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易经》泰否卦
- 格式:doc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5
从《易经》泰、否两卦看人生处世-山居秋暝-搜狐空间日志正文从《易经》泰、否两卦看人生处世标签:泰终必否否极泰来分类:大题小作 2007-06-04 12:54清朝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对《易经》作总评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表述就是:“《易经》这部书,是以推求天地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来弄明白社会人生各种问题。
”这就回答了《易经》这部古老的经典的主题思想。
《易经》总共六十四卦,都是通过对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关注,探究社会人生各种问题的处置方法。
本文将以泰、否两卦为例,粗浅地探讨《易经》如何在卦象、爻辞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生现象进行联系。
最早在言语表达中将泰、否二卦与人生际遇联系起来的是春秋后期越国大夫范蠡:“人有盛衰,泰终必否。
”“时过于期,否终泰来。
”前一句说人有兴旺衰落的时候,亨通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困厄;后一句说时间过了期限,困厄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亨通。
这两句话,今人将之表述为“泰极否来”、“否极泰来”。
这两句话浓缩了这两卦的思想内涵,带有浓厚的辩证色彩,对人生极具指导意义,生动地体现在泰、否二卦的卦象和卦辞、爻辞之中。
泰、否两卦皆由乾、坤两个基本卦象组成,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泰卦上乾下坤,象征“通泰”。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卦卦形为天在下,地居上,似乎把天地位置颠倒了,但须知盘古开天辟地之时,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沉有地,这一卦重浊在上,轻清在下,这说明天地之气有所交通。
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交和,万物方能生养畅通。
《周易折中》引邱富国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气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
”这里的“上”、“下”指“君”、“臣”,君与臣之间有所交流,上知下意,臣可辅君,人通政和,邦国之事,何愁不治?反观否卦,下坤上乾,从世俗眼光看,完全合乎实际,实则不然。
我们常爱说“否极泰来”,就是说事情到了最坏的地步,就为否也,否极泰来就是事物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否变为了泰,坏变成了好,泰为好也,吉也!我们学易经都知道,地天泰,天地否,初看还觉得比较奇怪,地在上天在下为泰,天在上地在下却为否卦,我们生存这个宇宙空间不就是天上地下吗?怎么就是不好之象,成了否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否卦和泰卦。
在《易经》 六十四卦 中,比小蓄旅泰否,泰卦为第十一卦,否卦是第十二卦,按顺序就是先有泰卦再有否卦,泰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一看我们都知道,泰卦是吉利顺利的意思,而否卦的卦辞为: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否卦象征了闭塞黑暗,意思当然为不吉也。
按照这样的顺序,是先出现泰卦然后否卦,这是为什么呢,《易经》的“易”为变化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为事情顺利通达之后必会有出现障碍,所谓花无百日红,这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以象观卦,从卦象来看“天地否”,天在上而地在下,这不是就是我们的世界吗?为什么还会阻塞不通呢?易经告诉我们是:正是因为天在上而地在下,两者之间天与地一般的遥远,之间没有交流的机会,所以万物就无法沟通,无法通顺畅达。
易经之“易”,讲究在变化中不断发展,阴阳两种元素交感才可以流通,现在天地定了位,天高高在上,正如统治者不愿,放下身段,去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就不是好现象。
如果占到否卦,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是天地不交之意,有阻碍,比如做生意的朋友正担心,合同的尾款迟迟不能到账,占到此卦,否卦,就意味着想收到这笔钱,中间的过程必然受到了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阻塞不前了,而且是大往小来,就是说需要花费一笔费用,才能收到这笔合同款。
