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云数据库实施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6.23 KB
- 文档页数:7
Oracle数据库云化整合方案整合最佳实践:借助 Oracle Database 进入云时代目录概要 (2)企业云之旅 (3)通过标准化降低复杂性 (4)整合降低成本并提高可管理性 (5)通过Oracle Database 12c 实现整合 (6)新式多租户架构的主要优势 (6)选择整合方式 (8)PDB 如何解决IT 复杂性问题 (8)选择合适的隔离级别 (9)隔离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9)可插拔数据库整合 (10)数据库整合 (13)整合多个CDB (15)模式整合 (17)云池设计 (19)CPU (19)内存 (21)存储 (22)互补性负载 (23)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12c Cloud Management Pack (25)Consolidation Planner (25)执行所有供应活动的Database Provisioning 控制台 (26)计费 (26)总结 (27)概要传统上,IT 组织将各个数据库和应用程序部署在专用服务器基础架构上,以支持不同的部门或业务线(LOB)。
技术与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这种细分式协调不仅导致技术基础架构利用率极低,而且管理这种部署的管理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此外,这种孤岛式部署还抑制了IT 组织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的能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许多组织正利用企业私有云来实现成本节省,同时提高业务敏捷性。
这种向云计算模型的转移涉及到多项变革。
整合是这一历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从而帮助组织提高运营效率。
实现这些节省的关键是实现标准化以及减少需要管理的不同环境的数量。
Oracle Database 12c 为整合应用程序负载提供了巨大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1. 简化管理—减少需要管理的不同环境的数量。
多合一管理。
2. 简化供应和打补丁3. 易于整合—无需更改应用程序即可实现整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这些功能并说明Oracle Database 12c 如何帮助执行整合以及加快您的云之旅。
Oracle数据库云化整合方案整合最佳实践:借助 Oracle Database 进入云时代目录概要 (2)企业云之旅 (3)通过标准化降低复杂性 (4)整合降低成本并提高可管理性 (5)通过Oracle Database 12c 实现整合 (6)新式多租户架构的主要优势 (6)选择整合方式 (8)PDB 如何解决IT 复杂性问题 (8)选择合适的隔离级别 (9)隔离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9)可插拔数据库整合 (10)数据库整合 (13)整合多个CDB (15)模式整合 (17)云池设计 (19)CPU (19)内存 (21)存储 (22)互补性负载 (23)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12c Cloud Management Pack (25)Consolidation Planner (25)执行所有供应活动的Database Provisioning 控制台 (26)计费 (26)总结 (27)概要传统上,IT 组织将各个数据库和应用程序部署在专用服务器基础架构上,以支持不同的部门或业务线(LOB)。
技术与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这种细分式协调不仅导致技术基础架构利用率极低,而且管理这种部署的管理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此外,这种孤岛式部署还抑制了IT 组织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的能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许多组织正利用企业私有云来实现成本节省,同时提高业务敏捷性。
这种向云计算模型的转移涉及到多项变革。
整合是这一历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从而帮助组织提高运营效率。
实现这些节省的关键是实现标准化以及减少需要管理的不同环境的数量。
Oracle Database 12c 为整合应用程序负载提供了巨大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1. 简化管理—减少需要管理的不同环境的数量。
多合一管理。
2. 简化供应和打补丁3. 易于整合—无需更改应用程序即可实现整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这些功能并说明Oracle Database 12c 如何帮助执行整合以及加快您的云之旅。
