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的回忆叙事
- 格式:pdf
- 大小:238.39 KB
- 文档页数:3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位杰出的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汪曾祺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瞩目和推崇。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其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更是备受推崇,深受研究和探讨。
在当代小说文体发展中,汪曾祺小说的意义与影响力也日益突显,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闻名,他的作品涉及从乡土风光到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广阔的题材和审美视野。
其作品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风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融汇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精髓,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为当代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汪曾祺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尤其是在叙事手法上,汪曾祺小说往往以抒情的笔调和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为当代小说的叙事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通过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当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读者对当代小说的审美体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文学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当代小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启示。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思想,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营养和启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汪曾祺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作品在当代文学舞台上独具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小说文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莫言·史铁生作品评析及其它·李晓燕王烈霞等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宋慧平摘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联接现当代文学的作家,有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美誉,他的散文化小说文体的开创、回忆性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风俗画氛围营造、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具有卓姿独立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回忆性;风俗画;语言汪曾祺的乡土抒情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来自江苏高邮的作家,以其对故乡的挚爱,叙写故乡人生的平凡琐事,讴歌美的人情和人性。
在对故乡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的细腻描绘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成为中国当代写意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重新弘扬了乡土写意抒情的艺术传统和审美精神。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小说的美学特征。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汪曾祺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古典散文的章法形式及小说的诸多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散文化小说,读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恬静、闲适、淡远的味道,很有散文的诗意美。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他的大多数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形态,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
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读他的许多小说,经常能看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随意引用穿插,给人一种很随便的感觉。
但是经过作家艺术化的处理后,这些随意插入的成分都成了叙事的有机成分。
他的小说结构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读来却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犹如随笔一般的自由和亲切。
汪曾祺在其作品的具体内容构制上,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论断,主张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意境”,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他认为小说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刻画人物。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先生的文学创作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推崇,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汪曾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深远,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汪曾祺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运用古文化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又注入了当代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以古典艺术为基础,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对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汪曾祺的小说在叙事技巧和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小说的叙述手法上常常采用“倒叙”、“抽象”等先锋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形式更具有变革性和新颖性。
他将小说写作提升至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使当代小说文体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反映。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大多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村、城市、人情、风土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人物的心灵和行动进行描写,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处境和命运。
他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精准的创作,使其小说充满生活的张力和时代的韵味,成为当代小说中的一面旗帜。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
汪曾祺多以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为创作主题,借助小说的形式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使其小说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他在小说中对人性、情感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呈现了当代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和生活的本质,使其小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多方面而深远,其在文学形式、叙事技巧、社会生活和人性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为当代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启示了当代小说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创新小说叙事方式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叙事风格,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创作理念为当代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在当代小说创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研究和借鉴汪曾祺的作品,可以更好地推动当代小说文体的发展,促进当代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引言、当代小说文体、汪曾祺、启示、创作影响、叙事方式、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叙事风格、积极影响、形式内容、文学发展。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闻名。
