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风土人情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54.49 KB
- 文档页数:3
徐州风俗作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风俗习惯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徐州市,我们这里的风俗,相信大家一定也并不陌生,对,没错,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舞龙。
在每年端午节最热闹的时候,家乡的舞龙表演得特别隆重,热闹,也极有特色。
端午节那天我们家乡还要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比赛。
但是我最喜欢看的是舞龙,那一天就是农村里出大龙的日子。
全村几个镇,就有几条彩绸做成的大龙出现,处处可见。
大龙游荡在小镇上,十分热闹,这时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看舞龙。
城里乡下,就连离东山比较近的县城人,都纷纷闻名赶来看一下热闹。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响起,龙灯翩翩起舞,大家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赶来,我也迫不及待地跑到这里看,街道两旁的人欢呼着,簇拥着,赞叹着,有些人迫不及待,或是觉得不过瘾,竟然直接向龙跑去,用手触摸着龙体,有的人在龙腹下穿行,跳跃。
我听妈妈说,摸了龙体的人可以免去病痛,给人带来好运。
表演舞龙的地方,有个很大的广场。
台后面有两条十几米彩龙相拥而成的柱子。
这个广场非常热闹,人头攒动,这个广场都沸腾了!演出最先是双凤的两条龙,最后的龙市镇的大彩龙,先凤后龙,可见其凤呈祥的蕴意。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那就让我们一起建设家园,把家乡的民风习俗继续传承下去吧!。
徐州风俗作文500字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徐州有好多有趣的风俗呢!
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多好吃的,像炸丸子、蒸包子。
一到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鲜美的鱼,这表示着年年有余。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一起看春晚,等到十二点,外面“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那是在放烟花和鞭炮,漂亮极了!
端午节也很有意思。
妈妈会提前包好甜甜的粽子,有红枣馅的,还有豆沙馅的。
还会在我的手腕上系上五彩的丝线,据说可以驱邪保平安。
徐州的风俗真的太有趣啦,我爱我的家乡!
作文二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咱们徐州的风俗。
徐州人结婚可讲究啦!新娘子会穿上漂亮的红嫁衣,头上还戴着闪闪的金饰。
迎亲的队伍热热闹闹,吹着喇叭,打着鼓。
到了新郎家,还有好多有趣的仪式,比如跨火盆,象征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还有中秋节,我们会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吃着甜甜的月饼,赏着又大又圆的月亮。
大人们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可有意思啦!
这就是我们徐州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徐州的风俗习惯说明文作文《徐州的风俗习惯》一、饮食习俗那点事儿徐州的饮食那可真是有自己的一套。
先说这徐州地锅鸡,这可是徐州饮食的招牌之一。
我有一回跟着朋友去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吃地锅鸡,一进门就能闻到那浓浓的香味。
这地锅鸡呢,得用一个大大的铁锅炖着,锅的周围还贴着一圈饼子。
鸡肉都是切成很大块的,那鸡肉的色泽红亮,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料理过的。
锅里的汤汁也是浓郁得很,满满的都是鸡肉和各种佐料混合出来的鲜味。
据说这里头的料可有讲究了,葱、姜、蒜这些自是不必说,关键是那秘制的酱料,让鸡肉别有风味。
等到鸡肉炖得差不多的时候,旁边那饼子也熟了一部分。
那饼子的上半部分是软软的,被汤汁的热气蒸得湿漉漉的,但是下半部分却是焦脆的,咬一口还能听到“咔嚓”的声音,混合着鸡肉和汤汁来吃,那口感简直绝了。
我朋友一吃这地锅鸡就兴奋得不得了,边吃边说,这才是徐州的味道,他从小就好这一口。
这其实也是很多徐州人的想法,地锅鸡是大家伙儿心中家的味道的一种。
在徐州,还有一个关于饮食的习惯就是爱吃面食。
像什么烙馍、馒头之类的几乎天天都能见到。
烙馍这东西可神奇了,薄得就像一张纸,但是韧性还特别好。
卷上菜吃那是相当带劲。
曾经看过一个徐州大妈做烙馍,把面活得不软不硬,再擀成薄薄的一片,然后放在鏊子上烙。
她的手法特别娴熟,三两下一张烙馍就烙好了。
这烙馍卷上馓子、盐豆之类的,就是一顿美味简单的饭。
所以说在徐州,面食就如同一种饮食的根基,稳稳地扎在每个家庭的餐桌上。
二、过年的那些传统徐州过年可热闹了。
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忙活着各种事儿。
炸丸子那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我邻居家每年炸丸子的时候香气都飘满了整个楼道。
他家炸丸子的料可丰富了,有萝卜丸子、藕丸子等等。
就说这萝卜丸子,要先把萝卜擦成丝,然后再剁碎。
这时候萝卜的汁水就出来了很多,要把汁水挤干。
挤出来的汁水可不能白白浪费,据说老一辈的徐州人会用它来和面,做出来的馒头都带着萝卜的清甜。
萝卜丝里要放上各种调料,像盐啊、胡椒粉之类的,再打上几个鸡蛋,这样丸子才能粘在一起。
