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Chapter 1 绪论
- 格式:pdf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8
第1课时单元本课时单元教学手段:幻灯演示,课堂讲授互动活动设计:讨论遗传与变异的意义本课时参考书目:无本课时作业(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遗传、变异二、简答题1、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有什么意义?2、遗传与变异关系是怎样的?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了解遗传学建立和发展简史,遗传学的分支以及自身概念的演变。
明确遗传学在生物学领域内的地位。
《动物遗传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本章重点:1、生物遗传与变异2、遗传学建立和发展简史本章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为1个课时单元本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幻灯演示互动设计:让同学思考并讨论遗传、变异的定义。
教师总结引出结论。
授课内容:一、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性:在生物群中,无处不存在着“类生类”现象。
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在“类生类”现象中看到,凡纵横两向的亲属之间,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即同类)example:横向:黄牛与黄牛,黑白花奶牛与黑白花奶牛、鸡与鸡、外国猪(如约克、杜洛克等)与中国猪之间,都有相似性。
纵向:先代与后代之间。
如:荣昌猪的后代与亲本之间。
白来航鸡的后代与其亲本之间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纵向先代横向后代以上这些相似性之间是通过什么关系联系起来的呢?不难看出是通过血统或血缘关系起来的。
正是这种特殊的联系,导致了生物间具有遗传性。
因此将生物的遗传性定义为:具有血统关系的个体间的相似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的遗传性已逐步弄清楚。
生物的遗传性是由遗传物质——核酸(DNA和RNA)所决定的凡为亲属的生物,它们均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了特定的遗传物质,个体在特定遗传物质指导下完成发育。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
遗传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为生物的共性。
也是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2、生物的变异性。
凡是具有血统关系的个体间,它们既表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不相似。
动物遗传育种学Animals genetic and breeding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36学分:3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内容。
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考试60%。
中文简介:动物遗传育种学为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海洋生物学、生物技术、水族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以生物化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胚胎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动物育种相关的名称术语和基本概念以及水产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性别控制、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杂交和转基因鱼构建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水产动物育种相关的名称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水产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相关名词术语与基本概念,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与实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育种问题的分析,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文字教材(课本)、音像教材(光盘、录像等)、课件PPT等教学媒体。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掌握、理解、了解,三选一)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①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②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③品种与杂交种的概念及特点;④水产动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理解 2重点与难点(每章最后):水产动物育种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水产动物育种的目标。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每章最后):了解水产动物育种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了解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认识国内外水产动物育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第一节水产种质资源概况①种质资源概念、重要性与类型;②水产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第二节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①物种多样性(特有物种、经济物种、濒危物种);②遗传多样性(多样性与杂合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DNA序列多态性)。
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与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在遗传学建立与发展领域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与代表作、年代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孟德尔《植物杂交论文》 1866摩尔根《基因论》 1910Watson和crick 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1.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3)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RNA为遗传物质的证据)2.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条件●精确复制,确保遗传的世代遗传●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时间,空间的稳定性●能够变异3.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双螺旋直径是2nm 螺距3.4nm4.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5.外显子: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为外显子6.内含子:把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区叫为内含子7.启动子:准确而有效的起始基因转录所特需的核苷酸序列8.C值矛盾:C值得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现象。
9.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10.染色质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或者为DNA RNA 和蛋白质)11.染色质的分类与区别12.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功能:防止染色体末端被酶酶切;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粘连;防止染色体在DNA复制时保持完整。
13.染色体的几个参数:●臂比●着丝粒指数●相对长度14着丝点位置: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15.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来自父方一对来自母方,大小相同、结构形状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16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14.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等因素把他们排列起来研究的过程。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动物育种,鉴定远缘杂交●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机制●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18.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19.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基础1.DNA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2.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合成一个双链子代DNA分子,一条是新和成的一条是原来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似或类同,此血统关系包括直系或旁系;变异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间的不相似性。
2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1900年德国的C.Corers、荷兰的H.De.Vries和奥国的V on.Tschermak 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192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40年代比德尔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1953年W 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60年代提出中心法则,70年代的遗传工程。
3 丰富生物化学的内容,发育遗传学可深刻理解发育生物学,行为遗传同行为生物学之间、生态遗传学同生态学之间、遗传学和分类学之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遗传学在揭示生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是整个生物学发展的焦点。
其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制药、食品、发酵、军事等方面。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它们在长度、直径、形状、着丝粒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排列都相同。
联会:减数分裂前期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双价体:所粗线期每对配偶染色体称为双价体,又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染色单体:在粗线期中每条染色体含有由着丝粒相连的两个染色体,其中每一条称之为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带型:用各种特殊的处理和染色方法使各条染色体显示出各自的横纹特征,包括Q带、G带、C带、R带等。
2 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3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二倍体染色体复制一次而核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使得:①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导致基因的重组产生新的类型配子,为自然选择提供素材;②产生单倍体的配子,配子结合后以可恢复为二倍体,这有利于物种保持稳定。
前期较长且复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