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艺术的基本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374.94 KB
- 文档页数:16
艺术美学的基本内容《说说艺术美学的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艺术美学这个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的玩意儿。
你们说,艺术美学到底是啥呢?嗯,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艺术美的学科嘛!就是那种让我们看了之后会忍不住“哇哦”的东西。
咱先从绘画说起哈。
一幅好的画,那线条、那色彩,啧啧,简直绝了。
有时候咱看着一幅画,就好像能走进画里的世界一样,感觉可奇妙了。
这就是艺术美学的魅力呀!画家们通过他们的画笔,把他们眼中的美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美。
再说说雕塑。
那些雕像,哇,那身材比例,那肌肉线条,看着就觉得超厉害的。
有的雕塑站在那儿,就让人觉得特别有气势,特别震撼。
这也是艺术美学的一部分呀!雕塑家们用他们的双手,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还有音乐!听到一首好听的歌,那心情,简直美得冒泡。
比如说,在你心情低落的时候,放上一首欢快的歌,瞬间就能让你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
或者在你安静的时候,听上一首轻柔的钢琴曲,那感觉,就像有一股暖流在你心里流淌。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它的节奏、旋律,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戏剧也是艺术美学的一大亮点呢!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那表情、那动作,把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我们坐在台下,跟着剧情一起喜怒哀乐,就好像我们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人生一样。
这种体验,真的是太独特啦!不过呢,艺术美学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啦。
其实咱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艺术美学的体现哦。
比如说,你穿的衣服搭配得很好看,这也算是一种艺术美学呀!或者你把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很有格调,这也是一种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就是这样,它无处不在。
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更加懂得欣赏和感受美。
所以呀,大家都多去接触接触艺术美学吧!看看画展,听听音乐,看看戏剧,说不定你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在艺术美学的海洋里畅游,享受美的盛宴吧!哈哈!。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构成要素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而美学构成要素是构成美的基本元素。
美学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色彩美、空间美、时间美、情感美、思想美等。
形式美是指形态、结构、比例等方面的美感,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美感。
色彩美是指颜色的美感,如绘画、服饰、室内设计等艺术形式的色彩美感。
空间美是指三维空间的美感,如建筑、景观设计等艺术形式的空间美感。
时间美是指时间的美感,如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时间美感。
情感美是指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的美感,如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情感美感。
思想美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或哲学的美感,如诗歌、小说等艺术形式的思想美感。
这些美学构成要素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对美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把握美的本质,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 1 -。
《艺术美学》讲授提纲第一讲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1、艺术概念艺术是人所创造和独有的,也是为人而存在的。
艺术是人类的永恒之梦,是人类的永恒家园。
艺术体现人类文明,表现人性深度。
艺术无处不在:深化生活、改变环境、丰富经验、创造经济。
2、美学概念美,“疑象人饰羊首之形。
”(《甲骨文字集释》)“羊人为美”,美的原始义: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祭司或酋长)。
美学17世纪从“技艺”中分离出来,18世纪中期(1750年)作为哲学中的独立学科(德国鲍姆嘉通命名为Aesthetik)。
美学是认识论;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直觉”;美学是审美心理学。
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X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见《哲学大辞典》)。
3、艺术美学艺术与美学是两门交叉、并列、重叠、分分合合的学科,其实质是艺术审美学。
艺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多元的,具体来说包括三方面:A、艺术的美学本质(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B、艺术的审美经验(审美价值表现: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C、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绘画美、摄影美、雕塑美、建筑美、视觉传达设计美、产品设计美、环境设计美等)二、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思辩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科学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等);2、学科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符号学方法、现象学方法、阐释学方法等)。
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
第二讲艺术美学本质论1、美的本质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向人生成,美是自然向人生成的产物(历史是具有客观内在规律和进步方向的伟大过程;自然界向人生成的过程包括自然史与人类史;自然向人生成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感觉---美的体验)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的人的本质;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是两极运动过程;人类既要按照主体需要进行生产,又要按照主体“内在尺度”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建造)C、美的本质就是自由的形式(意识自由---理性自由、意志自由、精神自由;实践自由---人类社会实践被自然所肯定,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便取得了自由)2、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理论A、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起源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物与心的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B、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往往是平衡的、协调的,但是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艺术,有时又与社会物质生产呈现不平衡)C、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创作(生产阶段)---艺术作品(产品)---艺术鉴赏(消费阶段)三个环节为一完整系统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艺术家的研究,对艺术创作的研究;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重视对艺术作品的研究;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的研究,他们都有片面性,未能将艺术生产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作为一个过程。