但不要以为泰卦之后是否卦,否卦就为大不利,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就像我们开头说的成语“否极泰来”,事情坏到底了,就会有好的苗头出现,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而已,就如西方人说的谚语: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不管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总会找到出路,只是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代价比别的时候,更多更艰辛罢了,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很不顺,陷入了困境,一定要坚信“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易经》六十四卦之泰卦与否卦的人生启示初学《易经》的人可能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易经》讲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学习《易经》?《易传—系辞传》云:“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从这段文字里,读者应该能够了解上述两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前面我们已经简单学习了《易经》的前十卦,本文将谈到《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和第十二卦,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在这个成语中谈的恰恰就是这两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卦——泰卦和否卦。
泰卦与否卦从上面的这个卦相结构图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泰卦和否卦的关系是互为综卦。
此卦启发人们看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应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两个看起来正相反对的事物,其本质上却有着同一的性质。
此二卦还启示人们不应简单地把某事(包括某卦)看成是好事(好卦)或者是坏事(坏卦),也不应把某事看成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看成是随时变化的。
“物极必反”这个成语也表达了这种深刻的思想。
从现象上看,泰卦的结构是上坤(地)下乾(天),地有自然向下的趋向,而天有自然向上的趋向,两者正好可以相交互。
否卦的结构是上乾(天)下坤(地),两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而不能相交互。
但是,人们如果能够将此两卦看成是同一个宇宙运动的象征时,则会得出超出表象的结论。
《易传—杂卦传》云:“《否》、《泰》反其类也。
”短短的一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和画龙点睛。
《易传—序卦传》云:“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此话讲得多妙啊!泰者,交通也。
但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将呈现出非线性和周期性的运行方式,而不可能以直线的方式运行。
近而远,远而近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共建家园——泰卦、否卦、同人卦、大有卦解读一、泰卦解读◆泰:小往大来,吉亨。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意思是用礼仪治国治家必然安定祥和,国运亨通、家道兴旺,所以履卦的下一卦就是代表亨通兴旺的泰卦。
为什么用礼能够治国治家呢?这和法治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需要大家好好体会思考。
首先,法和礼都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强调法治和强调礼治都能富国强兵,但如果只强调法治而缺少礼治,这就好比是大家违反交通规则,出了安全事故,即使对肇事人员处罚得当,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缺失,只能为后人提供教训。
只有同时加强礼治,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才是最高境界。
如果只强调礼治而不强调法治,那么就会有许多人为了最大利益而不遵守礼法,甚至以武犯禁、以文乱法的程度。
这就如同交通规则虽然存在,但违反之人每天都有,如果不实行惩罚规则将成为一纸空文。
因为闯红灯毕竟可以节省时间,如果不处罚,将会有许多人因此而效法。
国不兴、家不旺,其根本原因是内部矛盾太多,只要坚持礼治、法治二手抓,则能人必然发挥作用,国家必然强盛、家庭必然兴旺,这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必将导致许多平民通过努力而成为官员或贵族。
所以,“小往大来”一方面指事情由小将会壮大,更主要的一方面指小人升为大人。
注意前面章节说过,这个小人并不是坏人,而是指没有地位之人,大人也是指有地位之人,一派吉祥之气。
当然,阴险之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会有所收敛。
从卦象上看,泰卦为上坤下乾,乾为天为君子为健为阳气,坤为地为小人为顺为阴气,阳气轻扬其志上行、阴气下沉其志下行,阴阳交融而万物亨通,所以彖辞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志同”。
下经卦为内卦、上经卦为外卦,所以彖辞又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正因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这才符合天道,符合礼治法治的根本目的,乾动而上、坤静而下,相国相成各得其所宜,迎合万物生长,所以大象说“天地交,泰。
解读易经(第⼗⼆卦):否卦12、否卦否卦下坤上乾,是泰卦的抵制卦,由泰卦发展趋势⽽成。
