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脂肪瘤
- 格式:docx
- 大小:220.32 KB
- 文档页数:3
3.0T磁共振诊断优势:腹部篇3.0T磁共振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信噪比,多种成像方法(T1、T2、脂肪抑制、弥散、动态增强)相互补充,可以综合判断病灶内的成份和血液供应状态,从而判别病灶的良恶性,可以较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反映更多的信息。
腹部是实质脏器与空腔脏器相互交叉最集中的部位,也是影像学检查中最易受到伪影干扰、检查技术最复杂的部位,其中呼吸运动、胃肠蠕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一些图例具体展示一下3.0T磁共振在腹部检查中的应用。
一、腹部常用序列:1、呼吸触发脂肪抑制T2序列:优点:发现病灶较为敏感;缺点:容易受呼吸运动及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图像质量较差。
可以用屏气快速FSE序列来弥补,但图像信噪比较差。
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序列:腹壁2、同相位反相位T1加权序列:依据TE回波时间的不同,水及脂肪信号相加即为同相位,水和脂肪信号分离即为反相位,用于评价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对评价脂肪肝、肾上腺腺瘤、髓样脂肪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3、冠状位快速T2加权序列:主要用于观察肝门部结果,对评价胆总管结石及占位、门静脉血栓、肝门部淋巴结肿大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4、弥散加权(DWI0序列:弥散成像使用了强大的扩散敏感新梯度场,使水分子布朗运动所引起的相位偏移得到累加,从而引起信号强度的下降,实际上是反映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的成像,在肿瘤组织中,水分子运动受限,从而表现为信号增高,是发现肿瘤性病变最为敏感的序列。
5、LAVA 动态增强扫描:需注射磁共振造影剂,3D 容积内插超快速扰相GRE 序列,无间隔容积扫描,分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三个时相。
动态增同相位图像:TE 2.5 反相位图像:TE 5.8 冠状位T2序列弥散成像强扫描不但可以增加病变的检出率,对于肝脏及腹部病灶的定性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6、胰胆管成像(MRCP):主要分为两种方法:3D容积采集:获得多层连续的薄层图像,利用MIP进行重建,需要呼吸触发,如果患者呼吸运动不均匀,图像质量差。
第23卷 第4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3, No.4 2014年7月(601-610)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uly, 2014李晓强, 靳二虎, 张斌斌, 等. 胰腺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 23(4): 601-610.Li XQ, Jin EH, Zhang BB, et al. Study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for the pancreatic lipomas[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4, 23(4): 601-610.胰腺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李晓强1,靳二虎1 ,张斌斌2,郑新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10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脂肪瘤患者的CT(n=7)和MRI(n=2)表现。
CT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多排CT机,MRI系统为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磁共振仪。
平扫CT及增强CT描述脂肪瘤的形态、密度和强化表现,平扫MRI不同脉冲序列及增强T1WI描述脂肪瘤的信号变化及强化表现,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本组病例胰腺脂肪瘤在轴面图像的大小从0.7cm×0.7cm到3.3cm×4.2cm不等,平均大小1.5cm×2.3cm,其中位于胰头5例,胰体3例,胰尾1例,病变形态呈圆形2例、卵圆形5例、不规则形2例。
7例胰腺脂肪瘤平扫CT均表现为胰腺实质内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肿块,CT值介于-74~-108Hu,平均-91Hu±3.01Hu,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时无明显强化改变,CT值介于-66~-98Hu,平均-87Hu±2.15Hu,平扫和增强CT上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张明贵;孔江明;夏秀梅;厉位明;李蔚君;胡斯礼【摘要】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或影像学结合临床诊断的7例患者8个骨内脂肪瘤病灶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透亮区,形态不规则,1个病灶内可见钙化,2个病灶显示骨间隔,6个病灶边缘硬化.CT表现为单一脂肪密度2个病灶,以脂肪为主混杂密度5个病灶,4个病灶有轻度膨胀感,4个病灶显示骨嵴或分隔,5个病灶内见钙化或骨化,6个病灶边缘有硬化.MRI表现出脂肪组织特征性的短T1长T2信号,同时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合并钙化、纤维化、黏液样变及坏死则信号混杂.均未见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均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病灶内钙化和病灶边缘硬化是其重要征象,X 线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依据含有特征性的脂肪成分,能正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17)00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脂肪瘤;骨髓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张明贵;孔江明;夏秀梅;厉位明;李蔚君;胡斯礼【作者单位】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金华市中医院影像科,浙江,金华,321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R816.8骨内脂肪瘤是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收集2005年1月~2012年6月经病理证实或影像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的7例骨内脂肪瘤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探讨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7例(8个病灶),男5例,女2例,年龄35~57岁。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我国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是指磁共振成像中,脂肪组织与总体组织之间的比例。
通过对这一比例的测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脂肪分布的情况,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肥胖症、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在肿瘤诊断中,可以区分脂肪肿瘤与其他类型肿瘤,提高诊断准确性;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可以评估心肌脂肪浸润程度,为心脏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在获取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图像后,医生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般来说,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越高,代表体内脂肪含量越多。
