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无公害食品真姬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真姬菇又称玉蕈、斑玉蕈、荷叶离褶伞,因它具有独特的蟹鲜味,故有人称它为蟹味菇、海鲜菇。
该菇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g鲜菇中含粗蛋白3.22g、粗脂肪0.22g、粗纤维1.68g、碳水化合物4.56g、灰分1.32g,磷、铁、锌、钙、钾、钠的含量非常丰富,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的含量也较一般菇类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用菌。
目前多为工厂化栽培。
1 产地环境要求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周边2km内无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m 以上,交通便利。
产地环境空气应符合NY5294-2004的要求。
生产用水包括拌料用水、菇床喷洒用水及生产环境湿度维持用水,应符合GB5749-2006的规定。
2 设施要求2.1 栽培设施菇房采用钢结构或砖混结构建设,通风、保温、保湿。
生产场地布局合理,生产区、加工区和原料仓库、生活区应严格分开。
生产区中原料区、堆制发酵区或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
其中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废料堆放、处理区应远离生产区。
排水系统畅通,水泥地面平整,场地环境符合NY/T5333-2006的规定。
2.2 生产设施原辅材料加工、拌料、装瓶、接种、栽培环境控制系统、通风照明、产品加工等设施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保证人身健康、安全。
锅炉、灭菌锅等压力容器,应通过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生产技术要求3.1 菌株选择3.1.1 品种选择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工厂化生产、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的优良菌株,如玉蕈1号、白玉茹等。
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NY/T5333中3.1.2的要求。
3.1.2 茵种生产菌种生产应符合NY/T528-2002的要求。
3.2 栽培原料3.2.1 主辅原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木屑应取自水青冈(山毛榉)、抱栎、杨、柳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木屑应自然堆积6个月以上。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为了保障食用菌生产的质量和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和资源,我国对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要求。
这些规程要求从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方面对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确保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高效、高质、高产。
以下是关于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生产环境要求1. 选址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应远离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无重金属污染。
2. 土壤要求:选用有机质充足、通风良好、排水性能好的土壤,并进行土壤改良。
3. 场地要求:重金属污染以及化肥、农药残留严重的地方不宜种植食用菌。
4. 灭菌要求:场地及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保障生产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二、生产设备要求1. 栽培设备:栽培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 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应具备合理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以满足食用菌的生长需要。
3. 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设备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排除生产场地内的有害气体和异味。
三、生产工艺要求1. 培养基要求: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培养基,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2. 菌种培养要求: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菌种,加强菌种的保存和养护工作。
3. 菌种接种和发酵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菌种接种和发酵,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纯度。
4. 菌体收获要求:选用适当的收获工艺和工具进行收获,不损伤菌体。
四、生产管理要求1. 人员要求:生产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严禁未经培训的人员从事食用菌生产。
2. 安全生产要求: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生产安全。
3. 生产记录要求:建立健全的生产记录和档案,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
4. 质量检验要求:对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 废弃物处理要求: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制度,做到无害化处理。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针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技术标准。
以下是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要求。
一、产地选址要求:生产菇种的场地应远离交通干扰、工业废气和有毒废物的排放源。
菇棚建在地势高而平坦、无洪涝、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的地方。
二、土壤要求:采用无公害土壤作为菇种的种植基质,土壤的无公害指标合格,不含有害物质。
土壤酸碱度适宜,有机质含量高,提供菌丝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基质材料要求:选择富含有机质、养分丰富的基质材料,如农家肥、秸秆等,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
基质材料要经过消毒处理,消除病菌和杂草。
四、种植技术要求:选用高活力、无病菌的种植菌种,确保菌种的质量。
控制水分和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加强管理,及时除去病虫害。
五、施肥要求:采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施肥要适量,均匀,不得造成环境污染。
六、病虫害防治要求: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如使用天敌、环境调控等措施,避免使用农药。
七、采摘要求:采摘时要选择完全成熟的食用菌,不采摘过小或过大的食用菌。
采摘后要及时整理,保持菌盖完整,避免损伤。
八、贮藏要求:菇菌产量过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贮藏,防止变质。
贮藏要选择无毒、无公害的容器,并控制温度和湿度,延长食用菌的保存时间。
九、卫生要求: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卫生,要经常清理和消毒菇棚、器具和工具,防止病菌传播。
生产人员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穿戴防护服。
