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说课技能
- 格式:ppt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面我从课标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关于本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7.2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定量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本课题的学习为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所以,本课时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能简单地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掌握两种溶液间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达到对知识的迁移,逐步培养观察、思维和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树立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我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的两个条件,所以我将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定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就学情而言,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学过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乏知识基础。
在实验探究层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且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准备采用“情境创设,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1.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
2.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2.2涵义: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4.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5.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
6.教学技能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分解原则3示范原则4反馈原则5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7.教学技能训练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8.“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9.微格教学涵义: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10.微格教学的特点: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11.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备课技能1.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2.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的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的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3.备课的类型3.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3.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3.3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4.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可以把备课非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5.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可以将备课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Lesson 7》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材版本教材中的 Lesson 7。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Lesson 7 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之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等方面的内容。
词汇部分涵盖了具体的新词汇;语法重点是具体的语法点;阅读和听力材料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教材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
例如,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词汇;对于语法知识,将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法规则。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对于本节课的新词汇和语法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2、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在语言的综合运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拼写新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语法知识,并能正确运用。
2、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点词汇:列举重点词汇(2)重点语法:详细说明重点语法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新词汇和语法知识。
初中物理第七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和运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章节的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
本章节共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图示、牛顿第一定律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和图示方法,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同时,我们将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并举例说明。
2. 力的测量:我们将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力的测量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力的图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并通过绘制力的图示来直观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4. 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力与运动的关系: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学会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力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图示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