汪曾祺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结合,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这个文学发展迅速的时代,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启示和启发。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他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从而开拓出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成就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从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启示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对当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这种写实的创作手法为当代小说家提供了写作范本,启示他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需注重细节,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中国现代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笔触而著称。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探索和影响。
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文学意义和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风格闻名。
他的小说常常以平凡人的生活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白鹿原》中描写了白鹿村的农民生活,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和挣扎;《人间草木》则展现了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勾勒出一个真实丰满的现实世界。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他的小说作品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对人性的探讨、社会现象的揭露,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人间草木》中,汪曾祺通过对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和梦想的描绘,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现代城市;在《白鹿原》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和传承,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深刻审视。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探求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更是对小说文体的一次创新和重塑。
汪曾祺的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当代小说的叙事方式、风格和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风格特点和文学意义为当代小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生气。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绪论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既是一个“早熟”又是一个“晚成”的作家。
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一度搁笔30年,到80年代又“重操旧业”,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由此确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汪曾祺不仅是一个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而且是少有的一个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创作初期一直延续下来的作家。
汪曾祺80年代后的创作风格,在其40年代发表的小说《老鲁》《鸡鸭名家》中已显露出来。
汪曾祺80年代的繁华,只不过是将“多年的花结成果”。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我家的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
有一年夏天,它突然暴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黄色的花。
原来这是一棵金银花。
我80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花。
”①汪曾祺的小说,正如他家后院的那株金银花,开的只是些白色、黄色的花,没有姹紫嫣红的喧闹,没有香气袭人的浓郁,只有一份淡淡的愉悦。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情节人物,他只是在记录一种生活,一份对生活的感觉。
汪曾祺正是以这种“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树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散文化的小说有明清小品文的遗韵。
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一刻。
汪曾祺曾谈到:“一个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
或者:一个短篇小说,不多,也不少。
”②通过短篇小说来塑造人物,其形象难免会缺乏立体感,没有传统小说的向心力。
但是读完汪曾祺的作品,那些小人物鲜活的面孔依然历历在目。
而且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太像小说,即失去了某些传统小说的特性。
按常规小说是应当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完整的叙述,或是对某种典型性格的刻画。
城乡对照的文化审视———论汪曾祺小说《河上》的叙事艺术作者:卢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短篇小说《河上》是汪曾祺创作于西南联大时期的作品,因其当时选修了沈从文的写作课程,《河上》在叙事风格上受沈从文乡土文学影响很大,具体体现在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等方面。
小说从整体风格上就是一首抒情的散文诗,通篇洋溢着明快欢乐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汪曾祺《河上》沈从文叙事风格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河上》发表于1941年7月《中央日报·文艺》第71期,《河上》书写了一种内在生命的欢乐情绪,也暗含着汪曾祺初恋的生命体验。
时年二十一岁的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选修了沈从文讲授的两门写作课程:个体文习作和创作实习。
因此,《河上》从构思行文到人物塑造都打上了鲜明的沈从文小说的印记,小说从整体风格上就是一首抒情散文诗。
一、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是沈从文常用的,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社会道德理想及价值评判标准来审视城乡两个世界,描写了湘西人自然、纯朴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腐化堕落的都市生活的描绘,揭示出城市是病态文明的滋生地。
汪曾祺也采用这种叙事模式,《河上》描写了一个患神经衰弱症的城里少爷去乡下疗养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逐渐对乡下生活方式产生的依恋之情。
小说的表层情节构成是“城里少爷到乡下——回城买东西——再次回到乡下”,但如果从少爷内心情感的变化来说,内在的叙事模式则为“不习惯乡下生活——逐渐喜爱乡下生活——不愿离开乡下”。
小说通过来乡下养病的城里少爷“他”的视角,将城乡生活相连接。
小说开头交代了少爷之前是不习惯乡下生活的,“说这是乡下,将就着过去”,这句话说明之前“他”是排斥乡下的,压根没打算在乡下长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因为“他不断在掘发一些更美丽的”事物。
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他”的思想转变的原因及过程。
26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抗战”叙事——汪曾祺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解读文/王朵摘要:汪曾祺创作于40年代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一篇典型的现代小说。
小说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消解了故事和情节,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描写了毫无内在关联的两群士兵劳动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
小说虽以抗战为背景,但表现重心在于对战争中“人”的关注,隐含了作者对普通士兵个体存在境遇的悲悯情怀,小说富有浓厚的哲思色彩。
关键词:汪曾祺;《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士兵;存在西南联大是与抗战相始终的,汪曾祺也写了数篇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但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浴血奋战,而是把眼光投注在普通的民众和士兵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描述,表现了自己对战争中“人”的关注和个体存在状态的思考。
汪曾祺在早期小说《复仇》中就隐含了他对战争和个体生存价值的哲理思考。
写于1947年11月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这种思考的延续和深化。
小说题目耐人寻味,本身即是一道富有思辨意味的哲学命题。