通过对不同部位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患者的脂肪分布特点,从而为个性化减肥和健身方案提供指导。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成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其次,分辨率高,可以清晰地显示体内脂肪分布情况。
然而,磁共振成像设备成本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的普及。
在未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成像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例如,通过优化成像序列和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开发更加便捷、快速的检查方法,缩短检查时间;将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应用于更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总之,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参数,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与适应症绝对禁忌症1、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者、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等的患者;2、带有动脉瘤夹者(非顺磁性如钛合金除外);3、有眼内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体内铁磁性异物者;4、妊娠三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5、重度高热患者。
相对禁忌症1、体内有金属异物(金属植入物、假牙、避孕环)、胰岛素泵等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慎重或取出后行检查。
2、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3、癫痫患者(应在充分控制症状的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4、幽闭恐怖症患者,如必须进行MF检查,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5、不合作患者,如:小儿,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6、孕妇和婴儿应征得医生、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再行检查。
适应症颅脑MRI检查1、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
2、脑积水。
3、脑萎缩。
4、脑卒中及脑缺氧:脑梗塞和脑出血等。
5、脑血管疾病。
6、颅内肿瘤和囊肿。
7、颅脑外伤。
8、颅内感染和其他炎性病变。
9、脑白质病。
眼及眶区MRI检查1、眼眶前病变。
2、肌圆锥外病变。
3、肌圆锥内病变。
4、眼外肌病变。
5、视神经及其鞘病变。
6、眼球病变。
鼻咽部MRI检查1、鼻咽部恶性病变。
2、鼻咽部良性病变。
3、喉部良、恶性肿瘤。
垂体薄层MRI检查1、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明显增加。
2、垂体腺瘤肝脏、胆系、胰腺、脾脏MRI检查1、肝脏、胆系、胰腺、脾脏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以及肝海绵状血管瘤。
2、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3、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变、脂肪肝、色素;冗着症。
4、肝、胆、胰、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5 、胆道梗阻:明确梗阻的部位与性质。
6、肝脓肿。
7、肝局限性结节增生和肝炎性假瘤。
8、手术、放疗、化疗及其它治疗效果的随访和观察。
9、胰腺炎及其并发症。
胃肠道MRI检查1、食管病变。
2、胃病变。
3、小肠病变。
4、结肠病变。
盆腔MRI检查1、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精囊腺、子宫、卵巢及其附件的病变。
2、骨盆及盆腔脏器损伤。
MRI脂肪抑制技术意义:(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判断是否含脂,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方法(一)频率选择饱和法:最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由于化学位移,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存在差别,在成像序列的RF施加前,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如果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
这时再施加RF,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因而不产生信号,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特点:(1)高选择性。
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对其他组织的信号影响较小。
(2)可用于多种序列。
(3)场强依赖性较大,在中高场强下使用可取得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4)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
(5)进行大FOV扫描时,因梯度场存在,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
(6)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
(7)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因此会延长扫描时间,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
(8)运动区域脂肪抑制效果差。
(二)STIR技术: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MR仪,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00~250ms,则TI=140~175ms时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
在1.0T仪上TI应为125~140ms;在0.5T仪上TI应为85~120ms,在0.35T仪上TI应为75~100ms。
特点:(1)场强依赖性低。
低场MRI仪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2)与频率选择饱和法相比,磁场的均匀度要求较低。
(3)大FOV扫描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4)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
如果某种组织的T1值接近于脂肪,其信号将被抑制,故一般不能应用增强扫描。
(5)由于TR延长,扫描时间较长。
(三)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一种新的脂肪抑制技术。
