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压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257.74 KB
- 文档页数:4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酸化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在油田现场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更为常见而且有效的几种技术①常规酸压工艺②前置液酸压工艺③特性酸深度酸压④高导流裂缝酸压⑤复合酸压等,不同的储层条件下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又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使用适合特定油田条件的酸压技术将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油田现场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酸化压裂,工艺机理,应用前言酸化压裂是目前国内外油田碳酸盐油藏开发中所广泛采用的一项增产增注措施和重要的完井手段。
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称为酸化压裂。
酸化压裂过程中一方面靠水力作用形成裂缝,另一方面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把裂缝的壁面溶蚀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停泵卸压后,裂缝壁面不能完全闭合,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可提高地层渗透性,改善地层特性,最终达到使油藏增产的目的。
酸化压裂的效果体现在产生裂缝的有效长度和导流能力,一般有效的裂缝长度是受酸液的滤失特性、酸岩反映速度及裂缝内的流速控制的,导流能力取决于酸液对地层岩石矿物的溶解量以及不均匀刻蚀的程度。
由于储层矿物分布的非均质性和裂缝内酸浓度的变化,导致酸液对裂缝壁面的溶解也是非均质性的,因此酸压后能保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
1各种酸化压裂工作机理及应用1.1常规酸压普通酸压包括常规酸化和常规酸压两种,是指直接以普通酸液(盐酸)作为压裂液或酸岩反应液对地层进行酸压处理的工艺技术。
目的在于实现近井地带的污染解堵或形成小规模的酸蚀裂缝,主要是改善近井带地层的导流能力。
适用于整个碳酸盐岩地层及少数砂岩储层。
常规酸压是指以普通盐酸液作为压裂液,常用酸质量分数在15%~28%,在井底施工压力大于地层岩石破裂压力或大于天然裂缝闭合压力的条件下,在裂缝张开的状态下将酸液注入裂缝,酸液溶蚀裂缝壁面,形成一条或多条壁面不规则的酸蚀裂缝,以提高储层渗流能力。
《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
然而,由于储层特性的复杂性,如低杨氏模量、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等,使得酸蚀裂缝的形成与导流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为优化酸蚀处理技术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中,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酸蚀处理主要集中在酸蚀速度、深度及岩石的可蚀性等方面。
而关于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研究相对较少。
导流能力是评价酸蚀效果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油气的开采效率。
因此,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不同酸蚀条件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酸蚀裂缝模型,分析裂缝的形态、大小及导流能力;最后,结合实验与模拟结果,综合分析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
四、实验与模拟结果1. 室内实验结果通过室内实验,我们发现酸蚀条件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在适当的酸蚀条件下,裂缝的导流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过度的酸蚀会导致岩石结构破坏,反而降低导流能力。
此外,温度、压力等因素也会对导流能力产生影响。
2. 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形态、大小及导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裂缝的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对导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岩石的杨氏模量、孔隙度、渗透率等特性也会影响裂缝的发育和导流能力。
五、讨论与分析结合实验与模拟结果,我们发现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导流能力,需要优化酸蚀条件,包括酸的种类、浓度、酸蚀时间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酸蚀过程中,需要控制酸蚀速度和深度,避免过度酸蚀导致岩石结构破坏。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作者:刘学山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8期[摘要]目前,酸化压裂是国内外进行油田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使用该方法能够实现增产增注的目的。
因此,酸化压裂对于国内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使用中,仍然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方法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文针对几种比较常见的技术进行介绍,期望在我国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促进我国油田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油田开发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酸化压裂;油田开发;研究现状;应用中图分类号:V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074-01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酸化压裂技术在油田开采中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该方法使用的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演化出较多种相关技术,在油田开采效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酸化压裂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靠水力作用形成相应的裂缝,另一方面,需要使用酸液中存在的溶蚀作用对壁面进行溶蚀,并在停泵泄压之后,实现整个裂缝壁面的不完全闭合,这对于裂缝壁面导流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酸化压裂技术实施之后,能够实现油田开采增产的目的。
