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囚绿记学案语文九级上
- 格式:docx
- 大小:33.52 KB
- 文档页数:7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全文,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预习分享:1.作者简介:陆蠡:2.字词积累陆蠡瞥见移徙猗郁揠苗助长:急不暇择二、重点解析1.找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其相对应的情感变化?2.重点剖析中心环节“囚绿”,引导学生探讨“绿”的一般象征含义和深层象征义。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
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三、练习与实践请大家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
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森林。
用你的笔把他们收藏起来。
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感受生命的绿色。
四、拓展阅读:春之怀谷张晓谷春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从云端到山麓,从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囚绿记》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绿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绿树的感受和联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例句练习。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囚绿记》课文内容概括写作技巧分析情感体验分享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请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一个写作技巧,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3.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答案:1. 课文《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因囚禁一只小鸟而引发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
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例如“他的眼珠像两颗闪亮的星星”,形象地描绘了小鸟的眼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小鸟的生动和可爱。
3. 结合课文内容,我理解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珍惜并积极面对,对生活充满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教学过程,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2、理解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4、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作者面对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绿”本指绿色,文中实际指窗外长着的常春藤。
“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
“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第2课囚绿记(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第2课囚绿记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7~ll页。
《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散文名篇,表现了作者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深切赞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囚绿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
⒉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⒊多形式诵读文章,体会赏析抒情散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体会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展示课件作者简介,教师补充讲述: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2.词语积累四、学习课文(一)听范读录音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课文朗读课文录音。
听读过程中思考屏幕上的问题: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②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来记叙,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绿”这样两个字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学生交流后明确:文章紧扣一个“绿”字,写了赏绿、囚绿、释绿、念绿,每一个意念和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热爱,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喜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默读课文,勾画最能触动你心弦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如“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对绿色的认识和感受。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精讲课文4.1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答案。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绿色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7.教学反思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囚绿记》2.生字词表3.课文练习题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结合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第2课囚绿记学案(语文版九年级上)课文讲解题目解说“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后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链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便写下这篇文章。
字词全解1.生难字词陆蠡.(lǐ)摺.叠(zhé)瞥.见(piē)揠.苗助长(yà)蕈.菌(xùn)慰.安(wèi)涸.辙(hé)急不暇.择(xiá)2.多音多义xiān(纤细) dù(度假) dī(提防)纤度提qiàn(纤夫) duó(度德量力) tí(提醒)3.词语补注至宝:最好的宝物。
婆娑:盘旋舞蹈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开释:打开释放。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指战争。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句段解读【主旨句】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剖析:正因为长春藤的向光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著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2课《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温故知新:(第一阶段)1、回顾上节课所学,说说“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 ?2、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什么爱绿呢?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内容一:联系《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
内容二:通读文章,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品味文章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当堂检测:(第三阶段)(2011 •深圳中考)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1〜5题。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1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1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1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C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己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花颜月貌,耍么死亡,要么活着。
%1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 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1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记《囚绿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二章“生命意识的觉醒”。
详细内容包括:对陆蠡的《囚绿记》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囚绿记》的基本情节、人物、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囚绿记》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深层含义。
重点: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a.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陆蠡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b. 意象分析: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要意象,如“绿”、“囚”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c. 主题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生命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人物:陆蠡3. 意象:绿、囚4. 主题:生命意识的觉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b. 组织一次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绿”的热爱和追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绿”的痴迷和执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绿”的热爱和追求。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绿”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2.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美。
3.1.2 提问:你们对绿色有什么印象和感受?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默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讲解与解析3.4.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4.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3.5 实践与应用3.5.1 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或表达。
3.5.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4.2 作业评价4.2.1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4.3.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囚绿记》文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年轻时期因追求自由而选择囚禁一棵绿色的树,通过描绘树在囚禁过程中的生长变化,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束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难点: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绿色的植物和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课文阅读(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囚绿记》,并在阅读过程中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内容理解(2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变化。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囚绿经历出发,思考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5. 例题讲解(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囚绿记囚绿过程作者与树的情感变化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
2. 请你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的理解。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囚绿记》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囚绿记教学目标1. 领略深邃美好的意境,培养高洁情操。
2. 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丰富表达手法。
3. 了解精巧多姿的结构,提高组材能力。
4. 品味委婉清丽的语言,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他的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