十、环境保护要求:要加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菌棒和基质材料要进行统一回收和消毒处理。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要求生产者在选址、土壤、基质材料、种植技术、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贮藏、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以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林下灵芝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林下灵芝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准备、栽培种制备、林下栽培、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林下灵芝栽培的生产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DB21/T2085北方冷棚沙培地栽培香菇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灵芝灵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又名赤芝、红芝、灵芝草,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灵芝属(Ganoderma Karst.)的真菌。
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见附录A。
3.2灵芝孢子粉由成熟芝灵芝盖背面的菌管弹射出来呈卵形的担孢子。
3.3段木适宜栽培灵芝的阔叶树直径为1.0cm以上枝干,截成12cm~15cm捆扎成直径为20cm~30cm的短木段。
3.4料袋培养料和段木装袋后为灵芝菌丝生长、发育提供养分的培养基材料。
3.5菌木接种灵芝菌种后灵芝菌丝体已经繁殖的料袋。
4生产准备4.1林地选择与准备4.1.1林地选择选择坡度为25°以下的落叶松、红松、杨树、辽东栎、核桃楸、白桦等纯林和针阔混交林,郁闭度0.6左右的林地,以红松、落叶松纯林及与核桃楸、白桦、辽东栎等硬杂木混交的针阔混交林较好。
具体按NY/T5010执行。
4.1.2林地准备A)林地清理林相整齐可不清理,否则在不破坏林地环境的情况下,清理掉林下杂灌及杂物。
B)作畦畦床宽为100cm,高20cm~25cm,长度随地形而定。
畦床四周开好排水沟,排水沟兼步道。
畦床间留出80cm作业道。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旨在规范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流程、环境要求、农药、化肥使用和监测、病虫害防治、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所生产的食用菌安全、无公害。
一、土壤环境要求1.选址要避免高压线、垃圾场、工业烟尘、有毒废气等对环境的污染。
2.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并配合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水源洁净。
3.土壤要求pH值在6.5-7.5之间,砂土、壤土或者壤土质砂壤土为宜。
4.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如镉、铅等。
二、种菌材料选择1.要选择种植适应性强、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健康种菌材料。
2.种菌材料要经过无公害处理,可采用热处理、辐照处理等方法进行消毒。
3.种菌材料要具有完整的菌丝体结构,且无明显的菌核等外来物质。
三、施肥管理1.施肥要采用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比的方式进行,且不得使用有害的化肥或者超量使用化肥。
2.施肥比例要根据食用菌的生长特点和所在环境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3.要定期检测土壤的养分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施肥方案。
4.禁止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肥料。
四、农药使用和监测1.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尽量选用对食用菌生长无害的农药。
2.严禁使用有毒的农药,如杀灭这次类农药等。
3.对使用的农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使用,并遵守使用期限和安全间隔期。
4.定期监测土壤中化学残留物的含量,确保农药的使用达到无公害要求。
五、病虫害防治1.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对环境和食用菌本身的损害。
2.定期检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合理使用生物农药,避免使用有毒的化学农药。
六、食品安全1.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生产的食用菌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
2.要做好食品安全记录的保存工作,包括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记录、病虫害防治记录等。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规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采摘、加工、交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下面将具体介绍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生产环节的要求:1. 种植基地的选择:选择土质疏松、通风良好、排水性好的场所,避免种植在有化学污染物或有病菌的土壤中。
2. 种植基质的选用:选择无公害基质材料,不使用含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原料,如秸秆、玉米芯等。
3. 种植基质的消毒处理:采用科学、安全、环保的消毒方法,确保基质无病菌。
4. 菌种繁育:采用高质量的菌种进行繁育,防止病菌和虫害的侵入。
5. 控制环境条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采摘环节的要求:1. 采摘时间:选择在菌盖未完全展开的时候进行采摘,以避免品质下降。
2. 采摘工具:使用干净、无菌的工具进行采摘,避免污染。
三、加工环节的要求:1. 处理方式:采用无公害的加工方式,如清洗、去皮、切割等。
2. 加工条件:保持加工环境的卫生,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3. 加工设备:使用卫生、无菌的加工设备,避免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污染。
四、交易环节的要求:1. 供应链管理:建立菌菇生产和销售的可追溯系统,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2. 销售渠道:选择有资质、有信誉的销售渠道,避免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市场。
3. 包装标注:对菌菇进行明确的包装标签,标注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
五、储存环节的要求:1. 储存环境:选择干燥、通风、阴凉的储存场所,避免霉菌和虫害的侵害。
2. 储存容器:选择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的储存容器。
总结: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主要包括种植环节、采摘环节、加工环节、交易环节和储存环节。
通过遵循这些规程要求,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符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无公害、安全、绿色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和控制措施。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土壤要求1. 不选用有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土壤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尽量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
2. 严禁在食用菌种植区域周围进行工业、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保持土壤环境的纯净。
二、种菌原料要求1. 选用种植菌种无重金属污染,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确保种菌原料的无公害性。
2. 种菌原料应具备健康证明,并记录详细的来源和处理过程。
三、施肥要求1. 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合理施用有机肥料,避免化肥过量的使用。
2. 不使用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肥料,保证食用菌的无公害性。
3. 施肥前要进行施肥管理计划,记录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施肥时间,确保施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病虫害防治要求1. 对于菌床和菇棚进行消毒,预防病原菌和病虫害的侵袭,确保食用菌的无病无害。
