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和爱情与伦理纲常和亲情的矛盾悲歌_论_孔雀东南飞_的悲剧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659.03 KB
- 文档页数:4
第28卷第1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年3月JOURNAL OF WUHANMETALLURGICAL MANAGERD IN STITU TE Vol. 28 No. 1M ar. 2018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四重性黄文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孔雀东南飞》既是长篇叙事诗,也是著名的悲剧文学,对其悲剧性的特征、内涵,历来众说 纷纭,见仁见智。
若从历史本质上看,其悲剧具有必然性;从人物性格特质上看,其悲剧具有不可避免 性;从情感纠葛上看,其悲剧具有普遍性;从外部因素上看又具有特殊性。
这就是《孔雀东南飞》悲剧的 四重性,这四重性的叠加,使得《孔雀东南飞》这一文学名篇不仅内容丰满,而且艺术特质鲜明。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冲突;四重性中图分类号!1106. 2 文献标识码:A悲剧的核心是冲突,冲突源于矛盾双方的对 立,统一则是矛盾的消解。
依据古希腊经典悲剧 理论的原则,意志的冲突决定了悲剧的基本特征; 力量对比的差异决定了悲剧的结局;主体意志力 的强大与否决定了悲剧的审美特征是悲壮还是悲 伤乃至悲哀。
具体就《孔雀东南飞》这一作品而言,它的悲 剧性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根本性矛盾(历史性 冲突);二是内在性矛盾(性格冲突);三是外在性 矛盾(误会性冲突);四是偶然性矛盾(干扰性冲 突)。
这也就是《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四重性。
一、历史性冲突一一根本性矛盾这一矛盾是围绕这婚姻而展开的。
在中国古 代,因为婚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家族的事,它与 财产、门第、政治等因素相联系,男女两性的结合 是以男女双方姓氏的结合为前提的,所以在婚姻 关系中,决定权在父母那里。
因此婚姻中的冲突 就集中地表现为子女与父母的矛盾。
在焦母与刘兰芝、焦仲卿的关系中,我们可以 看到,刘兰芝无论怎样委曲求全,依然不能讨得焦 母的喜欢一“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 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焦仲卿无论怎样哀求,焦 母就是不答应一“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 发同枕席……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而对于 焦仲卿的哀求乃至威胁“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取!”,焦母的态度可谓坚定且专横一“阿母谓文章编号:1009 -1890(2018)01 -0091 -03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摘要: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内涵,来揭示封建伦理道德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I222.6文献标识码:A《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中的伦理悖论蔡亮(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收稿日期:2008-08-12作者简介:蔡亮(1980-),男,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学。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4-0100-03作为“古今第一首长诗”[1]5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后人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此诗通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社会里一对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誓死捍卫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意义,使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历代研究者对此诗思想主题、艺术成就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探讨已经异常丰富成熟,但任何作品都不拒绝后人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每一次解读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阐释才成就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才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但出于种种原因,用特定的时代色彩来曲解人物关系,以狭隘的阶级观点来判断作品主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因而把《孔雀东南飞》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观照,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综合审视,对诗歌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所揭示,也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一《孔雀东南飞》的抗争主题除了反映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扼杀,也体现了亲情在封建伦理观念重压下的扭曲。
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以“歌颂爱情忠贞,控述宗法制度为主题”[2]269。
氓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的根源作文
标题:《氓与孔雀东南飞:古代爱情悲剧的深层根源探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中,《诗经·卫风·氓》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两部以悲情结局的爱情叙事诗,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爱情悲剧。