《序卦传》说:(泰者通也,物不能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卦往往变成否塞之际的代表,关键所在其卦⽘构造坤下⽽乾上,天尊地卑的纪律精准定位凝滞凝结,阻拦了阳阴彼此之间的交通出⾏来往,因此(乾坤不缴⽽天地万物堵塞,左右不缴⽽天地⽆邦),这就与泰卦的途顺亨通产⽣了独特的⽐照。
表层上来看,天本在上,地本再下,两组相对性,否卦的这类卦⽘构造体现了宇宙空间的本然情况,并⾮毫⽆道理。
可是,这仅仅体现了状况⽅⾯外型,⽽沒有体现实际性的内函,只体现了阳阴中间的看待,⽽沒有体现阳阴中间的时兴。
由于天与地尽管在外型上来看是尊卑胜负,界线明晰,我觉得特性的内函则是(乾坤之⼤德⽈⽣),两者紧密融合为1个有机化学的总体,双重互动交流,交通出⾏来往,阳与阴合,阴与阳合,絪緼化育,⽣⽣不已,主要表现为1个最⼤化时兴的动态性的全过程。
假如像否卦那般,⽚⾯性地突显天尊地卑的纪律精准定位,使之凝滞凝结,分别单独,結果就是说(乾坤不缴⽽天地万物堵塞),全部宇宙空间就会越来越萎靡不振,缺失了活⼒魅⼒,终⽌了最⼤化时兴。
就⼈们社会发展来讲,以便层次管理⽅法的必须,务必分阴分阳,创建君⾂左右中间的级别厨卫电器的关联,有君务必有⾂,有上必有下,两组相对性,在状况⽅⾯也就⼤⾃然产⽣了君尊⾂卑、上贵下边的纪律精准定位。
可是,这类级别纪律并⾮封闭式阻隔,分歧对⽴⾯,⽽务必双重互对,交通出⾏来往,能够建⽴变成1个(左右交并且志同)的和睦总体。
因此社会团体的实际性的内函没有阳阴之分⽽在阳阴之合,只能在君⾂左右中间创建这种互相沟通交流的联动机制,促进相处攻坚⾜以顺利开展,全部社会发展能够涣传出活⼒魅⼒,⼀切正常地运⾏。
从这⼀⾓度观察,否卦的构造只能阳阴之分的看待⽽沒有阳阴之合的时兴,在君⾂左右中间只能单边度的操纵⽽沒有双重互动交流的融洽,結果就促使全部社会发展离⼼离德,导致了(左右不缴⽽天地⽆邦)的雄霸九州。
《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中,“否、泰”两卦是非常有名的卦,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就是源自于此。
“否、泰”卦中可生发“刚柔之道、沟通和合之道、亲贤远佞之道”,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内刚而外柔;而“否”卦则恰恰相反,是三个阳爻在外、三个阴爻在内,内柔而外刚。
所谓内刚外柔,要求我们进德修业、为人处事既能对内刚健、精勤、进取,又能与外界人、事、物包容相通、和谐相处,所以才会处世无碍,通达有成。
所谓外刚内柔就是对内软弱、慵懒、散堕,对外与人、事、物相处逞强斗狠、刚愎自用、思维僵化,所以就很容易树敌,内在无发展动力,外在又处处碰壁,出现闭塞、阻滞也是必然的。
我们学习“泰、否”两卦,首先就要从中学习到刚柔之道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在管理方略上,要坚持“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文化”两条线并重。
要重视制度、机制、流程和规范的建设,这是公司治理的骨架,同时更要重视公司风气、氛围的营造和员工观念的引导、道德的培养等企业文化的建设。
刚性的制度是用来“内守”的,软性的文化是用来“外攻”的。
所谓的制度“内守”,是指在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之前,先用风气、氛围、文化等软因素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引领和影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靠武治、而靠人文化成的效果。
对于人文教化达不到效果的人员、事项和环节,再运用制度的力量去治理;制度是用来守底线的,上乘的管理一定是走心的管理让人自知、自觉、自律的管理;制度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但不一定能营销人的内心。
所谓的文化“外攻”是把一般认为处于内在的文化因素发挥到外在,让其处于“攻势”,充分发挥其主动引领和化育的作用。
在自然界,风看似柔弱、看似无形但它却有摧枯拉朽、横扫一切的力量;在人身上,思想和观念看似无形,但它却是影响人的行为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根本的改变是从思想改变开始,人层次性的提升也是从思维提升开始;在组织中,作风、氛围、文化看似无形,但它却是凝聚人《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关于《泰卦》《否卦》
1.泰卦的主体是文王,否卦是作为主体的对象商王。
这两个卦的错综是对象不同,但又是互为对方。
孔子的卦序解释为“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于同人”,这个明显的是把整个64卦的主体和对象没有区别开来。
因为同人是以文王为主体的。
这两个没有主体上的一致性。
2.泰卦是指文王以求婚和“从王事”扭转了极为艰难的局面,否卦是指商王听了“奸臣”的谗言,然后打压文王和囚之于羑里六个步骤。
3.泰卦的主爻是第二爻,九二与六五相应,所以是“小往大来”,文王主动,商王呼应;否卦的主爻是第五爻,九五与六二的相应,六二是个小人,“大来小往”是商王主动,奸臣呼应。
不是商王听了奸臣的谗言,而是奸臣呼应了商王的戒心。
4.泰否两卦的主旨就是讲互为对方的文王和商王之诸侯与“天子”这一对关系的交互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变化的内容和条件。
5.通过卦画的相反(相综)直观体现了这种实质对立的关系。
但是,就其逻辑形式上而言也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内容的,更何况这个卦画是占卜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形式推演出来的,这不能苛求古人。
