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妇女嫁妆相关法规
- 格式:docx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2
宋代女性的婚姻制度有哪些在宋代,女性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规定,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首先,宋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意味着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主导决定,而媒人在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
父母会综合考虑对方家庭的门第、财产、社会地位等因素,来为子女挑选合适的配偶。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在婚姻选择上的自主性相对较小。
宋代实行严格的婚姻等级制度。
社会阶层的差异在婚姻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贵族、官僚和士大夫阶层倾向于内部联姻,以保持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而普通百姓的婚姻则更多地基于实际的生活需求和经济状况。
宋代的婚姻年龄也有一定的规定。
一般来说,女性的适婚年龄相对较早,通常在十几岁左右。
早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和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婚姻的礼仪方面,宋代有着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从纳采、问名到亲迎等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教规范。
宋代的法律对于女性的婚姻也有一些保护措施。
比如,在离婚方面,如果丈夫犯有“七出”之条,妻子可以提出离婚。
“七出”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但同时也有“三不去”的限制,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一些权益。
另外,宋代女性在丧偶后的婚姻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如果寡妇想要再嫁,往往会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和道德指责。
但在某些情况下,女性也有再嫁的权利,不过这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手续。
在财产方面,宋代女性在出嫁时会有一定的嫁妆,这些嫁妆在婚姻关系中通常被视为女性的私有财产。
如果婚姻关系解除,女性有权带回自己的嫁妆。
总的来说,宋代女性的婚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制度既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女性权益的某些保护和关注。
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独特的婚姻文化和社会风貌。
第1篇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寡妇改嫁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
宋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完善,关于寡妇改嫁的法律规定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宋朝寡妇改嫁的法律规定入手,探讨其背景、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背景1. 社会经济发展: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封建制度完善:宋朝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对寡妇改嫁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3. 社会观念变迁:宋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社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人们开始重视家庭、婚姻等伦理道德问题,对寡妇改嫁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三、宋朝寡妇改嫁的法律规定1. 《宋刑统》中的规定《宋刑统》是宋朝的一部重要法典,其中对寡妇改嫁问题进行了规定。
根据《宋刑统》的规定,寡妇改嫁需满足以下条件:(1)丈夫去世后,寡妇必须守丧三年。
在守丧期间,寡妇不得改嫁。
(2)守丧期满后,寡妇有改嫁的自由。
但需征得家族长辈的同意,并举行相应的仪式。
(3)寡妇改嫁后,前夫的财产和子女归新夫所有。
2. 《宋会要辑稿》中的规定《宋会要辑稿》是一部汇编宋朝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的书。
其中对寡妇改嫁问题也有规定:(1)寡妇改嫁前,需征得家族长辈的同意。
如家族长辈不同意,寡妇不得改嫁。
(2)寡妇改嫁后,前夫的财产和子女归新夫所有。
(3)寡妇改嫁后,前夫的家族成员不得干涉其婚姻生活。
3. 《宋史》中的记载《宋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记载了宋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
关于寡妇改嫁问题,也有如下记载:(1)寡妇改嫁需遵守家族长辈的意见。
