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分类与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72.00 KB
- 文档页数:34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在我国,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数量仅次于抗菌药物。
据国家卫计委初略统计,全国每年销售解热镇痛类药物总数高达250多亿片,即13亿中国人每年人均20多片。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现象很严重。
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使用常见解热镇痛药做下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
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
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双氯酚酸)等。
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
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
如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性)。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至晚期疼痛如焚心蚀骨般难熬,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即缓释片美菲康与美施康定等)、什冷丁、羟考酮和丁内诺啡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依痛和二氢埃托啡。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塞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存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
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
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有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反应。
本文将介绍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一、分类1.非甾体抗炎药(NS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
2.硫酸酯类药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
3.吲哚美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二、作用机制1.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下降。
2.镇痛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疼痛区域的炎症反应,减少疼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疼痛。
3.抗炎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1.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2.发热:如感冒、流感、急性感染等。
3.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四、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如胃肠道出血、溃疡、肝损伤等。
2.泌尿系统: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3.血液系统:如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
4.心血管系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5.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上述内容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胃肠道出血: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容易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
2.胃溃疡:解热镇痛抗炎药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与应用注意事项摘要:解热镇痛药物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具有镇痛、解热的作用,还具有显著的抗风湿与抗炎效果,解热镇痛药物品种繁多,分类复杂,各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若使用不当常可发生意外的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主要就解热镇痛药分类与应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分类;应用注意事项解热镇痛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此类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能私自服用和长时间应用此类药物,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会影响机体的脏器功能,导致人体出现脏器损伤。
1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作用特点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种类很多,主治功能各不相同,人们只有熟记各类解热镇痛药的功能特点,才能实现对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1.1 水杨酸类水杨酸类是临床上使用较早的解热镇痛药,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的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药物。
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功效外,还能加快体内尿酸的排泄,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正常剂量或小剂量服用时副作用很少,只有在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时,副作用较多,患有消化性溃疡或有出血病史的患者要慎用此类药物,以免引起胃肠道出血。
1.2 乙酰苯胺类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当前临床上用量最大的解热镇痛药之一,是乙酰苯胺或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解热作用与乙酰水杨酸类似,镇痛作用较弱,对消化道刺激性小,不会引起消化道的出血。
扑热息痛与乙酰水杨酸结合生成化合物贝诺酯,是新的抗风湿药,具有良好的镇痛、解热和消炎作用,比乙酰水杨酸副作用少。
1.3 吡唑酮类吡唑酮类代表性药物是保泰松,抗炎作用强,对于由于炎性引起的疼痛疗效非常好,解热镇痛作用较弱,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大,会导致机体出现肝炎、黄疸、血小板减少,临床中很少使用。
安乃近也是常用的吡唑酮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强、吸收快、显效快的特点。
长时间服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应严格注意用量。
1.4 苯酰酸衍生物双氯芬酸又称双氯灭痛,是新的强效消炎镇痛药,具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药效比吲哚美辛高两倍以上,比乙酰水杨酸要强二十至五十倍,而且副作用少,有着服用剂量小、吸收快、代谢快的优势。
儿童患者如何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
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就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等问题阐述如下:一、解热镇痛药的分类本类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四大类,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及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
作为非处方药是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
仅限于口服与外用。
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独应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应用。
可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仅限外用),吲哚美辛(仅限外用)。
限用于复方,不可以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异丙氨替比林。
二、儿童的生理特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6期:(1)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例如阿司匹林,孕妇大剂量服用可致胎儿畸形,如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亦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早期关闭,还可造成新生儿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紫癜、便血,新生儿黄疸加重,低体重。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满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吲哚美辛(消炎痛)对婴儿的动脉导管有收缩作用,可导致出生后迅速关闭,产生肺动脉高压,从而增加了分娩后婴儿的死亡率,阿司匹林也有类似副作用。
所以绝大多数新生儿发热选用物理降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
(3)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4)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婴幼期是解热镇痛药应用最多的时期。
解热、镇痛、抗炎药1.NSAID 作用特点:通过抑制环氧酶COX,减少炎症介质,抑制前列腺素(致痛物质)和血栓素的合成;解热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
2.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2 引起炎症反应。
COX-1 在人体组织存在,胃壁COX-1促进胃壁血流、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血小板COX-1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肾组织同时具有COX-1和COX-2,共同维护生理功能。
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主要药品适应证(1)吲哚美辛用于缓解风湿病炎症疼痛及骨骼肌损伤,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经等疼痛、高热。
(2)双氯芬酸用于关节炎、软组织风湿所致疼痛,创伤、术后的疼痛、牙痛、解热、痛经及拔牙后止痛。
(3)布洛芬用于缓解各种关节肿痛、运动后疼痛;手术后、创伤后、牙痛、头痛、原发性疼痛等;有解热作用。
(4)塞来昔布,属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导致的胃肠道溃疡及出血风险较其他低,适用于有消化性溃疡、肠道溃疡、胃肠道出血病史者。
典型不良反应(1)非选择性的COX抑制剂:出现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出血、胃穿孔等。
(2)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避免胃肠道的损害,但抑制血管内皮前列腺素生成,促进血栓生成,因而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
(3)其他可见肝坏死、肝衰竭、哮喘、支气管痉挛加重、血小板计数减少、再性障碍性贫血。
塞来昔布有类磺胺过敏反应;尼美舒利可引起肝损伤,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
禁忌证(1)大部分 NSAID 可透过胎盘屏障,并由乳汁中分泌,因此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2)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阿司匹林;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血液系统异常、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严重心功能异常患者禁用洛索洛芬。
(3)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阿司匹林;有心肌梗死病史或脑卒中病史者禁用塞来昔布。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分析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药物。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症介质合成,从而达到镇痛、解热和抗炎效果。
本文将从药理学作用、应用领域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对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一、药理学作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得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COX-1和COX-2等同工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COX-1主要存在于胃肠道、肾脏、血小板等方面,COX-2主要与炎症反应有关。
因此,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COX-2的活性来发挥抗炎效果。
此外,这类药物还可以抑制白细胞趋化和集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等功能。
二、应用领域1.镇痛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疼痛治疗,如头痛、牙痛、月经痛、关节痛等症状。
其中,对于局部疼痛、神经痛等疼痛,可使用局部应用的凝胶、贴剂等剂型,也可以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
2.解热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感冒、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和外周的PG合成来降低发热。
3.抗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适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这类药物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三、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以对消化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胃痛、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2.肝脏不良反应部分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造成肝毒性反应,导致肝功能异常。
3.过敏反应由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以影响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因此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等。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还可能引起头痛、眩晕、水肿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