《白话易经》第十一、十二卦:《泰卦》、《否卦》第十一卦:《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白话】《泰卦》象征通达:这时弱小者离去,强大者到来,吉祥,亨通。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白话】《象辞》说:《泰卦》的卦象为乾(天)下坤(地)上,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君主这时要掌握时机,善于裁节调理,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白话】初九,拔起了一把茅草,它们的根相连在一起,真是物以类聚,所以找它时要以其种类而识别,往前行进是吉祥的。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白话】《象辞》说:拔起一把茅草,往前行进可获吉祥,说明有远大的志向,有在外建功立业的进取心。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白话】九二,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可以徒步涉过大河急流;礼贤下士,对远方的贤德之人也不遗弃;不结成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在也。
【白话】《象辞》说:“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说明自己光明正大,道德高尚。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悔恤其孚,于食有福。
【白话】九三,没有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白话】《象辞》说:“没有只出去而不回来的”,叶落归根,人回故乡,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往往互相转化,表明此时正在天地交合的边沿,处于变化之中。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白话】六四,像飞鸟连翩下降,虚怀若谷,这样与邻居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讲求信用。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说说“泰然”泰然,泰的样子。
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
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
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
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
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
《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
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
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
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
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
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
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
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道见于有,始于无。
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
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
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
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
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为了解题,描述“泰”的状况,我设计了个横幅并请彭程万老先生用手书的金文展现出来。
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小往大来,厚积薄发。
第十一、十二卦:泰卦、否卦展开全文11、泰卦第十一坤上乾下和谐社会泰卦的卦形是坤上乾下,坤为阴,乾为阳,阴柔处于阳刚之上,阳刚上升,阴柔下沉,上升下沉,阴阳交汇,通透顺畅;或:坤在天,乾在地,天地相交,阴柔者向内、向下,阳刚者向外、向上,上下贯通,阴阳平衡,协调和谐,十分顺畅,故而安泰。
泰:安泰,康泰,通达,平衡和谐,富裕祥和。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意思为:拔起茅草,根系相连,是因为同类汇聚相互牵动。
往前进发,可获吉祥。
茅:茅草。
茹:草根。
汇:聚集。
解析为:第一爻,阳爻阳位,位于全卦最下方,虽弱小但却持正,是阳刚开始出现,三阳爻比肩,且与“六四”阴阳相应,故有“征吉”之象;上为坤卦三阴爻,下为乾卦三阳爻,故有“拔茅茹”以及“以其汇”之象。
寓意为:阴阳平衡,大地和谐,草木繁茂的同泰景象。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
意思为:有包容一切的胸怀,涉越大河的气概,广纳四海的贤者,不结党营私,这一切都是得益于中正及光明正大的原则。
包荒:包容一切。
冯河:(读píng),渡河。
遐遗:遐,远;遗,遗漏、遗忘。