MRI、CT和病理检查对肢体脂肪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朱刚;孙海斌;汪浒;徐刚【摘要】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histopathology and MRI, CT of liposarcoma of extremities,and to provide guide for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Methods:The data of 43 cases of liposarcoma of the extremities were collected.MRI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CT were used in 18 patients before operation.Sixteen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CT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scan before operation.Nin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MRI and CT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scan before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he operation. The intra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lesion tissue.The diagnosed results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high 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mucoid liposarcoma, toliposarcoma and mixed liposarcoma).Results:In all the 43 cases,the upper limb lesion was found in 13 patients and the lower limb lesion was found in 30 patients.The average maximal diameter of the lesions was (14.6±6.1)cm.The fat cells w ere found in all the patients,with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ipocyt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mixture exists, and accompanied by deep-stained pleomorphic cells;the CT examin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w density shadow with clear boundary and linear separated shadow after CT enhanced;the MRI image showed short signal intensity on T1 weighted imaging and long signal intensity on T2 long signal and short time reversal recovery sequence imaging and other signals;the mass existed the cord-like,linear shadow;the lesion surrounding nerve and blood vessels were squeezed,but the bone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complete.The CT and MRI results of well-differentiated lipsarcome showed the fat signal,and the enhanced results showed the mild strengthening.The CT and MRI results of mucinous liposarcoma showed the cystic density and signal, and the enhanced results showed the clound-like orlatticed mild and moderate strengthening;the CT and MRI results of mixed liposarcoma showed the mixed imaging findings of above two types.Conclusion: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an provide the exact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type of liposarcoma;CT and MRI imagings can provide basis for j udging the size of the tumor;MRI enhanced sca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ging tumor bination of three kinds of detection method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目的:分析四肢肢体脂肪肉瘤的MRI和CT检测结果,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43例四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16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另外9例患者术前行MRI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将其按照分型方式(分别为高分化型脂肪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去分化型脂肪肉瘤及混合型脂肪肉瘤)评定其诊断结果.结果:43例患者中,发病部位在上肢者13例,在下肢者30例,病灶平均直径为(14.6±6.1)cm.所有患者病变组织均可见不同大小的脂肪细胞,病理学特征为脂肪细胞与脂母细胞混合存在,伴有可被深染的多形性细胞;CT检查,基本特征为病灶呈不规则低密度阴影但边界清晰,增强后显示病变部位分隔明显增强;MRI检查,基本特征为T1短信号、T2长信号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等信号,肿块内存在条索状和线状阴影,病变组织周围神经与血管呈被挤压样,但骨质结构相对完整.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CT和MRI以脂肪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黏液型脂肪肉瘤CT和MRI表现为囊性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可见云絮状、网格状轻中度强化;混合型脂肪肉瘤具有上述2种类型混合的影像学表现.结论:病理检查可为确诊脂肪肉瘤的类型提供确切依据,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为判断肿瘤大小提供依据,MRI造影增强后扫描对明确肿瘤边界有重要作用,3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为确诊该病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3)006【总页数】6页(P1215-1219,封2)【关键词】脂肪肉瘤;病理检查;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作者】朱刚;孙海斌;汪浒;徐刚【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外科,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病理科,河南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河南郑州45005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科,河北石家庄 05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在成人的软组织肉瘤中,脂肪肉瘤的发病率居第2位,占恶性软组织肿瘤的10%~35%[1],是原发性软组织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
胃癌的核磁共振诊断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而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胃癌核磁共振诊断的原理、应用及其优势。
1. 胃癌核磁共振诊断的原理在核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利用磁场、脉冲序列和接收信号等技术,对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断面成像。