一、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当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全球油气储量的勘探手段不断改善,油气储量的类型也是逐步明确。
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中,其中六成以上为致密储层,是国内外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在我国境内,致密油气藏的数量较多,并且分布的地域也较为广泛,在未来的发展中勘探潜力巨大,能够在较大水平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致密储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并且储层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使用目前惯用的物探技术难以实现对其进行开发的目的。
因此,开发此类储层的难度相对较高,需要对此类储层进行改造才能实现增储上产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储层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储层开发的关键性技术。
浅析我国石油工程酸化,裂缝,导流工艺的研究现状作者:赫文琪尹然李杨陶少聃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28期摘要:由于石油的重要性,石油开采的增产增注显得尤为重要,酸化是石油增产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措施,该文通过简单的对酸化工艺的概述以及对酸化工艺的几种具体方法阐述,简单的说明了石油酸化压裂的过程和裂缝与导流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石油酸化酸化压裂导流中图分类号:T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a)-0055-01石油在当今整个世界工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能源,石油开采的顺利可持续进行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能源问题。
众所周知,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一种物质,需要开采这种宝贵的资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开采石油的时候如何使其开采率增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使石油增产增注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酸化工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1 酸化工艺的概述酸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加酸使体系由碱性或中性变成酸性的过程。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利用酸液可以溶解油层中的一些矿物质和胶结物发生反应,溶解上述物质后,可以提高油层渗透能力以此来提高石油开采效率。
另外,酸化压裂的方式可以使岩石产生裂缝,裂缝不能闭合就具有了很高的导流能力,这可以大大提高石油开采效率。
酸化工艺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比起水力压裂要早一段时间。
1.1 酸化工艺的发展历史世界上第一次的酸化过程应该是发生于1985年,在这一年赫曼·佛拉施使用盐酸和石灰岩能发生反应的这个特点,将酸液注入石灰岩使其生成可以排除底层的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这一过程在当时大大提高了产油量。
后来盐酸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由于盐酸可以溶解一些钙质积垢,于是有人利用盐酸的这个特点来消除污垢。
后来酸化技术逐步发展,在1932年形成了第一个酸化作业的公司,盐酸正式由于油气井的处理,酸化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技术。
到1940年,道威尔公司首次在工业中应用土酸,此后酸化技术正式作为一种石油开采方法,到今天为止已经全面工业化进行应用。
常规酸性压裂液对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的室内研究 编译:温海飞(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王瑞(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审校:赵晓非(大庆石油学院) 摘要 本研究向用于碳酸盐地层的水基压裂液中添加酸液,并通过模拟实际酸压条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酸压裂缝导流能力试验,从而评价酸液的影响。
通过模拟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大部分沿裂缝流动、小部分滤失的流动方式,进行了一系列酸压导流能力测量试验。
用这些酸压体系对印第安那石灰石和白云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得到以下结果:①所产生的裂缝导流能力并不总随酸岩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实际上,对于一些酸体系来说,在更长的酸岩反应时间下,裂缝导流能力反而降低,这表明在酸压过程中存在最佳酸化时间;②用三种酸体系所测试的导流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在200℉条件下,聚合物稠化酸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转向酸比乳化酸体系所产生的导流能力更高;③实验室测量的这些裂缝导流能力与Nierode-Kruk经验关系式所预测的结果不一致。
关键词 酸压模拟 导流能力 闭合酸压 酸蚀DOI:10.3969/j.issn.1002-641X.2009.06.0051 引言酸压措施成功与否决定于所产生的裂缝导流能力的大小,但由于酸压裂过程有其固有的随机性,受很多参数的影响,所以很难预测。
大多数对导流能力的预测都是通过Nierode-Kruk经验关系式得到的。
这个关系式是用直径1in(1in=25.4 mm)、长2~3in的岩心,在不考虑滤失的条件下实验得到的,而且酸液流经裂缝的量要比实际流经地层裂缝的量少得多。
此外,还有人做过一些实验研究某些参数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但却没有考虑地层条件以及岩石强度弱化或酸蚀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确保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条件能模拟现场条件,必须准确记录酸压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将酸沿裂缝流量、酸滤失量和裂缝表面的酸反应按比例设定得与现场条件相同。
这可通过匹配相关无因次参数得到,如2个雷诺数和1个佩克莱数,通过它们可以解释酸压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现象。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碳酸盐岩赋存的渗流量与裂缝结构密切相关。
有些情况下,这种相关性不仅依赖于复杂的裂隙网络,还取决于裂缝在碳酸盐岩材料中间存在的必要程度。
BCoussy et al. (2004)研究表明,在碳酸盐岩中裂缝的硅酸盐和碳酸盐混合物腐蚀分解产生的碳酸盐溶液会形成硅酸盐膜,并占据裂缝内部,从而改变裂缝通透性。
