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课件】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苏武牧羊》3
- 格式:ppt
- 大小:819.00 KB
- 文档页数:12
33xx牧羊(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你能根据这张名片,简单介绍一下苏武吗?生:姓名是苏武;朝代是汉朝;家乡在西安;职务是使臣。
师:非常正确,那你用1-2句话,介绍一下苏武吗?生:苏武是汉朝的,家乡在西安。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作为使臣带领100多人出使匈奴。
师:我们汲取资料的时候要简洁,介绍人物1-2句话就够了。
能把这4点包括进去就可以了,谁再来试一试?生:苏武是汉朝人,他的家乡在陕西西安,他的职务是使臣。
师:汲取有效信息,让我们对苏武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准备上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苏武的历史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一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33xx牧羊)生:第33课xx牧羊。
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我请6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都能读通顺,但是文中有几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一个词语两遍。
(手持词卡)生:侮辱,召见,依偎,宁死不屈,旌节。
师:这次旌节的后鼻音读准了,告诉我“旌节”到底是什么?生: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
师:你知道了旌节是古代指使者用的。
“旌节”到底指的是什么?生:旌节是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师:说的太好了!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旌”字。
(板书:旌)在说文解字里,方字旁加一撇一横,大都和旗子有关,下面写个生,就是旌。
图中苏武拿的就是旌节,这旌节代表的是——生:国家。
师:课文中,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文中那些地方描写了这只旌节?我们来核对一下,看一下大屏幕。
和老师查找的一样么?你们可真棒!同学们,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都是在写苏武和旌节。
那么,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句式:当苏武()时,他()。
准备一下。
生:当汉武帝把旌节交给苏武时,苏武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
师:你抓住了一个动词“接”。
当时苏武准备干什么去?生:当时xx准备出使匈奴。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篇三教学目的:⑴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联络上下文理解并积攒“必恭必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⑵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领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领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诵。
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⑶感受苏武历尽艰苦,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一、提醒课习题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必恭必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二、研读课文,领会人物形象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仔细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终究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略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
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
“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详细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诵,深入领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
请联络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领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老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课件【三篇】导读:本文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
分两步走;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
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忍受折磨生死置之度外盼望回国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