尽管两者的故事情节各异,但其悲剧根源却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家庭权威以及婚姻制度的残酷性。
首先,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看,《氓》中的女子在婚前对氓热烈而纯真的爱恋,但在婚后却被氓无情背叛,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同样,《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虽两情相悦,却无法抵挡家长专制的压力,最终走向殉情的悲剧,显露出当时社会以家族利益为重,个体情感被忽视的伦理价值取向。
其次,家庭权威的绝对性和婚姻的非自主性是两者悲剧产生的关键因素。
在《氓》中,氓的家庭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在婚姻关系中的主导权,女子的不幸在于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利;而在《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作为家庭权威的象征,她对于儿媳的不满和驱逐,直接导致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生离死别。
最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更是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在这样的制度下,婚姻更多地被视为家族联姻的工具,而非基于个人感情的选择。
《氓》中的夫妻情感疏离,《孔雀东南飞》中的被迫分离,都是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产生的悲剧结果。
综上所述,无论是《氓》还是《孔雀东南飞》,其爱情悲剧的根源都深深地植根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家庭权威的压迫以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之中。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警示我们珍视个体的情感需求,倡导平等和谐的现代婚姻观,并反思历史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新探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封建时代腐朽的爱情观念以及女性在封建时代所处的悲惨地位。
本诗同时也体现出了汉代末期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真实人性和真挚情感的日益关注,本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和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历史背景;思想意义引言:《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汉乐府”中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处于重要地位,本诗主要描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惨爱情故事,此悲剧由多种原因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礼教与爱情的矛盾以及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本诗通过对刘、焦爱情悲剧的描写,突出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求。
一、《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于“情”与“礼”的矛盾,妇女地位低微,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以及封建家长的专制自私的压迫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也离不开故事中人物性格缺陷的原因。
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知,全诗最重要的角色是女主人公——刘兰芝,同时刘兰芝也是汉乐府诗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人物形象。
诗中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由此可见,刘兰芝聪明能干,同时母家也有一定经济基础,刘兰芝从小接受多方面的良好教育。
同时刘兰芝还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虽然她尽心尽力侍奉婆母、辛勤劳作,但她不愚孝,对于婆母的无理要求也并不是忍气吞声,与丈夫抱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可见刘兰芝柔中带刚的性格并不讨焦母喜欢。
也正因如此,虽然刘兰芝漂亮聪慧,但不是焦母理想中的儿媳,焦母利用“七去”之“不顺父母去”,同时又用“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礼记》)中的“孝顺”来压制焦仲卿,这些封建礼教的规范以牺牲年轻人的爱情与自由为代价,维护封建家长的权益和权威[1]。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与思想意义新探《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诗语言平易易懂,但由于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深刻,艺术成就的卓越,仍然有一些问题引起争议或值得探讨。
关于这首诗的思想意义及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曾经有多种说法。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此诗的“解题”中说:“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
”这可以说是一般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这种观点大体不错,但还不够确切和深入。
俞平伯先生曾说“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最中心的‘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一击,当头一棒。
”并进一步指出:“还有一点更值得注意。
诗虽写礼教吃人,但吃人的,不仅仅是礼教,家庭的势利,经济上的压迫,官面的强暴(按:这一点似不符合诗里的描写),又何尝都是礼教呢?若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公式,即说从一而终,正不该逼她改嫁啊。
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写祥林嫂的命运,是很相像的。