Oracle数据库安装实施方案文档资料信息版本历史注意事项1系统基本要求 (5)1.1OS及DB版本 (5)1.2硬件要求 (5)1.3LINUX /TMP文件系统要求 (5)1.4LINUX JDK & JRE (6)1.5磁盘要求 (6)1.6时间同步(RAC) (6)1.7时区设置 (6)22.操作系统包及补丁等要求 (7)2.1操作系统包 (7)2.1.1RHEL6、OEL6: (7)2.1.2RHEL5、OEL5: (7)2.1.3SUSE 10: (8)2.1.4SUSE 11: (8)2.2其他组件 (9)3操作系统配置要求 (10)3.1用户和用户组 (10)3.2系统配置参数 (10)3.3用户limits配置 (11)3.4配置profile (11)3.5修改PAM (11)3.6HUGEPAGE配置 (11)3.7禁用Transparent HugePages (12)3.8禁用AVAHI daemon服务 (14)3.9软件安装目录结构建议 (14)3.10用户环境变量配置 (14)3.11部署OSW (16)3.12主机其他相关的安全配置 (16)4网络相关要求(RAC) (17)4.1网卡需求 (17)4.2IP地址需求 (17)5存储要求(RAC或HA) (18)6数据库配置 (19)6.1数据库参数 (19)6.1.1ASM实例参数 (19)6.1.2DB实例参数 (19)6.2控制文件 (21)6.3redolog文件 (21)6.4数据库对象 (21)6.5关闭oracle_ocm用户job (22)7数据库备份 (23)8数据库安全 (24)8.1DBA权限 (24)8.2SQLNET配置 (24)1系统基本要求1.1OS及DB版本主机OS版本:RHEL4,OEL4 - Update 7 以上(内核2.6.9-78)RHEL5, OEL5 - 5.2 以上(内核2.6.18-92)RHEL6,OEL6SLES10 - Kernel 2.6.16.21SLES 11如果是RAC,务必保证集群各节点的主机版本完全一致。
Oracle 实施方案简介Oracle 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企业级的软件开发和数据管理中。
本文将介绍 Oracle 实施方案的重要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 Oracle 数据库。
1. 概述Oracle 实施方案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数据库需求分析和规划2.系统拓扑设计3.硬件和软件安装4.数据库配置和参数调优5.数据迁移和转换6.安全性设置7.监控和维护下面将依次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2. 数据库需求分析和规划在实施 Oracle 数据库之前,需要进行数据库需求分析和规划。
这包括确定数据库的目标、规模和性能要求,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关系,以及评估数据库的安全性需求等。
在需求分析和规划阶段,需要与业务用户和开发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数据库设计符合实际需求。
3. 系统拓扑设计在系统拓扑设计阶段,需要确定数据库服务器的布局和架构。
这包括确定数据库服务器的数量和位置、网络连接方式、服务器的硬件配置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数据库的冗余和备份策略,以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错性。
4. 硬件和软件安装在确定了系统拓扑之后,需要进行硬件和软件安装。
这包括安装数据库服务器所需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磁盘阵列等,以及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在安装软件时,需要按照厂商提供的安装指南进行操作,确保安装过程正确无误。
5. 数据库配置和参数调优安装完成后,需要对数据库进行配置和参数调优。
这包括设置数据库的运行参数、调整内存和存储配置,以及配置日志和监控功能等。
数据库配置和参数调优是确保数据库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6. 数据迁移和转换如果已存在其他数据库系统,需要进行数据迁移和转换。
这包括将现有数据导入到Oracle 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格式和结构的转换。
在数据迁移和转换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7. 安全性设置数据库的安全性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安全性配置。
oracle安装和实施计划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Oracle安装和实施计划:
1.确定安装环境:确定Oracle软件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和数据库版本等信息。
2.准备安装介质:从Oracle官方网站下载Oracle软件安装介质,并将其刻录到光盘或USB驱动器上。
3.安装Oracle软件:按照Oracle安装指南的要求进行安装,包括选择安装类型、选择安装目录、输入许可证密钥等步骤。
4.配置Oracle软件:根据需要进行Oracle软件的配置,包括设置数据库实例名称、设置数据库文件组、设置数据库参数等步骤。
5.安装补丁程序:根据Oracle版本和补丁程序版本,下载并安装所需的补丁程序。
6.配置网络:配置Oracle软件所需的网络设置,包括配置监听器、设置TNS 服务名称、配置网络安全等步骤。
7.配置实例:启动Oracle软件并配置实例,包括设置实例参数、创建数据库用户、分配用户权限等步骤。
8.测试和调试:进行Oracle软件的测试和调试,包括启动和停止实例、连接数据库、执行SQL语句等步骤,确保Oracle软件正常运行。
9.部署应用程序:将应用程序部署到Oracle数据库中,包括创建表空间、分配空间、导入数据等步骤。
10.维护和管理:定期备份数据库、监控性能、优化配置、更新补丁等操作,确保Oracle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Oracle安装和实施计划,具体的实施过程和细节可能因项目需求而异。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完善。
