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无锡寄畅园的特色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3.48 MB
- 文档页数:29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课题名称浅谈寄畅园造园艺术摘要寄畅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范本。
本文主要从寄畅园的历史和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探究寄畅园空间布局的艺术特征,着力分析寄畅园的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底蕴相结合的人文景象,这对我国现今园林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寄畅园;造园法则目录1 概况 3 2借景艺术 3 3叠山艺术 3 4理水艺术 3 5建筑艺术 4 6植物造景艺术 4 7 小结 4 参考文献 4 谢辞 51 概况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
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2]。
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2 借景艺术借,是借景,是景物之间相互资借关系处理,以丰富园景,增加园趣,扩大景观效果[3]。
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面积1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4]。
寄畅园各位游客: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寄畅园。
寄畅园是锡惠公园的园中园,位于锡山和惠山之间。
第一代的主人秦金,号凤山,因园子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取名“凤谷行窝”。
第三代园主秦耀因蒙受不白之冤,被革职回乡,于是他寄抑郁之情于山水间,并用了8年时间对园子进行改造,并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的诗句,将祖辈的“凤谷行窝”改名寄畅园,一直沿用至今。
寄畅园属于江南园林,但与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相比,寄畅园总体给人一种“山林野趣、苍凉寥阔、古朴清旷”的风格,属山麓别墅园林。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约1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风光揽入园中,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所以,康熙,乾隆两帝对寄畅园十分垂青,多次到寄畅园游览,乾隆更在颐和园仿建此园,就是今天的谐趣园。
寄畅园不仅体现了无锡园林的精髓,而且代表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线路:凤谷行窝──秉礼堂──含贞斋──八音涧──嘉树堂──七星桥──知鱼槛──郁盘──先月榭──锦汇漪──卧云堂──美人石──邻梵阁──凤谷行窝。
各位游客朋友,寄畅园的概况就介绍到这里,今天的游览线路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从我们所在的凤谷行窝开始,经过秉礼堂,含贞斋我们来到的是九狮台,然后走过八音溅,经过鹤步滩,横跨“锦汇漪”的“七星桥”,就看见著名的知鱼监了,经过郁盘亭、美人石,最后到达邻梵阁,回到凤谷行窝。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著名的“知鱼槛”了,园林中建筑的名字常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知鱼槛”名字正源于《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和惠子之间关于“鱼之乐”的对话,请抬头看这块匾额: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园林史课程论文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因借自然叠山理水花水配罝建筑布局正文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
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
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
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寄畅园区位图寄畅同平面图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和特点无锡寄畅园是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化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寄畅园注重以自然为基础的景观塑造。
园内山水环绕,水面辽阔,山势峻峭。
园内的山石、湖泊、小桥、流水等元素都是依照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布置,力求还原大自然的美景。
园内的山石取材广泛,有奇峰异石、古树名木等,使整个园区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其次,寄畅园注重以意境为核心的景观设计。
园内的建筑、假山、花草树木等都是根据传统文化和意境进行设计和布置的。
园内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也是根据传统的意境进行塑造,有的象征着山水世界,有的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仙境。
花草树木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力求营造出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
再次,寄畅园注重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打造。
园内有许多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融入其中,如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
在园内漫步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使寄畅园更具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
最后,寄畅园注重以人文为主题的景观呈现。
园内有许多与人相关的景观和活动,如游船、垂钓、草坪休闲等。
这些景观和活动不仅给游客提供了观赏和娱乐的机会,也使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特点鲜明。
它以自然为基础,以意境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人文为主题,打造了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园林景区。
这里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历史的底蕴,无论是游客还是艺术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感动。
无锡寄畅园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园之典不禁令人称叹寄畅园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然而,“南国探幽地,唯余寄畅园。
”这座近500年历史的山麓别墅园林,不仅造园艺术高超,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更是闲暇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寄畅园的天井里有两块刻石,分别是康熙、乾隆在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时题写的“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
乾隆甚至以寄畅园为蓝本,在颐和园中建造了“谐趣园”,可见喜爱的程度。
大厅为“凤谷行窝”。
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本地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的翁同龢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秉礼堂”是秦氏家族执掌礼仪的场所,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
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甘糜二位嫂嫂,自己则左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手持《春秋》,读书到天明。
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含贞斋”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之所,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故取名“含贞斋”。
斋内有联曰“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
”九狮台是座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突兀峻峭。
堆叠的若干湖石有如若干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而整座假山看上去又像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绿树丛中。
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
登上狮首,是全园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
可惜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上世纪80年代依照《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横匾为尉天池所书。
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卧云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明万历年间,秦耀始建之时,有诗记道: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
作为别墅园林,寄畅园自然具有起居的功能。
卧云堂“前后层轩,可客十席。
”可见是园主会客宴宾之所。
修复此堂时,对明代的地坪作了“露明”,以见其古老历史。
无锡寄畅园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无锡寄畅园陈友冰第二编中国十大名园7、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属于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
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该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寄畅园历史沿革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
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
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
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凤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
“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
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
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字舜峰)。
万历十九年(1591),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江南名园--寄畅园!
