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
- 格式:pptx
- 大小:48.43 MB
- 文档页数:14
南安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泉州古民居和宗祠古民居泉州的古民居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石雕浅析作者:陈雅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期摘要:闽南地区由于闽越土著文化的沿袭、中原汉民族的迁徙、背山面海的地理特征、海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南多元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闽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
石雕装饰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位于福建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其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章讨论了蔡氏古民居石雕的多元风格,并列举了部分具有特色的石雕装饰和含义,希望借此提升大众对蔡氏古民居观赏的趣味性。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石雕;多元;地方特色;文化涵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旅菲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清宣统三年(1911)间建造,现存较完整宅第20余座,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蔡氏古民居以其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和精美的雕饰,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集闽南建筑工艺之大成。
其中精美的石雕装饰是其代表之一。
雕刻技法有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应用之广,雕工之精,题材之全,为闽南传统建筑中所少见。
石构材主要用于易受水受潮的地方,坚固耐用、防火防潮,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
蔡氏古民居所用石材主要为白石和青石。
白石,又名“锈石”,是产于泉州的一种白色花岗岩,又称“泉州白”,抗压强度高,耐酸性强,不易生青苔、沾污泥。
在蔡氏古民居中主要用作外墙裙堵、墙基、台阶、门框、石柱、石埕地面等。
青石即辉绿岩,又称“青草石”或“青斗石”,为草青色的玄武岩,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是表现细部雕刻最好的材料。
在蔡氏古民居中主要用作柱础、窗框、窗棂、门廊墙面所镶嵌的石雕等,是石雕装饰中的主要部分,部分青石雕涂以各色矿物颜料,突出雕刻主题。
蔡氏古民居的石雕装饰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建筑,门廊是其装饰重点。
1 多元文化的石雕装饰风格1.1 中原文化主导的传统民居历史上汉人四次人口大迁移入闽,中原成熟先进的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闽南地区吸收中原汉族儒家文化,结合地方实际,创造出符合本地区居住和审美的闽南特色民居,反映中原传统文化的石雕装饰大量分布在古建筑各处。
海南蔡家宅简介
海南蔡家宅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蔡公园内的一处传统民居建筑,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悠久,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宅建筑群包括大门、正厅和三进四建,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南方和海南民居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岛南文化和海南抗击侵略战争文化的特色。
蔡家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蔡氏家族的居所,其建筑采用的是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形似庭院,主楼建筑为木质结构,以青瓦覆盖,外立面雕刻精美。
现在,蔡家宅已经成为了海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海南省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闽南地区的蔡氏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其建筑装饰被广泛认为是闽南民居建筑的代表。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蔡氏古民居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建筑装饰风格和技术技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由于当时福州港口商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涌入福建地区。
受到宋朝时期日益发达的福州港口贸易与商业文化的影响,当地的建筑文化也开始逐渐形成。
蔡氏古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其构造复杂、线条纵横、雕刻精密、结构严谨、比例协调等特点,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融入了福州地区的地方文化和建筑特色。
1.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价值。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细节涵盖了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丰富的装饰元素反映了这里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同时,这些装饰元素也体现了福州地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福州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采用了多种技术技巧,如木刻、砖雕、石雕、彩绘等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装饰元素的细节、图案、色彩和构图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蔡氏古民居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是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仍然具有现代意义。
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也可以为当代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体验。
此外,这些元素还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现代意义,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对于维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好这些闽南古民居建筑,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让这一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和文化自信的象征。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作者:秦文斌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1期【摘要】闽南地区作为历史上移民人数较多的区域,一共经历了四次人口大迁徙,所以有着丰富的中原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受到海外文化影响。
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基础,所以奠定了该地处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突出的建筑代表,即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其中大量的建筑装饰是该建筑组群最为突出,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反映出闽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鉴于此,本文将以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及其装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工艺技术、礼仪宗教、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谈谈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特点和意义【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古建筑装饰是对建筑构件实体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艺术化表达的,附着在建筑实体上的各种类型的装饰物,既有和建筑实体相类似的实用性功能,也包含了各种制作工艺手法、动态装饰文化、民族审美取向和民间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艺术形态。
