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展华北明珠之风塑京南水乡之韵——关于白洋淀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安新县委、县政府以打造“生态、宜居、休闲、旅游名城和秀美京南水乡”为目标,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强化旅游发展举措,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白洋淀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安新白洋淀景区一举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跻身全国顶级景区行列,成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中的夺目奇葩。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兴起,群雄逐鹿的竞争态势催人奋进。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以及保定市“一城三星一淀”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为白洋淀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引发了我们对加快白洋淀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安新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京、津、石腹地,县域面积738平方公里,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有85%以上的水面位于安新县境内。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其水面浩渺、芦苇浩荡、荷花秀丽、特产丰富独树一帜,加之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近代革命斗争历史,使之成为品味高、风景独特的旅游胜地。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生态明珠独一无二。
白洋淀生态独特,形态特殊,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366平方公里的水域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39个小岛渔村点缀其中、12万亩芦苇和近10万亩荷花交相辉映,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淀内鱼、虾、蟹、贝、莲、藕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鱼的乐园、鸟的天堂、水生动植物的宝库。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年蒸发和渗漏量近3亿立方米,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华北明珠”,被温家宝总理誉为“华北之肾”。
文化奇葩绝无仅有。
白洋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民风独特,自古即是帝王巡幸之所,英雄辈出之地。
康熙先后四十次,乾隆先后六次游览白洋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并修建了四所水上行宫。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白洋淀地区也成为了政府的一大重点投资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芦苇画产业逐渐崛起,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个新经济实力。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和政策探析两个角度,分析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政策环境。
一、产业发展从产业链来看,芦苇画产业的核心是芦苇的采摘和加工。
目前,白洋淀地区的芦苇采摘和加工主要由家庭和小作坊完成,生产规模较小。
除此之外,相关配套设施和技术保障也较为欠缺。
在市场销售方面,芦苇画产业的销售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销售主要依赖于展会和传统的销售方式。
整个产业链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持,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政策探析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芦苇画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支持尤其重要。
其次,芦苇画产业需要政策支持,促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芦苇画产业。
最后,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芦苇画产业的市场化和品牌化。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展会、采取积极的营销手段等方式,提升芦苇画产业的知名度和声誉。
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品牌招商等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加速芦苇画产业的市场化和品牌化进程。
总之,芦苇画产业是白洋淀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经济实力,需要政府加强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的市场化和品牌化,为芦苇画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于白洋淀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调研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被誉为“华北明珠”。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文明秀美。
白洋淀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企业和游客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白洋淀旅游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进行调研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1.政府角度: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白洋淀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建设,推动白洋淀旅游接待设施的改善升级。
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白洋淀旅游企业进行资金补贴,并且适时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如特别优惠等,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企业角度:企业投入的资源和资金虽然有限,但是在前期拓展市场、定位消费群体、产品的研发和投资等方面都积极投入并寻求新的、创新性的发展思路。
白洋淀旅游企业的建设不断加强,覆盖面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不仅有白洋淀旅游景区建设,还有公路、交通设施建设和特色乡村游。
3.游客角度:在游客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旅游业变革的背景下,白洋淀旅游市场的消费者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调整。
旅游消费也从传统的单纯资讯化到仁爱、精准化转型,更注重亲近自然和文化的体验,给了白洋淀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问题和挑战1.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白洋淀旅游企业的资本运作中,往往仅讲规模和速度,而忽略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一些企业看中快速的获利和短期效应,忽视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挖掘。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交通设施好了,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充分的潜力发掘。
3.品牌推广宣传不够:白洋淀是比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宣传和推广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如公众认识不足,对旅游行业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对景区优势资源宣传不够深入。
三、未来展望1.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加快现有景区的改善和优化,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2.强化文化内涵:通过传播文化内涵,弘扬白洋淀的历史文化,加强教育、科普引导,吸引更多的知识性、学术性的活动来到白洋淀,拓展白洋淀的文化旅游市场。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雄安新区白洋淀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和安新县交界处,是中国三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京津后花园”。
白洋淀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白洋淀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芦苇画产业的重要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探讨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政策探析。