女人所受的压迫实不止一种,也不从一方面来,古诗人能够见到这很重要的一点,又能‘如实’‘如画’地写出来,恕我说句套话,这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王汝弼先生更指出:“我以为本诗的主旨,固在废除片面的礼教,但绝不是废除全面的礼教。
反之,作者却在四面八方把兰芝烘托成为一个烈女,……不过,作者在维护‘合理的’礼教的过程中,却无意地暴露出旧礼教的缺点,这可能是当时意料不到的,这倒是我们今日站在反对旧礼教的立场上所迫切需要的,所以本篇依然是值得研究的作品。
”还有的学者认为此诗不仅是爱情悲剧、婚姻悲剧,也是家庭悲剧、社会悲剧。
在解释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是由于刘兰芝没有生育,引起焦母的不满和刁难。
爱情悲剧,还是伦理喜剧?r——重读《孔雀东南飞》
董亚
【期刊名称】《学语文》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从题材上看,《孔雀东南飞》突破了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尤其是刘兰芝的塑造,堪称古代文学作品里程碑式的女性文学形象.该文本并没有也不可能在主题思想上有较大建树,表面上是在歌颂刘焦之间的爱情悲剧,实际上仍然属于伦理喜剧.【总页数】2页(P55,58)
【作者】董亚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格尊严和爱情与伦理纲常和亲情的矛盾悲歌——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J], 高进旗
2.爱情悲剧——《阴谋与爱情》和《孔雀东南飞》对比分析 [J], 张雨萌
3.共同的爱情悲剧不同的矛盾冲突——《孔雀东南飞》与《阴谋与爱情》的比较分析 [J], 魏超
4.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J], 芦思宏;李凯
5.爱情悲剧——《阴谋与爱情》和《孔雀东南飞》对比分析 [J], 张雨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的悲剧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年级:——————————指导老师:——————————浅谈《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的悲剧摘要;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中国丈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孔雀东南飞自从出现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之后,就以它悲怆的故事情节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极其典型意义,他们的爱情与遭遇,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硕。
只有深思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婚烟爱情悲剧的根源才能理性地认识矛质的必然性,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杭争的正义形象。
历代学者对此诗给予过高度评价,但综观古人评价,多从艺术角度肯定诗歌的艺术成就,对于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之原因的论及较少。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其爱情悲剧进行分析。
关键词;浅谈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一.焦刘悲剧探源1.社会悲剧汉末至魏晋是人生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体生命从汉代谶纬迷信统治和虚伪纲常名教之下被解放出来,人生价值从群体被移植到个体生命的高扬与自由上。
对美的追求、对自然欲望的肯定、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成为新的社会价值。
但是,旧时代的纲常名教依旧存在,甚至被统治者作为正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焦仲卿就是社会转型期处于迷惘和失望状态中的悲剧人物。
他自幼失怙,受焦母溺爱,更承担了焦母对其寄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焦仲卿身上便化作一种社会责任。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便是这一责任的体现.当焦母心意已绝,不可逆转时,他仍与兰芝誓约.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表现了义无反顾之心。
在当时社会中,焦的续娶是为名教所允许的。
因为汉代婚姻的自由非后世任何一个封建朝代所能比拟。
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是低下的。
夫在从夫,夫死从子,一旦刘兄参与其间,其母是无能为力的。
《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和感情之间的矛盾。
封建礼教上对人们行为礼仪等的束缚,尤其针对古代的女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雀东南飞》中看出。
《孔雀东南飞》的女性代表人物-刘兰芝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在十七岁就嫁给了焦仲卿,刘兰芝在家中的表现无可挑剔,古代女子所应该具有的德、言、容、工均具备。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即使被婆婆挑剔,最终被迫离开婆家,刘兰芝出走前依然对婆婆说道:“念母劳家里②。
”并谦虚表示:“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同时,刘兰芝还将自己所有的嫁妆都给了焦仲卿。
从刘兰芝对婆婆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对比,刘兰芝温柔贤惠,但是婆婆却故意刁难,因此刘兰芝决定自请遣归。
但是,封建礼教对于女子是十分不公平的,刘兰芝在婆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丈夫如果对妻子过于维护,这就是妻子的错误,也是礼教中对女性的约束。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其中,焦仲卿母亲对刘兰芝使用的就是对自己的不孝顺,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封建礼教的规定与爱情的自由是矛盾的,这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无疑是自由爱情,这与传统的爱情观念相违背。