解析为:此为第二爻,阳爻阴位,位于下卦中央,外刚内柔,故有“包容”之象;与“六五”阴阳相应,故有不曾遗忘的“不遐遗”之象;与上下两阳爻比肩相向,且居中位,故有“得尚于中”之象;因为是乾卦,乾为天,故有“光明正大”之象。
寓意为: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具有中正和光明正大的品质,真诚的搞好团结,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平衡和谐。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意思为:没有平原就没有山坡,没有去就没有返,坚守纯正、自然就不会有灾难。
不要怀疑别人的诚信,只要你讲究诚信,生活便会幸福。
陂:(pō)山坡,斜坡。
孚:(fu)诚信。
解析为:此为第三爻,阳爻阳位,位于下卦最上方,是阳刚极盛之位,故有“警示、告诫”之象。
寓意为:不要怀疑别人的诚信,只要自己做好了,坚守诚信,就能得到幸福。
诚信是平衡和谐之本。
第十一卦泰卦《泰卦》此卦坤上乾下,天地二氣互相交合,萬物順暢通達,故名為泰。
內陽外陰、內健外順,內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六五為主爻。
泰:小往大來,吉,亨。
【譯】《泰卦》象徵通達:付出很少,收穫很大,吉祥,亨通。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譯】初九,有陽剛之德,能與二陽相連俱進,猶拔起茅草,它們的根都相連在一起,物以類聚,所以往前行進是吉祥的。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譯】九二,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應六五,有包容的寬廣胸懷,果斷剛決,可以徒步涉過大河急流;禮賢下士,對遠方的賢德之人也不遺棄;不結黨營私,光明正大,道德高尚,行事合乎中道。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悔恤其孚,於食有福。
【譯】九三,將過中而否將來,在天地交合變化之際,有平地就有陡坡的,有出去就有回來的,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堅貞安固正道就沒有災禍,不要憂慮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祿是很有福分的。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譯】六四,四已過中,三陰飛翔而下,像飛鳥連翩下降,不用富厚之力就類聚其群,不待戒令而其類就信從,小人合交害正道,君子所當戒。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譯】六五,以陰居尊,為泰之主,柔終虛己,下應九二,如商代帝王乙嫁出自己的女兒,因此得到了福分,是十分吉祥的事。
上六,“城複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譯】上六,泰極而否,城土塌復於護城壕溝裏;這時不可進行戰爭,自邑傳來混亂的告示命令,然時勢至此,雖堅貞安固正道,但為時已晚,亦不免於羞吝。
﹝綜解﹞泰卦坤往居外,乾來居內,陰為小陽為大,有小往大來之象,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亨也;蓋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陽本在上之物,自外而內故曰「來」;往者去,而來者當時用事,故為吉亨;泰以中為善,二為輔泰之臣,五為保泰之君,皆得吉占;初為君子進用之始,四則過中欲否之時矣;三為消長之會,猶可有為;上則極盛而衰,不免於咎矣;泰否之機歸宿於君子小人之消長,過中而否之几伏矣;甚矣!致泰之難,保泰之不易。
《易经》中为什么天在下地在上被称为“泰”,普遍认为的天在上地在下却为“否”卦?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泰卦,坤上乾下,地上天下。
大地是重的、纯阴的;天是轻的、纯阳的。
地在上,天在下,地重就会下沉,天轻就会上升,形成天地相对运动、阴阳相互交合的态势。
阴阳交则生命现,天地合则万物生,故称为“泰”。
“泰”就是祥和、美好、平安、康泰之意。
所以《易经·泰卦·象传》说:“天地交,泰”,就是说,泰卦的形象就是天地相交。
否卦则正好相反,乾上坤下,天上地下。
天轻要上浮,天在上则已经上升到极致;地重会下沉,地在下则已经下沉到极致。
这时天地彻底分开,不再有相互运动。
阴阳不交,天地不合,生命停止,万物消亡,故称为“否”。
“否”就是闭塞、阻隔不通、变坏灭绝之意。
所以《易经·否卦·象传》说:“天地不交,否”,就是说,否卦的形象就是天地不再相交。
泰卦是古人最大的生殖崇拜。
原始社会的人寿命短暂,存活率低,所以延续种群成为最重要的事,而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生,现在叫提高生殖率。
因此那个时代把生殖看得极其重要、极其伟大、极其神圣,所以形成生殖崇拜。
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原始社会的生殖女神塑像是大腹便便的怀孕女人,脸模糊不清,但是硕大的肚子和女性生殖器官非常清晰,这就是生殖崇拜的鲜明证据。
后来人们把很多生殖能力很强、产卵很多的动物也拿来崇拜,比如鱼、蛙、蟾蜍,然后再发展到崇拜月亮,因为满天星星就好像月亮产的卵,而月亮圆缺就像是月亮怀孕然后生产,再怀孕再生产,每月一次,“生育能力”非常强。
同时月亮的圆缺变化和女性月经周期也有关系,于是月亮也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到后来还把月亮和蟾蜍放在一起崇拜,把月亮称为蟾宫。