一、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现状白洋淀地区的芦苇画产业发展主要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是芦苇生长的理想环境,使得白洋淀地区的芦苇产量丰富,质量优良。
白洋淀地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政策支持和政策探析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白洋淀地区的芦苇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芦苇画产业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芦苇种植和加工环节的扶持力度。
通过提供种植补贴和技术指导,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芦苇,并引导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参与芦苇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政府还通过贷款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提振芦苇画产业发展的信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加强了对芦苇画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工作。
通过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政府帮助芦苇画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政府还加大了对芦苇画产品的品牌打造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政府加大了对芦苇画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政府保障了芦苇的生长环境,为芦苇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芦苇画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通过组织培训班、设立专业基地等方式,政府鼓励青年人和农民参与芦苇画产业,引导人才向芦苇画产业聚集。
政府还大力支持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三、展望和建议要加强对芦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雄安新区作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区,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芦苇资源的丰富,为其发展芦苇画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从芦苇画产业的特点、发展前景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对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进行探析。
一、芦苇画产业的特点芦苇画是一种以芦苇为材料,以手工编织或细刻雕琢的方式进行制作的艺术品。
芦苇画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采摘芦苇、晒干芦苇、修剪芦苇、制作画框等,更需要巧手和耐心。
芦苇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1.1. 芦苇画的艺术价值芦苇画通过芦苇的独特形态和纹理,营造出独特的自然美感。
芦苇丰富的纹理和形态变化,使得芦苇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芦苇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魅力,以及艺术家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芦苇画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它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欣赏,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芦苇画的形态多样,可以制作成挂画、壁画、屏风等多种形式,适应不同的空间和场景需求。
芦苇画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与油画、水彩画、摄影等进行组合展示,增加视觉层次和艺术冲击力。
2.1. 芦苇资源的丰富白洋淀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造就了白洋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白洋淀拥有丰富的芦苇资源,芦苇的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
这为芦苇画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
2.2. 良好的生态环境雄安新区将白洋淀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白洋淀地域辽阔,水体清澈,湿地面积广阔,空气清新,这为芦苇画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2.3. 旅游资源的开发白洋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雄安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芦苇画作为白洋淀的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芦苇画产业也将随之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雄安新区是中国国家级新区,其地理位置处于河北省的中南部,与北京市相邻。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它是华北平原规模最大的湖泊,被誉为北方明珠。
芦苇是白洋淀的重要湿地植物,其茎秆有多种用途,例如可以做编织材料、建筑材料、生物质燃料和纸浆等,因此被称为“绿色黄金”。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芦苇产业拥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情况、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等方面,为推动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一、白洋淀芦苇资源概况白洋淀的芦苇大多用作原材料加工,除了传统的编织、建材、饲料以外,近些年还逐渐发展出了新的市场,例如生物质燃料、生态景观建设、旅游观光等等。
因此,白洋淀的芦苇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二、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情况在白洋淀沿岸,有着众多的芦苇画村庄。
芦苇画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是将芦苇杆切割、编织、涂色,最后组合成种类多样、形态各异的芦苇画。
芦苇画具有原生态、纯净、天然、环保等特点,是一种绿色产业,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自然、健康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前,白洋淀的芦苇画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较为纯熟,画作品质良好,已有一定的客户群体。
在艺术创意和产品开发方面,该地区也有一些知名和具有潜力的品牌。
例如,以婚庆芦苇画、芦苇笔等为主打产品的“芦九居”品牌,以及在全国知名的“白洋淀芦苇画艺术博览中心”等。
三、政府政策支持为推动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
例如,加大对芦苇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采取鼓励投资、优惠税收、金融政策、技术支持等措施,支持芦苇画产业的发展;加强芦苇画村庄和芦苇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同时,也将芦苇画列为白洋淀旅游产品之一,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市场前景分析目前,芦苇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现代产业。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各行业的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河北雄安新区的一部分,白洋淀地区一直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备受关注。
作为雄安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探析做一探讨。
一、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现状白洋淀地区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三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
而芦苇是白洋淀地区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芦苇资源十分丰富,加之当地人民对于传统芦苇编织工艺传承的努力,使得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
白洋淀地区水草丰茂,吸引着大量的鸟类栖息其间,而这里的芦苇资源就成为了当地民间艺人绘制芦苇画的重要原料。
芦苇画产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才能够推动芦苇画产业的蓬勃发展。
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是得益于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
