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的历史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汾阳概况⼀汾阳史话中国最早的县置汾阳是⼀座历史悠久的⽂化名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明史上,⼈们把郡县制的创⽴归功于秦始皇,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作为县的名称,汾阳就出现在史籍中,我们在《左传.宣⼗五年》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晋侯赏桓⼦狄⾂千室,亦赏⼠伯⽠衍之县。
”这个⽠衍之县,就是汾阳最早的县置,这是公元前594年。
⽠衍的旧址即汾阳的虢城。
宋《太平寰宇记》称⽠城,本虢城也。
民间也称⽠城(shi)。
⽤⽠城推断春秋⽠衍县所在的是元初著名学者吴澄。
以后的许多史籍也依据了这⼀学说。
汾阳有⼀条虢义河,也就是⽠衍河。
假虞灭虢的典故唐朝颜真卿为郭⼦仪⽗郭敬所撰的碑⽂中说:“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焉。
”据史载,周武王封⽂王弟虢叔于虢,地在虞郑之间。
后,虢分北虢于下阳(今⼭西平陆),分南虢于上阳(今河南陕县)。
僖公⼆年(公元前658)夏,晋献公假道于虞(今⼭西平陆境内)以伐北虢,克下阳,北虢亡。
三年后(655)晋献公⼜假道虞国,以伐南虢,克上阳。
南虢亡。
晋献公回军途中⼜灭虞国。
灭虢、虞之后,迁原虢虞之民于今汾阳。
此即汾阳现⼤⼩虢城及虞城之由来。
后,晋于虢城置⽠衍(虢虞)县,此即今汾阳县有⽂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县名。
由此可见,今汾阳即虢叔正宗后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根之所在。
虢是郭的祖先,所以⼈们⼜把虢城称作郭⽒的发祥地,说汾阳是郭⽒的发源地,也是根据这段史实得出的结论。
这就引出两个典故“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
虢城的⽼城墙上,原有碑⽂也记载着“晋灭虢,迁其⼈于此,筑城以据之”。
虞城的井台上,也曾有在“古虞国”的⽯碑。
是对这两个典故的映证。
战国秦汉的兹⽒汾阳春秋属晋。
战国、秦、汉,这⾥叫兹⽒,今天我们在虢义河的上游巩村境内发现的兹⽒故城遗址,证实了那段历史的存在。
兹⽒县⼀直延续到三国魏这块⼟地上设⽴了西河郡。
这⾥发⽣了⼀件值得⼈们关注的⼤事,那就是曹操迁匈奴左部“万余落(户)”于兹⽒的记载,史载三国魏时⼈⼝66万户,所以,这个数字是很⼤的。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01、涿鹿之战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
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
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
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
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
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
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
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
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
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
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
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
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
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汾阳名胜古迹研究报告汾阳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介绍汾阳的几个主要名胜古迹,包括汾阳古城、乔家大院和清芬园。
首先,汾阳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建于公元前827年,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古城墙、城门、街道等。
此外,汾阳古城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与之相关。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鲍叔牙和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姜维都与汾阳古城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汾阳古城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次,乔家大院是汾阳最有名的民居建筑之一。
乔家大院建于明代,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许多独立的庭院和房屋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宁静的居住空间。
乔家大院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乔家大院内,可以欣赏到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如木雕、石雕、剪纸等。
因此,乔家大院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最后,清芬园是汾阳一处古代皇家园林。
清芬园修建于清朝时期,是一处典型的江南风格园林。
园内布局精致,景色秀丽,有水池、假山、长廊、花园等。
在园内,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亭台楼阁、奇石和花卉。
清芬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与之相联系。
因此,清芬园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汾阳的名胜古迹丰富多样,包括汾阳古城、乔家大院和清芬园等。
这些古迹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模、民居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杰出成就。
通过研究这些古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促进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繁荣发展。