对于胃癌的核磁共振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1 磁共振现象:人体内的原子核具有自旋,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这些原子核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现象,使其能够发出特定的信号。
1.2 T1和T2弛豫时间:原子核在共振后,会重新放射能量并回到平衡状态。
T1和T2弛豫时间是原子核回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T1和T2时间,可用于鉴别和定量分析。
1.3 脂肪抑制:脂肪信号会干扰胃部的影像展示,因此在胃癌核磁共振诊断中,一般会采用脂肪抑制技术,以去除干扰信号。
2. 胃癌核磁共振诊断的应用胃癌核磁共振诊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2.1 早期胃癌诊断:核磁共振对胃黏膜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可清晰显示黏膜的异常改变,如结节、隆起、溃疡等,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
2.2 分期和定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胃癌的病灶大小、深度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胃癌的分期和定位。
2.3 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核磁共振可对周围组织、脏器以及血管的关系进行评估,有助于术前规划和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2.4 随访和复发监测:核磁共振可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和复发监测,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指导进一步治疗。
3. 胃癌核磁共振诊断的优势胃癌核磁共振诊断相比其他成像技术具有以下优势:3.1 无辐射:与X射线等成像技术相比,核磁共振无辐射,对患者无损伤。
3.2 多参数评估:核磁共振可获得多种成像参数,如T1加权、T2加权以及弥散加权等,有助于全面评估胃癌的相关指标。
3.3 软组织对比度高:核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对比度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黏膜下层、浆膜和周围结构。
- 180 -*基金项目: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201809)①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00通信作者:连长红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进展*毛瑞昭① 刘盼① 谭胜① 连长红①【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可累及胃肠道任意部位,其临床表现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相对困难。
随着GIST 体积增大,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一方面,近年来消化内镜和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GIST 早期检出率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GIST 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正普遍应用于GIST 的临床治疗,与更智能、前沿的医疗器械一同推动着外科手术的改变和进步。
本文就GIST 的术前诊断及其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术前诊断 手术 靶向药物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MAO Ruizhao, LIU Pan, TAN Sheng, LIAN Chang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3): 180-184 [Abstrac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not obvious and specific, making early diagnosis relatively difficult. As GIST increases in size, preoperative relevant auxiliary examinations can help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On the one h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nd imaging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GIST at the early stag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as people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GIST,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 represented by Imatinib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GIST, together with more intelligent and cutting-edge medical instruments to promote the changes and progress of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IST. [Key words] C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reoperative diagnosis Surgery Targeted drugs First-author ’s address: Hep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3.04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及其周围肌间神经丛的蠕动起搏细胞,即Cajal 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肿瘤防治目录1.概述2.肿瘤临床表现与诊断3.肿瘤治疗4.癌症疼痛和姑息治疗5.肿瘤康复知识点一:概述一、肿瘤的定义与分类(一)肿瘤定义生物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众多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和营养不良、精神紧张等)和外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使细胞生长平衡失调,失去正常控制,从而具有过度增长的能力而形成肿瘤。
附表:肿瘤发展的几个阶段阶段特点癌前病变细胞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仍然不是癌,可以双向发展原位癌(一般称为0期)细胞刚刚发生恶变(如上皮层)浸润癌(一般用T代表)细胞已由发生的部位向深处(如黏膜下)浸润局部或区域性淋巴结转(一般用N代表)细胞由发生的组织沿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移远处播散(一般用M代表)肿瘤细胞随血液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肝、肺、骨和脑等(二)肿瘤分类(良性、恶性、交界性)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差,异型性大镜下无或少核分裂象多见核分裂象生长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有包膜,分界清楚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区分他们的关键是异型性的大小!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继发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转移不转移常转移复发切除后很少复发手术切除后较多复发影响较小较大1)恶性肿瘤分类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1.恶性淋巴瘤;2.精原细胞瘤;3.白血病;4.霍奇金病。