(2)寡妇改嫁后,前夫的财产和子女归新夫所有。
四、影响1. 社会稳定:宋朝寡妇改嫁的法律规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规范寡妇改嫁行为,减少了因婚姻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
2. 保障妇女权益:法律规定寡妇改嫁需征得家族长辈的同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权益。
法规1.女适人,以奁钱置产,仍以夫为户。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货上六·役法下》2.又法: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妻财置业不系分》3.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兄弟亡者,子承父分。
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
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
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
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
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
——《宋刑统》卷12《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4.如有出嫁亲女被出,及夫亡无子,并不曾分割得夫家财产入己,还归父母家后户绝者,并同在室女例。
——《宋刑统》卷12《户婚律·户绝资产》案例1.卷八《利其田产自为尊长欲亲孙为人后》2.《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徐家论陈家取去媳妇及田产》OTHER1.《宋会要辑稿·食货》:南宋高宗时期,四川总领王之望上奏:"今四川人户遗嘱、嫁资,其间有正行立契,或有止立要约,与女之类,亦合投税。
缘得遗嘱及嫁资田产之人依条估价投契,委可杜绝日后争端。
若不估价立契,虽可幸免一时税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
户部给出了处理意见:"田宅与女折充嫁资,并估价赴官投契。
其嫁资田产于契内分明声说,候人户费到税钱,即日印契置历,当官给付契书。
如合干人吏因缘骚扰,许人户经官诉讼。
若出限不即经官税契,许人户告,将犯人依匿税法施行。
从之。
"2.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膏梁±俗之家,夫始属,已欲括爸结□求他□而适者多矣。
"@该史料的陈述中虽然还夹有一丝丝的不满和谴责意味,但仍然认可了寡妇在改嫁时对其妆芭财产可W名正言顺地带走,不会对其进行限制。
3.《袁氏世范》也记载了:"作妻名置产,身死而妻改嫁,举之自随者多矣。
"《夷坚志(第四册)夷坚志三补·梦得富妻》所记载的南城邓倚做梦得一富妻,最后也因此成为富翁的段子。
宋代女性嫁妆,比现代人的彩礼重多了虽然《周礼》明确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的社会富裕程度和礼仪风俗是不同的,出嫁的女性家庭条件和地位也不一样,所以女性的嫁妆数量并不完全是按《周礼》的规定。
自古以来,结婚都是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必须要合法,还得要合乎礼节。
什么礼节?就是婚姻六礼。
这是从周朝开始制定并执行的结婚礼仪,后来到了宋朝有所简化,只保留了纳采、纳征和亲迎三项内容。
既然结婚礼仪是从宋朝开始简化的,那我们就以宋朝为例,来看看宋朝的女性结婚有多少嫁妆。
宋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
首先政府对嫁妆进行了立法,用法律武器来约束和规定嫁妆的数量;第二是嫁妆居然收税,并与女性财产权、继承权等权益挂钩,极具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宋刑统》中与嫁妆相关的规定:今后户绝之家,如无在室内女有出嫁女者,将资财、庄宅、物色,除殡葬营斋外,三分与一分。
如无出嫁女,即给予出嫁姑姊妹侄一分。
余二分若亡人在日,亲属及入舍婿、义男、随母男等,自来同居营业佃漪,至户绝人身亡及三年已上者,二分店宅、财物、庄田并给为主;如无出嫁姑姊妹侄,并全与同居之人。
宋代女性有在室女、归宗女和出嫁女之分,而嫁妆是她们从娘家能带走的最大的一笔财产了。
宋代社会流行厚嫁之风,一般家庭都会尽所能为女儿置办嫁妆,宋朝人普遍都有一种心理:“养女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
若置为不问,但到临时,又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子女之羞见人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也很世故,社会上的男人娶妻都喜欢娶娘家里有钱的。
这是一种社会风气。
而越是高门大族的女儿出嫁,越是陪嫁多。
宋代公主出嫁往往要花费上万两银子,一般富户嫁女也要几百两以上。
因此许多地方都是生男则喜,生女则愁,甚至出现了许多溺死女婴的现象发生。
也有一些女性因为家贫,到了适婚年龄仍然没有男方上门求亲的,甚至会因此耽误了终身,这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宋朝女孩子的嫁妆我们来看看宋人嫁妆的构成与数目,便可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厚嫁”。
宋代文献中涉及嫁资数目的记载很丰富,但因材料零碎而分散,我们无法得到精确的统计数据,不过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生动例子。
北宋后期,福建路盛行厚嫁之风,“其费无艺”,知福州孙觉决定移民易俗,“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100贯钱当是福州人的嫁资中位数。