小说没有首尾连贯的完整故事,只是通过讲述两群士兵干活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对身处战争环境下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生存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消解故事和情节的现代小说笔法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体现了鲜明的现代小说文体特点:一是篇幅精短有节制,放弃了故事性情节性的传统小说追求;二是取材琐碎平淡;三是富有深刻的哲理思辨色彩。
小说全文两千余字,既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详细的情节描写,甚至放弃了人物性格刻画。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没有任何因果关联或人物牵涉的三组画面,唯一的共同点是,画面的中心都是普通士兵。
第一组画面是:一批士兵奉命“劳动服务”,在云南挖一口即将淤浅的湖的劳动情景,以及三个月后完成劳动任务后的士兵们忙着理发、改善伙食的场面,之后“不两天,他们就走了。
汪曾祺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 决非天空》解读汪曾祺的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通过一段女孩的回忆,描绘出一个内心孤独、深藏着思想和情感的男性形象。
在小说中,女孩回忆起与男孩相遇的情景。
那时的男孩略显孩子气,穿着旧旧的军服,却在阳光下闪耀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男孩以自己清晰的思考和感知,给了女孩不同寻常的感受,让她觉得自己被注视着,全身都被看透了。
男孩不擅长交际,沉默寡言,但他眼里透露出的情感却显得格外丰富。
这使得女孩很难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却也深深被男孩所吸引。
她相信,男孩眼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
在随后的故事中,女孩和男孩经常一起去看电影,走在街上,分享彼此的喜愁。
这段时间里,女孩深入了解了男孩的内心,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思考问题很深入。
在女孩看来,这样的男孩太宝贵了,却又不被人理解和认可。
于是她决定,将男孩所想所感,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说的结尾,女孩得到了男孩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的笔记本。
笔记本中记录着男孩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其中一个问题就关于孤独。
男孩写道:“孤独不是小事,不是可以用某种方式来弥补的。
我不需要一群人陪伴着,但我需要的是人类的温暖,需要与人类相互理解。
”这句话深层次地揭示了这个男孩的内心状态。
他是一个极端内向的人,无法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去,却深深的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温暖。
他眼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思想、渴望和孤独。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理解生命,却无论如何都难以被别人理解和呼应。
小说中男孩的形象,呈现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内向、独立而思考深入的形象。
他是一个与外界疏离的人,常常因为无法被人理解而感到孤独和沮丧。
但他内心渴望人类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温暖。
这样的情感状态,让人深感触动。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薄弱和疏离。
当人与人之间难以理解和互相理解时,孤独、疏离等问题随之而来。
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多关注周围的人,多做理解和沟通。
小说专题训练-----汪曾祺的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热了——“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
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
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喔?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
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
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放的是糖精,不是糖。
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
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与叙事艺术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以其散文化的风格成为新时期文坛上散文化小说的代表,清淡的文笔,自由散漫的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独特的人生体验使汪曾祺有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创作心态,散文化的风格是汪曾祺有意为之,他的小说通过散文化的形式摒弃了情节负荷,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从汪曾祺的“回忆”式写作方式和隐含作者、叙述者两方面入手,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与叙事艺术。
关键词:小说;汪曾祺;散文化;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一、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小说的散文化淡化了情节,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所呈现的是原生态,抒情性无疑是散文化小说的最显著特征。
此外,现代以来的散文化小说打破了小说结构的戏剧化传统,忽略结构剪裁,淡化情节事件,随意着笔,这种“非戏剧性”的写作使小说创作更为自由和灵活,是散文化小说的另一个特征。
在汪曾祺的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无不呈现着平和、安详,声音、色彩、神情、动作都是静静的,带着怀旧、隐逸的调子。
汪曾祺的小说就以这样独特的散文气来绘人、叙事,情节虚实相间,艺术氛围平淡安静,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美,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征。
(一)关注点往往是小事而非重大题材汪曾祺认为“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
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中的一角落,一片段。
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
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1]汪曾祺不刻意关注大事,但也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他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人性理解和道德关怀。
《八月的骄阳》叙述的是“文革”中老舍被逼投湖的悲怆故事,外面的世界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残酷的运动,凡俗百姓却没有深刻的体会,他们交流的多是家常话语,这话语中透露出对荒唐时事的难以理解和惧于理解。
“文革”本是一个重大严肃的历史性的题材,但汪曾祺并没有描写宏大的场面、深重的灾难,而是把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剧隐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下,表面上流动着平和温情,遮蔽的却是邪恶人性的伸展、被侮辱被摧残的生命。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汪曾祺小说叙事方式的取向分析作者:陈卫国常欣徐晓村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摘要〕文章以汪曾祺小说散文取向、语言追求与追忆往事的叙述方式为三个基点,分析其短篇小说的文体取向以及这一取向为他的作品带来的风格和效果。
〔关键词〕汪曾祺;文体;散文;语言;回忆〔中图分类号〕 I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2-0110-04在现代小说史上,有一路承继郁达夫、废名、沈从文的散文化路线,被称作散文化小说。
这种文体的模糊因为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和抒情美学的营造,呈现淡化情节、注重情趣的特征,素来为学者所关注。
作为这一方向的延续者,汪曾祺继乎其后,以和谐为美学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呈现。
从文体学来说,汪曾祺小说既有散文小说(诗话小说)的基本特征,也与其有独特特性取向相关。
小说的这些特色与他个人阅历、审美意趣是密不可分的。
汪曾祺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发表小说起,终其一生,除《大淖记事》、《云致秋行状》等不多的作品外,大多是数千字的短制。
在短篇小说这一类型的选择上,汪曾祺有着很清醒的自觉:“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
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我永远是一个小品作家,我的一切,都是小品。
”(晚翠文谈·自序)这位“毕生专攻短篇小说”的作家,他在短篇小说散文化的趋向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这些问题探索为他的文本带来什么样的风格和效果?本文试图结合汪曾祺的创作实践和他的文本从结构(节奏)、语言和叙事视角进行分析。
一、小说“苦心经营的随便”与散文化取向的内涵汪曾祺为什么选择短篇小说?或者说,汪曾祺眼中的短篇小说对应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汪曾祺在《林斤澜的矮凳桥》里说:“ (斤澜是很讲究结构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斤澜很不以为然。
后来我在前面加了一个状语:苦心经营的随便,他算是拟予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