再之后,生殖崇拜就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天地交合化生万物,阴阳交合化育生命,于是天地交合成为最大的生殖崇拜,泰卦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谷神(空旷广博的道)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易经》中的简单哲学思想——以《泰》和《否》两卦为例《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内容和性质具有很大的区别。
《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主要有卦名、卦辞、爻辞组成,主要反映奴隶社会生活的筮占记事。
而《易传》主要是作者借助《易经》发挥儒家的伦理思想,是易理的延伸拓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虽然《易经》是一部占筮书,并不是说《易经》没有哲学思想。
笔者认为,在《易经》中有八个卦存在朴素的辩证思想,它们是《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屯》与《蹇》,在这些卦中哲学思想或有或无,或隐或显。
本文在借鉴李镜池先生的思想的同时,笔者运用归纳法对《泰》和《否》中具有相同思想的爻辞进行系统总结(对《易传》不做论述),最终证明了《易经》中确实存在简单的哲学思想,如论述不当,以求教于方家。
一、《泰》蕴含的哲学思想《泰》卦辞:“泰。
小往大来。
吉亨。
”卦辞主要阐明泰的内涵,小利转化大利,失小而得大,是吉祥亨通的。
初九爻和六五爻则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了泰的内涵。
初九爻:“拔茅茹,以其汇。
征,亨。
”通过描写一个有经验,有辨别能力的人,能够按照茅茹的类形进行分辨,一拔则得。
所谓有经验,有分类知识就是泰的表现,同时引申出了打仗出征也是吉利的。
而六五爻:“帝乙归妹,以祉。
元吉。
”此爻以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说明殷周以和平的外交方式争取两国安宁祥泰。
九四爻和上六爻通过描写西周时期战争情景来说明“泰中有否”的思想。
六四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这里主要描述在战争中,一个部落由于巧言善辩,不警戒,最终被敌人入侵,和邻族一起被俘虏。
通过这次突发战争被敌人俘虏的事件来阐发“泰中有否”的哲学思想。
而上六爻:“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
贞吝。
”则描述军队攻破城墙,因为占得不吉之兆,从邑里传来命令,停止进攻。
在西周时期,周人逢战必占,按照占卜之象,或进或退,这里命令停止前进和占得不吉之兆同样说明了“泰中有否”的哲学思想。
丕极泰否的意思
摘要:
一、丕极泰否的来源
二、丕极泰否的含义
三、丕极泰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丕极泰否带给我们的启示
正文:
丕极泰否这一词汇源于《易经》,它是《易经》中的一个卦象。
丕极泰否卦象由两个卦相组合而成,分别是“丕卦”和“泰卦”。
丕卦象征事物发展至极,泰卦则代表顺利、平安。
因此,丕极泰否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极致时,会由顺利转为困难,平安转为危险。
在实际生活中,丕极泰否的原理被广泛应用。
比如在商界,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机遇,通过努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当企业发展至一定程度,达到事业的巅峰时,往往容易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市场环境、竞争态势等因素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重新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这时候,丕极泰否的原理就发挥了警示作用,提醒企业家要有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个人生活中,丕极泰否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当我们取得一定成就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再努力。
然而,正是这种心态容易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失去优势,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顺利的时候保持谦虚、谨慎,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总之,丕极泰否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充满变数,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看到潜在的危险,做好应对策略。
试谈《易经》泰否卦————————————————————————————————作者:————————————————————————————————日期:说说“泰然”泰然,泰的样子。
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
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
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
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
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
《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
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