封建的爱情观是先结婚再培养感情,很多人在结婚之前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所谓“盲婚哑嫁”就是这样。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是自由爱情,焦仲卿甚至愿意为了刘兰芝而放弃仕途,只希望能够与刘兰芝长相厮守。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③。
”焦母一心让刘兰芝离开婆家时,焦仲卿也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但是这种思想更加坚定了焦母让刘兰芝离开的信念,因为这违背了封建礼教中的爱情观。
最终,因为礼教和爱情之间的冲突,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
《孔雀东南飞》无疑是一出爱情悲剧,悲剧发生的原因是礼教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作者借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向封建礼教提出批判和质疑。
第23卷 第3期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3 No 32008年12月J ournal of Luoyang Insti tute of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Soci al S ci ence)Dec .2008人格尊严和爱情与伦理纲常和亲情的矛盾悲歌论 孔雀东南飞 的悲剧意义高 进 旗(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 要: 孔雀东南飞 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不仅仅是对纲常礼教,对人格摧残的揭露,更是汉末人们追求独立人格与爱情幸福、亲情孝道之间矛盾的反映。
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既是忠贞爱情的捍卫者也是早期封建纲常礼教的判逆者,他们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人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美好爱情的期冀。
关键词:独立人格;忠贞爱情;传统伦理;孝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08)03-0045-04收稿日期:2008-08-28作者简介:高进旗(1962-),男,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千百年来这一古老、凄丽的爱情悲剧古诗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她同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诗 被誉为汉魏民歌的 双璧 ,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多数古今读者认为:这首长篇叙事诗,通过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家长制的罪恶,表达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渴望美好爱情的良好愿望。
但是 任何形象都大于思想 (别林斯基),文学作品形象的阅读理解,只有 横看成岭侧成峰 ,静心默识,不断探索,勇于发现,才更能彰显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笔者认为, 孔雀东南飞 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不仅仅是对纲常礼教、对人格摧残的揭露,更是汉末人们追求独立人格与爱情幸福、亲情孝道之间矛盾的反映。
诗中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和与礼教抗争的铺叙,既是人们对被迫害者无限同情的反映,也是对人们追求人格尊严、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的折射。
1爱情与亲情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
诗中的刘兰芝是一个美丽、聪颖、勤劳、贤惠、善良、刚强、知书达理、从容镇定、忠于爱情的高大而光辉的形象,可以说从她身上找不出任何令人厌恶的缺点。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媳妇却不为婆婆所容,原因何在呢?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的本意并不是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而刘兄的本意,也不是想害死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兰芝、焦仲卿死后, 两家求合葬 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子的幸福。
这种观点是人们基本认同的,同时这种分析也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深刻而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样一个极端蛮横不讲理之人,她视兰芝美德而不见,置仲卿夫妻的爱情于不顾,一意孤行,棒打鸳鸯,是否还可以从人类的固有的心理因素来分析?抑或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 恋子情节 ?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 移情别恋 。
因此,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兰芝越是贤良,就越发引得她的不满。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就是真的把 东家好女 罗敷娶进家门,难保她不是第二个刘兰芝。
诗的结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可谓是发人深思。
数百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比如寒士梁山伯与士家女子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了一出无奈的 化蝶 。
再如诗人陆游与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
后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婉也易嫁赵士诚。
当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作 钗头凤 ,而唐婉又和之时,那种悲情更是具有强烈的震撼。
结果是造成了唐婉的抑郁而亡。
这样的悲剧更是焦仲卿、刘兰芝悲剧的延续。
这种爱情和亲情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封建礼教对人们亲情与人格的毒害。
