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病例讨论(鉴别诊断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35
全血细胞减少的鉴别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是血液病史中较常见的实验室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贫血、出血及感染。
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见表1),及早明确病因是进行全理及时治疗的关键。
如能抓住各种疾病的本质,认真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再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鉴别不难。
现将六种常见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和血液特征分别叙述如下: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正常造血血细胞被置换血细胞破坏增加白细胞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多发性骨髓瘤脾功能亢进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恶性肿瘤骨转移淋巴瘤败血症粟粒性结核造血物质缺乏伤寒营养性贫血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它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再障的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伴有相应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贫血、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及反复感染;(2)网织红细胞减少<1%,绝对值<5万/mm; (3)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4)骷髅检查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须有巨核细胞减少或却如;而骨髓非造血细胞成分增加,易见“非造血细胞团”;(5)骨髓活检示造血细胞减少;(6)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铁增高。
临床上能查出病因者称继发性再障,以区分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再障。
在继发性再障中,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半数以上,而氯霉素为最常见,其次为保泰松。
据报道服用氯霉素再障的发生就要比未用此药高13倍,它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用于药后半月至1月出现症状,预后差,死亡率高。
近年来对于肝炎后再障的报道日益增多,它有两种临床类型:A型占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及青年比中年多见,多数病例在肝炎后10周内出现再障症状。
再障的发生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无关,肝炎程度一般较轻,而一旦发生再障则病情重,预后不良。
B型占少数,常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一般肝炎后1~25年才发病,发病年龄较大(40.5岁),骨髓多呈再生低下,生存期比A型长,平均再障后存活2.4年,乙型肝炎抗原可阳性。
・讲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余润泉 众所周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它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侧面的共同表现。
按病理生理的不同,全血细胞减少症可分为骨髓生成障碍(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及外周消耗过多两大类。
骨髓生成障碍可进一步分为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及克隆增殖性疾病,而后者又可分为良性克隆增殖及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病因分类:(1)骨髓生成障碍性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1]:①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先天性、获得性(原发性、继发性[2])]、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噬血细胞综合征(其中部分为克隆增殖性疾病);胸腺瘤[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节病、肉芽肿性疾病、脂质贮积病、重症缺铁、铜缺乏症[5]、高锌负荷[6]、神经性厌食(长期饥饿);②克隆增殖性疾病:良性克隆增殖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恶性克隆增殖性:急性白血病(A 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S)、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浸润、毛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实体瘤骨髓转移、骨髓坏死[7](其中大部分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实体瘤的骨髓转移引起,一部分为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如严重感染、血红蛋白S病等)、低增生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8]。
(2)外周消耗过多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部分病例为骨髓生成障碍)[9]及其他自身免疫反应[包括Evans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 A)相关性血管炎[10]及骨髓移植后自身免疫反应[11]等];过敏反应、严重感染(相关性)、药物(相关性)(化学制剂、生物制剂)等;低温、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
从上述所列疾病虽然性质各不相同,但通过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外周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或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
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
近日,随着临床护理的进步,对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进行诊断,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指的是医生在诊断一种疾病时,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诊断。
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它可以确保医生在诊断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其次,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个性化的诊断。
通过深入了解病人的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
此外,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消除误诊的可能性。
通过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有效减少误诊的可能性,从而确保病人得到正确的治疗。
总之,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它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进行个性化的诊断,以及消除误诊的可能性。
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三系减少的诊断标准的理解,以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全血细胞减少相关疾病的诊断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智慧的不断提升,我们对困扰了一代代人的医学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攻克了一个个的难关。
然而就在这个科技已经高速发展的社会,血液系统的疾病始终令人头疼不已。
在这里,我将阐述我对全血细胞减少相关疾病的诊断的认识。
全血细胞减少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所造成的一种外周血象的改变。
血象的改变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的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
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少部分由于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
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主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停滞等,其他一些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以及感染、出血、恶性肿瘤往往也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已知再障发病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
再障主要见于青壮年,其发病高峰期有2个,即15~25岁的年龄组和60岁以上的老年组。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进展情况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以及急性和慢性再障。
诊断标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②一般无脾肿大。
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
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
临床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机制及诊断wms 发表于 2006-6-3 19:35:00 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并非特发于某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造成的一种周围血象的改变。
它是指外周血中血液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的记数持续低于正常值。
大部分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多发生于血液系统疾病;少部分则发生于非造血系统疾病;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及某些化学、生物毒素所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亦可见于文献的报道。
尽管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种类繁多,但就其致病机理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
下面,笔者将按这几种机制一一加以阐述。
(一)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机制: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均可以导致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减少,这种全血细胞的减少可以作为疾病唯一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时亦可以作为某种疾病的伴随症状,随病程进展而出现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但就其总的致病机理来说,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1.骨髓造血机能衰竭。
2.骨髓无效造血。
3.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克隆增生抑制了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导致正常细胞增生受抑。
4.造血原料缺乏。
5.某种原因导致的血细胞被破坏。
这五种机制可以分别或同时作用于疾病,从而导致临床上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症状。
1.骨髓造血机能衰竭:引起骨髓造血机能衰竭的原因从大体上可分为因基因缺陷所致的造血干细胞的诱导缺陷及造血干细胞的破坏、骨髓间质的微环境衰竭、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生成或释放异常以及骨髓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受到抑制(即免疫系统对骨髓的攻击)【1—4】和毒素(如尿毒症患者体内所产生的精胺和严重炎症时所产生的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体内的各种异常分泌的激素和药物对骨髓造血的直接抑制和骨髓结构的破坏。
以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为例:再障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缺乏(即全血细胞减少)而不伴有其他的骨髓疾病形态学表现。
病因可分为⑴获得性:化学品苯、药物氯霉素、放射线、病毒(EB病毒、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病毒)、混杂的(如结缔组织疾病、妊娠)等。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97例分析)
徐景丽
【期刊名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3
【摘要】@@ 全血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的一种常见的血液学现象,病因繁多,诊断过程复杂.笔者结合我院收治的全血细胞减少97例的临床资料,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2页(P183-184)
【作者】徐景丽
【作者单位】临沂罗庄中心医院内一科,山东临沂,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6.3
【相关文献】
1.B超在腹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附97例分析) [J], 张静文;胡建华
2.194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刘彤华
3.194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刘彤华
4.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附7例分析) [J], 孙明;张黄华;顾东华
5.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附24例分析) [J], 杨先春;陈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