南宋前期,盐官县黄天荡有个叫余三乙的屠户,世代以屠狗为业,“因娶妻得资装数十千” ,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小市民,嫁妆也有几十贯钱。
南宋中期,庆元府设有资助贫困士人家庭的公益组织——乡曲义庄,“孤女之不能嫁者,给五十缗” ,50贯钱应该就是当时士人家庭嫁女资装的最低标准了。
可见宋朝下层家庭嫁女,嫁妆少说也得掏几十贯钱。
而两宋时期,下层小民日收入为100文钱上下,一年不吃不喝攒起来也才30多贯。
若扣除吃穿开支,恐怕需要十几年积蓄,才能攒下女儿的嫁妆,难道宋人有诗云:“十年辛苦寸粒积,倒箧倾囊资女适。
”上层社会的嫁妆显然就更加丰厚了。
北宋后期,京师富户“榜下捉婿”,出手的嫁妆非常诱人,“一婿至千余缗” ;南宋初,宰相赵鼎以立遗嘱的方式给他最疼爱的小女儿预拨嫁妆:“三十六娘,吾所钟爱,他日吾百年之后,于绍兴府租课内拨米二百石充嫁资,仍经县投状,改立户名。
” 二百石的租课收入至少得有200亩田;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娶富户女为妻,“得奁具五百万” ,五百万钱即5000贯,比晚唐时娶士族女儿要支付的一百万钱聘财还要高,即使以会子(南宋纸币)计算,这笔嫁妆也是非常可观了,因为淳熙年间会子是比较坚挺的;南宋末,平江府昆山县的郑姓官宦之家嫁长女庆一娘,嫁妆包括: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十七界会子),缔姻五千贯(十七界会子),以及开合销金缬一疋,开书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天孙绵一疋,等等。
十七界会子虽然贬值严重,但即使按贬值80%计算,货币形式的嫁资也高达3万贯,何况还有500亩田的不动产。
第1篇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其法律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于前代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其中,关于女性改嫁的法律规定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宋代女性改嫁的法律背景、法律规定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宋代女性改嫁的法律背景1. 社会观念的转变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社会观念逐渐发生转变。
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逐渐被打破,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
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更加多元化。
2. 政治制度的影响宋代政治制度相对宽松,对民间事务干预较少。
这使得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同时,宋代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对女性改嫁的法律规定也相对明确。
二、宋代女性改嫁的法律规定1. 改嫁的条件宋代法律规定,女性改嫁需满足以下条件:(1)丈夫去世:在丈夫去世后,妻子有权改嫁。
(2)丈夫失踪:如果丈夫失踪超过三年,妻子可以改嫁。
(3)丈夫被俘或被流放:在丈夫被俘或被流放的情况下,妻子可以改嫁。
(4)丈夫有重大过错:如果丈夫有重大过错,如通奸、重婚等,妻子可以要求离婚或改嫁。
2. 改嫁的程序(1)提出改嫁申请:妻子需向官府提出改嫁申请,说明改嫁的原因。
(2)官府审查:官府对妻子的改嫁申请进行审查,核实情况。
(3)登记备案:官府对符合条件的改嫁申请进行登记备案。
(4)举行婚礼:妻子与新的丈夫举行婚礼,正式成为夫妻。
3. 改嫁的限制(1)改嫁次数:宋代法律规定,女性一生只能改嫁一次。
(2)改嫁对象:改嫁对象需是良民,且年龄、身份相匹配。
(3)改嫁费用:改嫁过程中,妻子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如彩礼、嫁妆等。
三、宋代女性改嫁的实际执行情况1. 改嫁现象普遍尽管宋代法律规定女性只能改嫁一次,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
这主要得益于宋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法律的保障。
2. 改嫁原因多样宋代女性改嫁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丈夫去世、丈夫失踪、丈夫有重大过错等。
案例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之财产权利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女性的财产权利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和发展空间。
在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主要体现在嫁娶、继承和离婚等方面。
在嫁娶方面,女性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利。
宋代《家台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可携带自己的财产,如嫁妆、嫁资等,这些财产不属于夫家所有,而是作为女方的个人财产。
女子在嫁娶时,可以选择带走自己的财产,这为女性的经济独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嫁后的女性在夫家也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可以拥有一部分产业或土地,这使得女性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在离婚方面,女性在宋代也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利。