白洋淀地区有着悠久的芦苇编织工艺传统,自古以来,当地民间艺人就利用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芦苇编织艺术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得以继续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吸引了更多人投身从而推动了芦苇画产业的发展。
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白洋淀地区作为雄安新区的一部分,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当地的产业发展。
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为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从财政支持到技术指导,从市场开发到品牌打造,政府在各个方面都为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政府支持紧密相连,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白洋淀芦苇画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雄安新区的一部分,推动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政策引导。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引言雄安新区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国家级新区,位于河北省境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内的一个重要地区,素有“天下第一淀”之称。
作为雄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不仅代表了雄安新区的湿地风貌,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产业发展机遇。
本文将围绕雄安新区白洋淀的芦苇画产业展开探讨,并分析相关政策和发展前景。
一、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现状1. 白洋淀的芦苇资源丰富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典型的湿地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
这里盛产大片的芦苇,被誉为“绿色屏障”,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洋淀的芦苇也为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2. 芦苇画产业的发展历程白洋淀的芦苇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而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提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传统资源,将其开发成为具有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的产业。
白洋淀的芦苇画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力资源。
3. 芦苇画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地位芦苇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以芦苇的茎叶为材料,通过剪、剥、拼、糊、画工艺,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画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欢迎,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成为了白洋淀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二、雄安新区对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政策支持1. 产业扶持政策为了促进白洋淀的芦苇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雄安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扶持等措施,为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2. 生态保护政策作为湿地地区,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一直是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
为了保护芦苇资源的雄安新区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例如严格的环保标准、禁止乱捕乱伐等措施,保护了芦苇湿地的生态完整性。
3. 文化传承政策雄安新区也重视芦苇画产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芦苇画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近年来,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新一轮国家重点规划的重要区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在未来发展规划中,雄安新区必将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城。
在这一背景下,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备受重视,正逐步成为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
一、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在白洋淀,芦苇是一种生长茂盛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而当地的农民们利用芦苇的茎叶进行手工制作,制成各种芦苇编织工艺品,其中以芦苇画最为独特。
芦苇画是利用芦苇的细长茎叶,通过剪、刨、编织等工艺制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虽然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芦苇画是一种手工艺品,产量较低、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产品价格较贵,难以大规模推广和普及。
由于芦苇画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手工技能,而当地的芦苇画从业者大多是一些农民,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白洋淀的芦苇画产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导致市场占有率有限。
三、政策探析为了解决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促进芦苇画产业的持续发展。
可以加大对芦苇画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场地租金减免等方面,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芦苇画产业中来。
政府可以引入相关产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和产品质量,以提升整个芦苇画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白洋淀芦苇画的知名度,推动芦苇画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对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推动芦苇画产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白洋淀芦苇画产业作为雄安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白洋淀地区农业发展研究(1644-1937)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清朝至民国期间白洋淀地区农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本文简述了白洋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清朝时期的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同时还有湿地草畜养殖等经济活动。
随着开放河北的进程,外来文化和科技逐渐渗透进来,农业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尖锐。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模式转向工业化模式,增加了机械化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农民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建立了农民协会等组织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最后,本文指出,白洋淀地区农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多、土地流转困难等,同时也提出了发展农业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白洋淀,农业发展,清朝,民国,机械化,社会矛盾。
正文:一、引言白洋淀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湿地草原地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始建于唐朝,历经辽、金、元、明、清各朝代,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文化区域。
