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41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人的特点及要求一、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期的典垄特征就是“老”,即老化、衰老的意思,衰老是人类寿命中的一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经童年、青年、壮年而至老年,到一定年龄就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的衰老象征。
82年我国老年学会提出对年龄标准的新规定:45-59岁为老年前期,5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而人的老化首先就是从生理方面开始的,这种生理特征的发化不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观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身体各功能系统的发化上,老年人生理状况通常发生以下发化。
1、老年期的形态发化1 )细胞的发化:这一变化是人体衰老的基础,主要表现为细胞数的逐步减少。
细胞数目的下降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据研究测定,男性在40岁以后、女性在20岁以后细胞数就开始缓慢减少,70岁以后更是急剧下降。
除此以外,还会出现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及组织恢复能力降低、细胞萎缩等现象。
2)组织和器官的发化:a感觉器官功能衰退b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发化出现动脉硬化,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c呼吸系统功能衰退:易患感冒、气管炎、肺炎等d消化系统功能衰退: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导致营养缺乏;易发生便秘、腹泻等e运动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F泌尿生殖系统功能衰退整体外观的变化(1)、头发(2)、皮肤(3)、身高(4)、体重(5)、其他:肌肉松弛、牙齿松劢脱落、语言缓慢、耳聋眼花、手指哆嗦、运动障碍等也是我们常见的老年人的外貌特征。
2、生理功能方面癿发化(1)贮备能力减少。
(2)适应能力减弱。
(3)抵抗力下降。
(4)自理能力降低。
(二)心理特点1、对刺激的反应迟钝2、心境平和、安静3、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二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要求(一)房间要求1、位置与光线:2、设备与布置:3、卫生间:4、床及床上用品(1)老年人的床头应设床头灯(2)床的高矮要合适,床垫软硬要适度(3)被褥要柔软、透气,以棉织品为佳。
中国老年人的定义一、中国老年人的划定标准1.国家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将60周岁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年人。
这一法律是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特殊的社会福利和保障。
2.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岁以上的人口划定为老年人。
中国在划定老年人标准时参考了国际上的常规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相一致。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1.身体机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他们的肌肉力量、反应速度、耐力和平衡能力都会减弱,容易出现身体活动受限、动作迟缓等问题。
2.健康问题增多老年人的免疫系统退化,抵抗力下降,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关节炎、糖尿病等。
3.认知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会逐渐下降。
他们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等问题。
三、老年人的社会角色1.家庭角色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老年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常是家庭的长者,具有权威和决策权。
他们负责照顾孙辈、传承家风,传递家族文化。
2.社区角色老年人在社区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社交组织,为社区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贡献。
他们是社区中的智囊团和经验传承者。
3.退休角色随着退休年龄的到来,老年人结束了职业生涯,进入了全新的生活阶段。
他们可以充分享受退休生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旅行、书法、音乐等。
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1.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老年人。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养老金,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2.医疗保障制度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障。
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可以享受优先待遇和相关医疗救助政策。
3.长寿关爱计划中国还推出了长寿关爱计划,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
这包括长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心理关怀、社区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老年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逐渐增加。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老年人比较特殊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状态,成为照护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
(一)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智力、记忆力、感觉均减退,呼吸消化功能、代谢功能、排泄循环功能均下降,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机体组成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比如65岁与20岁相比,体脂多出部分可达体重的10~20%;而细胞内水分却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造成细胞内液量减少,并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
②器官机能减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衰老过程的发展。
1.消化系统的改变(1)老年人因牙周病、龋齿、牙齿的萎缩性变化,而出现牙齿脱落或明显的磨损,以致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2)舌乳头上的味蕾数目减少,使味觉和嗅觉降低,以致影响食欲。
每个舌乳头含味蕾平均数,儿童为248个,75岁以上老年人减少至30~40个,其中大部分人并出现味觉、嗅觉异常。
(3)粘膜萎缩、运动功能减退。
年逾60岁者,其中50%可发生胃粘膜萎缩性变化,胃粘膜变薄、肌纤维萎缩,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尤其是肠蠕动减弱易导致消化不良及便秘。
(4)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
口腔腺体萎缩使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降低;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不仅影响食物消化,也是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泌减少、活性下降,对食物消化能力明显减退。
20(5)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
肝细胞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多,故解毒能力和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致使血浆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相对增加,进而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障碍,易出现浮肿。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一.老年期生理特点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1.形态的老化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
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
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
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4.记忆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
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二.老年期心理特点: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
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2.记忆衰退: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
3.思维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
4.智力变化: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情绪易变而不一定外露,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6、人格行为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
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