宋代《大宋律》规定,夫妻离婚时,妻子可以选择带走自己的财产和嫁妆,这些财产不受丈夫的限制和剥夺。
女性在离婚后,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这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和退路。
离婚后,女性可以依靠自己的财产维持生活,不再依赖于丈夫,这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权益。
尽管宋代女性在财产权利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由于封建社会的限制和男权至上的传统观念,女性的财产权利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剥夺。
女性的财产权利仍然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夫家的支配。
妇女在嫁娶时,虽然可以携带一定的财产,但其财产仍然属于夫家的支配范围。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低于丈夫,他们的财产权利往往在家庭决策中被忽视和剥夺。
女性的继承权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和侵犯。
尽管司法制度保障了女性的继承权,但现实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和不公平。
有一些富裕的家庭会通过各种手段绕过法律规定,将财产集中于男性继承人手中,剥夺女性的继承权。
女性在离婚时,尽管可以带走自己的财产,但丈夫仍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经济施压和剥夺,限制女性的权益和选择。
宋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发展,其嫁娶、继承和离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封建社会的限制和男权至上的观念仍然限制了女性的财产权利的完全实现。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女性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发展,推进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共同发展。
案例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之财产权利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有着明显的限制。
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尊重。
本文将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
女性在婚姻中有权维护自己的财产利益。
根据宋代法律制度,女性在婚前可以通过嫁妆的形式将财产带入婚姻,成为婚后的私产。
嫁妆是女性在婚前家庭中所获得的财产,包括金银珠宝、土地房产等。
根据《宋律》的规定,嫁妆是女性的个人财产,丈夫在婚姻中没有权力亵渎和侵占。
这为女性维护自己的婚姻利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女性也可以通过私人财产维护自己的权益。
宋代女性在家庭中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如亲戚赠与、祖先留下的财产等。
根据《宋律》的规定,夫妻间的私人财产是分开计算和处理的,丈夫没有权力干涉妻子的私人财产。
女性有权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财产,并且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保障。
女性还可以通过遗产继承来获得财产权。
宋代的继承制度中,女性有平均继承权。
根据《宋律》的规定,家族的财产应该平均分配给男女子孙。
对于家庭中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女性也有权继承财产。
尽管宋代继承法对于女性继承的财产有一定的限制,如不能继承土地和祖德财产,但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尽管宋代女性的权益和财产权利相比男性有所限制,然而在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通过嫁妆、私人财产和继承等方式,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点在封建社会中是相对进步的,并为后来女性权益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宋朝的婚嫁风俗一、宋朝婚姻的基本规范1. 男女婚龄和婚姻自由•男子婚龄:15岁以上•女子婚龄:14岁以上•父母有权为子女选择婚姻对象,但也允许自由恋爱和自由选择伴侣。
2. 婚姻的家族联姻•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联姻,也是家族之间的联姻。
•家族地位、家族背景和财富状况是考虑婚姻的重要因素。
3. 婚姻的目的•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传承家族财产和维护家族利益。
•男方的主要责任是延续家族血脉,女方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后代。
4. 婚姻的礼仪和程序•婚姻的过程包括聘礼、纳彩、问名和成婚四个阶段。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物以示诚意。
•纳彩是女方收到聘礼后,男方正式向女方家庭提亲。