在碳酸盐岩材料中,裂缝的腐蚀裂缝流影响着渗流量。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交互影响的腐蚀裂缝流能力的相关因素。
首先,本研究评估了腐蚀裂缝流能力的影响因素,重点是硅酸盐和碳酸盐混合物的比例,混合物的浓度,硅酸盐的晶形和碳酸盐的型号。
混合物的比例可以通过XRD(X射线衍射)和DRX(X射线衍射束)等焦点实验技术来确定。
表1显示,增加硅酸盐混合物比例和碳酸盐混合物比例均会减少裂缝中的孔隙大小,从而降低腐蚀裂缝流性能。
其次,在考察腐蚀裂缝流能力影响因素时,本研究还考察了混合物腐蚀后裂缝中碳酸盐晶格结构晶型和浓度的影响。
表2显示,随着混合物浓度的增加,裂缝的碳酸盐晶格中的硅酸盐和碳酸盐的晶形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影响碳酸盐晶格的孔隙大小和结构,而这将会影响水流对裂缝内部结构的响应。
最后,本研究分析了由混合物腐蚀和碳酸盐重填构成的材料结构特性在渗流过程中的影响。
混合物腐蚀和碳酸盐重填使得碳酸盐混合物的相变特性发生了变化,为水流提供了更多的渗流通路,缩小了渗流的距离,从而提高了腐蚀裂缝的渗流率。
总之,本研究证实了腐蚀裂缝中硅酸盐和碳酸盐混合物比例,混合物浓度,硅酸盐晶形和碳酸盐类型都会影响裂缝中孔隙大小,从而影响裂缝的腐蚀裂缝流性能;混合物腐蚀后出现的碳酸盐晶格结构晶型和浓度也会影响裂缝中碳酸盐晶格结构,从而影响裂缝腐蚀裂缝流特性;最后,混合物腐蚀和碳酸盐重填依据渗流过程的需要构筑出的材料结构也会影响渗流率,因此也会影响裂缝的腐蚀裂缝流性能。
《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因其丰富的储层特性和高渗透性,成为了油气藏的主要研究对象。
而酸蚀裂缝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采收率和改善储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尤其是在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中的酸蚀裂缝。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提升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在经过酸蚀后,容易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
然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包括:如何有效控制酸蚀的深度和方向,如何确保裂缝导流通道的连通性以及导流能力的持久性等。
此外,酸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物理因素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对导流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酸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实验、物理性质测试以及裂缝导流能力的测量等。
最后,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预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在酸蚀过程中,确实能够形成较为发达的裂缝网络。
然而,这些裂缝的导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酸蚀深度、裂缝连通性、地质条件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导流能力与杨氏模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低杨氏模量有助于提高导流能力。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酸蚀深度与导流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当酸蚀深度达到一定值时,裂缝的连通性达到最优,导流能力达到最大。
然而,过度的酸蚀可能导致裂缝坍塌或堵塞,从而降低导流能力。
此外,地质条件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也会对导流能力产生影响。
低杨氏模量的岩石在酸蚀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从而提高导流能力。
《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碳酸盐岩储层因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备受关注。
在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过程中,酸蚀裂缝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
然而,碳酸盐岩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其杨氏模量,对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以期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的物理性质杨氏模量是描述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物理量,对于碳酸盐岩而言,其杨氏模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脆性和变形特性。
低杨氏模量的碳酸盐岩通常具有较高的脆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这使得在酸蚀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裂缝。
然而,这种裂缝的导流能力却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裂缝的几何形态和岩石的渗透性。
三、酸蚀裂缝的形成与导流机制酸蚀裂缝的形成是通过化学作用使碳酸盐岩发生溶解,从而形成裂缝。
在低杨氏模量的碳酸盐岩中,酸液更容易渗透并与岩石发生反应,从而形成较为开放的裂缝网络。
这些裂缝的导流能力主要取决于裂缝的宽度、长度和连通性。
较宽、较长且连通性好的裂缝网络具有更高的导流能力,有助于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为了研究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我们采用了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室内实验主要探讨不同杨氏模量的碳酸盐岩在酸蚀过程中的反应规律及裂缝形成机制;现场试验则重点分析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及其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低杨氏模量的碳酸盐岩在酸蚀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较为开放的裂缝网络。
这些裂缝网络的导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裂缝的几何形态、岩石的渗透性以及酸蚀条件等。
通过优化酸蚀条件,可以提高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五、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5.1 影响因素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裂缝的几何形态、岩石的渗透性、酸蚀条件等。
其中,裂缝的几何形态是影响导流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裂缝的宽度、长度和连通性。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台倩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裂缝导流能力由酸蚀裂缝表面形状决定,即酸蚀凹凸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深浅。