在清朝至民国时期,白洋淀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处于一个不断变动、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对于白洋淀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白洋淀地区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历程,提出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二、白洋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白洋淀地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地处华北平原中部。
该地区土层肥沃,雨水充足,是一个湿地草原地区,有大面积的水源和湿地资源,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清朝时期,白洋淀地区主要以水稻种植和湿地草畜养殖等经济活动为主,供销网路也比较发达。
三、清朝时期的白洋淀农业发展清朝时期的白洋淀,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同时还有湿地草畜养殖、种植中草药等经济活动。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实行了封建专制的农业政策,采取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贯彻“土地归公”的农业制度,大力开垦荒地,使得该地区的农田面积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农民生产技术落后、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多、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白洋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白洋淀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是京张高铁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白洋淀的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备受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村产业发展不足等。
为了深入了解白洋淀社会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探索白洋淀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统计资料分析:搜集白洋淀的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对区域发展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2.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白洋淀发展的看法、意见和需求。
3.实地考察:深入当地村庄和农田,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及农业环保情况,参观当地的企业和农业园,掌握白洋淀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情况。
4.专家座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汲取他们的经验与见解。
三、调研成果1.统计资料分析结果显示:白洋淀地区的人口总量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总体良好。
但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2.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地居民普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但同时也期盼更多的产业支持和收入来源。
3.实地考察结果显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
企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仍有不足,市场开拓需求更多政策支持。
4.专家座谈结果显示:专家学者们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包括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技术升级等。
四、问题与挑战1.水资源短缺:白洋淀地区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夏季枯水期,水质下降,给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2.农业面源污染:白洋淀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
社会实践报告白洋淀旅游资源现状及分析2014级经济统计1班8月1日白洋淀旅游资源现状及分析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国家级4A景区,2004年,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共接待游客68.9万人,旅游营业额2712万元。
但是,由于开发较晚,开发方式单一,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业至今仍未跳出以观赏性旅游为主的传统模式,旅游项目不够丰富,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组合,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加快旅游业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实现传统水域风光向现代生态旅游转变,是白洋淀风景名胜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做出科学的分类和评价。
(一)四类特色自然资源1、水乡泽国(1) 基本特色一个充满生机、汪洋浩瀚的超大型浅沼湿地湖泊;一个至今保持完好的原生态水乡泽国。
这是白洋淀区别于国内多数湖泊型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也是对接华北市场的重要卖点之一。
(2) 开发现状已用于观光游览产品开发,但力度不足。
(3) 开发潜力开发潜力巨大。
对缺水、缺乏亲水体验(尤其是亲湿地体验)的北方市场深具吸引力。
宜开发高品位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
2、苇海荷风(1) 基本特色浩瀚而又纵横交错的芦苇荡、一望无际的接天莲叶。
芦苇荡与荷塘的春夏秋冬景色,均各有韵味。
这种组合国内罕见。
这是白洋淀有别于国内多数湖泊景区的特色之一,也是白洋淀的重要卖点之一。
这里是荷的世界。
整个淀区种植及野生荷花达8万余亩,种类达366种,是国内荷花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旅游区。
荷花大观园是中国种类繁多、规模最为庞大的荷花种植园区。
另外,荷塘成片分布,与周边的芦苇荡形成良好资源、景观组合,是一种难得的高品位体验。
(2) 开发现状已用于观光游览产品开发,是目前景区的主打产品。
(3) 开发潜力开发潜力巨大。
适宜开发高品位休闲观光旅游、主题旅游及生态旅游。
3、湿地温泉(1) 基本特色以超大型苇海湿地为背景的温泉。
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不断推进,白洋淀作为其重要的生态枢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其中芦苇画产业成为白洋淀的新亮点。
本文将对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政策进行探析。
一、芦苇画产业现状分析芦苇画是指用芦苇茎叶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白洋淀作为全国最大的芦苇资源储备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芦苇画产业已经成为白洋淀的新兴产业,涉及到了种植、采摘、加工、设计、销售等多个环节。
目前,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芦苇画为主导的产业链,以销售和制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其中,销售渠道主要有批发市场、在线商城和实体店铺。
而制作环节则包括原料采集、加工成品、设计与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整个产业链中,芦苇的采集和加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1.支持芦苇种植和资源保护为了促进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在资源保护和种植方面给予支持。
一方面,针对采摘芦苇清理的困难,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资源保护,譬如对非法采伐行为的打击与严惩。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推出相关的芦苇种植和培育政策,鼓励种植芦苇,提高芦苇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芦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扶持芦苇加工企业发展由于芦苇画的制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因此芦苇加工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借助财税政策、金融支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手段,推动芦苇加工企业的发展。
例如,为芦苇加工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提高芦苇加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技术培训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芦苇加工技术进行培训和推广,提高芦苇画的制作质量和加工工艺水平。
3.培育芦苇画设计师人才芦苇画虽然是一种具有民间艺术特点的产业,但是其市场化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化运作和设计理念。