圣母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北2公里的田村,现仅存圣母殿一座,殿内东、西、北三壁满绘壁画,所绘题材均是与圣母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后宫生活场景,即《迎驾图》、《巡幸图》、《赏宝图》和《燕乐图》。
关于该庙的主神身份,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为西王母。
譬如刘守覃、潘絜兹和柴泽俊先生认为该庙“每年三月初三,举行庙会”,而“此日正是西王母设蟠桃会的佳期。
由此可以断定此处所奉圣母即为西王母。
”[1]但笔者认为仅以此就断定了主神的身份,未免草率。
一、后土身份的确定1.“后土”辞源及含义的演化“后土”二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
据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许慎《说文解字》可知,“后”和“土”均指女性的生殖器官,从而直接构成了母祖崇拜的实质内容。
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后土的涵义也在不断演化,出现了“地祇后土”、“社神后土”等称谓,可见在古代的特定时期后土神是以男像的面貌出现的。
又由于古代哲学中有天阳地阴、天公地母的说法,因此原来的后土君王也逐渐演化成了王后。
隋唐以后,后土已往往被塑成了妇女形象,百姓称之为后土娘娘。
这与当时流行的传奇小说《后土夫人传》有一定的联系。
此小说在五代、宋元还有其变文,这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地都广建后土祠,并多为女像。
宋代以后,道教将后土神纳为“四御”尊神之一。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加封为“后土皇地祇”,宋徽宗时又赐其尊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并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同时强调了后土是皇天的对称。
2.汾阴(万荣)后土祠与汾阳圣母庙的源流关系汉初,将后土列入国家祀典。
汉武帝时命在汾阴(今万荣)建后土祠,亲自祀拜。
此后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按时祭祀。
宋真宗和徽宗时规定其祭仪与玉皇大帝同[2],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对祭祀后土的重视程度。
从文献记载和目前的后土祠(庙)的遗存情况来看,主要散布于晋南、晋中一带,且是以万荣后土祠为中心做辐射状排列。
据祠内保存的《历朝历庙致祠实迹》碑文所载,万荣古称汾阴,地处黄河之东,汾河之南。
晋山晋水·晋文化:子夏山下说子夏汾阳市西面有一个子夏山,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村,就在子夏山的脚下。
子夏山得名于卜子夏,对此估计没有多少异议。
子夏名卜商,子夏是他的字。
他是孔子的高足,是“十哲”和“72贤人”之一,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以文笔见长,所以据说《论语》主要执笔者就是子夏。
孔子卒后,子夏完成《论语》的整理编辑工作之后,到了一个叫做“西河”的地方开了一个书院,开馆授徒,时间长达50年之久。
这个西河在哪里?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孝义市有一个名叫侯丕烈的老先生通过考证认为,西河就是今天的孝义汾阳一带。
我相信侯先生的考证,不然附近的山为什么叫做子夏山呢?孝义有个三贤路,还有不少以三贤命名的商场、派出所等单位,汾阳还有一个三贤庙。
这里三贤指的是谁?查百度百科,许多地方都有三贤的说法,;例如介休三贤指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郭泰和宋朝的文彦博。
而汾阳、孝义的三贤是谁?往往语焉不详。
我认为,汾阳、孝义的三贤指的是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
读者朋友对子夏应该有所了解,对田子方和段干木可能不甚了了,其实史书上对这二位的记载也有不少。
他们都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对他们非常尊重。
田子方后来曾经在齐国为相,段干木终身没有做官。
子夏在西河授读,教出的学生真是了不起。
除了田子方段干木二人之外,魏文侯是他的学生,吴起也是他的学生,据说李悝也是他的学生。
想想也挺有趣,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典型的儒家。
而他的学生吴起属于兵家,考虑到吴起变法,也可算作法家。
至于李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是相通的。
战国初期,战国七雄中,哪一国最强大?既非强秦,也不是齐楚,而是三晋之一的魏国。
三家分晋时,魏国的地盘只不过是大约相当于今天运城、临汾、吕梁几个市的地方。
为什么短短几年就能够在战国七雄中异军突起?其原因一是魏文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一切专制政权,有一个明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二是李悝变法,相当于改革开放,促进国家富强;三是以吴起为代表的军队将领能征善战,开疆拓土,扩大了国家的地盘。
汾阳石盘山作文
石盘山,又称老爷山、万户山、笔架山,位于汾阳市城西7.5公里处栗家庄乡南垣底村。
相传大禹治水曾在此驻足。
山如龙腾虎跃,蜿蜒连绵,巍峨屹立,气势壮观,海拔高约1066米,背倚吕梁山,东眺汾孝平原。
石盘山与文峰塔遥相呼应,据说每年冬至时,文峰塔之阴影正好落在石盘山的山门, 所以当地人就将文峰塔比喻成“巨笔”,把文湖比喻成“墨池”,而把老爷山比喻为“笔架”,故石盘山又名笔架山。
据雍正《山西通志》载:“石盘山,在县西四十里花枝村,高峰名西顶。
”因地势平坦,故为西顶。
玄天上帝庙即建于此地;据《西顶新建玄天上帝庙碑记》载:“崇祯辛巳,黄冠子何一贯自太和来,诸会士佥议建帝行宫于郡西之石盘山,号为西顶。
”后又称“金顶”;据有关史料记载,石盘山玄天上帝庙的创建发端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当时因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战乱,汾阳人南谒湖北武当山受阻,其年,湖北武当山道士何一贯辗转来汾,拜谒致仕的郡中贤达、前翰林秘书院侍讲、纂修明史副总裁朱之俊,欲在汾阳城郊选址建玄天上帝庙。
朱之俊建议他将庙建在离城十五里的石盘山上,并说:“若以他所,任其经营;若选西顶,吾当竭力赞襄。
”后来,由朱之俊出面,游说邀请了诸多社会名流参
与,并征得府县官员支持,建庙工程于当年开始,到清康熙二年(1663)庙宇及附属建筑全部竣工,总面积占地约30亩,历时21年。
其中艰辛,仅以“砖木取运于十里之外”,“砖瓦羊驮上山”的记载和传说就可见一斑。