缝面粗糙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取决于粗糙位置的分布,粗糙位置的随机分布将导致酸蚀凹陷的相互隔离,缝面越粗糙,导流能力就越低。
当凹凸面分布沿流动方向有较强的关联性时,分散的酸蚀凹陷相互连接形成沟槽。
深沟槽中液流压降十分微弱,流动阻力很小,因此,沟槽对裂缝导流能力的贡献很大。
并且裂缝表面越粗糙,导流能力就越高。
关键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析1 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裂缝导流能力由酸蚀裂缝表面形状决定,而酸蚀裂缝表面酸形状主要由裂缝表面物性即渗透率和岩性的分布决定。
渗透率分布沿流动方向有较强的关联性时,裂缝表面易形成沟槽;如果关联性较弱,则酸蚀凹陷分散分布,裂縫不易连通。
渗透率非均质性强时,裂缝闭合宽度较大,导流能力大;反之,裂缝闭合宽度小,导流能力小。
对于均质地层,则裂缝会闭合,当岩性沿层理方向关联性较强时,酸化后易形成沟槽。
综上所述,形成深而窄沟槽的一般条件是:低温;渗透率、岩性分布在水平方向具有强关联性,在垂直方向具有弱关联性;渗透率具有强非均质性。
1.1 岩石嵌入强度嵌入强度反映了裂缝抗变形能力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是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当注酸过程中并未在裂缝表面形成沟槽,酸蚀裂缝完全由缝面高点支撑时,缝面高点的强度就对裂缝的导流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岩石嵌入强度较低时,裂缝支撑点将塌陷,裂缝导流能力值将会很低,当岩石嵌入强度较高时,裂缝支撑点能承受足够的地层压力,裂缝导流能力值要高很多。
所以,无论是储层岩石的初始嵌入强度低,或者是酸化后岩石嵌入强度大幅降低,闭合应力条件下的裂缝导流能力都不会很高。
1.2 酸液接触时间对酸化前后的岩石嵌入强度测试,假设裂缝面未形成沟槽,导流能力完全由缝面高点支撑,酸化后的RES值较酸化前小,且RES值的减小幅度根据岩石类型和反应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
然而,由于储层特性的复杂性,如低杨氏模量、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等,使得酸蚀裂缝的形成与导流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酸蚀裂缝是提高储层油气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导流能力则是决定酸蚀裂缝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论文以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其导流机理和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室内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实验材料与设备:选用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样品、酸蚀剂以及相关测试设备。
2. 实验方法:首先进行酸蚀裂缝的制备,然后对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
3. 数据分析:收集并整理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
三、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机理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主要取决于裂缝的几何形态、流体性质以及储层特性。
在酸蚀过程中,酸液与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定宽度的裂缝。
裂缝的几何形态对导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裂缝宽度越大,导流能力越强。
此外,流体性质如粘度、密度等也会影响导流效果。
储层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也是影响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因素分析1. 酸蚀条件:酸蚀时间、酸液浓度、酸蚀压力等都会影响酸蚀裂缝的形成和导流能力。
适当延长酸蚀时间和提高酸液浓度有助于提高导流能力。
2. 储层特性: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特性对导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有利于提高导流能力。
3. 裂缝形态:裂缝的宽度、长度、曲折度等形态特征也会影响导流能力。
裂缝越宽、越长且越直,导流能力越强。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室内实验,我们得到了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数据。
分析发现,适当的酸蚀条件、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以及良好的裂缝形态都有助于提高导流能力。
《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成为了油气田开发的重要领域。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酸蚀裂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采收率。
然而,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直接影响着油气开采的效率和产量。
因此,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研究,为实际油气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文献综述前人对于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酸蚀机理、裂缝形态以及导流能力等方面。
在导流能力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导流能力与岩石的杨氏模量、裂缝的宽度、长度、形态以及流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对于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研究尚不够充分。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样品,进行酸蚀实验,观察酸蚀裂缝的形态和发育情况。
2. 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三维模型,模拟流体在裂缝中的流动过程。
3. 结合实验和模拟结果,分析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蚀裂缝形态与导流能力通过室内实验观察发现,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形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其中,裂缝的宽度、长度、迂曲度和连通性等因素对导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较宽、较长、迂曲度较低且连通性较好的裂缝具有更高的导流能力。
