息地选择、食物链关系等进行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海洋环境学主要关注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例如,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温度和盐度的影响,以及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而海洋生态学则更关注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过渔、污染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4. 学科发展的历史和重点不同:海洋环境学相对较早形成并发展起来,主要关注海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而海洋生态学相对较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点关注海洋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海洋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海洋环境学和海洋生态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和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海洋生态学的专业资料整理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理学、海洋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本文将对海洋生态学的专业资料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指海洋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
1.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方法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等。
物种丰富度是指在特定海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可以通过采集样本并鉴定物种来进行测量。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对物种组成和数量的综合评价,常用的指数有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
功能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对物种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来进行测量。
2. 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因素、化学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物理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水动力学等会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化学环境因素如水质污染、海洋酸化等也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沿海开发等也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3.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其中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控制过度捕捞、减少海洋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等。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也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二、海洋生物地理学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和原因。
了解海洋生物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生物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
1. 海洋生物地理区划海洋生物地理区划是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研究和描述不同海域的生物组成和分布规律。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生态学和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是地球上最为复杂、最为神秘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科学。
海洋资源管理是对海洋生态学基础上,对海洋环境进行规划、管理以及保护的学科。
本文从海洋生态学与海洋资源管理两个方面,探讨海洋科学的这两个重要分支。
一、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学问,包括海洋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和元素循环的关系,以及生物的生态行为等。
与陆生生态学不同的是,海洋生态学研究对象遍布大洋的各个深度和区域,综合性强,难度大,难以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整体情况。
但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层次、生态因素和环境。
生物层次包括原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如海绵、珊瑚、海草等)、中上层鱼类、大型海洋动物(如鲸、海豹等)和底栖动物(如海星、海螺等)等。
生态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水压、盐度、pH 值等。
2. 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海洋生态学的常规实验方法,如控制试验、同步对比试验、分析试验和生态模拟试验等,以及基于海洋遥感技术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生物遗传多样性方面,可以采取 DNA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
二、海洋资源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是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经济学和政策学等学科,对海洋环境进行评估、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增加海洋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1. 海洋资源的分类海洋资源可以根据其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按照人类利用方式可以分为捕捞、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2. 海洋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海洋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测量仪器、遥感技术、经济学方法等手段。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1. 海洋食物链:哎呀呀,海洋食物链就像是一个大链条呀!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更大的鱼再吃大鱼,一环扣一环呢!就好比陆地上老鼠被猫吃,猫又可能被狼吃一样。
在海洋里,如果没有了浮游生物,那小鱼不就没得吃啦,整个链条不就乱套啦!2. 珊瑚礁:嘿,珊瑚礁那可是海洋里超级美丽又重要的存在呀!它就像是海洋生物的大城堡,好多小鱼小虾都在那里面生活呢!你想想,要是珊瑚礁被破坏了,那些小家伙们不就没家了嘛!3. 海洋酸化:哇塞,海洋酸化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它就像一个悄悄来袭的大坏蛋,让海水的性质都变了呢!这对那些贝壳类的生物可太不友好啦,它们的壳可能都变软啦,那多危险呀!4. 海洋微生物:嘿,可别小瞧海洋微生物哟!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作用大大的呀!它们就像海洋里的小魔法师,能进行各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呢!没有它们,海洋生态可就不一样啦!5. 海洋栖息地:海洋栖息地呀,那就是海洋生物的家呀!各种不同的地方,像深海、浅海、珊瑚礁区,都是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呢。
要是这些地方被破坏了,它们去哪儿生活呀,真是让人担心呐!6. 海洋污染物:哎呀呀,海洋污染物可真是可恶至极呀!那些垃圾、石油啥的,就像给海洋抹上了脏东西,让海洋生物遭罪呀!我们可得好好保护海洋,别让这些污染物得逞呀!7.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家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呢。
要是这个系统出问题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呀!8. 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可是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呀!但要是过度捕捞,那资源不就越来越少啦?以后我们还怎么吃到美味的海鲜呀!9. 海洋温度变化:海洋温度变化可不是小事呀!它就像海洋的情绪波动一样,会影响好多生物呢。
海水变热或变冷,生物们能适应吗?真让人揪心呐!10. 海洋保护:海洋保护那是必须要做的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家一样保护海洋。
不然,以后的海洋还会美丽吗?还会有那么多可爱的生物吗?这真的很重要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海洋生态学的这些名词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它们的意义和价值,积极采取行动保护海洋生态,让海洋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海洋生态学就业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海洋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生态学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海洋生态学毕业生可以在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首先,他们可以在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机构中从事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各种海洋生态学研究项目,如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等,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他们还可以参与海洋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海洋生态学毕业生还可以在环保组织、自然保护机构和海洋科研公司等非政府组织中就业。