走进汾阳石盘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悠悠千年汾州的悠久历史,还可以感悟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建筑风水之美、设计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可谓相容并存,和谐共生,源远流长。
贵比汾阳富石崇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比汾阳富石崇,意思比喻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
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也成为了一种赞美人物高尚品德的诗歌表达方式。
在古代文人墨客中,贵比汾阳富石崇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用来赞美那些有着高尚品行和才华出众的人物。
据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汾阳的地方,这里的石头常年累月被清澈的河水冲刷,所以十分富有。
有一次,一位名叫石崇的贵族来到汾阳,看到这里的石头色彩斑斓,质地坚硬,十分漂亮,便表示要收购这些石头来装饰自己的府邸。
可是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石头虽然富有,但是非常难得,不轻易卖给他。
石崇听后十分理解,便放弃了购买,表示自己不会强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品德和修养,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他的人生境遇。
贵比汾阳富石崇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教育后人,勉励人们多做好事、修身养性,追求高尚品德,做一个真正的“石崇”。
除了在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中的运用,贵比汾阳富石崇这个成语也常被引用在社会生活中。
有些人在评价别人时,会用这个成语来表示对对方的高度评价;有些机构和团体也会将这个成语作为宣传口号,展示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强大实力。
贵比汾阳富石崇这个成语所传递的信息是赞美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人格,强调一个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尽管时代变迁,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品质依然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成语的精神内涵,追求高尚品格,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都能够成为像贵比汾阳富石崇一样高尚和值得尊敬的人。
第二篇示例:贵比汾阳富石崇位于汾阳村富门河畔,据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五岳之一太山的玉石出产地。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在山水相依的环境中,对石头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和向往。
富石崇,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富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的石头不仅是建筑和雕刻的材料,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
当地人把富石崇视为宝贵的宝石,供奉在庙堂和神龛中,祈求平安和幸福。
富石崇不仅在物质上富有意义,在精神层面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家乡的风俗汾阳作文
我的家乡汾阳,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每一条小巷,都藏着古老传说,每一片土地,都留着先人的足迹。
我最喜欢家乡的春节。
家家户户,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仿佛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映亮了这座村庄。
街道上,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孩子们开心地玩着游戏。
奶奶总是会给我讲很多关于家乡的故事。
她说,以前,人们过春节的时候,会放鞭炮,敲着锣鼓,热闹非凡。
另外,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我最爱吃家乡的美食。
奶奶做的饺子,馅儿香喷喷的,皮薄馅儿大,吃起来真是太爽了!还有山西特色的刀削面,面条又宽又薄,口感劲道,让人吃了还想吃。
家乡有许多迷人的景色。
例如,汾阳的古县城,城墙高耸入云,气势恢宏;还有著名的杏花村,春天的时候,漫山的杏花盛开,美如画卷。
我爱我的家乡,这里有温暖的人情,有美味的美食,有迷人的景色。
我爱我的家乡!。
介绍汾阳文峰塔的作文说到汾阳文峰塔,你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别急,让我慢慢告诉你。
文峰塔可是咱们中国古老的文化瑰宝之一呢,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听名字就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对吧?这座塔可不是随便哪座塔都能比的,它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站在这儿,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文峰塔的历史可真不简单,它建于唐朝的武则天年间,那时候的建筑风格可是非常讲究的。
这塔原本是用来祈求风调雨顺的,不仅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的百姓,更是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起这塔的外形,你肯定会觉得特别别致,它可是五层的砖塔,塔身修长而挺拔,宛如一支笔,插在汾阳的蓝天下。
站在塔下,你会发现这塔上面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造型,简直像是一座建筑界的彩虹。
塔身的砖雕更是精美无比,有花鸟鱼虫,也有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看看这些细节,仿佛能听到工匠们在塔身上轻声细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文峰塔的塔基上还有几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古人的书法,那字迹笔力遒劲,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的亲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塔上会有那么多的台阶?这可不是为了让你锻炼身体的,而是为了让古人方便登塔。