介绍家乡的风俗作文徐州说明文哎呀,说起咱们徐州的风俗,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今儿个我就给大伙儿唠唠咱徐州那些个接地气、有滋味的习俗,特别是那件让我至今想起来还直乐呵的事儿。
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整个徐州城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红彤彤、喜洋洋的。
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还有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能把你从被窝里直接炸醒,哈哈,那叫一个热闹!但最让我难忘的,还得数咱们村里的“舞龙舞狮”大赛。
那天,村里的大喇叭一早就开始喊:“乡亲们,今儿是咱村舞龙舞狮的大日子,大家伙儿都出来瞅瞅,热闹热闹!”我一听,瞌睡虫立马跑了,拉着爷爷的手就往村口冲。
到了那儿,嘿,好家伙,人山人海,跟赶集似的。
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在人群中穿梭,龙头威风凛凛,龙眼炯炯有神,仿佛真龙下凡。
十几个壮汉穿着彩衣,手举龙身,随着鼓点时而翻腾,时而盘旋,那阵势,简直了!旁边还有两头狮子,一红一黄,憨态可掬,一会儿眨眨眼,一会儿摇摇尾巴,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
最逗的是,当龙和狮子经过我家门口时,突然停下了。
只见狮子头猛地一摇,跳上了一张桌子,张嘴就向爷爷讨红包。
爷爷也不含糊,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红包,轻轻往狮子嘴里一塞,那狮子仿佛得了宝贝似的,摇头晃脑地表示感谢,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爷爷,我也要给狮子发红包!”我拉着爷爷的衣角,眼巴巴地看着。
爷爷乐呵呵地给了我一个小红包,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递给狮子。
狮子低下头,轻轻用鼻子嗅了嗅,仿佛在说:“这孩子真懂事!”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了故事里的小英雄,心里美滋滋的。
从那以后,每当想起徐州的过年风俗,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条金光闪闪的龙和那头憨态可掬的狮子,还有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浓浓的年味。
这就是我的家乡,徐州,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传统文化的地方。
江苏徐州的习俗作文Xuzhou,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s a city rich in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 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风俗文化的城市。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Xuzhou is the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徐州最显著的风俗之一就是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enjoy delicious food, exchange gifts, and watch fireworks displays. 春节期间,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交换礼物,观看烟花表演。
Another popular custom in Xuzhou is the practice of sending red envelopes containing money 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徐州的另一个流行风俗是送红包,以象征好运和繁荣。
Moreov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lture of Xuzhou, with many locals relying on herbal remedies andtherapies to maintain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此外,传统中医在徐州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当地人依赖草药疗法来维持健康和幸福。
徐州风俗说明作文
《徐州风俗》
嘿呀,说起徐州风俗,那可真是有不少特别有意思的呢!就拿办喜事来说吧,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婚礼前一天就开始忙活啦。
家里人早早地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了大红的喜字,还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彩带。
然后就是准备各种好吃的,那厨房简直就像是个战场,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做的菜那叫一个丰盛啊,什么红烧肉、糖醋排骨、炖鸡……香味飘得满院子都是。
到了婚礼当天,一大早迎亲的队伍就出发啦,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震得人耳朵都嗡嗡的。
新郎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戴着大红花,别提有多精神了。
到了新娘家,那可真是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把新娘接走,什么唱歌啊、做游戏啊,可有意思啦。
把新娘接回来后,就是拜天地的环节,新郎新娘站在院子里,在大家的见证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就被送入洞房啦。
