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462.36 KB
- 文档页数:2
【解剖】旋前、旋后肌疼痛因为爱,所以恒久;因为好,所以传递。
指南旋前圆肌右前臂前⾯观显⽰旋前圆肌旋前圆肌在前臂前⾯,圆形的肌⾁被肱桡肌和前臂屈肌覆盖。
部分肌腹⽐较表浅,也是该区域唯⼀呈斜⾏的肌⾁。
旋前圆肌是肱⼆头肌和旋后肌的拮抗肌,它可以使前臂旋前,肱⼆头肌肌腱的远端,在旋前圆肌的外侧是定位旋前圆肌的⼀个体表标志。
起⽌点功能:前臂旋前(尺桡关节),协助屈肘(肱尺关节)起点:肱⾻内上髁屈肌总腱和尺⾻冠突⽌点:桡⾻外侧⾯中段神经分布:正中神经(C6,C7)旋前圆肌右前臂前⾯观1.握住患者的⼿并屈肘90°,定位肱⼆头肌肌腱的远端同时让患者在对抗你的情况下屈肘。
2.沿着肌腱滑向远端肱桡肌和前臂屈肌群间隙,将拇指放⼊这个间隙内。
右肘前内侧观,⽤⼿来回触摸旋前肌3.触摸由肘关节内侧斜⾏⾛向桡⾻约⼀拇指宽的旋前圆肌肌腹,反复触摸该斜⾏肌腹。
4.沿着该肌腹触摸内上髁(注意有其他肌纤维⼀起加⼊)和桡⾻中段(感受肱桡肌下⽅的起伏)。
√ 握住患者的⼿,让其在对抗的情况下前臂旋前。
感受你所触摸的肌腹是不是收缩成⼀个硬块。
感受你所触摸到的肌纤维是不是斜着⾛⾏到桡⾻中段?什么时候使⽤旋前圆肌?· 转动门把⼿· 在洗碗机中放置好杯⼦· 蛙式游泳(前臂旋前)旋前⽅肌右⼿掌侧观,显⽰旋前⽅肌尽管旋前⽅肌的肌⼒强度和速度都⽐旋前圆肌要差,这块⼩⽅形肌⾁依然对前臂旋前起到重要作⽤。
它的肌纤维横⾏于屈肌腱和前臂的神经⾎管的深⾯。
除肌⾁的外侧部,⼤部分肌⾁都不能触及。
被触摸到的⼩的窗⼝样部位也是桡动脉经过的位置,你可以亲⾃感受下桡动脉。
起⽌点功能:前臂旋前(尺桡关节)起点:尺⾻远端前内侧⾯⽌点:桡⾻远端前外侧⾯神经分布:正中神经(C7,C8,T1)旋前⽅肌右⼿、腕掌侧观1.握住患者的⼿,⾸先触摸到桡动脉搏动。
然后触摸桡⾻茎突,滑向其前⾯。
2.在摸到旋前⽅肌前,先轻轻屈曲旋前腕关节,以便浅层屈肌松弛,然后⽤你的拇指触摸桡⾻和屈肌腱之间的薄层组织。
不容忽视的桡神经深支损伤在前臂损伤中,往往伴有桡神经损伤,多因外伤引起的疼痛、出血等因素。
加之无明显感觉障碍及医生原因出现漏诊,而使病人造成二次手术或手术后恢复不佳,遗憾终身。
我们回顾2000年至2010年在我院就医中627例中,有59例漏诊。
均手术证实,分析原因。
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50例,女性9例,年龄16至55岁。
平均年龄为29岁,伤因刀伤为38例,玻璃伤为7例,前臂骨折为4例,肘关节脱位9例,前臂绞压伤1例,伤后发现时间为7至149天。
平均发现日期为39天。
2 讨论2.1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学特点,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的前外侧发出桡神经深支和浅支,深支发出后,绕过桡骨颈的外侧部,横过旋后肌深、浅层之间达前臂背侧面,深支进入旋后肌之前及通过旋后肌时分出许多肌支,支配前臂背侧深、浅肌群[1]。
桡神经深支在肘关节以下损伤,伸腕功能基本正常,伸指会有不同程度受限。
2.2忽视原因在急诊处理中,往往临床医生只注意前臂伤口内肌肉损伤情况,其次临床医生对桡神经解剖不熟悉,因为没有明显皮肤感觉障碍而忽略损伤的判断和处理[2]。
2.3避免漏诊是要术前排除干扰,详细检查伸腕、伸拇、伸指功能,对急诊患者术中必须探测桡神经的完整性。
对所有前臂损伤病人术后进行详细查体。
2.4对出现桡神经深支损伤明确后,应及早修复,林其仁等[3]报告急诊及伤后3个月内修复者优良率为96.5%,6个月修复者优良率为50.5%,因此,我们认为在工作中要防止前臂骨间背神经及其肌支的漏诊,到对前臂背侧伸肌群肌肉位置和桡神经支配前臂伸腕肌肌支神经起点及其走向的解剖非常熟悉[4]。
2.5手术方法手术必须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其目的可达到解剖精细、对接准确、组织创伤小和疗效高的要求,采用9-0无损伤缝合线无张力下进行缝合,如为挫伤,则根据神经损伤Sunderland分度法,对Ⅳ—Ⅴ度神经损伤进行重新修复[5]。
现有修复方法为外膜缝合法、外膜加部分束膜缝合法、束膜缝合法和外膜加束膜缝合法等。
外科主治医师-骨外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周围神经损伤[单选题]1.某男,20岁,右上臂撞伤,中下段成角畸形,伤后腕关节不能主动背伸,各掌指关节不能主动伸直,除考虑肱骨干中下段(江南博哥)骨折外,还应首先考虑何种合并伤A.臂丛神经损伤B.肌皮神经损伤C.正中神经损伤D.桡神经损伤E.尺神经损伤正确答案:D[单选题]4.不属于腓总神经损失的临床表现A.足不能背屈,外翻,伸趾B.马蹄内翻足C.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D.行走困难,呈跨越步态E.足外翻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为: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踝背伸、外翻功能障碍,呈足内翻下垂畸形(马蹄内翻足)。
伸、伸趾功能丧失,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
[单选题]5.肱骨外科颈骨折易合并的神经损伤是A.腋神经损伤B.正中神经损伤C.尺神经损伤D.桡神经损伤E.臂丛损伤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臂丛神经从外科颈内侧经过,骨折时易合并损伤。
[单选题]6.坐骨神经损伤的表现不包括A.高位损伤,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瘫痪B.高位损伤,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C.膝关节呈屈曲状态,行走时呈震颤步态D.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E.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髋关节后脱位、臀部刀伤、臀肌肉挛缩手术伤以及臀部肌注药物均可致坐骨神经高位损伤,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瘫痪,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