2. 杨氏模量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低杨氏模量碳酸盐岩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相较于高杨氏模量岩石更为优越。
低杨氏模量岩石在酸蚀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从而提高导流能力。
此外,低杨氏模量岩石的变形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地下应力变化,保持裂缝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裂缝孔隙度、裂缝宽度、溶液pH值和渗流速度。
研究发现,裂缝孔隙度和裂缝宽度对导流能力有显著影响,裂缝孔隙度越大、裂缝宽度越宽,导流能力越强。
溶液的pH值和渗流速度也会影响导流能力,不同的pH值和不同的渗流速度都会导致不同的导流效果。
本文结论指出,裂缝导流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机理。
【关键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裂缝孔隙度、裂缝宽度、溶液pH值、渗流速度、研究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酸蚀裂缝在地下水运移和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对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深入研究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地下水资源勘探和保护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通过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水系统的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地下水文地质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地下水流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对于地下水环境中存在的酸蚀裂缝导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为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对裂缝孔隙度、裂缝宽度、溶液pH值和渗流速度等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助于优化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探究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酸化压裂导流能力的系统实验研究M. S . Beg et al .翻译: 王兴宏操红梅谢政(青海油田公司开发工艺研究所)校对: 饶鹏(青海油田公司开发工艺研究所)摘要: 评价酸化压裂工艺增产措施成功的标准, 就是看其产生的导流能力的大小, 但这是很难预测的。
我们做了一系列实验, 在岩心室里使岩心在下面的条件下进行酸化: 酸液在垂直裂缝中呈线性流动, 并且有酸液滤失现象, 然后对作为闭合应力函数的裂缝导流能力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 增加酸液的接触时间有时会降低裂缝的导流能力, 酸液滤失会增加裂缝的导流能力, 并且Nie r od e - Kr uk 预测方法能准确预测岩石埋藏压力和闭合应力对酸压导流能力的影响。
我们也观察到, 当酸液在裂缝表面产生一深的酸蚀槽时能产生很高的导流能力。
主题词酸化压裂岩心裂缝导流能力酸化时间滤失量酸蚀形状Nierode2Kruk 方法闭合应力一、介绍在酸压设计中, 首要讨论的问题是有效酸在裂缝中渗透的距离, 酸液能产生的导流能力及酸压后增加的产量。
因为在碳酸盐地层的处理中, 与使用支撑剂的压裂方法相比, 酸化压裂必须能产生足够大的导流能力。
酸压的导流能力很难预测, 因为它是一种随机过程, 如果裂缝壁被均匀溶蚀, 那么裂缝闭合之后, 几乎不产生导流能力, 因此, 预测酸压导流能力是一种经验方法。
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Nierode - Kruk 方法进行裂缝导流能力的预测, 这一方法是根据大量岩心裂缝导流能力实测数据而产生的。
在这些实验中,在张力作用下使岩心产生垂直裂缝并使酸液流过裂缝, 但没有酸液滤失现象。
除Nierode - Kruk 方法外, 还没有有关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的文献报道。
二、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在研究中, 对Malik 和Hill 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以使实验装置的拆卸更加容易, 使测量结果更加可靠。
图1 是实验装置横截面的俯视图, 岩心室内可放2 块岩心。
实验装置由一个岩心室、一个氟化橡胶垫片、两个像柱塞一样的岩心夹和压盖组成。
碳酸盐岩酸压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变化规律研究王玉芳;杜建军;牛新年【摘要】酸压裂缝的缝长和导流能力是评价酸化压裂效果的2个重要指标,通过应用FracproPT软件对碳酸盐岩酸压过程中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缝长变化趋势的拟合,总结了碳酸盐岩油气藏不同储层类型中的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的变化规律,从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半定量判断碳酸盐岩储层中缝洞发育带的发育规模.拟合结果与地震和测井解释结果相结合,对定性和定量判断碳酸盐岩缝洞发育体的规模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21)004【总页数】9页(P546-554)【关键词】碳酸盐岩;酸压;裂缝导流能力;裂缝缝长;缝洞发育带【作者】王玉芳;杜建军;牛新年【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北京100081;中石油塔里木油田测井中心,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和酸压缝长是影响压裂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储层改造后的高产稳产有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和根据实验推导的理论计算模型有很多[1~20],但对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的变化规律还缺少研究。
本文通过FracproPt软件对不同储层类型的碳酸盐岩酸压改造后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变化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总结了碳酸盐岩油气藏中基质孔隙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及溶洞型等不同类型储层的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的变化规律。
拟合结果与地震和测井解释结果对比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判断储层类型及缝洞发育体的规模。
FracproPT软件使用三维压裂裂缝几何形状模型确定酸液段在不断扩展的压裂裂缝内部的延伸,每个段的酸消耗率被分别追踪,岩石的累积溶蚀和相应的裂缝导流能力被作为压裂裂缝壁面上的分布状态来计算,同时考虑了裂缝宽度上酸浓度的变化以及在特定酸消耗率条件下裂缝壁面处的酸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