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_顾黄初先生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95.91 KB
- 文档页数:6
近代语文教育专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育教材史论、课文汇编及教材评介以及专门的教材研究。
以下是一些近代语文教育专著的例子:
《小学语文教材简史》:由李伯棠编写,于1985年出版。
这本书属于教育教材史论著作,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进行了概述。
《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王建军所著,于1996年出版。
该书研究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由李杏保和顾黄初编写,于1997年出版。
这本书也是一部教育教材史论著作,专注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由闫苹等主编,于2009年出版。
这本书属于课文汇编及教材评介类,汇集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课文。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同样由闫苹等主编,于2011年出版。
该书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评介。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由苏新春和李娜编写,于2017年出版。
这是一本专门的教材研究专著,专注于民国时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语言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从历史角度研究语文教材的专著,如熊承涤的《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林治金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等。
这些专著对于了解近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这里列出的只是一部分近代语文教育专著,还有更多的相关著作可供研究和参考。
用一生守望语文教育——《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评介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关注。
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作为一部权威的语文教育专著,对于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进行评介,探讨其对于语文教育的贡献和价值。
一、《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背景及概述《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是顾黄初先生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心得总结,由多篇优秀散文和教育相关论文组成。
作为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教育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这本文集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准确地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传达给读者,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贡献1. 文集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丰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不仅包括了顾黄初先生的一些经典散文,还收录了他的多篇重要论文。
这些文章涉及了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内涵、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角色和教育方法等。
这种全面系统的呈现让读者对语文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顾黄初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二者相结合,使其研究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
他在文集中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这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顾黄初先生在文集中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了新思路。
他强调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启示1. 张扬语文教育的价值:《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让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论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及其思想作者:武玉鹏曹洪顺顾黄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顾黄初先生5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语文教育事业上的追求,那就是:鉴古察今,全力探寻语文教改之路。
在这一追求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建立汉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要探寻语文教改之路,首先必须认识语文教育,而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绝非易事。
只靠读几本语文教育原理之类的书,很难清晰透彻地认识语文教育;只靠参加一点语文教育的实践,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没有对语文教育历史清醒的认识,其他一切有关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都会失去根基。
顾黄初先生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如果没有关于该学科的…史‟作为依托,那是可悲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1]“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它的领域里是不可能没有…史‟的考察和审视的。
”[2]顾先生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就是“由史切入,由史展开”的。
1978年以来,顾黄初先生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
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每一部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论著,每一项重大的语文教育实验和改革活动,每一种有影响的语文教育思潮。
例如,关于语文教育专家,他先后研究过的有蔡元培、梁启超、胡适、刘半农、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黎锦熙、陈鹤琴等,其中,尤以对叶圣陶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刻。
顾先生先后发表了25篇文章,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活动、语文教育思想、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观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叶圣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一个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全面、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确立了叶老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关于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他比较系统地研究过的有:《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写作进修读本》(孙起盂、顾诗灵、蒋仲仁)以及“抗战后方的几种…特殊‟语文教科书”、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
夯实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基础夯实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基础——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一得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史学和语文教材编制领域中的突出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瞩目。
一个人能在上述两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但是黄初先生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
他在语文教育本体研究方面的奠基工作,对新时期以来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黄初先生对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成果,大多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学基础研究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研究,突出地反映在三篇论文中:一篇是《要重视词汇教学》(1978年),一篇是《略论造句训练》(1980年),还有一篇是《记叙文的语言及其教学》(1978年)。
2 文章学基础研究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文章学基础的研究,集中在对于文章表达方式和文体的探讨上。
主要有《记叙与体验——从〈小麻雀〉的记叙艺术谈起》(1983年)《说明与分类——培养说明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1980年)《议论与思辨——略论“议论能力”的培养》(1982年)等文。
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得抓住‘思辨’这个内核,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3 文学作品读解指导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的文艺学基础研究,主要表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示范性读解指导中。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多种文学作品体裁。
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读解指导,决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一篇作品的研究,而是着眼于共同规律的讨究。