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
由于股四头肌健全,膝关节呈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
如在股后中、下部损伤,则腘绳肌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
[单选题]7.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有关其临床意义,以下正确的是A.凡肌电显示去神经性纤维颤动电位,为椎间孔外臂丛损伤B.凡显示没有正常电位,表示椎间孔外臂丛神经损伤C.神经损伤通常在3周后显著变性,故检查应在3周后,隔3个月复查D.当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可测出,而体感诱发电位测不出时,可确定为根性节前撕脱位E.凡受神经根支配的任何肌肉存在主动活动,表示不完全神经根损伤正确答案:D[单选题]8.患者,男性,26岁。
桡神经深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李世芳;张晓亮;向宇燕;刘丽芳【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a safer surgical approach to radial nerve by studying its anatomy in deep branch. Methods Totally 30 adult anti-corrosion corpses were prepar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and its entry and exit point to supinator muscle were dissected.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rve starting point to radical head ( L1 ),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rve starting point to supinator muscle ( L2 ),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radial head ( L3 ), the distance from radial styloid to radial head ( L4 )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the line of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and Lister tubercle ( L5 )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when nerve exiting supinator muscle to the inner fringe of ulna ( L6 )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tersection point between nerve and outboard radius neck center line to radius head ( L7 ) and the angle between line of the supinator entry and exit points and line connecting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and radial nerve were measured. Results L1 was ( 15.2 ± 5.6 ) mm, L2 was ( 32.1 ±1.9)mm,L3was (64.5±2.7)mm,L4 was (231.0 ±6.8)mm,L5was (6.1 ±3.0)mm,L6 was (23.1±3.2)mm,L7 was (43.1 ±2.0)mm,L3/L4 was (0.28 ± 2.4) and angle A was ( 31.0° ± 2.7 ° ). Conclusion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provides a good guide for surgical approach to radial nerve.%目的通过前臂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学研究,探索更为安全的桡骨手术入路.方法防腐成人尸体30具,解剖桡神经深支的发出点,进、出旋后肌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与桡骨头的距离(L1)、神经发出点与进入旋后肌的距离(L2)、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桡骨头的距离(L3)、桡骨茎突与桡骨头的距离(L4)、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L5)、神经从旋后肌穿出处至尺骨内缘的距离(L6)、神经与桡骨颈外侧中线交叉点至桡骨小头的距离(L7)、神经在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A).结果L1为(15.2±5.6)mm,L2为(32.1±1.9)mm,L3为(64.5±2.7)mm,L4为(231.0 ±6.8)mm,L5为(6.1±3.0)mm,L6为(23.1±3.2)mm,L7为(43.1±2.0)mm,L3/L4为(0.28±2.4),A为(31.0°±2.7°).结论桡神经深支准确的定位对桡骨手术入路选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1(020)001【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桡神经深支;应用解剖;手术入路【作者】李世芳;张晓亮;向宇燕;刘丽芳【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85;R681.7前臂具有重要的旋转功能,前臂骨折应尽量争取按照关节内骨折的要求达到解剖复位[1]。