类别名称良性肿瘤….瘤(如脂肪瘤)恶性肿瘤源于上皮组织癌源于间叶组织肉瘤胚胎性肿瘤母细胞瘤2)命名命名依据举例根据其组织及器官来源部位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股骨肉瘤等根据不同细胞形态肺鳞状细胞癌与肺腺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与子宫颈腺角化癌,胃腺癌与胃类癌等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未)分化癌,如胃高分化腺癌、肺未分化癌等二、肿瘤病因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一)外在因素(二)内在因素总结如下表:①已确认为人类致癌物的化合物化合物诱发肿瘤部位化合物诱发肿瘤部位工业性接触石棉胸、腹膜α(或β)萘胺膀胱石棉加吸烟肺、胸、腹膜联苯胺(4,4-二氨基联苯)膀胱苯骨髓4-氨基-及4-硝基联苯膀胱芥子气呼吸系统双-(氯甲基)醚肺药物性接触双-(2-氯乙基)-硫化物呼吸道N,N双-(2氯乙基)-2萘胺膀胱氯乙烯肝间充质己烯雌酚阴道烟垢、沥青、油类皮肤、肺嗜好品铬化合物肺纸烟烟雾肺、泌尿道、胰腺镍化合物肺、鼻窦槟榔、嚼烟颊黏膜②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相关肿瘤X线防护不当皮肤癌、白血病吸入放射污染粉尘骨肉瘤、甲状腺肿瘤紫外线皮肤癌石棉纤维肺癌滑石粉胃癌烧伤深瘢痕的存在容易癌变③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相关肿瘤EBV 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单纯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宫颈癌C型RNA病毒白血病、霍奇金病乙肝病毒肝癌HP 胃癌日本血吸虫大肠癌华枝睾吸虫肝癌埃及血吸虫膀胱癌(二)内在因素因素举例内分泌失调性腺激素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结肠多发性息肉精神心理因素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促发肿瘤的因素之一三、肿瘤病理1.肿瘤分期分期特点pT原发肿瘤pTis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的癌pT0手术切除物的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肿瘤pT1pT2pT3pT4原发肿瘤逐级增大pT X手术及组织学检查皆不能确定肿瘤的浸润范围pN局部淋巴结pN0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pN1pN2pN3局部淋巴结转移逐级增加pN4邻近部位局部淋巴结转移pN x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能确定pM远处转移pM0 无远处转移证据pM1有远处转移pM x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2.肿瘤分类同前3.肿瘤分型如:食管癌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大肠腺瘤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等。
肌内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肌内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肌肉肿瘤,在人体的肌肉组织中形成一块脂肪组织。
临床上大多数肌内脂肪瘤病变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变为恶性肿瘤。
但是,肌内脂肪瘤位置深,大小不一,容易被误诊,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肌内脂肪瘤是非常重要的。
1. 诊断肌内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肿瘤有些相似,因此不能够单凭症状进行诊断。
目前,肌内脂肪瘤的确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1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肌内脂肪瘤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肌肉内的脂肪组织。
MRI检查发现肿瘤呈边缘清晰、矢状、冠状切面呈橢圆形等表现,结构均匀或呈斑点状或条带状低信号密度,边缘呈高信号,可帮助诊断肌内脂肪瘤及其性质。
1.2 细针穿刺活检对于深部肿物,MRI影像不够明确,无法判断其良恶性时,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
细针穿刺活检直接取得病变活检标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
肌内脂肪瘤的病理学表现为瘤体内有集聚的大量脂肪细胞、网状纤维及弥漫性线样胶原纤维增生。
肥大细胞数量较少或完全缺失,肿瘤细胞非常清晰。
此外,瘤内可有不规则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有硬化性脂肪瘤的表现,还可有恶性变性和异型增生等病理学改变。
2. 治疗目前,治疗肌内脂肪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
2.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肌内脂肪瘤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将肿块彻底切除。
手术的难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可以通过腔镜手术切除;对于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需要开放手术切除,进行完整的囊性良性脂肪瘤切除术。
术后,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和等方面康复治疗,尽快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
肌内脂肪瘤化学治疗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多西他赛和伊立替康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调控,破坏肿瘤细胞。
化学治疗主要用于恶性肌内脂肪瘤的治疗,但是由于药物在肌肉内的渗透性差,使得其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①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通信作者:周琦芳儿童终丝脂肪瘤的MRI特征及TCS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陈萌萌① 盛茂① 郭万亮① 周琦芳①【摘要】 目的:观察儿童终丝脂肪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终丝脂肪瘤型TCS 患儿79例,均行MRI 检查,统计临床特征,并给予手术治疗,评估手术疗效。
分析终丝脂肪瘤MRI 特征及TCS 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经MRI 检查,T 1横断面可见到终丝脂肪瘤信号,硬膜囊内偏后方出现条状异常信号影,在矢状位T 1WI、T 2WI 上呈现高信号,脂肪饱和(FS)序列呈低信号。
79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有效53例,无效26例,手术有效率为67.09%。