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会产生多疑、依赖、易激动的情况。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反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
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老年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老年期生理特点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1.形态的老化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
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
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
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4.记忆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
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二.老年期心理特点: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
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2.记忆衰退: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
老年人的年龄标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年龄才算是老年人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
首先,从生理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通常是指60岁以上的人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功能下降,导致老年人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60岁被普遍认为是老年人的起始年龄。
其次,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年龄也在逐渐推后。
很多60岁甚至70岁的老年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依然能够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生活乐趣,这就使得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变得更加模糊和灵活。
此外,老年人的年龄标准还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普遍认为65岁是老年人的起始年龄,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可能会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不仅仅取决于生理年龄,还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老年人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以年龄作为唯一的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
比如可以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障,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精神文化生活等。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不仅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传统和国家地区的差异。
因此,在关注老年人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老年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老年人的年龄标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什么样的年龄才能被称为老年人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
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通常是指身体机能开始出现衰退、免疫力下降、各种慢性疾病易发等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0岁以上的人可以被称为老年人。
而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0周岁以上的人口被认定为老年人口。
这也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
其次,从心理和社会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也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退休、子女成家立业、孙辈成长等都是老年人特有的社会角色。
而在心理上,老年人可能会面临退休后的失落感、孤独感、自我认同感等挑战。
因此,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划定老年人年龄标准的重要考量。
此外,老年人的年龄标准还需要考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延长自己的健康寿命。
因此,有些人在60岁以后仍然保持着较好的身体状态和生活品质。
而另一些人在60岁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老年人的一些特征。
因此,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也需要结合个体的健康状况来进行综合考量。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问题。
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等多个方面来看,60岁以上被认定为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划分。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关于老年人的年龄标准的研究,为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人是指年龄65岁及以上的人,这一人群在整个人口中占
比越来越高。
老年人的身体不如年轻时有力,但在其他方面有着独
特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1. 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抵抗力减退,容易患上疾病。
2. 精神特点:思维变缓慢,在处理事情上比年轻人慢,易疲劳,研究记忆能力下降,老年人所患的静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精神的影响,往往比年轻人更大。
二,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下降,一些记忆中的知识或技能会逐渐遗忘。
2.稳定性和保守性,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3.心态趋于平和,情绪表现较为稳定,越来越容易接纳生命的
长度和临终的阶段。
三,社会特点:
1. 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独特,是一个家庭甚至社会的精神支柱。
2. 对生活寄予更多期待,享受晚年生活,追求健康、自由、快乐和安宁。
3. 保持亲朋好友的良好关系,具有较强的亲情意识和人际关系维护能力。
总之,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处理身心问题,让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简称WHO)是一个国际性的卫生组织,致力于提高全球人类健康水平并促进健康发展。
在老年人的定义上,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以帮助各国统一对老年人的认识和对待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
第一篇:老年人的生理定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
这一界定是基于许多国家的民事法的规定和统计学数据。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年龄来区分老年人,因为每个人体质和生理状况都是不同的。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生理特征。
首先,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开始出现衰退,包括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的减弱,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以及免疫系统的衰老等。
这些生理特征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影响,包括慢性疾病、认知功能下降和运动障碍等。
其次,老年人的代谢率降低,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肾脏和肝脏功能下降,这会影响他们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能力。
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加关注饮食的合理搭配,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和维持健康。
最后,老年人的身体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可能会有所改变。
由于老年人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下降,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减弱,从而增加了药物对他们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因此,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第二篇: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定义除了生理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还涉及到他们的心理和社会状态。
首先,心理上,老年人可能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失眠等。
这些问题往往与个人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孤立、身体疾病等因素有关。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爱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社会上,老年人可能面临着社会孤立和贫困等挑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失去了工作和社交圈的支持,导致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和经济状况不稳定。