古时候,塔上可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些年,塔顶是放风筝的好地方,因为高处的风更适合放风筝啊。
现代的风筝比古代的多了不少花样,但塔上的风筝线,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旧时光的快乐。
说到塔的周围,那也是风景如画。
你站在塔下,远处是绿树成荫,近处是小桥流水人家,仿佛走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每当夏天,塔前的小溪边绿草如茵,小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打闹,画面美得让人陶醉。
冬天的时候,这塔披上一层白雪,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文峰塔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见证了无数风风雨雨,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每一块砖,每一根木柱,都记录着过去的故事。
你可以想象,当年文人雅士在塔下吟咏抚琴的情景,那一定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果你有机会去汾阳旅游,一定不要错过文峰塔。
它不仅仅是一座塔,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份美好。
山西汾阳历史传说汾阳,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
那你知道山西汾阳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山西汾阳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汾阳历史传说:神井涌酒传说很早以前,在奔腾的汾河岸边,吕粱山脚下,有个红杏簇拥的小村庄,名叫“杏花坞”。
杏花坞人大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
进得村来,只见酒旗高挂,酒肆林立,生意十分兴隆。
那时候,每逢春日,柳丝婆娑,杏花吐艳,文人骚客云集杏花坞,都要到村中酒店吟诗作赋,买酒看花。
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劳作,童叟无欺,很得饮者称道。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
从村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直奔这家酒店。
店主人见他衣不蔽体,浑身发抖,没等他开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
那穷老道接过酒来,一口气就喝干了。
喝罢,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拾脚便走。
店主人的儿子见那老道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
店主人忙将儿子拉回来说:“你看他衣不蔽体,哪有钱付给我们?算了,让他走吧!”第二天,大雪继续下个不停,路上行人很少。
店主人正在家里闷坐,忽听门外有断断续续的扣门声。
店主人开门望去,见一位白衣、白冠、白发、白须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仔细一看,才认出还是昨天那个老道。
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见他身子都快冻僵了,就将他扶进店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莱。
过了一会儿,酒莱端了上来。
老道顾不得多说,片刻就把两大碗酒喝光了。
吃罢酒莱,老道身上暖和多了。
他连声道谢,起身就要出门。
店主人见外面依然大雪纷飞,一再挽留,老道执意不肯。
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饭。
吃饭时,店主人的儿子埋怨父亲说:自家小本生意,哪里吃得住如此慷慨施舍?”店主人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富人有钱饮酒取乐,穷人没钱也该借酒御寒啊!我们怎能见他冻饿而不管呢?”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气喝了三大碗,终于玉山倾倒,烂醉如泥。
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
老道醒来之后,十分感激。
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
山西民俗信仰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山西,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很多时候,他曾经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从唐太宗到司马光,从威武雄壮的关云长到哀婉动人的西厢记故里,这片黄土地上人杰辈出。
然而,伟大的汉唐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中心移向东南,山西便开始落伍了。
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社区封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风俗与价值倾向呈现出一种严重的沉淀与凝固性,人们的心理、精神与行为被牢牢地锁在历史的山谷之中。
五千年的时光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信仰一、民间禁忌禁忌俗称忌讳。
它的意思是禁止同“神圣”或者“不法”的事物接近,以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某种未知的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
禁忌是建立在人们的共同信仰之上的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一)居住禁忌首先是居住禁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住宅往往是能够衡量一个家庭的财富和品味的重要标志。
住宅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装饰都能够体现出一个家族的兴盛与否。
所以,盖房子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山西人来说都是一件头等大事。
山西农村的住房有两大类,一类是窑洞式,一类是建筑式。