Oracle RAC+DG 实施方案2014.12.31目录1.安装环境准备 (4)1.1.硬件环境准备 (4)1.2.软件环境准备 (5)1.3.数据库-表空间规划 (8)2.实施计划表 (9)3.项目实施 (11)3.1.EMC VNX5300存储调试 (11)3.2.EMC DS300B存储交换机调试 (11)3.3.安装LINUX6.4 X64位系统 (11)3.4.配置LINUX6.4相关参数 (16)3.4.1.安装REDHA T LINUX 6.4 RAC所需的Linux程序包 (16)3.4.2.检查系统要求(现场截图) (17)3.4.3.用户组及账号设备 (17)3.4.4.ROOT创建OS组(现场截图) (18)3.4.5.创建ORACLE用户 (18)3.4.6.grid及oracle用户设置密码(用户设置密码) (19)3.5.网络设置 (19)3.6.修改LINUX参数 (19)3.6.1.修改vi/etc/sysctl.conf (19)3.6.2.修改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19)3.6.3.添加pam_limits.so 模块 (20)3.6.4.修改Profile (20)3.6.5.设置SELinux为disable (20)3.6.6.禁用防火墙 (20)3.6.7.配置时间同步 (21)3.7.配置Oracle参数(现场截图) (22)3.7.1创建GRID及ORACLE目录 (22)3.7.1配置Grid及Oracle环境变量 (22)3.8.配置SSH(现场截图) (23)3.9.配置共享存储-RAW(现场截图) (24)3.10.配置CRS(现场截图) (25)3.10.1.安装Grid Infrastructure检测 (25)3.10.2.安装Grid Infrastructure (26)3.10.3.检查CRS状态 (27)3.10.4.检查资源组状态 (27)3.10.5.检查集群集点状态 (27)3.10.6.检查Oracle 集群注册表(OCR): (27)3.10.7.检查表决磁盘: (27)3.11.创建ASM磁盘(现场截图) (28)3.12.安装Oracle软件(不建库)现场截图 (29)3.13.创建数据库(现场截图) (30)3.14.建测试库及用户(现场截图) (32)3.15.数据库与集群服务启动停止(现场截图) (33)3.16.RAC故障测试 (34)3.16.1.网络测试 (34)3.16.2.节点测试 (34)3.17.数据正式迁移(现场截图) (35)3.18.DATAGUARD实施(现场截图) (36)3.18.1.备库安装GRID软件 (36)3.18.2.备库安装ORACLE软件 (37)3.18.3.RAC主库配置单实例Active Dataguard (38)3.18.3.1.RAC主库准备工作 (38)3.18.3.2.物理备库准备工作 (38)3.18.3.3.创建物理备库 (38)3.18.3.4.测试物理备库功能 (39)3.18.3.4.1.测试文件同步 (39)3.18.3.5.测试DA TAGUARD SWITCHOVER功能 (39)3.18.3.5.1.RAC主库、Active Dataguard 角色切换 (39)3.18.3.5.2.单实例主库、RAC备库角色互换 (40)3.18.4.DATAGUARD日常维护 (41)3.18.4.1.开启、关闭 (41)3.19.运维监控实施(现场截图) (42)4.项目验收 (43)4.1.培训验收 (43)4.2.业务测试(现场截图) (44)1.安装环境准备1.1.硬件环境准备根据拓扑图提供以下RAC所需硬件准备情况,关于存储划分LUN,根据数据量在大小及存储剩余空间来划分。
ORACLE数据库常用维护方法目录1、Oracle表空间设置 (2)1.1逻辑数据库结构 (2)1.2表空间的创建和扩建 (2)1.3 创建用户 (3)1.4 对用户CINMS35授权 (3)1.5 ORACLE回滚段设置 (3)2. Oracle初始化参数配置(initSID.ora) (4)3.数据库监控 (7)4.SQL语句使用技巧 (10)5.常见问题处理 (12)ORACLE数据库系统是CINMS35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应用系统衔接的桥梁,对最终应用系统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档涉及数据库表空间设置、用户建立、常用数据字典、数据库性能调整等方面。
1、Oracle表空间设置1.1逻辑数据库结构逻辑数据库结构按照存在数据库中的几组对象划分。
一个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对数据库的执行以及数据库的管理的难易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据库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更好的配置数据库,良好的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数据库的管理工作量,同时也减少监视信息需求量。
表空间的创建和扩建每一个表空间包含一个或多个操作系统文件。
数据库至少要有一个SYSTEM表空间,并且数据库启动以后SYSTEM表空间必须是online状态, SYSTEM表空间不能够被置于offline状态。
根据应用情况建立应用数据表空间,索引表空间,临时表空间。