第八章艺术的价值结构本章将以宗白华和莫里茨·盖格尔的三种价值结构论为基础,按照审美价值(即形式价值)、真理价值(认识价值和启示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伦理价值)、象征价值(即符号价值)五个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节审美价值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的对应物,是存在的一种天然的质性;从创作的意义上说,价值是被建构、被创造的;从评价或鉴赏的意义上说,价值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创造的。
米·杜弗海纳说:“价值就是对象,因为它作为对象的本原和目的让位于对象的中心.创造价值,就是创造对象。
创造审美价值,就是生产带有意义、开创新风格和传达新世界的信息的新作品。
”图8—1 丁托莱托最后的晚餐图8—2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审美价值可以说是艺术的第一价值,或者说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分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其判断标准就是审美价值。
杜夫海纳说:“价值就是对象之所以成为有价值的对象的东西,它不是任何外在于对象的东西,而是对象符合自己的概念、完成自己的使命时的对象本身.”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是一个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存在。
在艺术世界之中,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有时也包含别的因素)能量和引力占据着自己应得的位置.虽然每一个作品所占据位置的大小和重要性会各有不同,但是,一部作品一旦获得时代和历史的认可,一般地说,其他的作品,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作品,是不可能动摇其地位的.因为进入艺术世界的入场券并不受名额的限制。
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类似体育竞赛那样的退一进一的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作品之间的相互抵消或谋杀提供机会,而艺术审美体验的规程则宣告,此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取代彼艺术作品。
西美尔说:“只要客体是仅仅有用的,它们就是内在可变换的,并且每一件都能够被别的有同样用处的东西所代替。
一、填空1、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2、《泉》是杜桑的作品。
3、《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是保罗高更。
4、《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涅尔,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小约翰施特劳斯.5、审美,本意是感性或感性认识。
6、席勒把诗划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类型。
7、当代杜桑的《泉》和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以惊世骇俗的反叛方式挑战了经典的艺术规则。
8、中世纪园林主要有两类:修道院式、城堡式。
9、中国皇家园林代表是颐和园和避暑山庄。
10、我国最早的创作理论著作是《考工记》。
11、京剧的唱腔以徽剧的二黄和汉剧的西皮为主。
12、黑格尔指出情感表现是音乐的最基本内容。
13、音乐的媒介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
14、美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对感观的感受。
15、艺术的基本元素:符码、意象、情感和意义四个单位.16、雕塑是的一座城市的精神意义、文化象征意义(纪念意义)、和景观意义,相互交织而又相辅相成.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艺术都是以一种相对统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出来的。
·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①功利性的有无和独异性的有无②想象力的有无③创作活动中自由意志的有无④技术是可重复的也是可替代的,艺术则不行⑤艺术是为了审美娱乐、确证和完善生命2,、什么是反艺术?是指一种为标榜或现实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3、什么是反美学?其实就是对美学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反艺术往往同反美学相关,反美学却不一定是反艺术.4、什么是意象?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5、艺术技巧:即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艺术典型,⾼度真实和⾼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2、艺术直觉,⼈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种不假思索⽽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
3、艺术流派,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4、艺术风格,艺术创作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5、艺术真实,艺术家真切的⼈⽣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i,以虚幻的形式揭⽰出来的实际⽣活的本质与真谛。
6、形象思维,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成艺术想象的思维过程。
7、创作⽅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规则。
8、艺术题材,(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的基本资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9、艺术主题,透过题材所暗⽰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10、艺术结构,指艺术作品的组织⽅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种重要的艺术⼿段。
11、艺术语⾔,⼜称艺术语汇。
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的材料和⼯具。
艺术语⾔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12、艺术意境,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能够蕴含和昭⽰深刻的⼈⽣哲理及宇宙意识的⾄⾼境界。
13、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作风、格调和⽓派。
14、艺术世界,15、现实主义创作⽅法,利⽤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活本来的⾯⽬的创作⽅法。
