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校长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一生都在教育事业中度过,他提出了“爱、严、宽、精”四字教育方针,被誉为“中国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四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故事发生在陶行知当老师的时候。
有一天,他带着一群小学生去郊外游玩,途中,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块糖。
一位学生很快吃完了自己的糖,又偷偷地向陶行知要了一块。
陶行知问他,“你为什么要再要一块糖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的糖吃完了。
”陶行知没有多想,就给了他一块糖。
不久,另一个学生也来找陶行知要糖,理由是他的糖也吃完了。
陶行知又给了他一块糖。
接着,又有两个学生分别找到陶行知,也是因为吃完了自己的糖。
陶行知想了想,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他对这四个学生说,“我给你们每人发的糖只有一块,你们怎么可能吃完了两块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
陶行知继续说道,“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你们并不是因为糖吃完了才来找我要,而是因为你们的自制力不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们能够控制住自己,一块糖足够吃很长时间了。
”学生们听了陶行知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陶行知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们传达了自制力的重要性,教育他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常乐。
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爱、严、宽、精”中“严”的体现,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家长和老师们提了一个醒,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让他们懂得知足常乐,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不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览“四颗糖”的缘由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几个男生,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做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资质相差不大,只是许多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开发出来、引导出来,错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被及时纠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颗爱心,像陶行知先生那样,随时为他们准备“四颗糖”。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之糖给成功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是对失败者心灵创伤的良好医治。
“师道尊严”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往往会使教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产生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尊重自己的意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只要静下心来倾听、交流,想办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一定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许多后进生由于长期没有被家长、同学或任课教师重视,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娇嫩弱小的幼苗,得不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
身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一颗尊重和理解之糖,就能够使他们展现新的活力。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童话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然拿出了一袋糖,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很兴奋,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老师把糖分给他们。
老师先给了第一个学生一颗糖,然后给了第二个学生一颗糖,第三个学生也得到了一颗糖,最后轮到了第四个学生。
老师却突然把剩下的两颗糖放到了口袋里,没有给最后一个学生。
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明明有四颗糖,却只给了三个人,最后一个学生却没有得到糖。
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疑惑,他解释道,“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得到了很多,而有人却一无所有。
”。
老师继续说道,“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
其实,我还有两颗糖在口袋里,只是我选择了不给你们。
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
“而对于那个没有得到糖的学生来说,他可以选择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下一次,他就会得到更多的糖,或者得到更好的东西。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要学会努力和坚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继续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收获更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是一则关于教育方式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
个父亲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及孩子选择学习的态度。
1. 故事梗概
一个父亲给儿子买了四颗糖,一颗硬糖、一颗软糖、一颗液体糖和一
颗粉状糖。
他让儿子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去学习。
第一天,他让儿子吃
硬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硬糖一样,必须努力咀嚼才能消化。
” 第二天,他又让儿子吃软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软糖一样,只需要轻轻咀
嚼就能吞下去了。
” 第三天,他让儿子喝液体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喝
液体糖一样,直接把知识灌输到脑海里。
” 第四天,他又让儿子用勺子
吃粉状糖,告诉他“学习就像吃粉状糖一样,需要细心的品尝和理解。
”
2. 故事启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情况。
学习需要根据情况变换不同的
学习方式,不能以一种方式定论。
(2)学习需要方法和技巧。
学习不仅需要靠努力,还要靠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3)学习需要耐心和细心。
学习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需要我们耐心品味和理解知识。
(4)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结束语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借鉴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做出更好的效果。
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故事被许多人传颂,其中一则关于
四块糖的故事尤为经典。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一个冬天,陶行知在一所小学里做校长。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学生口袋里有四块糖,于是他问这个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四块糖呢?”学生回答说,“我要吃掉两块,剩下的两块送给妈妈和爸爸。
”陶行知听后微笑着说,“那你可以再多要一块糖吗?”学生非常高兴地接过了这块多出来的糖。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
陶行知看到学生只有四块糖,但他并没有责备学生自私,而是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糖,鼓励他更多地去关心家人。
这种分享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重要,只有懂得分享,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
陶行知并没有让学生把糖都留给自己,而是鼓励他多要一块糖,这种善待他人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善待身边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世界充满温暖。
最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心怀感恩。
学生把糖分给父母,这是对父母的感
恩之心。
而陶行知则是在鼓励学生更多地感恩,让他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在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教育家的智慧和慈爱,更看到了一