(1)创建用户临时表空间 initial=sort_area_size*2create tablespace CINMS_TEMP datafile'/u02/oradata/unicom/cinms_temp01.dbf' size 500mDEFAULT STORAGE ( INITIAL 1M NEXT 1M MINEXTENTS 4 MAXEXTENTSUNLIMITED PCTINCREASE 0 )temporary;(2)创建用户数据表空间CREATE TABLESPACE "CINMS_USER"DATAFILE '/u02/oradata/unicom/cinms_data01.dbf' size 500mDEFAULT STORAGE ( INITIAL 1M NEXT 1M MINEXTENTS 4 MAXEXTENTSUNLIMITED PCTINCREASE 0 );(3)创建索引表空间CREATE TABLESPACE "CINMS_INDEXES"DATAFILE '/u03/oradata/unicom/cinms_index01.dbf' SIZE 500MDEFAULT STORAGE ( INITIAL 1M NEXT 1M MINEXTENTS 4 MAXEXTENTS UNLIMITED PCTINCREASE 0 );(4)创建回滚表空间CREATE TABLESPACE RBSDATAFILE '/u03/oradata/unicom/rbs.dbf' SIZE 500MDEFAULT STORAGE ( INITIAL 1M NEXT 1M MINEXTENTS 4 MAXEXTENTS UNLIMITED PCTINCREASE 0 );(5) 扩展表空间alter tablespace CINMS_USER add datafile'/u02/oradata/unicom/cinms_data02.dbf' size 500m;1.3 创建用户当要在数据库上建立支持应用的对象时,必须在用户帐号下进行,这些对象隶属于用户。
1.1 编写目的 (7)1.2 预期读者 (8)1.3 数据库部署模式 (8)1.4 单机模式 (8)1.5 HA热备模式.........................................................................................................1.6 RAC模式 (10)1.7 DATAGUARD模式 (11)1.8 RAC+DATAGUARD模式 (11)数据库部署模式选择建议 (12)2.1 部署模式的选择建议 (12)2.2 各部署模式应用建议 (12)2.3 RAC部署模式应用建议 (13)2.4 操作系统参数建议 (14)2.4.1 AIX (14)2.4.2 HP (15)数据库设计考虑的因素 (16)3.1 数据库类型特点分析 (16)3.1.1 OLTP(联机事务处理) (17)3.1.2 OLAP(联机分析处理) (17)3.1.3 BATCH(批处理系统) (17)3.1.4 DSS(决策支持系统) (17)3.1.5 Hybrid(混合类型系统) (18)3.2 数据库规模 (18)4.1 数据库产品选择建议 (18)4.2 磁盘阵列布局原则 (18)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15)5.1 软件安装路径及环境变量 (15)5.2 数据库实例的命名规则 (20)5.3 表空间设计 (20)5.3.1 业务数据量的估算 (20)5.3.2 表空间的使用规则 (21)5.3.2.1 表空间的类型 (22)5.3.2.2 表空间及其文件的命名规则 (23)5.3.3 表空间的物理使用规则 (26)5.3.3.1 表空间的物理分布 (26)5.3.3.2 表空间的存储参数的设置 (26)5.3.4 表空间的参数设置原则 (28)5.3.4.1 Extent的管理 (28)5.3.4.2 Segemnt的管理 (2)5.3.4.3 Autoextend_Clause (31)5.3.5 表的参数设置原则 (31)5.3.5.1 Undo/temp表空间的估算 (32)5.3.6 索引的使用原则 (32)5.4 文件设计 (34)5.4.1 RAC配置文件 (34)5.4.2 参数文件 (34)5.4.2.1 参数文件命名规则 (34)5.4.3 控制文件 (35)5.4.3.1 控制文件命名规则 (36)5.4.4 重做日志文件 (36)5.4.4.1 日志文件命名规则 (37)5.4.4.2 数据库应用 (38)数据库设计 (38)6.1 数据库用户设计 (38)6.1.1 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38)6.1.1.1 用户权限控制原则 (38)6.1.1.2 用户及其权限规范 (36)6.1.1.3 各用户类型的角色命名规范 (40)6.1.2 数据库用户安全的实现 (41)6.1.2.1 数据库特权 (41)6.1.2.2 角色 (41)6.1.2.3 授予权限和角色 (43)6.1.2.4 数据库默认用户 (45)6.1.2.5 数据库用户密码 (46)6.2 数据库分区 (46)6.2.1 数据库分区介绍 (46)6.2.2 逻辑分割 (46)6.2.3 物理分割 (47)6.2.4 分区后对数据库管理的好处 (47)6.2.5 分区对数据库规划、创建带来的负面影响 (47)6.2.6 Oracle分区技术 (47)6.2.7 分区使用选择 (48)6.2.8 分区索引 (48)6.2.8.1 全局索引(GLOBAL index ) (48)6.2.8.2 本地索引(LOCAL index) (49)6.3 数据库实例配置 (50)6.3.1 数据库字符集 (50)6.3.2 数据库版本和补丁集 (51)6.4 数据库参数设置 (51)6.4.1 必须修改的初始化参数 (51)6.4.1.1 DB_CACHE_SIZE (51)6.4.1.2 SHARED_POOL_SIZE (52)6.4.1.3 LARGE_POOL_SIZE (53)6.4.1.4 DB_BLOCK_SIZE (53)6.4.1.5 SP_FILE (54)6.4.1.6 PGA_AGGREGATE_TARGET (54)6.4.1.7 PROCESSES (54)6.4.1.8 OPEN_CURSORS (55)6.4.1.MAX_DUMP_FILE_SIZE (55)6.4.1.10 RECOVERY_PARALLELISM (55)6.4.1.PARALLEL_EXECUTION_MESSAGE_SIZE (55)6.4.1.12 INSTANCE_GROUPS(RAC) (56)6.4.1.13 PARALLEL_INSTANCE_GROUP(RAC) (56)6.4.1.14 与DRM有关的隐藏参数(RAC) (57)6.4.2 系统优化建议修改的初始化参数 (57)6.4.2.1 SESSION_CACHED_CURSORS (57)6.4.2.2 BACKUP_TAPE_IO_SLAVES (57)6.4.2.3 