2爱情与孝道的矛盾实质上是当时封建伦理纲常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有人说,是因为 共事二三年 ,尚未生下一男半女。
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阿Q都懂。
但婆婆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
而且, 年始十八九 的县令公子,和 娇逸未有婚 的郡守 五郎 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在封建社会,女子一旦出嫁,脱离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后,就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阖家的媳妇。
恭谨事奉是妇职,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为 七出 条件之一。
媳妇必须带着 如事父母 的心情,把做女儿时所受的家教,所学的礼节,搬到夫家应用。
所以未出嫁前必须学礼节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
媳妇在侍候丈夫饮食起居之外,在家接触和服侍时间最多的长辈就是婆婆。
在婆婆监督下,能以无限耐心服侍的便是 贤妇 ,若稍有违抗,或仅是行动言论不合公婆心意,就会被公婆赶出家门,即使夫妻间有融洽的感情,也会被公婆强行拆散。
如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可说三天织五匹布,婆婆仍嫌她织得慢,还说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
硬逼着儿子将刘兰芝休回了娘家,终于酿成一对恩爱夫妻,相约双双自尽的人间悲剧。
礼记 本命 中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 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家店的 五四 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
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3追求尊严与爱情的矛盾折射出人们对自由人格与美好爱情的期冀既然被焦家休掉了,且焦 家妇难为 ,那么,为什么还要 自誓不嫁 ,不去考虑 窈窕世无双 的县令五郎和 娇逸未有婚 的郡守公子?反而自觉自愿地戴上 从一而终 的枷锁?笔者认为这表现的是刘兰芝为追求人格尊严与传统观念进行的抗争和对夫妻恩爱的眷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要求,折射出人们对自由人格与美好爱情的期冀。
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
刘兰芝是比焦母更早提出 遣归 处置的,理由是 君家妇难为 、 妾不堪驱使 。
既然婆婆已经失了恩义,刘兰芝就不肯再在奴役和羞辱中苟且度日。
在刘兰芝的价值体系中,爱情高于生命,自尊高于爱情,视人格尊严高于一切,她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46第3期高进旗:人格尊严与爱情和伦理纲常与亲情的矛盾悲歌人的自尊不能只靠自我保护来维持,尊重别人从而获得对方的敬意同样重要。
刘兰芝告别焦母时没有恶语相加,却礼貌得体,言语周全,面对焦仲卿的误解没有大诉委屈反唇相讥,都表现了对他人 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 的尊重,也使自己更加高贵。
刘兰芝这样做并非作秀,而是出自至诚本性,作别焦家时私下嘱咐小姑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刘兰芝被遣回家,也是一件让娘家严重蒙羞的事情,再加上遣归娘家还是刘兰芝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这不可能不让她感到愧对娘家。
兄长固然势利龌龊,但在刘兰芝看来,他要求被损害的家庭尊严得到补救并非完全不合理,解铃还须系铃人,刘兰芝只有答应再嫁了,舍此,她再无其他办法,这是那个时代的规则,也是她个人的悲哀。
于是,刘兰芝用自遣保卫了自己的尊严,用允婚修补娘家的体面,用殉情回报焦仲卿的爱情。
在她的处境下,她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么多了。
焦仲卿对爱情也是忠贞的。
焦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焦仲卿的不舍和刘兰芝的温情。
刘兰芝辞婆后,焦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
刘兰芝拒婚一段,焦仲卿的怨怼,刘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只是在面临爱情与孝道的冲突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
而这也正是仲卿的善良与无奈:一方是自己衷爱的妻子;一方是自己敬爱的母亲。
在鱼与熊掌之间,这种取舍实在太难。
我们无理由去挑剔他,更无理由去责怪他。
有人说他反抗不彻底,这实是一种误解。
多年以来,刘兰芝一直忍辱负重,而焦仲卿又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活,其中的酸苦,比起刘兰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兰芝尚有可倾诉对象,而焦仲卿呢?他向谁去诉苦?他向谁去叫屈?如果刘兰芝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那么焦仲卿的作为则更令人叹惋不已。
焦仲卿的悲惨结局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格尊严的缺少和软弱的性格有关。
他的男性角色和府吏身份使他背负了更多的礼教重责,阿母虽然专横但并非不爱儿子,这也限制了他的行为。
他在母亲那里做了徒劳的求告后,哭哭啼啼( 硬咽不能语 )来到妻子面前,提出先屈服后待时机的办法,他认为只要二人不变心便有重逢希望,这是幼稚的一厢情愿,如同靠丝来连接断藕一般。
他的软弱,根源在缺乏自尊,在人格的不健全。
刘兰芝被迫再嫁,府吏匆匆赶来。
可悲的是焦仲卿完全没有意识到让刘兰芝单独抗拒外来压力而自己不作为是多么愚蠢多么不负责任,他用讥讽和责难开始了最后一次的谈话: 贺卿得高迁 蒲苇一时纫 卿当日胜贵,我独向黄泉! 这里我们看不到一句对刘兰芝的抚慰和援助,看不到丝毫对外界压力和命运的抵抗意识,这个男人只有向比自己更不幸的女人开火的勇气。
焦仲卿不健全的人格有了又一次的暴露。
但是不管怎样,焦仲卿最终选择了殉情,他走出了 不顺父母 的传统伦理,自缢于庭树,兑现了自己生前誓言,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应该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骨子里对爱情充满着希冀,对传统伦理充满着一种反叛。
他的殉情,也完成了性格和尊严的重塑,虽然不及刘兰芝那么果决,死得迟疑徘徊、拖泥带水,但是却证明了对爱人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