接下来就是大家尽情吃喝的时候,亲戚朋友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
在徐州,办喜事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大家都很享受这种欢乐的氛围。
这就是徐州的风俗之一呀,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呢!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感受感受哦!。
风土人情作文徐州
《徐州的风土人情》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徐州这地儿。
徐州啊,那可是个有特色的地方。
就说有一次,我去徐州的一个小巷子里溜达。
那巷子七拐八拐的,可有意思了。
走着走着,就听到一阵热闹的声音,凑近一瞧,原来是一家卖小吃的店。
那店门口排着老长的队了,我这人吧,就爱凑这热闹。
等了好一会儿,终于轮到我了。
我一看,卖的是啥?原来是徐州的特色小吃——烙馍卷馓子。
只见那烙馍薄得跟纸似的,馓子金黄酥脆,看着就流口水。
老板熟练地把馓子卷进烙馍里,再加上各种调料,递给我。
我咬了一口,哇,那滋味,别提多香了,馓子的脆和烙馍的软结合在一起,好吃得不得了。
我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周围的人,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徐州,人们都特别热情。
走在路上,要是你迷路了,随便找个人问路,他们都会热情地给你指路,恨不得直接把你带到地方。
徐州人还特别豪爽,吃饭的时候那叫一个大气,大盘子大碗的,让人看着就觉得过瘾。
而且徐州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像云龙湖啊,景色那叫一个美,湖边散步别提多惬意了。
总之,徐州这地儿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
等你来了,你也一定会爱上这里的!这就是我眼中的徐州啦!。
作文:家乡的风俗之徐州我的家乡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徐州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成为了徐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篇作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徐州的风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的家乡。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徐州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徐州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徐州的街头巷尾都会挂起红灯笼,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和窗花,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年夜饭上,鱼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因为它象征着年年有余。
此外,还会包饺子,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午夜时分,人们会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期间,徐州还有许多庙会和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其次,我要介绍的是徐州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徐州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徐州,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家家户户都会摆上月饼、水果等供品,一起赏月。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在徐州,有一种特色月饼叫做“云片糕”,它是一种用米粉和糖制成的糕点,口感酥软,甜而不腻。
中秋节期间,徐州的街头巷尾都会弥漫着月饼的香气,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最后,我要介绍的是徐州的婚礼习俗。
在徐州,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有着一系列的传统习俗。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和新娘要进行“哭嫁”的仪式,这是一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
婚礼当天,新郎会带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跨火盆、揭盖头等。
婚礼现场会布置得非常喜庆,挂上红灯笼和彩球,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婚礼结束后,新人会进行“回门”的仪式,回到娘家,向父母表示感谢。
这些婚礼习俗体现了徐州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尊重。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徐州的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徐州的风俗习惯是徐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徐州的历史和文化。
徐州民俗的作文三篇篇一:徐州风俗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
