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66 KB
- 文档页数:2
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精选2篇)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篇一」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摘要:农牧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但仍然存在着制约其增收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牧民增收、乡村振兴、突出问题、建议一、问题分析1.市场机制不健全当前市场机制对农牧产品的定价和销售存在问题。
由于市场主体力量弱小,很难有效地参与价格谈判和市场竞争,导致农牧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民的收入也相应波动。
此外,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农牧民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无法进行合理的生产决策,从而影响增收效果。
2.科技创新滞后农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科技创新滞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现代农牧业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科技创新推广面临困境。
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农牧民的生产效率受限,增收空间有限。
3.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破坏。
过度的化肥农药使用和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导致了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到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由于农牧民缺乏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他们很难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农牧民的增收空间。
二、建议1.完善市场机制为了解决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加强对农牧民组织的扶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提升谈判和协商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农牧产品的合理定价。
此外,通过加强信息发布渠道和平台的建设,提高农牧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便于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为了解决科技创新滞后问题,需要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专项基金,鼓励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科技推广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牧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技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西藏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西藏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是我国农牧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为了推动西藏农牧民的增收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西藏是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资源匮乏,而农牧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农牧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他们的增收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牧民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等。
首先,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农牧民无法扩大产量,增加收入。
其次,农牧民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农牧养殖技术知识,导致生产效益低下。
此外,农牧民获取商品价格信息的渠道有限,无法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决策和销售收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牧民的土地扶持力度,提供农牧民所需的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
其次,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提升农牧民的技术水平,教授现代化的农牧养殖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农牧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另外,我们还发现农牧民的农产品品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改善农产品品质,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提高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水平。
同时,农牧民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积极采用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产品品质。
总结起来,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存在土地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等方面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的扶持力度,提升农牧民的技术水平,并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农牧民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提高产品品质。
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相信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资源匮乏,但是西藏的农业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
一、成就1、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藏的农业以牧业为主,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7年,西藏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了8.5%。
粮食产量、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西藏的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农场向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转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2、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藏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立了大量的灌溉系统、道路、通信网络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出售也更加容易。
3、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突破。
科技创新对于西藏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几年中,西藏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西藏的高寒气候和高海拔条件使得很多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使用,西藏政府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比如,著名的“农奶牛”计划,让当地农民在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特殊的饲养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奶牛品种。
二、困难1、气候寒冷影响农业生产。
西藏的高地气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温度低、缺氧、强风等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交通不便阻碍农产品的出售。
交通是农产品出售的关键。
西藏地广人稀,很多地区的道路和交通系统都十分简陋,这对于农产品的出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很多农产品没有及时销售,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
3、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能。
虽然西藏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民的现代化技能还是比较欠缺的。
一些农民缺乏技能和知识,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三、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西藏政府已经加强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但是还需要加强投资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提高科技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实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因其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农业特点。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入手,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自然环境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农业模式西藏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藏青稞、青稞麦、高原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耕作,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
牧区的草原养殖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较低,农产品供应不足。
再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种植适应性更强的作物针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的特点,可以选择种植适应性更强、耐寒抗旱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青稞和藏青稞就是适应高寒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可以进一步研发培育更耐寒、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2.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新型施肥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西藏地区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等,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在牧区,要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引进高产优质家畜,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持,提升养殖业和牧草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
5. 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开发,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渠道,拓宽西藏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西藏农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西藏是一个以农牧区经济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业产值占工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5%以上,农牧区是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牧民的收入问题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农牧区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民的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因此解决好农牧区经济问题、农牧民增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增收;对策一、农牧民增收的必要性(一)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西藏是一个以农牧区为主的地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西藏经济的发展,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改善农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以及西藏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
西藏较之全国经济比较落后,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差距大,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并有利于西藏城镇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西藏小康社会的建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民主改革,西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牧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迅速,但是发展至今,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和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农牧民的收入有放缓的趋势,农民民收入的放缓甚至减少都将影响到西藏小康社会的建成。
(三)有利于西藏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稳定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必然影响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西藏农牧民占西藏人口的比重较大,较低的农民收入必将导致农牧区经济的落后,经济的落后有将限制农牧民的收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农牧民收入与全国收入的差距,将对农牧民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不断增加不安定的因素,影响西藏的和谐稳定,甚至影响全国的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农村的建设息息相关,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证农牧民收入的提高,物质文明、生态文敏、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共同构成新农村的建设,保证其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农牧民生活水平极其富裕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
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一、引言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西藏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西藏农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
二、土地资源利用1. 土地资源现状西藏是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大部分土地是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
由于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低下也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因素。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利建设:通过修建水库、引水渠等手段改善灌溉条件,提高耕作效率。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加强土壤改良:通过施肥、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三、畜牧业发展1. 畜牧业现状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适宜放牧的自然环境。
目前,西藏畜牧业以养殖牦牛、绵羊和藏马为主,但规模较小,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2. 发展畜牧业的措施(1)提高养殖技术: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畜牧户的养殖管理水平。
(2)改善饲料供给:增加饲料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饲料品种,提高饲料利用率。
(3)发展特色养殖业: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如藏羊、藏猪等。
四、农业科技创新1. 农业科技现状西藏是一个科技相对滞后的地区,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和设备,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适合西藏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高效节水等。
(2)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农牧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五、发展现代农牧业1. 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目前,西藏仍以传统的自然放牧为主要方式进行畜牧业生产,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形起伏多变。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正在逐渐改善,特别是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土地资源利用西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高原,大部分土地属于高寒草甸和沙漠草原,只有少部分适合农业生产。
目前,西藏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小,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虽然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政府通过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 气候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日照时间短,年降水量不足,温度变化大,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措施,逐渐适应了气候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 农业产业结构西藏地区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青菜等作物,畜牧业和渔业也占有一定比重。
农产品以粮食、青藏高原特色鲜花、鲜果、藏药材、牦牛、藏绵羊等为主要特色。
随着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正逐渐向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转变。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为了适应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状况,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措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1. 科学种植西藏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关键在于科学种植,包括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针对高原气候特点,研发出适应高寒地区的早熟、耐寒、耐旱、耐病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节水灌溉由于西藏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地水分紧缺,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政府加大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力度。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
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
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人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农牧民收人不断增加的新路子。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逐步深人,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经济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3年,全区农牧民的人均收人达到1690元,比改革开放的1979年提高了10.63倍,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社会的稳定,为全区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农牧区仍处于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况。
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间题仍然突出;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至今仍有107万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农牧民收人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在西部12省区(市)里只排到第11位,而跟内地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这是实现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区广大干部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
二、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睡,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面积12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耕地面积540万亩左右,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0万亩左右,全区牲畜存栏约2300多万头只(匹),全区有纯农业县36个,纯牧业县14个,半农半牧县24个。
西藏农牧业是农牧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由于受高原气温低、空气稀薄、降雨量少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如雪灾、早灾、霜灾、火灾和风灾等的影响给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极大制约了全区农牧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和农牧民收人的稳步提高。
(二)农软业基拙较差,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藏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脆弱,抗相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经常出现了大灾大损,小灾小损,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作物和畜种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牧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建设中对硬件和软科建设严重不足,“瓶颈”制约因素特别突出。
(三)农软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认识和改造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
西藏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劳动者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才良准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四)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黄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西藏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牧业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西藏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
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
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应用。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人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人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