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的创作⽅法之⼀,具有较强的⽣命⼒与较⼤的包容性,它的主要的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法上利⽤朴素的艺术语⾔,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静细腻的刻画⼈物和事件,从⽽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艺术美学教案《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编号:09010217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专业:美术学开设学期:第⼆学期⼀、课程教学⽬的与任务:本课程重点讲授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结构、艺术的风格与审美形态、艺术的门类及其特征、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结构。
通过教学使学⽣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的知识,提⾼审美鉴赏⼒,初步掌握艺术研究的⽅法。
⼆、与各课程的联系:艺术美学是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为艺术类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
学⽣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其更好地学习掌握其它艺术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使⽤的教材及参考书⽬:1、使⽤教材本课程使⽤的《艺术美学》为⾼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等教育“⼗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万书元著,出版年份:2006年5⽉第1版。
2、参考书⽬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李莉主编:《艺术美学导读》,中国⼈民⼤学出版社,2004。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民出版社,2003。
《艺术美》,⼭西⼈民出版社,1986。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学出版社,1998。
《中国美学史⼤纲》,北京⼤学出版社,1985。
朱⽴元主编:《美学》,⾼等教育出版社,2001。
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清华⼤学出版社,2005。
朱光潜:《西⽅美学史》,上下卷,⼈民⽂学出版社,1999。
张法:《20世纪西⽅美学史》,四川⼈民出版社,2003。
《艺术哲学导引》,中国⼈民⼤学出版社,1999。
四、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为36,讲授36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五、讲授内容与要求第⼀章,绪论,概要介绍关于艺术的⼀般观念,区分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并对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做出区分。
第⼆章,艺术的基本结构,简要讲解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艺术技巧等内容,使学⽣了解研究艺术的基本⽅法,同时对艺术技巧的重要性获得正确的认识。
艺术的语法系统、符号学基本观点等内容为选讲内容。
简析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在现代文明体系中, 艺术与美的结合必然的。
人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二者之间的联系: 美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美的体现。
在这里简略的对艺术美加以概括分析。
一、艺术的本质与存在在传统美学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在这里我们先对艺术的本质做一个定位。
分析艺术美首先要了解艺术。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
有以下几类说法。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可以分为:第一,游戏说,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的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扩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他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希勒更认为i,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应该说艺术与游戏有相通之处。
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人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第二,集体无意识说。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思”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一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
这种理论同样具有其合理因素,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二、艺术概论问答复习重点第一章艺术的本质1.艺术主要有几种基本涵义?答:艺术具有狭义(包括视、听艺术及综合艺术)、广义(狭义艺术+文学)、泛化(包括一切美的实用制品即实用艺术)等多种理解。
2.艺术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答:美国的艾布拉姆斯曾将艺术活动的要素归结为艺术品(work)、艺术家(artist)、宇宙(universe)、观赏者(audience)四个方面,艺术活动的四要素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它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基础和物质利益的驱动。
它又是一个精神性的过程,离不开主体(艺术家、观赏者)的精神动力,发挥的主要是精神效用。
3.美学中的美通常在哪些意义上被使用?答:在美学中,“美”通常在两类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与的本质。
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审美客体(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第一,美=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第二,美=美感,即审美愉悦,针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主体只能是人(在生活中)或人格化的物(在艺术作品中)。
美和美感都属于美的现象层次,是一物两体:美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美感是美的心灵化内容。
作对象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作主体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感。
没有离开美的美感,也没有离开美感的美。
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实际上,二者则是心物共鸣体的一体两面。
美的对象和美感都只是可为人的感官所直觉把握的现象,美的本质则是经过人的心灵所理性把握的存在于所有审美现象中的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4.审美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视、观照、感悟构成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相对于非审美活动(实际的、理论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②审美客体的形象性;③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④审美过程的直觉性;⑤审美结果的愉悦性。
5.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艺术与美的必然关系?为什么?答:出于对美概念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艺术不一定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