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论语》十二章-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论语》十二章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就像一座宝藏,每一章都藏着好多宝贝呢。
咱先说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第一句话就像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就像我们种了一棵果树,种下去可不能就不管了呀,得时常浇水施肥,这样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呢。
学习也是这样,学完了复习,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从远方来,这多让人高兴啊。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朋友大老远来,肯定是带着真心和对自己的想念呢,这就像寒冷的冬天突然来了一股暖流。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这就是君子的风度。
就好比你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是没人发现,你要是不生气,还能坦然处之,那可太厉害了。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就像是给自己的灵魂做清洁。
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啊?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啊?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啊?这就像一面镜子,每天照一照,才能知道自己哪里脏了,哪里需要改进。
要是不反省,就像一辆车从来不保养,早晚会出问题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就好比我们吃老坛酸菜牛肉面,每次吃可能都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候觉得面更筋道了,有时候觉得酸菜更入味了。
知识也是这样,每一次重温都可能有新的发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一个都飞不起来。
只学习不思考,就像一个人在迷宫里乱转,没有方向。
只思考不学习呢,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楼,摇摇欲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这就像我们看一场比赛,知道比赛规则的人只是了解,喜欢看比赛的人会更投入,而那些把看比赛当成最大乐趣的人,那简直是全身心投入啊。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论语论:通“伦”,伦理二、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特殊句式七、省略句:(1)人不知()而()不愠。
(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1.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其】①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②人不堪其忧(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③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的”)【为】①为.人谋而不忠(替)②可以为.师矣(做)(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4)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3.主题解说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4.重点突破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
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7、9、10章。
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
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5.结构图解学习勤于复习方法学思结合学习以学为乐是为《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了更珍惜时间好地修身宽厚仁义做人做人坚贞守节6.学法点津文言字词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十而不惑.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 (2)通“悦”,愉快 (3)每天【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1)扩词法。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人整理而成。
论语第十二章包括了孔子对于学习、教育和修养的一系列观点和教导。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知识点总结。
1. 博学多才: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和全面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学之士。
2. 力行忠信: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坚持诚信和忠诚的原则。
他认为忠诚和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不做众人寡人之心:孔子反对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了大众利益的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博爱之心,关心并为大众的利益着想。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认为情绪的波动对于一个人的修养和心态非常重要。
他强调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不受物质的诱惑和外界的影响,也不被自身的情绪所控制。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孔子强调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去学习和改进。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和沟通。
6. 温故而知新:孔子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7. 敦敬志: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并且对待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志向。
只有具备敬畏心和志向,人们才能够获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和道德修养。
8. 三军可夺帅也: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孔子强调了尊敬和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他认为尊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10. 时辈: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进行了强调。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负责任和使命感,每个人都应该尽己所能去教育和引导下一代。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这一章主要涉及到学习、修养和教育的内容,是孔子对于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和教导。
论语十二章中考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 古今异义。
-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三)3. 一词多义。
- 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
-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就)-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 知。
-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懂得)4. 词类活用。
-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三、重点句子翻译。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四、理解性默写。
1.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1(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八佾yì)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音乐呢?”(3(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就为之死去都可以。
”(4(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的话就要改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那才是君子。
”(7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坚持下去,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
”(9(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动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半部论语治天下,叹仲尼,高山仰止;整本孟子论礼仁,思子舆,亚圣儒学------------《论语》十二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与孟子合称为“孔孟”。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4、《论语》十二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重点词语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按时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乎: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每天。
三:虚指,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用作名词)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堪:能忍受。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乐:乐趣。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意动用法)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吃饭。
(名词用作动词)肱:胳膊。
不义:不正当的手段。
水:冷水。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
“汤”指热水)于:对,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必:一定。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兼词)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在其中。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shè):止息、停息。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慨地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的通称。
夺:改变。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切问:恳切地提问。
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理解默写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来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高尚品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联想到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吉林中考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1分)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2分)答: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答: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2分)答: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答:15.选择选文中内容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4分)答:【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加点词。
(3分)(1)古来共谈共:(2)夕日欲颓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讲义: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三个方面)“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章讲的也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将旧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终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成。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本章属于道德修养。
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做学问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