桡神经应用解剖桡神经主要来自C6~8神经根,是臂丛后束发出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及腋神经后的主要神经支•桡神经在上臂及前臂发出运动支,桡神经的运动功能远比感觉功能重要。
由桡神经支配的肌肉有肱三头肌、肘肊、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骨间后神经延续于桡神经,支配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和示指固有伸肌。
手内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没有桡神经参与。
•大多数严重的桡神经损伤与骨折、撕裂伤、挫伤相关,严重的注射性损伤和神经卡压需要手术治疗。
•在腋窝和上臂上段的内侧,桡神经位于腋动脉、肱动脉及其它神经深面。
在上臂后侧,桡神经位于肱三头肌深面。
•找准治疗定位,桡神经损伤的功能恢复会很好。
应用解剖桡神经是臂丛后支发出上肩胛下神经和下肩下神经、胸背神经以及腋神经后的主要神经支。
臂丛后束由上、中、下干的后股组成,故在解剖层面上有广泛的神经根纤维来源,桡神经纤维起源于C5-8的脊神经根。
桡神经及其终末支骨间后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臂丛后束因位于腋动脉后方而得名,其实臂丛后束、内侧束、及外侧束仅在胸小肌覆盖的一小段范围内与腋动脉才有如此严格的毗邻关系。
臂丛后束的分支及其肌肉支配:上、下肩胛下神经共同支配肩胛下肌;下肩胛下神经支配大圆肌;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腋神经支配三角肌;桡神经支配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骨间后神经延续于桡神经,支配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和示指固有伸肌。
在靠近桡神经于后束的发起处,自桡神经的背侧发出数目不等的肱三头肌肌支,斜向走行,支配肱三头肌中的一个或多个头。
在腋部探查桡神经时,可从腋动脉和肱动脉的内侧或外侧进入。
腋神经与桡神经相邻,在喙突水平游离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并将其拉向内侧,在腋动脉的外侧很容易就能显露腋神经。
此处桡神经的解剖参考点就是腋神经的起点,在约大喙突水平。
喙突是胸小肌外侧止点的附着部位,该骨性突起很容易触及。
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前后径正常值的探讨刘文芬;马力【摘要】目的分析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并探讨其前后径的正常值范围.方法对101例健康志愿者桡神经深支进入、行出旋后肌浅深层的部位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桡神经深支声像图特征,测量其进入、行出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结果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行走,超声表现为横切面上椭圆形中等偏高回声,纵切面上多条线性的平行稍强回声.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分别为(1.085±0.159)mm和(1.087±0.153)mm,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超声测值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773~1.397 mm和0.786~1.388 mm.结论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行走具有清晰的超声图像,且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超声测值可为临床提供正常值的参考范围.%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in the region of supinator muscle,and to investigate the normal diameter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Methods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med on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in 101 volunteers,the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in cross section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 were observed when it enters and exits the supinator muscle,th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was measured.Results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traveled through the supinator muscle.In cross section,it showed isoechoic or slightly hyperechoic oval structure.In longitudinal section,it showed parallel hyperechoic linear structure.Th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when it enters and exits the