JAVA_POOL_SIZE (58)6.4.2.4 OPTIMIZER_INDEX_COST_ADJ (58)6.4.3 不得修改的初始化参数 (58)6.4.3.1 COMPATIBLE (58)6.4.3.2 CURSOR_SHARING (58)6.4.3.3 SGA_TARGET (58)6.4.3.4 SGA_MAX_SIZE (59)6.4.4 建议不修改的初始化参数 (60)6.4.4.1 UNDO_RETENTION (60)6.4.4.2 SESSIONS (60)6.4.4.3 TRANSACTIONS (60)6.4.4.4 DB_KEEP_CACHE_SIZE (61)6.4.4.5 LOCK_SGA (61)6.4.4.6 DB_FILES (62)6.4.4.7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62)6.4.4.8 LOG_BUFFER (62)6.4.4.FAST_START_MTTR_TARGET (63)6.4.5 与并行操作有关的参数 (63)6.5 数据库连接服务 (64)6.5.1 专用服务器连接 (64)6.5.2 共享服务器连接 (65)6.5.3 连接服务建议 (65)6.5.3.1 专用服务器连接 (65)6.6 数据库安全建议 (66)6.6.1 采用满足需求的最小安装 (66)6.6.2 安装时的安全 (66)6.6.2.1 删除或修改默认的用户名和密码 (66)6.6.2.2 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 (66)6.7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67)6.7.1 RMAN 备份 (67)6.7.2 Export/import备份 (67)6.7.3 存储级备份虚拟带库 (68)6.7.4 数据库恢复 (68)6.7.4.1 实例故障的一致性恢复 (68)6.7.4.2 介质故障或文件错误的不一致恢复 (68)6.8 ORACLE NETWORK 配置 (68)6.8.1 监听器的使用配置原则 (68)6.8.2 TNSNAMES的使用配置原则 (69)6.8.3 RAC环境下TNSNAMES的配置 (70)6.8.3.1 各节点启用负载均衡 (70)6.8.3.2 各节点不启用负载均衡 (71)数据库开发建议 (71)7.1 数据库模型设计规范 (71)7.1.1 命名规则 (71)7.1.2 表 (73)7.1.2.1 建表的参数设置 (73)7.1.2.2 主外键设计 (73)7.1.2.3 列设计 (74)7.1.2.4 临时表 (74)7.1.3 索引 (74)7.1.4 视图 (74)7.1.5 存储过程、函数和包 (75)7.1.6 触发器 (75)7.1.7 序列 (75)7.1.8 Directory (75)7.1.别名 (75)7.1.10 Database Link (76)7.2 PLSQL开发规则 (76)7.2.1 总体开发原则 (76)7.2.2 程序编写规则 (76)7.2.2.1 在PL/SQL中使用SQL (76)7.2.2.2 变量声明原则 (78)7.2.2.3 游标 (79)7.2.2.4 集合 (83)7.2.2.5 动态PL/SQL (88)7.2.2.6 对象 (88)7.2.2.7 大对象类型(LOB) (100)7.2.2.8 包(PACKAGE ) (103)7.2.3 故障处理规则 (104)7.3 SQL语句编写规则 (106)7.3.1 查询语句的使用原则 (106)7.3.1.1 索引的正确使用 (106)7.3.1.2 使用连接方式的原则 (10)7.3.1.3 进行复杂查询的原则...............................................................7.3.2 DML语句的调整原则.............................................................................7.3.2.1 Oracle存储参数的影响..........................................................7.3.2.2 大数据类型的影响...................................................................7.3.2.3 DML执行时约束的开销............................................................7.3.2.4 DML执行时维护索引所需的开销............................................附件 (120)8.1 部分系统数据库参数配置 (120)8.2 部分系统参数配置 (120)8.3 Oracle参数说明 (120)1.1 前言编写目的为总结我中心开放系统建设的成果,加强开放系统平台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梳理了开放系统平台基础设施设计的相关文档,并进行了深化、细化,力求结合实际的设计、实施工作,对设计、实施起到规范、指导作用。
ORACLE数据库部署方案设计一、引言ORACLE数据库是一款用户较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可扩展性、高性能、高可用性等优点,在各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充分利用ORACLE数据库的功能和特性,本文将针对一个典型的企业环境,设计一个ORACLE数据库部署方案。
二、系统需求分析1.系统规模:企业拥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一个可扩展的数据库系统来支持。
2.数据处理能力:需要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数据处理需求。
3.数据安全:要求对数据进行安全的存储和访问控制。
4.可用性:要求数据库系统有高可用性,能够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备份与恢复:要求数据库系统能够进行定期的数据备份,并能够快速恢复。