老年人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特点)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生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基础。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触借助感觉器官传输到大脑产生各种感知、情绪等,而这些心理活动都和人的生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生理活动就无法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感受。
从生理结构来讲,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感觉等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人体结构变化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身体的每个环节基本上都会产生老化的情况,细胞会随之减少,造成器官的萎缩,体态老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人体内的细胞会随着减少,这也是人衰老的一个主要体现。
由于男女个体的差异性,男性通常在40岁之后身体的细胞会逐渐减少,而女性在20岁之后人体内的细胞会逐渐减少,而到70岁之后,人的细胞会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
而细胞的减少会导致人体器官的萎缩,人的器官出现萎缩之后体重就会降低。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70岁老年人的肾、肺部以及肌肉等细胞的数量只有20岁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人的长时间活动中,器官的损坏功能相对比较快,进而造成功能的退化。
另外,体态衰老也是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之一。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步入老年之后,体态变化的趋势相对比较明显。
人的衰老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通常来说,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衰老就是人的适应能力、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等的集中体现。
从老年人的体态变化来看,老年人的体态衰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皮肤粗糙、身高缩短、体重减轻。
(二)生理功能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功能也会随之降低。
主要体现在心血管老化、呼吸、消化功能衰退、运动耐力降低等几个方面。
随着人年龄的变化,心血管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心血管系统功能会随之减弱,心跳的频率相对比较慢,心脏输血量也会减少,导致输送到器官的血液量变少,供血不足的情况会对器官功能直接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会造成老年人在参与剧烈运动的时候,因为气血不足而出现器
官功能减退的情况。
呼吸功能的衰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之一。
通常来说,人到了40岁之后,就很容易出现因为呼吸道引发的一系列疾病,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肺泡数量减少,导致老年人的肺部功能下降;另外,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导致人体内的骨骼发生变化,影响了肺部功能。
消化系统的减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之一,主要的表现就是口腔到胃肠的变化。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口腔的内牙龈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年龄越大萎缩的情况就越明显,到老年就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口腔内膜越来越薄,味蕾的数量变低,长时间就会对下消化道造成负面的影响。
运动耐力降低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骨骼、肌肉等功能的变化。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骨骼的密度和弹性等都会降低,这就会导致老年人在运动中容易发生骨折等不良现象。
另外,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关节所分泌的内液相对比较少,关节弹性会下降,这就容易造成老年人骨质疏松等不良情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更为严重,导致老年人的耐力降低。
(三)感觉变化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由耳鼻眼等器官共同构成的,而感觉器官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媒介,人通过与外界进行接触所获得的信息借助刺激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之后再传到大脑,进而产生听觉、嗅觉、视觉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年龄带来的变化,导致味觉细胞产生萎缩,对于外界的刺激感知会下降,导致老年人的味觉迟钝。
另外,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嗅觉神经纤维会随之减少,导致老年人的嗅觉不灵敏。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主要特点在生理功能下降、人体结构和感觉发生变化等方面。
生理功能的下降导致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嗅觉等能力均下降,行动变的迟缓,对于外界的感知与使适应能力均下降。
2.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表现主要体现的是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记忆、智力、个性、情绪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随着人年龄的增加,由于生理上所产生的变化,也会对人的记忆造成一定的
影响。
相关心理学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以记忆定位分值在65分以下。
因此,记忆力减退是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之一。
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智力是一个人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改造与解决的一种能力。
通常来说,人在20岁左右智力是相对比较好的时候,在进入50岁之后智力便下降10%左右,而到60岁之后便会下降20%左右,到70岁便会下降30%左右。
相关研究表明,人步入老年之后智力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具备很大的可塑性,经过后天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老年人的智力水平。
从个性的角度来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在社会地位、生理健康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个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老年阶段个性会变得更加自私、多疑、任性,甚至部分老年人还会出现偏执的情况,这种情况与老年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水平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来说,身体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理想的老年人个性相对比较好,而生活比较拮据、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人多会出现烦躁、多疑等心理。
从情绪的角度来说,情绪具体体现的是人物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感知,因为每个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身体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老年人的情绪体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生理上所带来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会降低,社会角色与生活环境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会导致老年人的情绪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较为理想、身体较好,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但是如果老年人的身体较差、生活相对不理想,就会产生孤独、郁闷等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减退、智力水平下降、个性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变化等方面,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导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记忆等能力均有所下降,在加上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出现一些负面的情况,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生理和心理均会产生不良的变化,生理功能下降、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这些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常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借助外界的干预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状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