种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善待他人、心怀感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陶行知一样,用爱和智慧去教育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一首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字子孝,号钝庵,安徽省怀宁县人。
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作家,开明的教育家和高尚的政治家。
所以,他的名言引用广泛,他的故事也历久传颂,比如他与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走进一家书店,他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柜台前,正盯着一块巧克力发呆。
陶行知走过去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不买呢?”小男孩抬头看了看陶行知说:“我只有一块钱,可是这块巧克力要两块。
”小男孩高兴地接过巧克力跑了出去。
书店老板看到这一幕后,说:“你真是太好了,陶老师。
这么一个小小的快乐,你就给了他。
”陶行知微微一笑:“我并没有给他巧克力,我只是给了他两角钱而已。
真正给他快乐的是他自己。
这就好比我给了他四块糖。
”老板不解地摇摇头:“这是什么意思?”陶行知笑着说:“这是一个故事。
”“说来听听。
”“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一个小孩过来要买糖吃。
可是他掏出口袋,只有两角钱。
我把口袋里的最后四颗糖掏出来给他。
这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喊着:‘我有四颗糖!’他得到的只是四颗糖,但他的快乐却是无与伦比的。
”陶行知接着说:“这就是快乐的秘密所在。
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我们快乐,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快乐。
快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而已。
”老板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陶行知继续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颗糖果,而这颗糖果就是快乐。
只有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快乐并不是钱能买来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宝藏。
”这个和四颗糖的故事,让人领悟到了快乐的来源。
陶行知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快乐并不一定来自于物质,而是来自于内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内心寻找快乐,而不是盲目地寄希望于外部的物质。
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知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
陶行知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清晰又发人深思。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政治家,在中国教育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四块糖”的故事。
在陶行知年少时,他经常在街上做义工,帮助一些社区的孩子们完成作业。
有一天,一位邻家的孩子找到了陶行知,希望他能帮助他学习数学。
陶行知爽快地答应了。
陶行知来到孩子家中,开始教他数学。
看到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大,陶行知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从口袋里掏出四块糖递给孩子,对他说:“每当你能解出一道数学题,我就给你一块糖。
”孩子眼前一亮,立刻开始认真地做题。
孩子一道道解出了数学题,每当他得出正确答案,陶行知就给他一块糖。
孩子很快就兴奋起来,努力地做题。
他的脑海中只有一块块糖的诱惑,让他全力以赴地解题。
陶行知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心中也倍感欣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在教育中的独特方法。
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他通过给予孩子糖果的奖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方法普遍比较死板,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而陶行知的方法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借鉴。
他所提倡的“四块糖”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教育,通过给予奖励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这种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他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不仅给予了孩子们温暖的糖果,更给了他们自信和动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质。
通过关心和激励,我们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实际上是指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而非叶圣陶。
这个故事是关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以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向另一个同学,他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要求这位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当学生按时来到办公室后,陶行知没有批评或责骂他,而是温和地递给他一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这说明你很守时。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表扬该生能够听从劝阻,及时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随后,陶行知解释了第三颗糖果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这名学生之所以砸人,是出于对同学受到欺负的愤怒,体现出一种正义感,尽管方式不对,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肯定。
最后,在学生深深感动并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了第四颗糖果作为奖赏,表扬他勇于承认错误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陶行知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培养了其正直、诚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人为本、宽容智慧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教育精品资源~。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四颗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小村庄。
有一天,陶行知老师到了一所农村小学,他看到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都在吃糖,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教育实验。
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要答应我,等到放学了才能吃。
”学生们都兴奋地答应了。
陶老师拿出了四颗糖,然后对学生们说,“第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家里能够帮助父母做事的同学。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孩子,把第一颗糖送给了他。
接着,陶老师拿出第二颗糖,说道,“第二颗糖,我要送给在学习上能够取得进步的同学。
”学生们又开始竞相举手,陶老师挑选了另外一个孩子,把第二颗糖送给了他。
第三颗糖,陶老师说,“第三颗糖,我要送给在班上能够帮助同学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平时乐于助人的孩子,把第三颗糖送给了他。
最后,陶老师拿出了最后一颗糖,他说,“最后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他。
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按照约定,没有立刻吃糖,而是等到回家后才品尝了陶老师送给他们的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老师通过这个小小的教育实验,教会了学生们分享、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道理。
这四颗糖不仅仅是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陶行知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老师的“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好的童话故事,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孩子教育篇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
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
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点评: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
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会给广大父母一些有益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