6.系统可管理性:要求能够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方便、高效的管理和维护。
三、系统设计方案1.硬件设计:为了满足系统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强的需求,可以采用集群部署的方式。
集群包括多台服务器,通过局域网连接,形成一个数据库集群。
每台服务器都安装有ORACLE数据库,通过集群管理软件实现数据库的负载均衡与故障转移。
每台服务器都配备足够的存储空间和内存容量,以保证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速度。
2.数据库设计:为了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数据处理需求,可以将数据库划分为多个表空间,每个表空间可以单独存放不同类型的数据(如用户数据、索引数据、系统数据等),以提高读写性能。
同时,可以将数据库进行分区划分,将数据按照时间或其它规则进行分开存储,以便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
3.数据库安全设计: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控制,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数据库,并限制用户的权限。
其次,可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以保护数据的隐私。
同时,可以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补安全隐患。
4.高可用性设计:为了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可以采用主备模式来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
即在集群中设置主数据库和备份数据库,主数据库用于正常的数据处理,备份数据库用于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oracle 实施方案
在实施Oracle数据库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硬件设备、软
件版本、数据迁移、性能优化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Oracle实施方案进行
详细介绍。
首先,在选择硬件设备时,需要考虑到数据库的规模和性能需求。
对于小型数
据库,可以选择普通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而对于大型数据库,需要考虑到高
性能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甚至可以考虑使用集群技术来提高可用性和性能。
其次,在选择软件版本时,需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功能需求和安全性要求。
Oracle数据库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标准版、企业版和高级版,每个版本都有不
同的功能和安全性特性。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版本非常重要。
另外,在数据迁移方面,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迁移数据时,
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确保数据能够完整、准确地迁移到新的数据库中,并且能够在迁移过程中最小化业务中断时间。
此外,性能优化也是Oracle实施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配置和
优化,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性能优
化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索引优化、SQL优化、存储优化等等。
总的来说,Oracle实施方案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备、
软件版本、数据迁移、性能优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考虑,合理规划,才能够实现一个稳定、高性能的Oracle数据库系统。
Oracle云数据库实施方案————————————————————————————————作者:————————————————————————————————日期:Oracle 私有云架构解决方案一、解决方案概览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建立了自己基于Openstack标准的底层IaaS云架构,已经可以通过这种架构满足自身的企业级私有云架构需求同时为多种行业的企业级用户提供标准的软件基础架构。
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可以为自己和企业级客户提供标准的PaaS服务,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和中间件服务。
并且希望这种方案是对现有中国移动IaaS架构的一种扩展而不是重新开发部署一套新的系统,并且要求新增加的功能可以统一的通过现有的中国移动云平台进行集中的管理和调度,也就是说新增加的功能可以对外开放基于Openstack标准的调用API,通过调用这样API可以实现PaaS层的相关管理和计费功能。
二、Oracle EM功能介绍Oracle EM是业界第一的企业级应用管理平台,可以集中的实现企业级从底层磁盘到上层的应用的监控和管理、多个层次的系统快速部署、优化、计费等核心功能,并且可以用于企业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集中管理,从而满足企业级用户混合云架构的需求。