这些组织通常致力于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需要海洋生态学专业人才来进行环境监测、保护区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态学毕业生还可以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对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他们可以在沿海城市的海洋开发公司、渔业公司、海洋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的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和调查,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生态学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他们可以在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等单位就业,参与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他们可以通过监测海洋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出环境保护建议,促进海洋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海洋生态学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工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海洋生态学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海洋生态学领域的发展需求。
海洋生态学研究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奥秘海洋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海洋中各种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它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奥秘对于保护海洋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海洋生态系统是指在海洋中形成的,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组成的一个自然完整的动、植物群落和其周围的环境的总体。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水环境特殊性:海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性和广阔性的特点。
海水的盐度、温度、光照等参数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2. 大面积性: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海洋生态系统的面积远远超过陆地生态系统,故而包含了更多的生物种类和生物量。
3. 物质循环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循环网络,包括食物链、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等。
这种复杂关系的存在使得海洋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4.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场所之一。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体,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海洋植物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与功能海洋生态系统对地球生物圈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调节: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调节海气热交换等方式,对全球气候起到重要作用。
海洋吸收了约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了全球变暖的速度。
2. 养分提供: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在食物链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将海洋中的养分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油脂等营养物质。
3. 生物资源供给:海洋是各种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
人类通过渔业、海洋药物开发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满足了人类对食品和药品的需求。
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学科海洋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整个海洋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海洋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为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应对海洋生态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一、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海洋生态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生态学致力于研究海洋中的各类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等。
通过研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海洋生态系统由多个生物群落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海洋生物的组成、种群分布、相互作用等。
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海洋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3. 海洋物质循环:海洋是地球上碳、氮、硅等元素的重要储库,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者。
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过程,揭示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海洋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海洋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海洋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几个方面应用:1. 海洋保护区划定: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确定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划定相应的保护区。
这有助于保护重要的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2. 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海洋生态学为评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可以预测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提出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3. 海洋生态修复与恢复:当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时,海洋生态学可以提供相应的修复和恢复策略。
通过引入适应性物种、改善水质和栖息地等措施,可以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是对水域中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们主要关注水中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研究领域。
1.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学科,涵盖了淡水和盐水生物群落。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水生动植物,以及它们所处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既包括对生物分类、生物地理和进化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工作。
2. 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围广泛,从微观的生物个体到宏观的海洋生态系统都是研究的对象。
海洋生态学不仅涉及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等基础研究,还包括对海洋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保护与管理等应用研究。
3. 水生生物学的重要性水生生物学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中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形式之一,通过研究水生生物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其次,水生生物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它们参与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此外,水生生物还是许多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型生物,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物学原理。
4. 海洋生态学的重要性海洋生态学的重要性源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广泛性和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揭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能量传递过程。
此外,海洋生态学还可以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5. 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不同水域中的物种组成、分布规律和多样性指数。
1.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11.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15.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
16.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19.耐受限度: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他们之间的幅度是。
20.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
21.生态幅: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到范围。
