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工院药化考研资料——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药物化学: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2.化学药物:一类既具有药物功效,同时又有确切化学结构的物质。

3.药物: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4.靶分子优化: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及其与配基的结合能力、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5.亲和力:配基和酶对受体结合的紧密程度。

6.活性:配基和酶或者受体产生的生化或者生理相应的能力。

7.选择性:配基识别所作用的靶分子,而不和其他靶分子产生相应作用的能力。

8.新化学实体(NCE):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分子。

9.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可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获得供临床使用的药物。

10.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药物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药,在发现先导化合物后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修饰,这种过程和方法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1.候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经过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性质、选择性等并不确定,需要经临床研究以确定其性质和修饰方案的化合物。

12.上市药物:指候选药物经过临床试验达到了监管机构的标准,并得到监管机构上市许可的药物。

13.高通量筛选(HTS)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操作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的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运转的技术体系。

14.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原子或原子团因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而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并具有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的基团,常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时进行类似物变换;广义上的等排体,分子中没有相同的原子数、价电子数,只要有相似的性质相互替代时可产生相似的活性或相反的活性,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15.前药:指在一类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产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16.前药设计:在已知药物的结构上进行改造,可使药物获得一些适宜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同时使改造后的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转化为结构变化前的药物而发挥作用。

17.协同前药:为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采用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将阿司匹林的羧基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羟基进行缩合,得到贝诺酯,口服对胃无刺激,在体内分解又重新生成原来的两个药物,共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这种前药又称协同前药。

18.软药:指一类本身具有治疗活性,在体内以可预料的和可控制的方式,代谢成为无毒和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药物。通常是为了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原药分子中设计极易代谢失活的部位称为软部位。

19.软药设计:在药物结构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易于代谢的片段,使药物在发挥作用后易于代谢消除,避免积蓄中毒,这种方法叫做软药设计。

20.硬药:指在体内不能代谢,直接从胆汁或者肾排泄的药物,或者是不易代谢,需经过多步氧化或者其他反应而失活的药物。

21.孪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缀合成的新分子,在体内代谢生成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高作用的选择性。

22.化学递药系统(CDS):CDS类似于前药,是指无活性的化合物在体内被酶或化学转化而激活,在作用的靶点部位释放出活性药物。

23.代谢活化:是指某些药物经过体内酶或非酶作用产生比原药生物活性更强的代谢活性物。

24.I相反应:即官能团反应,是指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使药物分子中引入或转化成一些极性较大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氨基和巯基等,代谢产物的极性增大。

25.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是指药物原型或经官能团化反应后的代谢产物的一些极性基团与内源性的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某些氨基酸等,在酶的作用下,以酯、酰胺或苷的方式结合。

26.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包含黄素蛋白类的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血红蛋白类的细胞色素P450及脂肪。

27.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作用靶点是不同的受体,其活性除与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相关外,主要还与药物分子与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匹配有关,化学结构稍加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其药效学性质。

28.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活性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各种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关系不大,当结构有所改变时,活性并无大的变化。

29.药效团: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相同的疏水、电性和立体性质,具有相似的构象。

30.药效构象;把药物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时,与受体互补并结合的药物的构象称为药效构象。

31.等效构象:是指药物没有相同的骨架,但有相同的药效团,并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和最广义的相似构象。

32.新药设计:是指通过科学的构思和方法,提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或新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并根据筛选结果进行结构优化,以获得新药。

33.构效关系(SAR):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34.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构-效之间的量变规律,为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结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35.药物分析设计:通过科学的构思和理论规划,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

36.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是计算机作为操作界面和辅助手段,利用计算化学、分子图形学和化合物数据库等技术,研究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方法,是药物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37.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特别是其活性中心的三维结构为出发点,应用高效计算机技术设计出可与大分子相互识别并较好结合的小分子。

38.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MBDD):针对药物的作用机理,从靶点出发,考虑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过程,并要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代谢等过程。

39.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药物分子和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分析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40.直接药物设计:又称全新药物设计,用于受体靶点的三维结构是已知的情况,该法的设计思路是以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为基础,根据受体受点形状和性质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设计新的药物。

41.间接药物设计:由于许多药物作用靶标的三维结构还是未知的,只能以小分子的构效关系为基础进行药物设计。该方法利用药物分子和受体的互补性及一系列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定量关系提取药效基团,来推测底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新的先导化合物。

42.合理药物设计;是根据生命科学研究所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药物的作用靶标,在参考内源性配体或者天然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来设计药物分子以发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