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然而陆蠡并不感到幸运,而是深深地为自己的不在场而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结果被投进监狱、遭到酷刑,不久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初读读准字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蕈()菌揠()苗助长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讲述了他孤寂生涯中的一个意味深长、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 文章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1~7段,赏绿。
第8~11段,囚绿。
第12~13段,放绿。
第14段,思绿。
三、再读课文理解一、二两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语言特点。
1. 第一部分(1~7段),赏绿文章题为“囚绿”,“囚”是什么意思?明确:“囚”的原意是“将人关押起来”,在本文中指把窗外的一缕常青藤牵进屋里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喜爱,欣赏)文章如何表达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的?默读1~4段,自由发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囚绿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及课后习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囚绿记》的深入阅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文章主题的探讨,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课后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20分钟):对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对重要句子进行解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生词、短语列表3. 重点句子解析4. 文章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囚绿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在《囚绿记》中,作者通过观察一株绿植,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时刻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3、囚绿记[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借物意的写作手法。
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要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结合背景,在熟读的基础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上认真体会其中的情志。
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解题《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本文借“囚绿”的故事,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
这长春藤被自己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情感诉之于外象。
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二、作家作品识记要点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陆蠡,现代散文家,县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
先后担任翻译家。
作品有散文诗和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岀版社编辑,并创办散文集《海星》《竹刀》《少年读物》半月刊。
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囚绿记》。
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
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
岀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重点字词字词巩固1、字音1、注意形近字摺叠(zh e)瞥(pi e)揠(y d)苗助长卩揠(y a)蕈(xun)菌涸(h e)辙§ 偃(y a n)2、字形1堰(y a n)涸辙葱茏攀缘2、注意多音词3、词义脉(m d )络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脉脉(m o)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
3、不同的写法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攀缘=攀援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摺叠=折叠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茂盛的样子。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一、结构内容结构网络第一部分(第1段),弓1发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用语甚少,的时间一一去年夏间。
回忆往事,放飞幽远的思绪却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第2 - 13段),忆述北京与“绿”相处的日子,抒发自己对“绿”的无限爱意。
择绿一恋绿—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行文线索大致可概括为:择绿恋绿囚绿放绿。
囚纟绿—放绿2、3、4段为第一层:择绿第2-3段写小屋概况。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
第3段指岀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
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小屋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第4段点明我选择小屋是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着常春藤,我喜欢绿色。
我喜欢第5、6、7段为第二层:恋绿。
「 1 -第5段写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常春藤故而“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的我,(绿色)喜欢绿色,依恋绿色。
在表达这种依恋之情时,作者使用了极生动形象,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比喻:“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如此焦渴,如此依恋,当一绿叶片“绿影"映入眼帘时,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作者对它的占有呢?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炎热孤独陌生困倦不快等等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一搬进小屋作者便将小台子移置窗下,面11朝小窗和绿叶对语,而将孤独、陌生、困倦、不快等抛到九霄云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说:“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这里作者将绿叶拟人化,抒写细腻、温婉的依恋之情。
第6段作者继续强化这种依恋、喜爱之情。
对绿叶的情感不仅历久不衰,反而久而弥笃,那种喜悦,就如同“越渡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强化依恋之情。
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这一比喻贴切感人。
(比喻手法)的确,人应该在自然中生长,人的心灵应该在自然中自由放飞,而“绿色"恰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
在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人类自身使命的表视,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第7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观赏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柔软的卷须伸开,然后攀缘;看它的嫩叶舒展开,然后变青、变老……作者希望“它长得快,细赏绿藤长得茂绿”。
就连下雨时,作者都候在它身旁,听“它淅沥的声音",看它“婆娑的摆舞",这里作者笔下的突岀喜爱依恋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拟人手法)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
第8 - 11段为第三层:囚绿第8段写作者将绿藤的柔条牵进屋子,以使自己和它更接近、更亲密。
作者说:“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的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有了“绿色”便有了快乐,便有了爱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
在作者心里绿就是如此重要,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蕴含在这绿意葱茏中。
第9段作者又以从前住在乡下时,舍不得剪除床下茁岀的芽苗、蕈菌的故事来印证、表现自己对绿色、对生命的珍视。
第10段写“绿”永远执着向阳的精神,突岀其不屈。
第11段写绿藤枝叶的颜色由青苍变成嫩黄,枝条细瘦、娇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藤枝受戕害的痛惜和愤懑情感。
文中写道:“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一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
”其实在当时“魔念在心中生长”,把天空下的生命移锁到暗室到中的何止我呢?这些破坏和毁灭生命的刽子手,我们诅咒他!第12、13段为第四层:放绿。
作者本打算七月尾回南时放“绿囚”岀牢,但由于卢沟桥事变,七月中旬便“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它繁茂苍绿。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
第三部分(第14 段),写作者对北京的圆窗和绿友的怀念思绿。
文章第1段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本段说“离开北平一年了” ,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综观全文,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 ,一“装饰厂快乐绿爱是Y 幸福-美好年华牵绿于屋内插叙故事,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向阳、不屈(拟人手法)绿藤变黄变弱(拟人手法)常春藤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祝它繁茂苍绿思绿(首尾互应,结构严谨)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引发回忆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厂择绿黄,枝条变成的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
回忆往事恋绿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囚绿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U放绿感。
所以说常春藤是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常春藤的形象象征着作者怀念绿友(思绿)自己的品格。
作者本人就是因坚持在抗敌文化工作岗位上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
二、技巧鉴赏技巧拾零1、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拟《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一、什么是比拟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比拟就是把一个事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描述、说明。
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二、比拟的类型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来描述。
可分为三类:①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②景的信念有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③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抽象事物拟人化。
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岀了它的 2 .拟物。
把人当作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
描述。
可分为两类:①把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人拟作物;②把甲物拟作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乙物。
手法,写岀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3、构成拟人的几种恋之情。
方式:①使用动词性词又如:“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语,使之具有拟体的动作摆舛。
行为;②使用形容性词作者将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泼灵动、翩翩起舞的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这舞蹈最忠诚的欣赏者。
喜爱征、形状;③使用名词性之情溢于言表。
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绿友”“绿囚”,描写它的征状况;④直接让本体说“固执” “无亲热” “不屈服于黑暗”,在不得已的情话,使之具有“人”的功况下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能。
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1、使表述幽默风趣;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
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②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感情色彩;淡为生动。
3、使表述更有说服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力。
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另腋用比喻要岀现喻体,使用比拟不出现拟体。
三、体裁知识美文品读鉴赏散文的情感美桥陆蠡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月下,这白玉般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的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