通过标志性的纹样特征、符号语言等可以表达某地区某民族的建筑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
在闽南蔡氏古建筑中,可以发现其建筑装饰和闽南地区的民族性、区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文将在概述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及其装饰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装饰主要构件进行研究分析,然后简要谈谈古民居建筑装饰对古建筑研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及其装饰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一)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及其装饰的历史社会背景闽南蔡氏在历史上经历过四次人口大迁徙,因此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又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邻国有着长久的交流往来,有着较丰厚的海外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因此,就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及其装饰而言,中西合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在其建筑文化中融合了海内外的丰富内容,既有特殊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也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新潮的思想。
泉州最值得去的9个地方泉州市,别称鲤城,福建省辖地级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
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剌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在这里聚集,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瞠目结舌。
”——《马可·波罗游记》这里的“刺桐”指的就是泉州。
去泉州旅游,最值得去的9个地方:一、开元寺: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
开元寺藏经阁内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
其中有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
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
目前国内只有三所寺院保留戒坛:北京戒坛寺、浙江省昭庆寺、与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二、崇武古城: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千米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
古城是明政府抗击倭寇时期,在万里海疆修筑的城堡。
景区最大的三个看点是古城墙、石雕和海边的岩礁。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山区民居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族而筑居。
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
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
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
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石筑民居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
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
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
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
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洋楼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
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
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
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
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
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宫殿式”大厝“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
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蔡氏古民居导游词【篇一: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看,今天的阳光多么温暖,同时呢,我代表我们旅行社真挚的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晋江信诚旅行社小林,这是我们的司机老张,他有丰富的驾车经验,可以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的记事本写下我的联系方式;188********,以防万一在游览期间有什么不便的可以联系到我。
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当地人称之为大厝。
现在离蔡氏古民居还有20分钟车程,那让我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坐落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距泉州市区仅20公里,距厦门市区也只有80公里,泉厦高速公路过境,交通便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有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
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居民的最佳朝向。
那我想大家都特别好奇当初兴建这座建筑群的历史吧?据说,在清朝同治乙丑年,侨居菲律宾的富商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他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开始兴建蔡氏豪宅。
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
其后,蔡启昌之子蔡资深继承父业,在清朝我们都知道,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人的发展,他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遂在漳州寮广购荒地,组织蔡氏族人开垦,筑祠堂,建宅第。
由此蔡氏古民居渐成规模,其宏大规模、严整布局,为闽南地区所仅有,恍如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有专家称,官桥的蔡氏古民居与闽西的永定土楼,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1996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古代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价值。
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闽南古建筑文化,更能够挖掘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蔡氏古民居建筑的历史与风格蔡氏古民居建筑地处闽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类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其中以泉州地区的蔡氏古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
这些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是泉州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其建筑风格、布局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以“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形式为主。
其建筑结构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辅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顶,檐角翘起,具有较强的建筑美感。