Oracle的EM 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企业级的云管理,包括满足客户在本地、私有云和Oracle 公有云建立、部署、管理应用的需求。
在实现丰富灵活的企业级监控、管理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实现整个流程的可视化和管理灵活性并且采用标准的IT标准和协议可以非常灵活的融入企业现有的IT 架构中。
总结一下EM在云管理方面主要实现了以下的四个功能:数据库云服务快速的建立新的数据库,实现多个数据库的融合,并提供丰富的管理功能。
比如通过快照复制和RMAN备份快速的建立数据库云服务。
中间件云服务所有的中间件产品的云化,快速的建立中间件云服务,实现快捷的应用运行环境部署和丰富的监控管理功能IaaS云服务通过简单的点击、配置快速的实现IaaS环境的搭建并提供丰富的管理功能。
混合云管理Oracle EM丰富的管理和监控功能,全面的对本地环境、公有云环境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单一平台实现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三、使用Oracle EM 实现私有PaaS-----Oracle数据库云通过使用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客户可以对本地和云端的Oracle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
EM已经和Oracle的核心产品做了深度的融合、可以实现全环境的自动化的监控和管理,包括了从数据库、中间件和硬件的管理。
客户通过使用这个平台简化的管理、开发、运维工作,极大了降低了整体的系统运维成本。
使用EM的数据库云管理包,可以实现全数据库云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资源的分配、基于规则的访问配置、服务等级分类到计费的全部管理功能。
它容易用户申请数据库服务、根据需要进行消费;它也容许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资源的缩放。
最后,它容许管理人员和消费客户全面的的了解所有的成本和支出。
EM 提供了丰富的选项并支持数据库资源池的丰富的融合模型。
从基于虚拟化技术架构的资源到支持高性能的数据库集群的资源,从而可以实现多种整合模型架构的实现。
基于Pluggable database技术的架构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数据库的云化,也即云数据库实现的基础。
EM 13c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分类和快速自动部署的功能,极大的简化了多种类型数据库的配置部署,并包括高可用和容灾的架构。
通过开箱即用的Portal或是Restfull API 实现基于规则策略的标准数据库的配置。
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DBA还有另外的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Portal或是Rest API 进行资源的配置,主要提供的功数据库云服务模板如下:New single instance (SI) and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RAC) databases,预定义的标准模板,主要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是空库或是包括数据。
New single instance (SI) and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RAC) databases附件上data guard功能,这个备用的数据库既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从而可以快速的实现高可用和容灾。
Logical database,主要以数据库schema的方式对外提供数据库服务Pluggable database。
它是基于12C的数据库技术,快速的提供可插拔数据库的模板。
通过使用EM实现完全自动化的克隆,包括快照克隆和完全数据库克隆,这些功能大大的简化了DBA和运维人员的管理和使用。
使用数据库的克隆的技术,大大缩短了应用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时间和周期。
克隆选项如下:快照克隆利用了“storage Copy-on-Write”技术,它是在存储层实现的相关功能,使用的存储包括oracle 自己的存储和非oracle的存储。
这种技术可以让用户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快速的建立一个克隆数据库。
它也支持自己建立私有的备份和从源数据库刷新数据,克隆技术支持既可以在文件系统或是在ASM系统上实现。
数据库全克隆利用RMAN的备份或是复制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比如可以快速在Oracle的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上实现数据库的快速克隆、快捷的搭建测试和开发环境。
利用EM可以在几分钟内实现数据库的补丁和升级操作。
这样显著的减少了系统维护的时间,开箱即用的仪表盘可以让管理员实时的获知补丁和升级的进度。
完全的云服务供给框架,包括主要核心功能如下:计划和设置:EM容许管理员去分配资源、定制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部署流程、发布模板到服务分类、设置访问策略、资源使用上限、资源的伸缩、和回收。
