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54.6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X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X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X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X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创造了61%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首批入库企业有3137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1家进入世界500强,22家进入中国500强,38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1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新建58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90%左右。6300家获得研发费用普惠性财政奖励。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2017年,X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累计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X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创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支撑。X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开展创新

载体评估,加快推进“五城九区多园”创新一体化发展。省科技厅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意见》,扩大高新区奖补范围,支持高新区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布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开放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国际国内产学研合作,举办中国X·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邀请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8家知名科研机构参会,与会专家超过1500名、参与对接企业达14000多家次,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近3500项,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18亿元。建设“校企联盟”超过12000个,与中科院合作项目新增销售收入达1200亿元。启动中国(X)—英国产业挑战合作计划,在澳大利亚和瑞典布局新建海外离岸孵化器,成立“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产业技术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创业X”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举办第五届“创业X”科技创业大赛,全省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373家,其中国家级有447家,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有346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2000家。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6家,获批国家级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3家。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7000亿元。科技金融结合进一步拓展,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完善“苏科贷”工作机制,累计发放贷款392亿元,支持企业4789家;扩大“苏科保”合作范围,为414家企业分担创新风险157亿元,建立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X、上海、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同属于全国创新实力较强的区域。X的创新优势集中体现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宽松的创新环境及雄厚的创新基础。从具体创新指标看,在企业创新实力方面,X领先上海和浙江;在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方面,X与上海相比,还存在不足;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X与浙江相比,仍有上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优化创新路径。

当前,X与上海、浙江等地科技创新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但X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能力不足,区域创新发展未形成合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建立区域创新协调机制,加强战略和政策协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实现区域创新优势互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吸引更多的境外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从X、上海、浙江2016年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看,三地的投入强度均高于全国水平,上海比X高1.16个百分点。实际上,多年来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高于X。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力不强,是制约X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中,浙江的研发投入强度近年来快速增长,与X的差距在缩小。

从X、上海、浙江2010年至2016年研发(R&D)经费内部支出中境外资金占比情况看,X 整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本水平远低于上海;上海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数量远远高于X和浙江,表明上海的创新体系更加开放,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从X、上海、浙江2014年至2016年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结构看, X创新主体对境内企业和境外机构支出低于上海,说明X企业之间的创新协同性不够,利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欠缺。

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加强战略和政策的协同。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总体框架下,共同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明确科技创新合作在区域全面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在承担国家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间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技术学习和对国外高端技术的引进学习,促进国际、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促进人才和技术在长三角区域的流动,推动创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要注重发挥各地区资源要素和产业优势,避免在人才、企业引进方面的恶性竞争。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要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同时,加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人才是第一资源,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要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吸引集聚一批水平领先或填补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X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