因此,除了加强芦苇采购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培训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于芦苇画设计师人才的培育,提高其设计水平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以创新和提高白洋淀芦苇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简述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摘要:分析研究该区产业结构特点和间题,阐述其演替方向,探讨产业开发布局重点。
关键词: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
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1问题的提出
1.1背景白洋淀地区含淀内及周边25个乡镇,分属河北省安新县、高阳县、雄县、容城县和任邱市管辖,总土地面积为926km,,人口47.9万人(1992年)。
这里是一块水陆相间、鱼苇相伴的特殊区域。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盛衰,船车交通几经交替,水旱作和产业选择几经更迭,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会为白洋淀地区形成长期稳定的水环境。
因而,总结和研究白洋淀地区有水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将很有意义。
鉴于安新县占居白洋淀地区绝大部分,两者土地利用结构十分相似,考虑县域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研究工作方便,我们以安新县代替白洋淀地区作为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和规划对象,同时适当补充白洋淀地区乡镇的资料分析产业结构特点、演进和生产力布局情况。
1.2问题1991年安新县国民生产总值(按199。
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122万元,其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9:33.3:20.8;全县就业劳动力19291_1人,其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76•4,13.3:10•3,第一个特点是突出地显示其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结构。
第二个特点在1989—1991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开始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趋近,个别年份十始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说明安新县的产业结构已开始趋近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过渡。
第三个特点是第一产业增长速度高而不稳,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而不稳,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高而且比较稳定。
这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从“七五”期间安新县社会总产值和巨、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上也可看出其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情况(见表2)在白洋淀1985年干淀、1988年8月份蓄水的背景下,五年间,安新县农业比重迅速下降、产值增长缓慢、效益下降;工业和建筑业比重迅速增加、产值高速增一长;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比重下降、产值和收入递减,已成为安新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虽然农业商品率由60.5%提高到77.5%,农村经济综合商品率由56.05%上升为74.8%,每人占有粮食生产量由238.skg上升到286kg,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由472元提高到544元,若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减1.6%,产业结构性失调已成为安新县经济发展
的制约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与迭择
2.1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
安新县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多种技能的劳动力、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提高它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地位。
近年来,安新县采取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战略,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绩。
目前已引进资金8000多万元,在白洋淀内新建了鸳鸯岛、水泊梁山宫、荷花淀九龙潭、民族岛、天外天等水上度假村(旅游景点),同时,还形成了羽绒加工、制鞋、毛纺、服装、制毡、治炼等八个行业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安新县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以农业为主的低级阶段和经济发展趋向,应向渔、苇、旅游、工、商、林、牧全面发展,坚持把白洋淀建设成芦苇满淀、鱼虾满塘、水陆畅通、柳树成行、鹅鸭成群、荷花飘香、工商并茂、旅游兴旺的文明富裕的白洋淀。
在产业发展选择上,仍应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同时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2.2农业结构调整及重点部门选择期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第31页近期重点选择部门来进行培育,逐步为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创造市场。
2.3工业结构调整及重点部门选择淀区1985年工业五大部门为食品、电器、缝纫、建材和机械,到1992年变为服装、制鞋、纺织、塑料制品和建材工业。
安新县工业当前则以羽绒加工、制鞋、毛纺、服装、制毡和冶炼业等为主,白洋淀的松花蛋、羽绒制品、旅游鞋、苇帘等产品已远销到日本、美国、德国、捷克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工业结构特点与安新鞋、容城服装、高阳纺织等专业市场的发育密切相关。
这种特点反映着区域经济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淀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区、资源丰富、劳力充足,限制因素是陆域狭小、交通不便、区域生态环境易受污染。
目前淀区工业迅速发展,如三台镇制鞋业,有1200个厂家,年产雪地鞋、旅游鞋525万双,皮鞋92万双,产值近亿元,产品除在国内市场行销外,还销往日本、美国、欧共体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淀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还带有匕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技术水平较低,发展方向不明,扩大再生产困难,低水平重复,结构失衡,这些问题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和制约其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淀区的中小企业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外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淀区刚开始进入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发展时期,也叫做劳动密集塾工业发展时期。
其工业结构调整方向应尽快形成符合逗域特点的工业主导行邺尽快形成竞争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大的工业拳头产品。
从市场需求、现有基础和区域特点出发,淀区应以包括服装、制鞋、缝纫在内的大纺织工业和以水产品加工为特点的食品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第32页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0卷在水面利用上,要以开发利用河淀为主,进行网箱、围栏、沟壕、围堤等多种形式生产,充分利用池塘水面和有选择地利用排碱沟水面,有效地组织渔业生产。
鸭为淀区特殊的养殖业生产,要保护发展野鸭、大雁、鸽丁鸟三大野禽,积极养殖北京鸭、鹅等水禽,合理发展本地麻鸭,以便大量生产肉鸭、商品蛋
和松花蛋。
养鸭业要重点布局在淀边,特别应注意利用排碱沟可隔离放牧的特点,建立较大型的鸭场,进行适度的规模生产,以提高养殖效益。
淀区种植业生产布局要因地制宜,在水村园地以蔬菜为主,半水村耕地以水稻为主,早地村耕地以粮棉油为主。
这三种类型区,都要引进推广良种,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注意在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组织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
2.4第三产业发展及重点选择目前淀区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占劳动力就业比重的10%,发展水平很低。
从其内部变化来看,在1989—1991年的3年间,四个层次增加值所占比重,第一层次从5
3.3%下降为40.3写,第二层次从30.9%上升为45.1%,第三层次从9%下降为8.6%,第四层次从6.8%下降为6.0%;同期,四个层次年递增速度分别为3.7%、4
4.0%、16.9%和12.2%。
流通部门发展迟缓,服务部门增长迅速,是目前淀区第三产业发展中突出的两大特点。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市场体系的发育又不断扩张着对淀区第三产业的要求。
今后,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