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羊方藏鱼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
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
一日,夕丁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
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羊方藏鱼”这道菜。
据传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帝尧时期,尧封颛顼的玄孙钱铿于大彭,建立了大彭国。
铿为彭祖。
他曾献雉羹于帝尧,受到了尧的褒奖。
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之句。
汉代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厨师”。
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
其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创出了药膳、食疗等饮食的新天地,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二:徐州的风景风俗我的家乡在徐州,那里有美丽的云龙湖。
春天,云龙湖边的柳树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芽,不时吹来一缕春风,柳枝儿轻轻地飘动着,好像在伴着春风跳舞。
当春风吹过湖面,湖面就会泛起一丝丝波纹。
湖面倒映着火红火红的太阳、洁白的云朵那景色美丽极了!草地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儿,把成群的花蝴蝶都吸引了过来,它们围着花儿飞啊,飞啊,怎么也不肯离去。
夏天,知了趴在树干上,不停地叫:“热死啦!热死啦!我快要被烤焦啦!”那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上,长着绿油油的、茂密的树叶,总是会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里面传来。
关于徐州特色的作文徐州,这座位于江苏北部的城市,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要说徐州的特色,那美食肯定是跑不掉的。
早上起来,走到街边的早餐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汤,那感觉,简直绝了!辣汤的样子看上去并不起眼,就是一碗黑乎乎的浓稠液体,但是你只要闻一下那味道,瞬间就会被吸引。
凑近碗边,轻轻吹开表面的热气,小心翼翼地吸上一口,胡椒的辛辣立马在舌尖上炸开,紧接着是鳝鱼丝的鲜美、麦麸的软糯,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
喝辣汤的时候,一定要配上刚出锅的油条。
把油条撕成小段,泡在辣汤里,油条吸饱了汤汁,变得绵软又有滋味。
一口油条,一口辣汤,那满足感,能让你一整天都精神饱满。
除了辣汤,徐州的地锅鸡也是一绝。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一家小馆子吃饭,点了一份地锅鸡。
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着一个大铁锅走了过来,锅里的鸡肉还在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周围贴满了一圈面饼。
那面饼一半浸在汤汁里,一半露在外面,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鸡肉炖得特别入味,肉质鲜嫩多汁,每一块都带着浓郁的酱香。
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肉,轻轻一咬,鸡肉就从骨头上脱落下来,满口留香。
再尝尝那面饼,底部因为吸收了汤汁变得柔软,上面还是脆脆的,带着一股麦香。
用面饼蘸着汤汁吃,那味道,简直让人陶醉。
徐州的烧烤也是很有特色的。
夏日的夜晚,约上三五好友,找一家露天的烧烤摊,点上一堆烤串,再来几瓶啤酒,那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徐州的烧烤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里的烤串都是用大铁签子串着的,肉块特别大。
羊肉串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撒上孜然、辣椒面,香气扑鼻。
还有烤羊腰子,那可是很多人的最爱。
咬上一口,外焦里嫩,没有一点膻味。
吃烧烤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喝酒,笑声和喧闹声回荡在夜空中。
徐州的风景也很有特色。
云龙湖就是其中的代表。
那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湖边种满了柳树,长长的柳枝垂在水面上,就像一位位优雅的少女在对着镜子梳妆。
沿着湖边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徐州的风俗作文范文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啊,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
收集了徐州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徐州的风俗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
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
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
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