例如:解读童话既需要注重童话本身所提供的艺术画面和形象体系,也需要注意童话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特点。
又如,对于郭沫若著名史剧《屈原》的选段《雷电颂》的读解指导,黄初先生指出:《雷电颂》具有诗、剧、史等多种因素。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诗”。
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应当突出它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剧”和“史”的因素应该从属于它。
他还指出:全剧构思的焦点在于一个“愤”字。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论文一、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
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
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
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
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
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
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
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
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
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论集》中收录了四位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顾黄初、韩雪屏、曾祥芹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累累硕果。
他们的真知灼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从心底折服;他们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使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本文拟就我国四位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论集》中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分别加以介绍,以就教于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同行。
一、朱绍禹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朱绍禹先生于2008年元月,在时年86岁高龄之际,写在“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开启之际”的《治学而又好学者》的序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语文教育遗产。
朱绍禹指出:“在同松泉教授的长期接触中,特别是在学术交流中,我觉得他是一位谦和而自信、勤奋而富有成果的学者,是一位既治学又好学者。
”“作为治学者,他著作累累,独著和主编的论著与教材多达数十部,文章数百篇,而且面广类多,既见其学识之广,学养之深,又见其思考之勤,劳作之繁。
“作为好学者,他还认真进行了日本国语科教育的专门研究和有关中日语文教育的比较研究,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其成果,还有他的好学精神。
”其次,朱绍禹认为,设计得好的图示式板书是一种创作,并据此高度评价了编制者的创作价值,指出王松泉的“语文导读图示”善于抽取关键性的词语、运用简练而多变的句式和形式各异的图示来表达多量而复杂的内容。
这种再创作,既完全忠实于原文,不容有丝毫的随意性,表现出客观的科学态度;又反映出作者的匠心,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这种探求精神和创作能力,应该是教师们努力以求的。
最后,朱绍禹对如何效法别人的创作成果提出建议。
他认为,我们依据创作性的课文,学习创作性的纲要图示,也应该表现出一种创作态度。
因为随着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显著变化,学习已不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因此,他希望凡是具有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教师,都必会只以别人的东西为参考,而创作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成果来。
二、顾黄初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顾黄初先生于2007年8月,在时年74岁之际,“为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立项而作”的序文《他为我们绘制了宏伟蓝图》,对王松泉的语文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实事求是逻辑严谨辩证思考──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摘要:顾黄初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其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语文教育的规律,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注重把握汉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注重本民族语文教育方法的继承,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其次表现为自觉的逻辑性,推论严密。
再次是思考问题的辩证性,力戒绝对化和片面化。
这使顾黄初语文教学理论丰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关键词: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哲学境界顾黄初教授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有人这样说明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大凡一种科学理论,它的成熟过程往往经历主观经验型、客观描述型和科学解释型三个阶段,但只有到达第三个阶段才是科学的成熟期。
从大量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已经摆脱了主观经验型的局限,进而从客观描述型上升到科学解释型。
”值此《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①再版之际,重读顾先生的论著,深感这个评价的中肯。
我想,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深刻,之所以对纷纭复杂的语文教育现象及其研究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得益于他的理论的哲学境界。
有人说,“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
顾先生是一位富有哲学气质的长者,因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境界。
一、实事求是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事物的规律。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追问,一种反思。
所谓哲学的精神或哲学的境界,其实质就在于对事物规律的探寻和追问,没有对规律的探寻和追问,任何研究都显得肤浅。
缺乏探寻规律的自觉性,缺乏对规律的追问精神,任何研究都将缺少灵气,都会在纷纭复杂的现象面前束手无策。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追求规律的自觉性。
在顾先生的论著中,“规律”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诸如“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等随处可见。
顾黄初先生的“贴近生活"语文教学观研究黄冬梅(启东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启东226200)摘要: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点。
语文教学应该全方位地把学生各方面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
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其他综合素质。
关键词:贴近生活语文教育观-/#文修养立体开放教学系统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
早在1988年,顾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阐述了这一教育思想。
2001年,顾先生在《关于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一文中再次重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时间仅仅局限在这2700多课时上,空间仅仅束缚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师生的精力仅仅拘囿于这薄薄的几本语文教科书内,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是很难很难的。
可见,走出课堂,面向生活,确立开放、多元、立体的语文教育观是顾先生一以贯之的重要教育思想。
因此,语文教改蓬勃发展的今天,全面理解顾先生的语文教学生活观,将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并努力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建立立体开放的教学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o为体现顾先生这一语文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用教学途径的“全方位”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结合。
内外结合学科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首先要抓好学科内的教学工作。
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开掘.增加张力,以求得语文教育的综合效应。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看。
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顾先生认为,人们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首先要受到其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和实践频率的制约。
这里,不仅有操作、实践,而且要讲究实践的频率。
本版主持/徐林祥_丨论道I ♦研读名家顾黄初先生(1933-2009)是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顾先生生前任扬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顾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探索、历史研究、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著有《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合著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主编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