22.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每隔2~10年发生一次,但间隔时间和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都不确定。
23.两极分布(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种现象在热带海区消失。
24.热带沉降:某些广深性和广盐性的冷水种。
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
25.有效积温法则:发育期的平均水温和发育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26.种群: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27.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有机体的数量。
28.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即年龄级的相对比率。
29.内禀增长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增长率,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30.环境负载能力: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
31.逻辑斯谛增长方程:32.集合种群: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之间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
33.阿利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34.生物群落: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35.群落交错区:群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36.边缘效应: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
37.优势种:群落中数量和生物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反映群落基本特征和能流主要的环节。
38.冗余种:当某一物种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多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39.种间竞争: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40.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他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41.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生境中占据的空间部分、取食对象、活动时间以及它在群落中的功能与作用。
42.弹性(恢复力):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43.抗性(抵抗力: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能力,即衡量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
44.生态演替:在一定能够区域内,群落随时间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45.顶级群落:群落演替过程中到达最后稳定系统。
46.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的呼吸消耗47.现存量: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有机体的量。
48.周转率:在特定时间段内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周转率的倒数就是周转时间。
49.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相等,生命代谢消耗平衡,没有净胜产量,此时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50.临界深度:设定在补偿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量与浮游植物的消耗量相等时的深度。
51.再生生产力:由透光层内再生的N,主要是NH4+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52.新生产力:由透光层外提供的N,主要是NO3-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53.f比:新生产力与总生产力的比值。
54.光合作用熵: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与被吸收的CO2的量的比值,用来说明不同N源的初级生产化学过程的差异。
55.HNLC海域:硝酸盐含量高而叶绿素浓度低的海域,包括部分南大洋、赤道太平洋区和东北太平洋中亚北极区56.细菌的二次生产:不能被浮游动物所吸收的溶解有机物与溶解态有机物一起被细菌吸收并形成细菌本身生物增长的过程。
57.微型生物食物环:将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
58.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链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59.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
60.分解作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排出的粪团和死亡的粪团通过分解作用最后转变成无机物质,同时其潜能也以热的形式逐渐耗散的过程。
61.海雪:粘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粪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同雪花的絮状物,称为有机聚集体或者海雪。
62.硝化作用:未被利用的NH4+在有氧条件下氧化为NO3-63.反硝化作用:在有机物氧化的简单异养过程中,逐步被还原,NO3-最后转变成N2的过程。
64.过度捕捞: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生长率,从而降低种群产生最大持续产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
65.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66.赤潮: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6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类毒性高、难降解、易积累和生物富集,能经大气、水和生物等媒介实现长距离迁移,对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68.生物入侵:由人类有益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造成或可能造成入侵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69.生境:某类生物或生物群落栖息地环境。
1.海洋生物的主要类别及其生态功能1)浮游生物特点: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功能: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浮游植物通过捕食影响和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其种群动态的变化又可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变化。
此外,浮游原生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也起重要的作用。
分类:按照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为:(1) 微微型浮游生物:<2 μm;(2) 微型浮游生物:2 ~20 μm;(3) 小型浮游生物:20 ~200 μm;(4) 中型浮游生物:2 00~2000 μm;(5) 大型浮游生物:2000 ~20 mm;(5) 巨型浮游生物:> 20 mm2)游泳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爬行类、海鸟以及某些游泳能力强的头足类和虾类。
从数量和种类来看,鱼类是最重要的游泳动物,也是海洋渔业的主要对象,多数鱼类生活在1000m以浅的水层。
游泳动物多属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中的较高层次,包括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
很多游泳动物有周期性的洄游习性,包括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种习性代表着不同的生活史。
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地表面或沉积物种的各种生物所组成。
底栖植物有单细胞藻类、大型海藻和被子植物。
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中最多样化的一个生态群,几乎各个门类都有其代表,有的类别种类数量非常丰富。
底栖动物可以充分利用水层沉降的有机碎屑,并通过营养关系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因为通过底栖—水层耦合过程使海洋生态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许多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也是人类直接利用的海洋资源。
2.海洋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海水有很高的溶解性能,盐度是海水无机盐总含量的度量单位。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呈双峰形,赤道盐度较低,两半球20°~30°海区的盐度较高,接近两极盐度又下降。
这种分布特征是海区降水和蒸发比例不同的结果。
尽管大洋海水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几乎是恒定的。
盐度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渗透压,对于那些没有渗透调节能力的生物,盐度将导致带别失衡或死亡。
大洋和深海的种类多属狭盐性生物,沿岸和河口生物多属广盐性生物。
3.r-对策者和k-对策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
1)r-对策者的种群数量极其不稳定。
由于它有很高的繁殖率,因此可以快速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随后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这类动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保护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2)k-对策者种群数量稳定,一般不会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
这类动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其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密度上下和增加种间竞争的能力。
4.微食物网在能流和物流中的重要作用1.能流过程中的作用:1)微食物网与经典食物链共同构成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