•问名是双方家长互相询问对方孩子的姓名、年龄和家庭背景。
•成婚是经过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正式迎娶女方。
二、宋朝的婚嫁仪式1. 婚前准备•婚前准备包括挑选良辰吉日、预定婚嫁事宜和准备婚嫁必需品。
•婚嫁必需品包括婚床、嫁妆、婚车、婚服等。
2. 迎亲仪式•迎亲仪式是新郎一家到新娘家接新娘的过程。
•迎亲队伍由鼓手、乐师、花童、迎亲官员和新郎家族成员组成。
3.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包括祭拜天地、祖先和婚姻之神,交换婚戒和拜堂等环节。
•婚礼过程中,亲友们会祝福新人,祈求他们婚姻美满、幸福快乐。
4. 婚后仪式•婚后仪式是新娘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郎家的过程。
•婚后仪式中,新娘会向新郎家族的长辈行拜礼,以示尊重和感恩。
三、宋朝婚嫁的习俗和风情1. 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晚上举行。
•婚宴上,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一起品尝美食、喝酒、唱歌、跳舞,共同庆祝新人的幸福。
2. 婚庆花灯•婚庆花灯是婚宴期间常见的装饰物,用来增添喜庆氛围。
•花灯多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形状吉祥如鸟、鱼、蝴蝶等。
3. 新婚之夜•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会进入洞房,完成婚姻仪式。
•洞房内会摆放喜庆的红色婚床,新人会进行一系列新婚礼仪。
4. 婚后生活•婚后,新娘进入新郎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宋代女性能否拥有财产在宋代,女性是否能够拥有财产,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宋代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拥有财产的。
首先,嫁妆是宋代女性拥有财产的重要形式之一。
嫁妆通常由女方家庭准备,作为女儿出嫁时带到夫家的财产。
在法律上,嫁妆被视为女方的私有财产,夫家不得随意侵占。
如果婚姻关系解除,女方有权带走自己的嫁妆。
宋代法律对女性的财产继承权也有一定的规定。
在户绝的情况下,即家中没有男性子嗣继承财产时,未出嫁的女儿可以继承家庭财产。
已出嫁的女儿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获得部分财产。
例如,如果娘家没有其他近亲属,出嫁女也可能参与财产的分配。
然而,尽管宋代女性在某些方面拥有财产权利,但这种权利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在婚姻关系中,女性的财产往往受到夫家的制约。
夫家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控制或支配女性的财产。
而且,社会观念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在财产的获取和支配上总体处于劣势地位。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宋代商业繁荣,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有所增加。
比如,一些女性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和财产。
但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经济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较为狭窄,所能积累的财产规模也相对较小。
再者,宋代的家族制度对女性财产权也产生了影响。
家族中的长辈在财产分配上拥有较大的权力,他们的决策可能会影响女性获得财产的多少和方式。
而且,家族的荣誉和利益往往被置于首位,女性的个人财产需求可能会被忽视或牺牲。
总的来说,宋代女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拥有财产,但这种权利是有限的、不充分的。
与现代社会相比,宋代女性在财产权方面面临着诸多的束缚和不平等。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女性在财产权等方面所取得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性别平等的进一步实现。
在研究宋代女性财产权问题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十里红妆宋代婚俗礼仪
十里红妆是宋代的一种婚俗,指的是新娘在婚礼中穿着精美的红色婚服,面罩红纱,由新郎护送走过十里路到婆家。
这是宋代的一种盛行的婚俗,也是当时社会风俗繁荣时期的象征。
宋代的婚俗礼仪十分繁琐,讲究细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婚礼的庄重
和美好。
在婚礼前,双方家长要进行交涉,商定婚礼的日期和规格,确定
彩礼和嫁妆。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十里红妆,由新郎及乐队相送,到达
婆家后,会见婆婆。
随后,双方亲属进行拜堂和见面仪式,交换礼品,并
由媒人主持捧心交换盟誓仪式。
婚礼仪式的后续还有新婚夫妻分糖、夫妻入洞房,新娘还需要进行新
春迎门儿、移步换衣等多个礼仪流程。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
习俗和传统,如祭拜祖先、新郎初次入门时撒钱币、新娘嫁入门时敲锣鼓、夫妻共同举杯等等。
总之,宋代的婚俗礼仪在细节和礼仪方面都很严谨,十里红妆更是宋
代的一种经典传统婚俗,代表着爱情与美好的开始。
宋代婚嫁制度
1. 宋代的婚嫁可讲究啦!你想想,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比如说,那时候的媒人可重要了,没有媒人牵线搭桥,婚嫁能成吗?