2019年3月9日是顾黄初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扬州语文教育界同人缅怀顾黄初先生业绩,撰写了一组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孙国强、朱敏的文章阐述了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顾咏梅的文章介绍了学习顾黄初先生以重积累、重诗教、重书艺夯实基础的体会,于德龙的文章揭示了顾黄初等合著的《能力训练内容指要》与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逻辑联系,王宏根的文章论述了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特点。
顾黄初畀文教育“三牛观'旳历史地位旨现实意义孙国强朱敏(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顾黄初先生"三生观”的教育思想,凝练了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丰富了语文课改的理论宝库,催生了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引领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顾黄初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一、顾黄初“三生观”的教育思想,凝练了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1996年,顾黄初先生在长期从事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和对现实语文教育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语文教育研究》(见《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研究提炼出三个基本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起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即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次开创性的改革。
本研究通过对分科改革历史文献的梳理,较为详细的描述了分科改革的背景、起因、实施和终止,在此基础上,对这次分科改革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这次分科改革是伴随着当年学习苏联的热潮,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由中央发起的。
分科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由于政治原因而终止。
分科作为一次课程改革,尽管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分科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语言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民族精神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教给学生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更能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生观。
由于语言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功能、作用、意义也不同,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有区别。
如不分科,就会造成了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局面。
分科改革中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并分别制定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汉语、文学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
当然,分科教学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有论者认为分科改革的终止主要是由于分科改革本身的因素所致,这是值得商榷的。
汉语、文学是否要分科教学,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分科改革;语言教育;文学教育ABSTRACTAnation.widerefonnofChineselanguageartscurriculumstartedin1950s,initiat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whichaimedatdividingtheChineselanguageartsintotwoparts.ItwasasacreativerefornlinmodemChineseeducationhistory.Basedonthereviewofthefirsthandliteratures,thisstudytriestodescribethesetting,thecauses,theprocessandtheexpirationofreforillindetailstodemonstratethatthisreforilliSreasonable.WiththeupsurgeoffollowinguptheRussiamode。
顾黄初语文教育“三生观”研究作者:张宇琪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7期张宇琪内容摘要:顾黄处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语文教育生态观”是对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原则的精准论述。
在从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顾黄初先生的“三生观”,会发现其惊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都可以从语文教育“三生观”中得到启示。
在新时代语文改革时期回顾品味顾先生的系列教育思想,会再一次帮助我们清醒的认识语文教育的性质、坚定语文教育的理想,找到语文改革进步的入口。
关键词:顾黄初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三生观”顾黄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曾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
顾黄初先生在五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断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供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语文教育“三生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积累。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1963年顾先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就暗含了“三生观”的萌芽。
可以说在五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顾先生思考、总结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也可以说是“三生观”指导着顾先生一生的语文教育教学。
2006年,应《湖南教育》编辑部之约,顾黄初先生将其“对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了《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
在此文中,顾黄初先生第一次系统的提出语文教育“三生观”,即“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和“语文教育生态观”。
“三生观”涵盖内容丰富,包括顾先生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语文的价值和意义等多方面的思考。
一.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之所以看重“语言”,是因为“语言”是人和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鲜明界限。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辛安亭(1904-1988)雨辰;乃森(图);顾黄初(审定)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语文教育家、小学语文教材资深编辑。
山西离石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回山西就任中学教职,课余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赴延安,
入陕北公学集训,不久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任职,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总页数】1页(PF0004)
【作者】雨辰;乃森(图);顾黄初(审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章熊 [J], 顾黄初;乃森(图)
2.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欧阳黛娜(1930-) [J], 乃森
3.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J], 雨辰;乃森;顾黄初
4.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于漪 [J], 乃森
5.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洪宗礼 [J], 乃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导儿学步”的真谛
顾黄初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顾黄初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在开拓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推动语
文教育改革,发掘本民族语文教育遗产、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颐先生是我社的老朋友,我辈青年,也曾蒙先生赐稿、赐教。
谈笑之声犹在耳,先生却乘黄鹤去。
突然得悉,顾黄初先生因病2009年3月9日于沪去世。
现摘登
顾先生的一篇旧文,管中一窥先生学术之貌,更表深深怀念之情。
【总页数】2页(P4-5)
【作者】顾黄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导” [J], 刘烈庆
2.第八章品味生活的真谛──“生活·社会·时事”类话题作文突破升级导写训练 [J], 曹津源
3.母亲积极养育行为对儿童顺从行为的早期预测与双向作用:从婴儿到学步儿 [J], 董书阳;梁熙;张莹;王争艳
4.母亲鼓励自主与学步儿的探索行为:依恋的调节作用 [J], 江群;卢珊;张茜;王争艳
5.母亲敏感性与婴儿气质、注意对学步儿执行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一项两年的追踪研究 [J], 张青;王争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