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
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
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
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
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
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道见于有,始于无。
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
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
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
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
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为了解题,描述“泰”的状况,我设计了个横幅并请彭程万老先生用手书的金文展现出来。
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小往大来,厚积薄发。
有人问我“为什么天在地之下反而是泰,以常识来说、天是在地之上的哦?”我答“这正是《易》之奥妙!”朋友,读《易》要有广阔的襟怀,还须明白《易经》是一本活的书,学《易》用《易》亦当是活的,如跑马射箭,“中的”却是在运动中完成。
话又说回来,为何天会在地之下?此中有两重意义。
首先天与地并不存在什么对立统一关系,而是天包涵地,地只是天中的一分子。
二是以地观天,天动地亦动,日中而昃,日薄西山;天黑、最安静的时侯,地的另一头又已天亮。
天地的情势是会变的,否极泰来,泰尽亦会否至。
《易经》的泰卦,天在地之下,清气上升;地在天之上,浊气下坠。
两者感应交合,故曰天地一体。
阴阳合德:其德指“道”的作用显现,所谓“冲气以为和”。
小往大来:此话出自泰卦的卦辞,话中的含义——地对于天来讲是小,天对于地来讲是大。
天的清气上升是往,地的浊气下坠是来;天地一往一来,是阴阳的动变。
厚积薄发:地属阴,地在天面前是被动的,只能努力积存天的阳气,补充好自身的体能,然后慢慢的,轻微的散发。
以上说的只是对泰卦卦象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如果能透切了解其象中之数,数中之理,不但对养生有好处,而且让自己妥当地做人做事都会有帮助。
我们不妨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说“路通财通”,这并非平白无故的。
历史到了这关口,自然发展的需要,《易经》的泰卦就出现了。
泰,上坤下乾;坤的外形四通八达,但内里是乾,有无穷的能量支持。
势成这样,绝非人的意志!朋友,“泰”的样子见在适当的时机,这时机的来临不会是一下了的。
大地(坤)阴极而生变,阳气始聚,一阳生而为“复”;阳气渐升,二阳起而见“临”;继续向上,才是“三阳开泰”。
“泰”之后就是“壮”,“壮”看似是好事,但“物壮则老”,“壮”是衰败的开始。
“壮”再上前便为“夬”,“夬”是缺,断裂的意思,朝着“否”的方向。
…………………泰卦的状况确是比较好,不但阴阳和合,相互感应,而且时间空间都恰到好处,阴爻阳爻不是得位就是得中。
因而我们向往“国泰民安”是正道,愿意“持盈保泰”也合理,能够“处之泰然”更没有问题。
但怎样向“泰”保“泰”处“泰”呢?这不妨参考古人总结的经验。
比如圣人管理国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不乱来,不乱说,顺自然之势。
泰卦的乾象亦君,坤象亦民;君之精气朝民,民心向君,是谓泰然。
《尚书》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身为国家领导人,放下自己,联系民众,不凌驾民众之上,才会国泰民安。
我们普通人又怎样才可以近泰得泰?接物之道,坤象小人,乾象君子。
所谓“外小人内君子”或“先小人后君子”。
小人计较利害得失,出来做事又怎能不计较利害得失呢?但内里、后着,应是君子、有股正气。
养生方面,强阳必先养阴。
要使白天龙精虎猛,晚上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
身体上凉下热,头脑冷静,脚板暖热亦在泰之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一动,气运全身。
我们中国人很多都晓得保养双脚,习惯睡前用热水泡脚,现在还有沐足的行业。
睡的方位也讲究,一般来说比较适宜头向北脚朝南。
因为南方主火,热;北方主水,凉。
这虽非绝对,却也不无道理。
健身方面,跑步无须展现竞技的状态……慢跑、脚根着地,扯动周身神经,热气上传,头脑不存意识,收住欲望,湿气自然被运化。
其它的运动也一样,外方内圆,切实做好该做的动作,不用想什么,自然上下交感,气息流通。
再深层次就是致虚守静的气功,这里不作细说。
泰的状况,都在安稳通畅的意义里;泰中的细节,有渐行渐进的过程。
泰的环境下,参照《周易·泰卦》的爻辞,看我们能领悟到些什么?“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到泰境,首爻阳居阳位又有外卦的六四呼应,故言“拔”(阳向上)。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拔茅草如果茎根连片起,此际进取会有好处。
这是比喻的说法,意指逢时而作,有利无害。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继续前行,但阳立阴位。
“包荒”:包,包容;荒,亦灾亦垢。
“用冯河”:徒步过河。
泰之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此刻正是百废俱兴,要有山藏海纳的情怀。