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的传说。
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
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氲着古道热肠。
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
“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
“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
有关徐州风俗的作文咱徐州啊,那可是有着满满当当独特风俗的地儿,这些风俗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咱徐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闪着有趣又迷人的光。
先说说过年吧。
一进腊月,徐州就像被施了魔法,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这时候,家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忙活着蒸馒头了。
可不是那种普通的馒头哦,那馒头能蒸出花儿来!什么枣花馒头、刺猬馒头,还有盘着龙的馒头。
我就特别好奇,奶奶那双手怎么就那么巧呢?那枣花馒头,一层一层的,中间夹着红红的大枣,就像一朵盛开的花,看着就喜气洋洋的。
刺猬馒头就更有意思了,浑身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小刺儿,眼睛是两颗黑豆,背上还驮着个小元宝呢,寓意着财源广进。
每次看奶奶做这些馒头,我就在旁边捣乱,捏个奇形怪状的面团,还美其名曰“创意馒头”。
到了年三十儿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这饺子啊,也有讲究。
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了,那来年准有好运气。
我就为了吃到那个包着硬币的饺子,每次都能把肚子撑得圆滚滚的。
我吃饺子的时候那叫一个狼吞虎咽啊,就盼着那硬币能被我一口咬到,结果常常是把腮帮子都累酸了,硬币却被弟弟吃到了,可把我给气坏了。
再说说咱徐州的婚俗。
那娶媳妇的场面可热闹了。
迎亲队伍必须是热热闹闹的,一路上敲锣打鼓,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新郎官到了新娘家,那可得经过重重考验才能把新娘接走。
伴娘会出各种难题,什么猜谜语啊,做俯卧撑啊,把新郎整得是满头大汗。
我有一次去当伴郎,看着新郎那狼狈样儿,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而新娘出门的时候,脚不能沾地,得由新郎抱到婚车上。
这时候,新郎就像抱着个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不小心把新娘给摔着了。
徐州还有个风俗就是过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啊,理发店可就忙翻了天。
男女老少都争着去理发,说是理了发就能像龙一样精神。
我每次都被老爸拖着去理发店,因为他说小孩子在这一天理发能健康成长。
那理发店里面人挤人,理发师都忙得晕头转向的,感觉就像在打仗一样。
而且啊,这一天家里还要吃炒糖豆,黄豆在锅里被炒得“噼里啪啦”响,就像放鞭炮一样。
作文一<<徐州的独特魅力>>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
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地锅鸡那浓郁的香气,总能让人垂涎欲滴。
鸡肉鲜嫩,贴在锅边的饼子蘸着汤汁,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那辣汤,早上来一碗,一天都精神抖擞。
徐州人热情豪爽,邻里之间相处融洽。
逢年过节,大家相互串门,送上祝福和礼物。
婚礼更是热闹非凡,敲锣打鼓,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城市。
徐州的戏曲文化也源远流长。
柳琴戏那悠扬的唱腔,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总能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徐州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古老的城墙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城内的古建筑保存完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徐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吸引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作文二<<徐州,文化与风俗的瑰宝>>提起徐州,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温暖与亲切。
徐州的庙会可是一大特色。
每逢庙会,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各种小吃摊、手工艺品摊位琳琅满目。
人们穿着新衣,笑容满面,孩子们拿着玩具,欢天喜地。
徐州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剪纸艺术巧夺天工,一张纸在艺人手中,转眼间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还有徐州的香包,不仅造型美观,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徐州的方言也十分有趣。
那独特的语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句“俺徐州”,道出了徐州人的自豪与归属感。
在徐州,过年的习俗更是讲究。
贴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
