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课堂管理ppt课堂管理ppt课件课堂管理主要内容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行为管理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概念二、课堂管理的功能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研究环境,促进学生的研究,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思想的演进:从1950-1970年代注重于控制到如今强调预防问题行为,创建促进学生研究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积极的研究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学校背景学生需要与定型期望教师的行为方式与风格班级的特点学校背景学校的环境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学生需要与定型期望学生的需要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将直接影响课堂管理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期望教师的行为方式与管理风格教师个人经历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权型放任型民主型班级的特点班级的规模班级的氛围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概述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一、课堂纪律概述(一)课堂纪律:理解专制式观点——通过强迫命令来监督学生行为,纪律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之上放任式观点——学生可以自由调节课堂行为,教师不必过多干涉需要在强制和尊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基于尊重和协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他律到自律的连续体。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一)课堂规则的建立与学生共同制订规则:清楚地叙述规则:提供规则的原理:解释规则存在的原因;以肯定的方式陈述规则。
良好规则的特征:合理性;清晰明了;可实施可操作性;一致性;灵活性(二)课堂程序的建立程序与规则一样,都是对行为的期望,但程序常只适用于一些具体的活动,通常是用于完成某个行为,而不是禁止某个行为。
需要程序的一般有以下五个领域:(1)学生对教师空间和设施的使用;(2)学生在教室之外的一些活动;(3)学生在集体活动时应遵循的程序;(4)小组讨论时应遵循的程序;(5)附加程序三种纪律实施方式比较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界定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界定违反公认的课堂行为规范的行为和明显的心理问题行为。
一. 课堂的产生 1。
奴隶社会――16世纪前 2。
机器大工业之后(1)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2)教学应有计划、有组织。
(3)教学采用上课的形式。
(4)每个班应有同样的学习内容。
(5)固定的学习时间。
3、赫而巴特时期,研究专注于教学问题,逐渐课堂变成一个物理环境。
4.20世纪初,班级授课制的改善。
道尔顿制文纳卡特制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作为一个主线一直没有改变。
5.我国对于课堂的认识。
(1)苏联的模式(2)知识基础(3)集中于教学方法的改革(4)素质教育(5)体验、互动、合作二、为什么要研究课堂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行为专业化的需要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三、课堂是什么?传统的课堂的认识:完成认识任务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或唯一目的钻研教材或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课堂的概念: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
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良好课堂状态的特征:竞争合作的统一认知与体验创造的统一秩序与交流交往的统一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四、课堂要素构成物理要素人的要素学生群体的构成:创造课堂喜剧的学生群体高傲的学生群体玩世不恭的学生群体服从的学生群体教师的三种课堂领导方式注重团体规范的教师注重个人情意的教师强调动态平衡的教师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1.按照程度的差异: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反教育行为:暴力行为: 2.按照行为的类型外向型攻击性行为、内向型退缩性行为: 3、按照问题学生的不同性质分无心向学型心智幼稚型愚鲁自闭型情绪困扰型家庭依赖型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文化剥夺:社会处境不利,导致家庭资源短缺,这些儿童无法获得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文化经验,导致行为问题。
2、教育剥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教育上的差异,使某些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差异不是指多样,而是缺陷。
3.关注不足,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希望在学校生活中满足这些愿望,有的学生不惜用不恰当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低自尊心。
(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1.儿童的需要和对教师的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2.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渴望在全班同学面前赢得地位与特权的需求与日俱增。
4.孩子年龄增长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强大 5.孩子的年龄越大,对成人的行为越挑剔。
6.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犯错误或失望的时候,更愿意把问题归咎于成人。
7.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能力提高,注意的时段和处理工作的能力也在提高。
(三)儿童心理发展不均衡性: 1.能力不同的孩子对学校活动的内心动力有显著差异。
2.能力水平不同的孩子,对教师提出的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
3.成败标准随能力水平而异。
失败成自然的孩子易把责任推给教师,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评估孩子的标准必须符合现阶段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 4.能力不同的孩子依赖仪器、书籍的特点不一样。
5.同一的标准与不均衡的心理成熟: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心理特征的差异 1.不同的人格特征带来的差异内倾与外倾,过敏与稳定型。
2.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与场独立:反思型与冲动型: 3.学生自我认识的差异:积极的自我认识与消极的。
(五)儿童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表现 1.限度检测:探索周围世界获得知识时采取的行动。
2.团体动力:假设两个班集体在能力、年龄、性别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都相差无几,那么他们各自的团体特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团体内部的核心人物的影响力。
3.逆返心理:当儿童在学校面对失败或者自尊心挫伤,把因素归为外界或者工作本身,让失败带来的让自己不能胜任的感受维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4.推延满足感:有能力推迟瞬间的快乐和满足情绪,以便将来获得更大的快乐满足。
专题三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行为及分析一、教师课堂管理中的不当行为二、课堂管理问题行为的诊断 4.教师基本素养缺失1)、正直、公平 2)、同情心、人文关怀 3)、宽厚、包容 4) 、果断的判断 5) 、洞察人生 5.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宣泄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人处于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也称之为心理枯竭。
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和自我评价低者是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助人工作者中的教师、心理咨询师、警察、医护人员等,特别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情况。