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为了避风和向阳而设计的。
靠山背水是一般的建筑规则。
建造房屋时非常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的地方或者是背阴潮湿处,同时也禁忌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比如在那些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等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又或许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民间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有些变型。
比如在山西北部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形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在灵丘,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哪面就是主房的方向,其余面都是配房。
又比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等都会犯“空”,甚至是水井都会犯忌的。
山西文化故事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带你看山西文化故事。
一、山西历史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山西地区最早为梁州和雍州二州之城。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
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
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国(春秋)、耿国、虞国和霍国。
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
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
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
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03年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正式开始。
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赵魏都城分别迁都到今河北邯郸、河南开封(大梁)。
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汉朝时,武帝元封中年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
东汉初年,罢朔方刺史部,其下诸郡改隶并州。
其时并州下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郡。
东汉末年并入冀州。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六郡。
东汉初年,南匈奴内附,在吕梁山、黄河和汾河流域驻牧。
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
汾阳王府简介汾阳王府是一座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的古建筑群,是明代宗室王氏的府邸。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宗室王府之一,也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汾阳王府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精美的装饰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汾阳王府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时期,原为他的五弟朱高炽的宅邸。
后来,朱高炽被封为汾阳王,宅邸也被改为王府。
汾阳王府占地面积达40余亩,分为内、外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府门、厅堂、客房、花园等建筑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大殿、午门和后花园。
大殿是汾阳王府的核心建筑,也是最为壮观的一座建筑。
大殿坐北朝南,为三进五开间,采用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宏伟庄重。
殿内悬挂着明代的历代宗室王氏的画像,展示了王府的尊贵和荣耀。
午门是王府的正门,由砖木结构建成,门上有两个巨大的红漆门楼,富丽堂皇。
后花园是王府的绿色空间,布局精美,有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是王府的一大景点。
汾阳王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代宫廷建筑和山西民居建筑的特点。
建筑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彩绘斗拱、石雕花窗等装饰艺术精美绝伦。
王府内的家具、陈设和文物也很丰富,展示了明代王府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底蕴。
汾阳王府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部明代宗室王氏的历史缩影。
在王府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许多王氏宗族成员在此生活、工作和享受荣华富贵。
他们为王府增添了许多故事和传说,使其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如今,汾阳王府已成为临汾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明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风貌,感受到王府的庄严和恢弘。
同时,王府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古迹和景点,如临汾古城、古栈道等,使得游客可以在一次旅行中领略到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
汾阳王府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汾阳王府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汾阳的历史传说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吕梁山东麓,太原盆地西沿。