年夜饭丰盛无比,大家互道祝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徐州,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作文三<<我了解的徐州地域文化>>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迷人的地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地锅鸡是一道极具特色的佳肴,大铁锅炖着鸡肉和贴在锅边的面饼,鸡肉鲜嫩,面饼吸满了浓郁的汤汁,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用徐州方言写一篇作文俺是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徐州这个地儿,那可真是不孬!俺们徐州人说话,那调调可有特点了。
比如说“干啥”,俺们叫“揍嘛”;“很好”,俺们说“不孬”;“行不行”,那得问“管不管”。
就说有一回,俺上街去买菜。
那菜市场里热闹得很呐!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俺走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子前头,那摊主大姐扯着嗓子喊:“新鲜的西红柿,便宜喽,一块五一斤!”俺一看,那西红柿确实怪新鲜,红彤彤的,透着亮儿。
俺就问:“大姐,你这西红柿管不管挑啊?”大姐一边忙着给别人称菜,一边回俺:“管挑管挑,你随便挑!”俺就蹲下身子,仔细地挑了起来。
俺一个一个地拿起来瞅瞅,摸摸,就怕有坏的。
正挑着呢,旁边来了个大姨,也想买西红柿。
她看俺挑得仔细,就跟俺搭腔:“妮儿,你挑得真仔细,俺都不会挑。
”俺笑着说:“大姨,这挑西红柿可有讲究,你得挑那种颜色红得匀乎的,摸着不软不硬的,这样的才好吃。
”大姨点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俺懂了,谢谢妮儿。
”挑好了西红柿,俺又去买豆角。
卖豆角的是个大哥,俺问他:“大哥,你这豆角咋卖的?”大哥说:“两块一斤,俺这豆角可新鲜了,刚摘的。
”俺拿起一根豆角看看,说:“这豆角看着还行,能便宜点不?”大哥挠挠头说:“妮儿,你要是多买点,俺给你算一块八。
”俺寻思着家里人都爱吃豆角,就多买了点。
买完菜,俺准备回家。
走到半路,碰见个熟人,是俺同学他二姨。
她看见俺拎着菜,就问:“妮儿,这是刚买的菜啊?”俺说:“是啊,二姨,您这是干啥去?”二姨说:“俺去接孙子放学。
”俺俩站在那拉了会呱,二姨跟俺说了不少家里长短的事儿。
回到家,俺开始做饭。
俺把西红柿洗干净,切成块,准备炒个西红柿鸡蛋。
打鸡蛋的时候,俺不小心把蛋壳掉碗里了,俺嘴里嘟囔着:“哎呀,看俺这笨手笨脚的。
”好不容易把菜都炒好了,端上桌,一家人吃得香喷喷的。
吃完饭,俺跟俺妈坐在院子里乘凉。
俺妈说:“今天这菜买得不错,挺新鲜。
”俺笑着说:“那是,俺挑了半天呢。
”俺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头觉着这日子过得虽然平平淡淡,但是也怪得劲儿。
徐州当地风俗作文《徐州的庙会风俗》在徐州啊,有一种特别热闹又有趣的风俗,那就是逛庙会。
徐州的庙会是那股子热闹劲儿,能把整座城的人都给聚起来。
就说云龙山庙会吧。
我记得有一次去逛这个庙会,那个场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刚到山脚下,就已经被人潮给围住了。
到处都是小摊贩,每个摊位前都挤着不少人。
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像是手工做的小布老虎。
那小布老虎可精致了,眼睛滴溜溜的,身上的花纹也特别细致,一针一线就跟有了灵魂似的。
摊主是个爽朗的大叔,一边拿着布老虎晃悠着,一边大声地介绍:“这布老虎啊,可是老传统了,放在家里镇宅保平安嘞。
”再往前走,那就是各种美食的天下了。
我瞧见一个老奶奶在做糖人。
只见她熟练地从锅里舀出一勺糖稀,轻轻一抖,糖稀就听话地落在案板上,她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这儿点一下,那儿划一道,没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出来了。
那孙悟空拿着金箍棒,似乎马上就要翻个筋斗云。
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立马掏钱买了一个。
糖人拿在手里,有点舍不得吃,就光看那精致的模样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庙会上还有不少唱戏的台子呢。
那些个戏曲演员,妆化得红红绿绿的,唱腔声调此起彼伏。
我虽然听不太懂那些词儿,但就爱看他们在台上那个表演的劲儿,一抬手、一迈步,都是满满的韵味。
旁边听戏的大爷大妈们可入迷了,有的跟着摇头晃脑,有的还小声地哼着曲调。
整个庙会就像是个大杂烩,各种热闹、各种欢笑都融在了一起。
这徐州的庙会风俗啊,就像一个纽带,把徐州的老老少少、传统手艺啊、特色美食啊都紧紧地拴在一块儿。
《徐州红白喜事的独特风俗》徐州的红白喜事可有着不少独特之处。
先说红事吧,也就是结婚。
我就参加过一次徐州人的婚礼,那可真是别有风味。
迎亲那天啊,新郎官带着一帮兄弟,那队伍浩浩荡荡的。
到了新娘家,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把新娘接走的。
新娘家的亲戚朋友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关卡。
这其中有一个就是猜谜语。
新郎站在门口,周围一群人围着他笑。
女方的亲戚出了个谜语:“弯弯藤儿架上爬,串串珍珠上边发。
有情有义徐州人作文
《有情有义徐州人》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徐州人有多有情有义。
我记得那回我去徐州玩,人生地不熟的。
在公交车上,我正犯迷糊呢,到了一站,我就迷迷糊糊下了车。
哎呀妈呀,等我一下车才发现不对呀,这地方我不认识啊!我那个心慌啊,正不知所措的时候,旁边一个徐州大哥瞧见我那模样,就主动过来问我咋啦。
我就结结巴巴地把情况说了,这大哥可热心了,一边安慰我别着急,一边给我指路,说得那叫一个详细,就差没领着我走过去了。
最后还不忘跟我说,要是还找不到就再问路人。
你说,这徐州大哥是不是倍儿仗义!