自服务Portal:EM提供了开箱即用的门户,容许开发人员、测试人员、DBA和其它人员去灵活使用。
例如,用户可以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启动、停止管理。
完全的Rest Full API支持和访问:EM提供了丰富的RestFull API ,通过使用这些API可以实现门户的全部功能,可以在自己开发的运维管理系统或是第三方的管理平台上使用这些API,从而可以把Oracle的数据库云服务集成到自己的云管理平台上做为现有系统的扩展和补充。
通过RestFull API实现主要功能如下:●Create DB Services●List Deployed DBs, Service Templates●Patch DBs●Delete Instance DBs●Zone, Pool and Quota Management●Request Settings●Software Library Setup●Provisioning Profile and Service Template creation●Setup Charge Plans系统和运维监控:EM 提供了丰富监控和监控检查机制,容许开发人员、运维人员、DBA、其他人员方便的对整体的IT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用户可以通过丰富的网页显示,了解IT环境中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的运行和健康情况。
云资源使用计量、收费:一个完整的云环境监控管理平台,需要能对资源分配的消耗、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收费。
EM 提供的工具可以定义资源消耗计划、根据不同的规则和策略去收集各种资源消耗的细节并提供丰富的报告。
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EM提供了很多预定义的模板,使用模板可以快速的建立资源消耗、计量计划。
方便用户的使用。
四、使用Oracle EM 实现私有PaaS-----Oracle中间件云EM 可以让IT人员按需建立Weblog、SOA/ Server Bus不同服务类型的中间件云服务,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规模的不同基于配置策略灵活的进行配置以满足其他搭建中间件PaaS云平台的需求。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预定义的门户按需的进行应用的部署、开发配置和管理,测试等完整的DevOps工作流程。
EM 13C 不仅支持标准的Weblogic域的发布而且支持带JRF 功能的域的发布。
从而满足用户部署核心应用的需求;并且可以灵活的实现多个系统的整合需求。
用户使用单一的工具对整个IT环境的中间件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仅包括Oracle的中间件而且包括其它第三份的中间件运行平台,比如Tomcat等。
EM提供的工具对底层IaaS平台是透明的,不管是物理环境或是虚拟环境都可以实现动态的资源部署。
和对数据库管理实现的功能类似,通过EM提供的丰富的REST API用户可以实现所有门户提供的功能、比如申请资源、建立资源、资源计费等。
并且可以通过在第三方的平台对这些API进行调用,从而实现和第三方平台的整合。
.使用执行策略可以灵活的实现资源的启动、停止。
使用资源计划策略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先级分配,比如:当资源的CPU使用低于5%的时候,资源自动进行回收,从而更好的节省资源和成本。
这些策略包括从针对最终用户到底层硬件平台的丰富类型。
EM 13C在建立中间件资源的时候,首先分配和部署VM资源、然后分配VM到Zoon和Pool最后在分配的VM上建立完整的Weblogic实例。
现在最终用户通过简单的点击鼠标就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Weblogic工作域。
EM 提供了丰富监控和监控检查机制,容许开发人员、运维人员、DBA、其他人员方便的对整体的IT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用户可以通过丰富的网页显示,了解IT环境中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的运行和健康情况。
EM 13C 支持测试到生产、生产到测试的Weblogic域、部署Java EE应用、配置数据、SOA和BPM管理环境以及Web Center域、Portal和其它客户自定义内容的克隆。
一个完整的云环境监控管理平台,需要能对资源分配的消耗、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收费。
EM 提供的工具可以定义资源消耗计划、根据不同的规则和策略去收集各种资源消耗的细节并提供丰富的报告。
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EM提供了很多预定义的模板,使用模板可以快速的建立资源消耗、计量计划。
方便用户的使用。
五、使用现有的OpenStack技术平台实现IaaS云中国移动现有的OpenStack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基本的IaaS层服务,对于Sql server和Mysql的数据库需求。
可以首先通过OpenStack技术建立VM,然后在VM上预配置Mysql 和Sql server并生成黄金镜像。
通过调用RESTFull API快速的克隆包含Mysql和Sql server的VM,从而实现Mysql 和Sql server的云数据库服务。
六、总结在现有的OpenStak技术基础上,通过使用Oracle的EM可以实现Oracle数据库和中间件层的PaaS化,从而为中国移动现有的IaaS解决方案增加数据库和中间件PaaS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