那你知道有关汾阳的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有关汾阳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汾阳的历史传说:神泉的传说八洞仙家之一的吕洞宾常在汾阳地而上走动。
一次,他得知西北部石山与土梁相交地带的庄上、敖坡、石老等村卜分缺水,不禁动川则隐之心,想去那岭为黎民百姓种些水。
于是,问张果老借卜毛驴,问铁拐李借上宝葫芦,晃晃悠悠骑驴往门面山下的庄上村而来。
进村时天已擦黑,从夹沟里吹来的十月秋风凉丝丝的。
吕洞穴心想时候已经不早,不如先住一宿待明天一早明明亮亮地再去选合适地方种水也不迟。
他轻轻地叩响村边;家的街门,不一会儿出来个中年女人。
吕洞宾刚说了句投宿的话,那女人见他是个穷老汉打扮,还拉着;头又瘦又小的毛驴,谅也是个白吃白喝白住的货,就不耐烦地说“我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窄窄迫迫的还住不下哩,哪有空闲房子留客,你还是牵-上你的毛驴到别处去吧。
”吕洞宾见是个女人家没有怪意,就又走到一家街门上敲了起来。
出来的是一个中年汉子,得知他要借宿,这人乜斜了眼前的老汉一眼后冷冰冰道:“我们家没留客的习惯,你走吧。
”碰了两回钉子,吕洞宾好生不快,忽然见不远处有一座小庙,心想,百姓家不留客尚可,寺庙里岂能不行善事?就朝山门而来。
敲了好一阵子功夫,听见里面有慢腾腾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粗声粗气的嗓门问道:“谁在外面敲门?”吕洞宾赶紧隔门道明了来意,只听门里答遭:“我道是谁来了,原来是个投宿的路人。
喂,山门不是客店,你寻你的落脚地方去吧.”说罢,连门也没有开就转身哲回去了。
吕洞宾孤伶伶地立在门外,一股恼怒之气不禁油然而生罢了,走!于是,吕涧宾一怒之下改变了原先在庄上种水的主意,连夜踏山路去了石老等村。
那里的人待穷老汉还算不错,出村后,吕洞宾打开宝葫芦的盖子,用食指沾了珠看准个地方弹了去。
后来,石老村有了;线泉,敖坡村有厂四头沟的水。
又后来,他骑驴继续向西走,进入白彪岭下的峡谷里时,山上突然传雷鸣的虎啸,小毛驴惊得撒腿就跑,吕洞宾一时收勒不住缰绳,仓忙之中,竞将怀中的水葫芦跌落在地上。
汾阳文化遗产有关的传说故事汾阳,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啊!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文化遗产,而与它们相关的传说故事,更是像璀璨的星星一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你知道吗,汾阳的文峰塔就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汾阳这地方虽然美丽,但总是遭受各种灾祸。
不是洪水泛滥,就是旱灾连连。
百姓们生活得那叫一个苦啊!有一天,天上的神仙路过此地,看到了百姓们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忍。
于是呢,神仙就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塔,用来镇压灾祸,保佑百姓平安。
这座塔就是文峰塔啦!从那以后,汾阳真的就变得风调雨顺了,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呢?还有那太符观,也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曾经有一个道士,他在太符观中修行。
这个道士啊,有着非凡的法力。
有一次,附近的村庄遭受了妖怪的侵扰,村民们苦不堪言。
道士得知后,二话不说就前去降妖除魔。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道士终于战胜了妖怪,拯救了村民们。
为了感谢道士,村民们就常常来到太符观中祭拜,太符观的香火也就越来越旺盛了。
再说说那杏花村的传说吧。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黄三的酿酒师傅,他酿的酒那叫一个香啊,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有一天,黄三在酿酒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酒缸里多了一股奇特的香味。
他尝了尝,哇,这酒比以前的更好喝了!原来啊,是天上的酒仙路过,看到黄三酿酒辛苦,就偷偷在酒缸里加了点仙酒。
从此,黄三的酒就更加出名了,杏花村也因为这美酒而闻名遐迩。
这些传说故事,不就像是汾阳文化遗产的灵魂吗?它们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技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汾阳的戏曲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呀!那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不正是一代代艺人传承下来的瑰宝吗?听说以前有个戏曲名角儿,他的表演那真是出神入化。
只要他一登台,台下的观众就都被他吸引住了,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激励着后来的戏曲演员们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还有那传统的手工艺,比如剪纸、面塑等等。
汾阳的历史传说
汾阳,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那你知道汾阳的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汾阳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汾阳的历史传说:汾阳王酒汾阳王郭子仪(公元697—781),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其赫赫业绩,彪炳史册,公元762年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
汾阳王郭子仪可谓亘古一人,他平息安史之乱,败仆固怀恩,折回纥之,御吐蕃之侵,挽唐室之将倾,拯黎庶于涂炭,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成都市众不嫉,一身社稷安危三十年,确保了国家统一,万民安康。
地以人显,汾阳以子仪公而生辉,人以地名,子仪公因汾阳而显扬,一代英雄煮酒笑谈天下,汾阳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贡酒所在地。
素有酒乡之称的的汾酒产地——山西省汾阳市,毗邻307国道,夏汾高速公路入口处,距离省城太原108公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
汾阳王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配方制曲为糖化剂,运用传统汾酒生产工艺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精心酿制,严格勾兑而成,具有清香型白酒清雅纯正,绵甜爽净、酒体丰满,余味悠长的典型风格,深受
广大白酒爱好者的喜爱!