在徐州,像这样的事儿肯定不少,徐州人就是这么实在,这么热情,这么有情有义。
他们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真不愧是有情有义徐州人啊!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得到徐州去感受感受那浓浓的情义呢!
这就是我眼中的徐州人,有情有义的徐州人,让我一直记在心里的徐州人!。
写徐州传统文化的作文说起徐州,那可是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方。
徐州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和人们的情感。
就拿徐州的饮食文化来说吧,那真叫一个丰富多样。
早上起来,走在街头,随处都能闻到那香喷喷的徐州烙馍的味道。
烙馍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讲究着呢。
先得把面和好,揉得筋道有弹性。
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用擀面杖擀得薄薄的,圆圆的,就像那十五的月亮。
再把擀好的面饼放在鏊子上,翻来翻去,不一会儿,一张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烙馍就出锅啦。
吃烙馍也有讲究,卷上各种小菜,比如土豆丝、豆芽、辣椒炒鸡蛋,那滋味,真是绝了!一口咬下去,烙馍的韧性和小菜的鲜香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吃烙馍,我们两个人点了一大盘小菜,十几张烙馍。
刚开始还担心吃不完,结果一吃起来,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吃得肚子滚圆滚圆的,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烙馍。
除了烙馍,徐州的地锅鸡也是一绝。
那口大大的铁锅,下面烧着柴火,锅里炖着鸡肉和各种配菜,锅边贴着一圈面饼。
鸡肉炖得鲜嫩多汁,配菜吸饱了鸡肉的香味,而那面饼则一半浸在汤汁里,一半露在外面,既有面饼的嚼劲,又有汤汁的浓郁。
每次吃地锅鸡,我都喜欢先把面饼吃掉,因为那是最入味的部分。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地锅鸡,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笑声不断。
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徐州的戏曲文化也很有特色,特别是柳琴戏。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听戏,一开始我还不太感兴趣,觉得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太慢了。
但是看着爷爷奶奶听得那么入神,我也渐渐静下心来。
听着听着,我竟然被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吸引住了。
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充满了韵味。
后来,我才知道,柳琴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徐州人民的喜怒哀乐,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州的传统节日也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比如说春节,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打扫房屋、准备年货、蒸馒头、炸丸子……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徐州的风土人情作文
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
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
的史传。
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
有的纹路和色彩。
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
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
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
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
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 的传说。
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
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氤着古道热肠。
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
“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
“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
刘三哥当了皇帝后回归故里,不是还要大宴乡亲、醉歌“大风”吗?看人家混的,衣锦还乡,落根归根,总萦绕在那么多游子的乡魂里。
活得艰难,便要想方设法多些“红火”,不然,岂不白活了?四时八节,那是该欢庆的日子,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才好。
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会耻笑你不会过日子,节日里冷冷清清、缺这少那,人家便会笑话你日子不过得不红火。
年是大节,入了腊月"草棒成神”,也就开始“办年” To 年货办得越多超好,馍馍蒸得又大又白,要笑开了“花”才好。
正月十五是“小年”,蒸面龙蒸面灯蒸菜角、吃元宵,
观花灯。
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王、九
月九……直至腊八,祭灶,忙忙碌碌又是一年。
节日里有种
种嬉闹的形式,形式里又隐含着深蕴的情结。
过年时,徐州人还会让牲畜们享受一番,“打一千、骂一万, 大年早上吃顿饭”,农人要把饺子等美食送给老牛们吃,体现出黄土地上人与老牛的难以割舍的亲情。
婚丧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场,热闹一番。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
不闹就没了滋味。
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
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
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
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
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
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
还有许多美好的祝福。
如《撒帐歌》: “一把隸(福)子,一把枣(早),明年生个白胖小。
”闹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
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的,徐州人叫“喜丧”。
扬幡动乐、披麻戴孝的仪式中,确也升扬着一种隆重与庄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