“不遐遗”,外不忘远方的亲友(六四);“朋亡”,内不结党营私;“得尚于中行”,以中正之道行事。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接连三阳,刚之又刚。
路不平,处处有起伏;在艰难的历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便没有危险。
无须疑虑,解决到食饭问题就自然有福报。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阳转阴,升转降,即由进取转向保守。
虽不真的很富有,但知足常乐。
这样,周围的人不但不提防你,还会信任你。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周易》的卦辞、爻辞俱周人笔记,这里“帝乙归妹”说到周朝祖先曾娶商王妹妹的故事。
从爻象看,阴居尊位向下,而得在臣位向上的九二的接应。
这种做法是福而且大吉大利!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原本是普通老百姓(小人),却幸运地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应该回归淡静,向下寻求有力的支持。
惟其如此才事顺心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合。
贞吝。
”至阴而损,城墙倒塌在洼沟,不要张扬动用军队。
阴爻处阴位,又有下卦的九三配合,城邑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修好。
不过事至此,局面已不安稳。
朋友,还在泰卦,到了上六已有乱象,小心!不要以为泰是永远的。
《易经》的卦是动态的,我们人的命运也非固定,一念之差,不得了……居于泰,不能念念在泰;以为安安乐乐,可以大享其福,其实这已向着否的方向运行!从自身修养的角度说,老子早就提醒过我们“去甚、去奢、去泰”,极端、奢望、安逸的心态都要不得。
否极泰来上文探讨过“泰”,这里接着谈“否”。
人人都会说“否极泰来”,有谁知“泰”常在“否”之前?不少人的事业到了顶峰、光芒万丈时候却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跌落深渊……乐极生悲啊,“极”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泰”是第十一卦,“否”是第十二卦。
可以说“泰”到“否”眨眼之间,“否”到“泰”有个漫长的过程。
因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传统的家教训有云:“学坏一朝易,学好半生难!”我们的文化惯将“泰”喻作好的情景,“否”喻作坏的状况。
“否”,怎样的坏?此中有诸多形容词,如:糟糕,郁闷、晦气,湿滞,文塞,行不通等等。
要了解“否”,还是先察看《易》里否卦的象为妥。
天地否否卦上乾下坤,刚好与泰卦反过来。
若以固定的眼光看现象,天在地之上、地在天之下再也合理不过。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宇宙万物的动变消长又怎会局限在人的一定视线呢?白天会转向黑夜,少为人子,及壮亦为人父。
不识动变之理,只相信眼见为实,喜欢以主观心意判定事物;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如此姿态,是谓文塞,文塞亦为“否”之态势!否卦的象,老阳盖着老阴。
看卦由下而上,下卦“坤”中虚内直,却被上卦“乾”的三个阳爻挡塞住出路。
行不通,人情绪化的东西便被牵引,于是有郁闷,晦气,湿滞,糟糕,没有一口好吃等等反应。
《周易》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违背实际需要的象;“否之匪人”,违背人性的意思(匪=非)。
君子的原意指管理国家或协助管理国家的人;当时的君子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低层的民众。
“不利君子贞”:“否”的环境下,君子按原先的那一套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因为“否”的特点是“大往小来”。
否卦天在上还向上升是谓“大往”,地在下仍然下坠阴湿之气是谓“小来”。
两者背道而驰,没有交感,人不通情,物不通气。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恶劣的环境,君子要识得收心养性,不贪求利禄功名才避开灾祸。
《易》讲意象,取象在预测的应用中很有弹性。
《周易》是周朝用的《易》,我们参照《周易》来学《易》,应该明白卦辞、爻辞所说的君子小人只是代表两种倾向。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识字有文化、有话语权、而且可以讨论问题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因此我们现代人解读《易经》不要钻牛角尖,也无须情感用事。
卦是物形势成的符号,要察看卦中的变数,当以平静的心态并联系实际来推演……否卦的形势阳散阴聚,是乱的象。
从社会角度而言,乱世之时,小人得志!六七十年代我们中国大陆有过一场“文化大革命”,对此,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下级批斗上级,儿子检举老子,为了路线问题、夫妻反目……粗通文字的到大学当校长,有领导才能或专业知识的被下放劳动。
这种时候,就算你是君子又能怎样?形势比人强呀!一意图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的,最后也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相反,不跟着闹事,被骂作落后份子的,在沉静中休养生息。
机会一来,就从容地展现出他们的精气神。
否卦给我们的启示,天下乱,自己不可跟着乱;火热的环境、火热的气候,自己更要收敛积德做好手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