汾阳的历史传说:汾阳王庙汾阳王庙传说很多,有的传说耳熟能详。
长乐岱峰学者、诗人李永选在《公余汾溪晚步》诗所云:“水关门外立多时,榛莽丛中读断碑。
忆昔破倭神力助,而今里巷尽传奇。
(明代倭寇犯长乐,汾阳王曾于水关外显圣退敌事,载邑乘)”此传说指郭子仪显圣惊破倭寇胆:“嘉靖间,倭薄孤城,从高瞰下,靴尖可踢,围中数万生齿,谁不岌岌者?王显其灵,旌旗于壁垒,金鼓以齐步伐。
夜则灯火明灭,行枚杂沓,隐见庙中。
倭以有备也,惊而宵遁。
此城守人所共见,传至今不衰。
”(《长乐县志》)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郭子仪敲铜锣斩野猪精救老百姓的传说。
相传唐德宗初年,江南大水,郭子仪奉旨代天巡视,到达铜罗(古称澄源)一带时,听说当地突然出现了一对野猪精,残害庄稼、伤及百姓,当地人胆战心惊。
郭子仪用竹木搭了一个数丈高的观望台,并定铸了一面大似圆桌的铜锣挂在观望台中央。
几天后,野猪精出来了,观望台上的将士一起敲响铜锣,展开了斩妖大战。
当地百姓纷纷举起火把观看郭斩妖。
后来,为报答郭之恩,当地百姓保留了观望台和大铜锣,并每逢初一、十五敲锣三声。
后来人们干脆就把澄源改称为铜罗,后又建起汾阳王庙。
汾阳的历史传说:奇袭顽敌红军东渡黄河后,阎锡山层层设防,妄图阻止抗日红军继续东进。
阎军七十二师独二旅在中阳县关上村惨败,使驻守汾阳的阎军七十一师师长杨耀芳闻风丧胆,唯恐红军捣毁其老巢。
他听说红军已进入汾阳南、北马庄,慌忙于3月2日派出
一个骑兵连进驻三泉镇,试图稳定汾阳县城的局势,阻止红军进入汾阳。
这个骑兵连共30人,全部驻扎在三泉镇河滩南面的车马店。
copyright dedecms
与此同时,东征红军经南马庄、北马庄、员庄也来到了三泉镇,驻扎在车马店东南坡上的八家庄。
这个村庄仅住着几户贫苦人家,人少心齐。
特别是韩生红、韩生义、韩生礼弟兄三人,平时以讨饭和当吹鼓手为生,他们血气方刚,见义勇为,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老三韩生礼自告奋勇,欣然为红军带路侦察,掌握敌人骑兵连驻地的位置、地形、周围环境等情况。
红军按照他的指点,又派侦察员作了进一步的侦察。
就在当天下午日落前夕,由一名红军指挥员带领几名红小鬼,仅凭一支手枪,几把砍刀,乘敌人不备闪电般窜到敌人驻地,先按倒哨兵,缴了他的枪,随即在马车店门口对空鸣枪,战士们齐声喊着:“缴枪不杀!”提枪挥刀冲杀进店内。
随着枪响,预先埋伏在四周的红军战士从车马店的后墙上、窑顶上跃进院内,“缴枪不杀”的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一部分战士在院里持枪瞄准店窗口,一部分战士冲进窑洞收缴了敌人的武器。
就这样,一个连的阎军人不及甲,马不及鞍,还未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做了俘虏。
红军战士对他们讲明红军的俘虏政策之后,除敌军连长死心踏地,不愿跟随红军之外,其余29名俘虏都表示愿意跟红军打日本侵略者。
3月19日,红军十五军团在孝义兑九峪战斗后,从孝义南川头进入汾阳北川头,一路沿东大王、上达村、韩家桥、辛盖进人演武
镇。
这时,驻守汾阳城的阎军一部步、骑、炮兵在飞机掩护下直扑演武镇,对红军进行疯狂阻击。
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指战员对阎军奋起反击,最终把敌人击溃。
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杀敌的事迹,一直在群众中传为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