专题四: 健康课堂的创建一、为课堂保持足够的动力什么在影响着学生专注于课堂活动?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三要素动机=期望 X 价值 X 气氛期望:个体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在活动和任务中获得成功价值:个体是否看重由圆满完成任务带来的回报气氛:在一个满足他们个人需要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内部动机激发内部动机当动机引发指向获得或保持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时,所产生的动机。
即参与活动的奖赏来自于活动本身。
*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控制感时 *当他们动手解决中等难度的困难时 *当他们的好奇心被学习任务激发时 *当他们从事幻想或假装游戏活动时变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保持注意力注意力与课堂节奏:第一阶段,0-5分钟,注意力转移期第二阶段,6-20分钟,注意力稳定期,第三阶段,21-40分钟,注意力分散期,经调解31-40分钟的时候,注意力适度回升第四阶段,注意力反弹期外部动机激发外部动机着眼于各种外部条件(如获得奖赏、父母称赞、老师表扬和取得好成绩)大多数学生可以由项目本身激发,当然,他们也会觉察到潜在的外部结果,外部的信号能够提高能提高内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努力的结果。
激发外部动机的策略拥有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获得与学业进步相称的奖励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象征性强化行为协议替代强化设计恰当的竞争谨慎使用惩罚二、建立长期的信任 1、信任无价 2、我爱每一片绿叶 3、28元钱 4. 打仗事件三、创设良好的课堂纪律什么是纪律?三种理解:(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纪律的发展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一般分5个阶段: 2岁前: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不受任何标准的约束。
2-5岁:开始接受行为的外在标准,但尚未将执行行为标准视为义务,缺乏约束力。
6-8岁:儿童行为完全以服从权威为特征,属于权威的他律阶段。
8-12岁:儿童认为准则是同伴间为保证共同利益而约定和接受的社会创造物,是自律的萌芽阶段。
12岁以上,学生能够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属于自律的最高阶段。
(1)教师促成纪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并对这个结构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纪律。
教师课堂纪律制定的要求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自觉维护必要的说明,使学生了解纪律的范围与背景。
少而精,要求是最基本,并控制在10条以内。
以正向引导的表述为主课堂纪律要适时调整。
终止违纪行为的短期策略1.信号暗示:2.走近控制3、使用幽默4、安排工作5、创设情景 6、有意忽视 7、声东击西 8、移除媒介 9、正面批评 10、自食其果 11、收回特权 12、劝其离开课堂 13、利用惩罚:第一步:限用于孩子的初次错误,错误的性质与程度一般。
要求让孩子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错误的前因后果,并做一个简单的口头保证。
??? 第二步:适用再次犯同样错误的孩子。
要求他们写200~500字的说明书,并向全班同学做口头保证。
??? 第三部: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我除了要求写500字以上的说明书,还必须写明改过的措施和具体的时间表,并请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或同学担保。
(2)集体促成纪律学生常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从事某件事情,他们的见解、偏见、信奉、爱好与憎恶往往都视集体而定。
(3)任务促成纪律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投入高度注意,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四、机智处理课堂事件(一)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二)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三)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四)处理学生失误的机智(一)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如讲解、提问和组织讨论),由于所提出来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他们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一时难于回答。
这类事件处理不好,必然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原则――(一)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能错误解答;(二)采取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尽快导入正常教学;(三)抓住学生理解中的关键点,及时引导。
(四)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五)一定要尽快地兑现许诺。
(二)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偶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学生之间的恶作剧学生与老师间的恶作剧学生间互相吵闹、打架、摔文具、出怪样等。
这类事件影响较大,常常扰乱课堂秩序,往往把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搅得一塌糊涂。
原则――一、控制情绪,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二、控制局面,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三、捕捉偶发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善于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事件变成磨炼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趣、教育多数学生的一次机会。
(三)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师认真备课,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估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误。
如:读错字、写错字、算错题、实验失败等。
归纳起来有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卡壳”、学生听不懂等。
原则:(一)要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切勿自乱阵脚;(二)态度诚恳,承认“粗心”,及时纠正;(三)避免一个问题造成两次失误。
(四)要不动声色,对有些失误,力求在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
(五)要<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学会</B>自我监听和及时从学生身上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失误,及时纠正,以避免小错酿成大错,一错到底。
(四)处理学生失误的机智原则:1、对学生尽量做到<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宽容</B>与耐心2、反思学生认知与成长中的问题3、及时应对,制止错误蔓延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成绩 0.061 0.423 0.183 0.247 -0.119 0.451 内部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解释为24.1% 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解释为22.2% (甘诺、陈辉.2006) 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自我效能克服习得性无能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各种内在心理因素: 需要预期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激发内部动机的教学策略制造悬念,引发探索欲望享受内容内在的逻辑、丰厚、韵律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资料对违反纪律孩子的三部曲资料 * 1.时间战 2.体罚、变相体罚 3. 挖苦、斥责、惩罚自尊心 4. 5.利用座位罚款 1.标准严苛,手段成为目的 2.错误理解教师尊严,师生相互敌视,或严重交往障碍 3.如何矫正学生行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