2. 宋代婚嫁有好多规矩呢!这不就跟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都得按顺序摆好。
像纳采,那就是最开始的一块积木呀!
3. 嘿,宋代女子出嫁也不容易啊!那场面,真像是要去打一场大仗。
精心准备嫁妆,不就跟战士准备武器一样吗?
4. 宋代的婚礼仪式复杂得很呐!简直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迎亲的时候,那热闹劲儿,可不比过节差呀!
5. 你知道宋代的定亲有多重要吗?这就好比建房子打地基呀!要是定亲没弄好,后面的事儿能顺利吗?
6. 哇塞,宋代的婚嫁制度里,对服饰也有要求呢!那新娘子的嫁衣,不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漂亮吗?
7. 宋代婚嫁中,拜堂可是重头戏!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新郎新娘就是主角,大家都等着看呢!
8. 想想宋代的嫁女儿,父母得多操心呀!就像放飞一只精心养育的小鸟,既期待又不舍。
9. 宋代的婚宴也很有特色呀!那一道道菜肴,不就像生活的各种滋味吗?大家一起品尝,多有意思。
10. 宋代的婚嫁制度真的很独特呢!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有精彩的故事。
我们现在了解它,不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吗?
我的观点结论:宋代婚嫁制度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细节和讲究,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梦华录:宋朝女孩子的嫁妆昨天播出的新一集《梦华录》讲到,半遮面茶坊的小姑娘说她要努力工作、多赚点嫁妆,“要想过得好,嫁妆就得多”。
嫁妆多是不是就可以过得好,这因人而异,但宋人嫁女儿确实非常看重嫁妆,这嫁妆,宋人习惯称为“奁产”。
宋代厚嫁之风极盛,陪嫁的奁产不仅有“首饰、金银、珠翠、宝器”等财物,还包括“随嫁田土、屋业、田园”等不动产。
宋理宗朝时,一位郑姓大户送给女儿的奁产是“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 ;又有一个叫做虞艾的县丞之子,“娶陈氏,得妻家标拨田一百二十种,与之随嫁” 。
即便是贫穷之家,也要铢累寸积,为女儿留点嫁资,恰如一首宋诗所形容:“十年辛苦寸粒积,倒箧倾囊资女适。
”宋代女性的奁产,实际上就是她从父母那里继承到的财产,是女性财产继承权的体现,只不过嫁妆的形式出现罢了。
按宋人婚俗,男女在议定婚姻之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定帖”,帖中写明“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如果是入赘,则列明所带入女家的财产名单,“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主也要给男方回“定帖”,除了说明“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还要“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奁产。
这个“定帖”具有“婚前财产证明”的效力,可以用来证明哪些财产是新娘子带来的奁产。
区分是否为奁产,从法律上来讲,很重要。
因为宋朝法律规定,“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意思是说,兄弟分家,妻子带来的奁产属于小两口的私产,并不是大家庭的公产,不需要拿出来分割。
我们来看南宋的一起民事诉讼案:有一户人家,户主叫做陈圭,起诉儿子陈仲龙与儿媳蔡氏将陈家田产盗卖给了蔡仁。
经法官查证,事实是陈仲龙用妻子蔡氏的奁产购置了田产,然后典给蔡仁耕种。
法官认为,“在法: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又法: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案例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之财产权利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权益有所保障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财产权利也有所保障。
本文将通过案例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
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宋朝官制》规定,女子丈夫去世后,嫁妆和继承的财产归女方所有。
《武林旧事》中记载了一位丧偶的女子向官府起诉,要求追回自己的嫁妆。
法官经过调查后,判决女子获得了嫁妆。
这说明在宋代,女性的财产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她们有权利继承和管理财产。
宋代女性的婚姻制度也有利于保障她们的财产权益。
宋代实行的是继妻制婚姻制度,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继承丈夫的财产。
在《金瓶梅》中,潘金莲因丈夫死亡而成为寡妇后,依靠继承了丈夫的财产,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
这说明在宋代,女性有权利继承丈夫的财产,这也增加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财产权益。
宋代女性还可以通过购买地产来保障自己的财产权利。
在《吴镇方志》中记载了一位女性寡妇通过购买地产来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的案例。