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精美的青砖勾缝和砖雕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1. 体现闽南传统文化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建筑装饰方面,蔡氏古民居常常采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是融合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艺术审美,体现了浓厚的闽南传统文化内涵。
2. 彰显建筑美学价值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建筑美学价值的彰显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方面,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
其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等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更体现了古代建筑师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造。
福建南安: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福建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大院是旅菲华商蔡资深于清同治6年(1867年)所建,现存宅第16座,房间近400间,占地40多亩,堪称闽南版的“乔家大院”。
蔡氏古民居群分五行排列,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每行2至4坐,布局严整,坐北朝南一字排开,气势非凡。
其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燕尾式屋脊,青石墙角,红砖墙身,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
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严整。
蔡氏大院的细节也很值得一看。
屋脊的线条流畅,很有美感。
来个特写,上面还有龙首。
建筑上的石雕异常精美完全镂空的青石竹雕窗,精美繁复,雕刻时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大门口的石浮雕也是工艺精湛,呼之欲出。
石雕基座大堂的石柱础精美镂空木雕窗棂蔡氏大院的砖雕也非常出彩,是一大看点。
墙上的花纹是由小红砖一块块拼出来的,还拼出了“荔谱传家”等字,拼砖技艺很了不起!屋外的石埕由花岗岩条石铺就,简洁大气。
楼与楼之间的甬道连这个石桌椅都很有特色,不好意思将桌子当成凳子坐了。
蔡氏大院里的一些石具也很古朴从大宅的门里往外看,一片绿意葱茏。
院落之间还有一些石隔断闽南建筑里典型的燕尾屋脊,在蓝天白云下显示出优美的线条。
知道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的人不多,最早这个地方是吸引了少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后来才渐渐为大众所知,我也是在旅行摄影杂志上看到后才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当年我们去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游客。
很可惜如此恢宏大气、精雕细琢的闽南传统古民居建筑群这么多年来鲜有见到旅游宣传推广,知名度不算高,去看过的人就更少,一直养在深闺,等待游客们去揭开面纱。
官桥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的大观园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大观园程竹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现存23座近400间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
从远处看,它如同一把琵琶,据传说,建筑群这座建筑群是九天仙女滚落琵琶之处,在琵琶穴建造房子,破土动工房屋时投用不停地敲击石头,财源便会源源不断。
后来,人们根据传说,将这座古建筑群叫做“琵琶”形村落。
古建筑群主人蔡资深,清道光二十年(1839年)生于该村,16岁随父亲到往菲律宾经商,历经10余年苦心经营和积攒,自清咸丰五年,在家乡开垦的田园果林中动工兴建蔡氏家宅,经过长达50余年的兴建,建造了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兼具华南文化和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一体的闽南大观园——蔡氏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深浅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
房屋外墙的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红色的“面”墙是图腾着建造者对于身份和地位的向往,这与中原建筑荆楚素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是以其极具特色的流动的“线”来打动人的心灵。
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支离破碎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振翅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将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飞翘的屋檐燕尾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其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推送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建筑群的设计者对于细节的相当卓越,梁枋、垂花、窗扇、柿隔栅等均雕刻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
这些雕塑画的图案大有文章背后其实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晋京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进京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是耳熟能详的神怪,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雕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形成独特的欣赏高雅,为建筑注入转化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啧啧称奇。
福建泉州市蔡氏古民居景点文字简介《福建泉州市蔡氏古民居景点简介》嘿,朋友们!今天想给你们介绍一个超有趣的地方——福建泉州市的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就坐落在泉州,那可是一片充满故事的建筑群。
当你一走近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古色古香的房子,就像一群饱经风霜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事儿。
这些房子可讲究啦。
房子的外墙是那种红砖白石相间的,红色的砖特别鲜艳,在阳光下就像燃烧的小火苗,白石呢又给这份热烈添了些清冷和稳重。
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
我去的时候啊,就看到一个小细节特别逗。
墙角有块砖上有个小小的凹痕,就像被哪个调皮的小孩不小心用弹弓打了一下似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背后是不是也有个像我们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故事呢?走进房子里面,那布局也是很有门道的。
大院子套着小院子,一间屋子挨着一间屋子,就像迷宫一样。
我在里面走的时候,差点找不到出来的路,转来转去,都快晕头转向了。
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当年这宅子的大呀。
房间里的木雕、石雕、砖雕简直绝了。
那些木雕的花儿啊,就像真的要从木头上蹦出来一样,栩栩如生。
我凑近去看一朵木雕的牡丹,花瓣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摸了一下,那触感,就像摸到了真的花瓣,滑溜溜的,可细腻了。
再看看那些石雕,在门廊上、柱子下,到处都是。
有狮子,张着大口,好像在怒吼,那牙齿都雕得清清楚楚,每一颗都透着威严。
我站在狮子石雕前,就想象着以前的人从这儿走过,是不是也会被这狮子的气势给吓一跳呢。
蔡氏古民居啊,它不仅仅是一堆房子,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雕刻都藏着故事。
在这里走一圈,就像是穿越回了过去,能感受到当时蔡氏家族的繁荣昌盛。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岁月的宁静。
不管你是对古建筑感兴趣,还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感受一下历史的韵味,蔡氏古民居都绝对是个好去处。
下次有机会去泉州,可一定要去蔡氏古民居看看哦,相信我,你一定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