寄畅园位于惠⼭寺北侧,惠⼭东麓。
明正德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秦⾦以惠⼭寺僧舍改作的别墅,名“风⾕⾏窝”,⼜名秦园,后改为寄畅园。
清初,秦⽒后裔秦德藻,请著名造园家张连之侄张铖重⾏布局,引泉益胜。
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明代⼭麓别墅园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
它既具有江南园林曲屈宛转、妙造⾃然的特⾊,⼜因巧于借⼭建园,融和⾃然,因⽽具有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乾隆六次南巡,次次都到寄畅园,曾于此作诗20⾸,并在北京颐和园中仿建成“谐趣园”。
园中有⼋⾳涧、七星桥、知鱼槛、郁盘廊、嘉树堂、涵虚亭等建筑,与假⼭相映成趣。
另有含贞斋、九狮台、美⼈⽯等景点,是国家级⽂物保护单位。
所以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带我的⽼⼤、陶陶、帆帆以及所有我的外地好朋友去好好的游玩⼀番,等你们的到来!当然如果是我的苗苗和⼩璇⼦来那就最好不过了!嘻嘻!。
文人园林“寄畅园”寄畅园是位于无锡的一座明代古园,面积约1公顷,经五百年兴衰变迁,兹园面貌未变,总体完好。
1988年被列为无锡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从凤谷行窝到寄畅园寄畅园的前身名“凤谷行窝”,是由北宋秦观十七世孙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创建的。
园在无锡旧城西郊惠山头茅峰下。
它西枕惠山,南邻惠山寺的中轴甬道,东连惠山古镇。
京杭大运河由市区向西经宝善桥、惠山浜至龙头下,上岸前行几步即至寄畅园。
东南角有孤峰突起的锡山,其山巅的龙光寺和七级浮屠是无锡城的标志,北面原是田野村舍。
秦金于明正德嘉靖年间(1510~1527年)购得惠山寺沤寓房僧舍旧址及屋后案墩、空地,并而为园,拟做晚年养老居所。
案墩是巡抚周忱于正统十年(1445年)视察惠山寺时(寺遭火灾)以为寺左缺青龙,不利风水,因命用毁殿瓦石聚土补之。
火烧后的寺庙废墟,疏松而有肥力,有利于植被的天然更新(借动物间接传播种子或风力吹送种子发育成林),时隔六十多年,幼苗已茁壮成长,蔚然成林,为造园难得的有利条件。
文人秦金看中了这些长得不错的松、柏、榉、朴、枫、杨、柳、槭之类,将是造园可用之材,并利用山麓四周的地形、环境挖池疏溪,引泉入园,筑台建亭,架桥开路,一年光景该园就粗粗建成了,名曰“凤谷行窝”。
“行窝”是指随意简朴的居所,秦金学宋代邵雍名其居所为“安乐窝”,是当时流行的称谓。
“凤”指学者的“儒宫”,“凤谷”是秦金对先祖的敬孝之心,因几代先祖都设馆授徒,教子学业,其父秦霖在胡埭家乡筑有凤山书屋,秦金就读过,即是从这里培育的雏凤。
先祖秦观的墓在龙山(惠山),龙凤呈祥,都是对应的祥灵,龙山凤谷,龙凤相依,龙潜凤飞,胡埭归山又名凤凰山,秦金又号凤山,涵义数层。
园成后作诗《筑凤谷行窝成》:“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罥碧萝。
峰高看鸟度,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秦金一生忠君爱民,廉洁奉公,敬祖孝亲,简朴自律,虽官至一品,六十华诞时,亦不事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