这表明在宋代,女性可以通过购买地产来保障自己的财产权益,她们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财产。
宋代女性的财产权利也存在一些限制。
女性的财产权利在家族的制约下受到一定限制。
女性的财产可能需要由家族长辈来管理和使用,女性无法完全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财产。
女性的财产权利可能受到丈夫家族的干涉。
如果女性没有生育儿子,丈夫的兄弟可能会利用孩子的身份来侵占女性的财产。
女性的财产权利也受到社会舆论的限制。
虽然法律保护了女性的财产权利,但社会上守旧的观念仍然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其财产权益容易受到质疑和侵犯。
宋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相对较高,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她们有权继承和管理自己的财产,获得土地和嫁妆等财产。
女性的财产权利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受到家族的约束、丈夫家族的干涉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不过,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宋代女性的财产权益得到了一定保障,她们在家庭中拥有较多的经济自主权。
宋朝的婚嫁风俗宋朝的婚嫁风俗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婚嫁风俗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礼仪、婚姻形式、聘礼、婚房、新娘装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礼仪宋代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纳彩、过门和迎亲。
纳彩是指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聘礼,过门是指女方离开父母家进入男方家庭,迎亲是指男方家庭去接新娘回家。
在纳彩阶段,男方需要先派人去女方家提亲,并送上聘礼。
聘礼包括金银财宝、布匹等物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金”:黄金、白银和青铜。
这些财物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定摆放在堂屋中,以示诚意。
在过门阶段,女方需要穿上新衣服,并由父母披上蓝色或紫色的锦袍。
然后由兄弟或亲戚手扶着走出门,向东转三圈后再回来。
这个过程象征着女方将来要生儿育女,家庭和睦。
在迎亲阶段,男方需要准备好马匹、车辆等物品,前往女方家接新娘。
在接新娘的过程中,男方要穿上锦袍、戴上花冠,手持花轿或车轿。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女方家庭。
二、婚姻形式宋代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自由恋爱。
前者多数是贵族和富商巨贾之间的联姻,后者则多出现在平民百姓之间。
对于自由恋爱的情侣,他们可以通过私奔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爱情。
不过私奔也是有规矩的:男方需要事先向女方提出申请,并得到女方同意后才能进行。
如果女方拒绝,则男方不能强行带走女子。
三、聘礼宋代的聘礼非常重要,在纳彩阶段男方需要送给女方许多贵重物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金”,还有其他金银财宝、布匹、珠宝等物品。
此外,男方还需要送给女方一些生活用品,如锦被、锦枕、簪子、镜子等。
这些物品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定摆放在堂屋中,以示诚意。
四、婚房宋代的婚房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房间都要装饰得非常漂亮,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男方的房间通常会挂上“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同时还要摆放一些文房四宝和书籍。
女方的房间则比较精致,墙上会挂上绣花或画像,床头还会放上香囊和花束。
五、新娘装束宋代的新娘穿着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案例透析宋代家庭中女性之财产权利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宋代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是在财产权利方面,女性在宋代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各种限制和规定。
本文将从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入手,透析其实际情况和权利状况。
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看,宋代的法律对于女性的财产权利有着一定的规定。
在《宋代法律》中规定,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所获得的财产属于“嫁妆”,即妇女的个人财产。
这种规定实际上给了女性一定的财产保障,也体现了对妇女财产权的一定保护。