supinator muscle were(1.085±0.159)mm and (1.087±0.153)mm.The normal reference range of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were 0.773~1.397 mm and 0.786~1.388 mm.Conclusion The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has a clear ultrasonic image when it enters and exits the supinator muscle,and measuremrnt of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can provid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9)012【总页数】3页(P841-843)【关键词】超声检查;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神经卡压【作者】刘文芬;马力【作者单位】510317 广州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510317 广州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8;R445.1桡神经行至肘部分出浅、深两支,深支从深面穿过佛罗氏弓(即旋后肌近侧,浅头),随后支配拇伸肌及各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
桡神经深支与旋后肌的关系
姜云杰
【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22)004
【摘要】观察了60侧成人尸体的旋后肌区。
发现:①桡神经深支与旋后肌的位置关系:Ⅰ型占21.7%,Ⅱ型占78.3%。
②旋后肌管长37.78±7.16mm,上口和下口至旋后肌浅层桡骨附着缘距离分别为9.91±2.19mm和13.24±3.69mm。
据此设计了显露桡骨上1/3段的切口。
③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管内发出另外的施后肌支者占41.7%(25侧),结果表明此施后肌支是不恒定的。
④施后肌管下口腱性结构的出现率26.7%,认为是桡神经深支受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总页数】3页(P199-201)
【作者】姜云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85
【相关文献】
1.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J], 冯三刚
2.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前后径正常值的探讨 [J], 刘文芬;马力
3.桡神经浅支及深支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J], 董建明;郭光文
4.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3种不同入路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 [J], 赵洪;郑祖根;严军;言湛军
5.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J], 马泉;孔祥玉;杜心如;贺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名:桡管综合征英文名:radial tunnel syndrom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G56.8概述:早在 1883 年,就有人认为桡神经或桡神经分支的卡压可能是引起网球肘的原因之一。
1905 年,Guillain 报道了 1 例病例,一位管乐师因前臂反复的旋后和旋前,引起骨间后神经卡压。
以后,对骨间后神经卡压的病例不断有临床报道。
动脉瘤、肿瘤以及肘部骨折等均被认为是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原因。
然而,多年来,网球肘一直是前臂近端外侧疼痛的主要诊断。
1956 年,Michele 和Krueger 描述了桡侧旋前肌综合征(radial pronator syndrome)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960 年,他们进一步报道了近端旋后肌松解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
1972 年,Roles 和Maudsley 提出了桡管综合征(radial tunnel syndrome)的概念,并对解剖区域、结构特点、可能卡压的神经以及引起网球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9 年,Werner 和 Lister 首次通过详尽的资料,证实了桡管神经卡压与肘外侧、前臂近端外侧疼痛的关系,并提出与肱骨外上髁炎的鉴别要点以及与网球肘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对桡管综合征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日臻完善。
流行病学:病因:桡管综合征以优势手常见。
手工劳动者及需反复用力旋转前臂的运动员易发生此病。
患者以40~60 岁较多见,男女比例相似。
发病前无明显创伤病史,症状逐渐出现。
这些资料支持“微创理论”,即桡管综合征的发生以重复性前臂慢性损伤为主。
据认为,网球肘患者中约 5%为桡管综合征。
其他引起桡管综合征的原因如下:1.外伤 Spinner 报道了10 例桡管综合征的病例,其中9 例有前臂外伤史。
外伤所致的前臂损伤,可在桡神经易卡压部位形成瘢痕和粘连,引起神经卡压的发生。
2.肿瘤旋后肌管内的腱鞘囊肿和脂肪瘤。
3.骨折和脱位桡骨小头脱位和孟氏骨折易致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