不同疗效患儿性别、术前症状、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效患儿年龄≤2岁、病程≤1年、手术方式为完全松解的占比均高于无效患儿(P <0.05)。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程、手术方式为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终丝脂肪瘤具有典型MRI 特征,病程、手术方式是影响TCS 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终丝脂肪瘤 磁共振成像 影响因素 MRI Features of Filum Terminale Lipoma in Childre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urative Effect of TCS/CHEN Mengmeng, SHENG Mao, GUO Wanliang, ZHOU Qif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2): 156-159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eatures of filum terminale lipoma in childre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urative effect of 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 Method: A total of 79 children with filum terminale lipoma type TCS treated in Children's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All of them underwent MRI examination, clinic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give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evaluated. The MRI features of filum terminale lipoma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postoperative curative effect of TCS were analyzed. Result: MRI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filum terminale lipoma signal was detected in T 1 cross sectional, strip abnormal signal shadow appeared in the posterior part of dural sac, high signal on sagittal T 1WI and T 2WI, and low signal on fat saturated (FS) sequence. After surgery, 53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26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67.0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preoperative symptoms and comorbidities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efficacy (P >0.05). The proportion of effective children with age ≤2 years, disease course ≤1 year and surgical method was complete releas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ineffective children (P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surgical method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curative effect (P <0.05). Conclusion: Filum terminale lipoma has typical MRI features,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surgical meth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TCS surgery. [Key words] Tethered cord syndrome Filum terminale lip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fluencing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 Children's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2.037 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属于神经功能损伤综合征,是由于脊髓或圆锥受到牵拉,导致脊髓缺血缺氧所致,终丝脂肪瘤是其病因之一[1-2]。
患者,男,47岁,既往体健,上腹部疼痛1月余,疑为胆囊炎行
超声检查,超声结果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遂来我科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轴位平扫:胃窦部后壁黏膜下可见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1WI、T2WI不压脂序列均呈高信号(图1、2),脂肪抑制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图3、4),证明瘤体为脂肪成分,冠状位T2WI不压脂序列更明确显示病灶位于黏膜下(图5)。
图1 T1WI轴位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见一新月形高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为2.3 cm×3.9 cm;图2 T2WI轴位不压脂像:胃窦
部病灶位置、信号、形态同图1;
图3 T1WI轴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病灶呈低信号;图4 T2WI轴位压
脂像:胃窦部后壁病灶呈低信号;
图5 T2WI冠状位不压脂像:胃窦部后壁黏膜下见一新月形高信号影,
边界清楚(腔内型)
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图6),大小约为2.3 cm×3.9 cm。
为了更充分展示病灶,次日,患者肌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30min 后,患者上床饮水500ml,行胃MR水成像扫描,结果显示胃窦可见一椭圆形的“充盈缺损”影,边界清楚(图7)。
根据病灶信号特点诊断为胃窦部黏膜下脂肪瘤。
图6 T1WI轴位压脂增强像:胃窦部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图7 胃部MR水成像:胃窦部见一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影
讨论
胃脂肪瘤是胃良性间质性肿瘤,发病率低,进展缓慢,恶变极少,预后良好,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95%位于黏膜下层(腔内型),5~10%位于浆膜下层(腔外型),通常为单发。
本例从胃的MR水成像证明属于腔内型。
胃脂肪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瘤体形态、大小及部位有关。
胃窦部脂肪瘤越靠近幽门,越易影响胃排空,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间歇性呕吐等症状。
由于胃脂肪瘤多位于黏膜下,所以胃镜很难发现病变。
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信号、边界、大小及比邻关系,并能通过T1WI、T2WI像均显示病灶为高信号,压脂像为低信号,证明其瘤体性质。
从而做出脂肪瘤的定性诊断。
本例患者饮水后充分充盈胃腔,胃MR水成像可清楚显示胃窦部后壁处有一椭圆形“充盈缺损”影,更好地显示病灶全貌。
MRI因为有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定性诊断。
胃单纯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内缺乏血管,所以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本病例也符合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MRI诊断胃脂肪瘤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准确的资料,并能明确诊断。
来源:宋瑞娟, 关长旭, 张芳,等. 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脂肪瘤一例[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7, 18(3):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