宋代的封建社会制度也规定,继承财产时,女性有权继承父亲的财产。
从实际情况来看,宋代的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实际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首先是在婚姻关系中,妇女的个人财产“嫁妆”并不一定都属于自己,而是有可能被丈夫或婆家侵占或控制。
在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下,妇女的个人财产并不是完全属于自己,而是有可能成为家庭共有财产或被丈夫侵占。
在继承财产方面,尽管法律规定女性有权继承父亲的财产,但实际上,女性继承财产的权利受到了各种限制,往往处于被排斥甚至剥夺的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家庭中女性的财产权利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但在实际情况中,女性的财产权利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剥夺。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族观念造成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也影响了女性的个人财产权利。
在宋代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家庭观念等。
在宋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大多数妇女只能在家中从事家务和育儿,而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也影响了她们的财产权利。
宋代的家庭观念也是影响女性权利的重要因素,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认为男尊女卑,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这也使得女性的财产权利受到了限制。
法规
1.女适人,以奁钱置产,仍以夫为户。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货上六·役法下》
2.又法: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户婚门·争业下·妻财置业不系分》
3.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兄弟亡者,子
承父分。
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
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
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
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
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
——《宋刑统》卷12《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
4.如有出嫁亲女被出,及夫亡无子,并不曾分割得夫家财产入己,还归父母家后户
绝者,并同在室女例。
——《宋刑统》卷12《户婚律·户绝资产》
案例
1.卷八《利其田产自为尊长欲亲孙为人后》
2.《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徐家论陈家取去媳妇及田产》
OTHER
1.《宋会要辑稿·食货》:南宋高宗时期,四川总领王之望上奏:"今四川人户遗嘱、嫁资,其间有正行立契,或有止立要约,与女之类,亦合投税。
缘得遗嘱及嫁资田产之人依条估价投契,委可杜绝日后争端。
若不估价立契,虽可幸免一时税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
户部给出了处理意见:"田宅与女折充嫁资,并估价赴官投契。
其嫁资田产于契内分明声说,候人户费到税钱,即日印契置历,当官给付契书。
如合干人吏因缘骚扰,许人户经官诉讼。
若出限不即经官税契,许人户告,将犯人依匿税法施行。
从之。
"
2.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膏梁±俗之家,夫始属,已欲括爸结□求他□而适者多矣。
"@该史料的陈述中虽然还夹有一丝丝的不满和谴责意味,但仍然认可了寡妇在改嫁时对其妆芭财产可W名正言顺地带走,不会对其进行限制。
3.《袁氏世范》也记载了:"作妻名置产,身死而妻改嫁,举之自随者多矣。
"
《夷坚志(第四册)夷坚志三补·梦得富妻》所记载的南城邓倚做梦得一富妻,最后也因此成为富翁的段子。
其中原委就是,这一富妻原是"故彭藤州端之女",由于疾病而彼前夫抛弃,因彭藤州端无子,该女就挟家中田业,改嫁给了南城邓倚。
可见,社会民众对待这种现象是W何等宽容的态度,究其因理,就是在宋人看来妆运田产本就是妇女的财产,可W由妇女自己处置,本就无干涉之理
文献
1.张晓宇:《奁中物:宋代在室女“财产权”之形态与意义》
2.张邦讳:《婚姻与社会·宋代》和《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3.[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4.滋贺修三:《中国家族法原理》
5.刘锦花:《清明集中宋代妇女财产权研究》
6.宋东侠:《简析宋代在室女的财产权》
7.张本顺:《巧代妇女芭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
8.邢铁:《宋代的运田和墓田》,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