2. 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种类,遵循农药的合理使用原则,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确保食用菌的无公害性。
3. 定期检测病虫害防治效果,记录防治措施和使用农药的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五、采收和包装要求1. 采收时应根据菌类的特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时间进行采收,保证食用菌的品质和安全。
2. 采收后应及时清理并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要求从土壤、种菌原料、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和包装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以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无公害,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这样可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的信心和满意度。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无公害种植与质量安全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高需求,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滋味独特的食物,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然而,与其增加供应量,确保食用菌的质量与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保障食用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无公害种植与质量安全问题。
一、无公害种植技术概述无公害种植技术,即采用无化学农药、无除草剂和无化肥的种植方式,以防止农药残留和化肥污染。
应用于食用菌类的种植中,无公害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措施:1. 使用有机基质:选择适宜的有机基质对食用菌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基质包括玉米秸秆、稻草、木屑等,这些基质无化学农药残留,可以避免污染食用菌的质量。
2. 生物控制:引入有益的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种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可以利用寄生性真菌来控制病原真菌的生长,或者使用益生菌来增强食用菌的抗病能力。
3. 多种菌种的综合种植:在无公害种植技术中,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菌种的栽培方式,可以增加食用菌的抗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提高菌种的产量和质量。
二、无公害种植技术的优势无公害种植技术在保证食用菌质量安全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食用菌质量可控:无公害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菌种的污染,保证了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2. 提高环境友好性: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食用菌的质量。
3. 增加产量与效益:无公害种植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生物控制方式,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促进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无公害种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虽然无公害种植技术在保障食用菌质量安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及对策:1. 病虫害防控困难:无公害种植技术中的生物控制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在无公害环境下生产优质食用菌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
要求和规定。
其目的是保证食用菌的生产过程环境优良,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对人体健康
无害。
1. 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生产基地应选在无公害的环境中,远离工业污染源、农
业面源污染和交通污染。
基地的选址要考虑水源、土壤的质量和周边环境的条件等因素,
建设符合规范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
2. 菌种的选用和保证: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要求使用无公害的菌种,菌种的繁殖、保
护和保存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菌种的源头要求清晰可查,无传染性疾病和有害病原微
生物。
3. 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包括菌种培养基、基质、肥料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无公害、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4. 生产过程的操作规范:生产过程中应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包括原材料
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等工艺,以及对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控制和调整。
5.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育苗期、
栽培期和采收期的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
的使用。
6. 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和污染。
废弃物要进行妥善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7. 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生产的食用菌要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对食用菌
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包括菌种检测、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虎奶菇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虎奶菇(Pleurotustuber-regium(Fr.)Sing)生产的栽培环境、栽培方法、栽培管理以及采收加工技术等。
本文件适用于XX自治区境内袋料虎奶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栽培技术4.1 场地选择虎奶菇栽培场地应选择清洁、干燥、通风的房间、大棚、仓库或者类似的室内场所。
菇房菇场的大气水质、土壤条件,均符合NY 5099的质量标准和菇场标准,菇场远离白蚁栖息地。
4.2 栽培季节XX自治区境内虎奶菇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以夏秋高温季节最适合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
此时栽培既可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又可以缩短栽培周期。
4.3 培养基质选择凡含有木质纤维素-纤维质的植物性材料都可以使用,符合NY 5099的要求,不含芳香油类抑菌物质,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类物质的锯木屑,秸秆、棉籽壳、蔗渣、木薯杆等原料。
所用原料均要求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无异味、无混杂物,不得检出违禁物质和残留超标。
4.4 菌种(菌株)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逆性好、抗杂菌、抗病虫能力强,并通过2年以上20万袋以上规模栽培试验选定的优质高产虎奶菇菌种(菌株)。
生产用菌种应为选定虎奶菇菌种双核菌丝的纯培养,菌龄25d~30d,在适温(27℃~30℃)条件下接种期不超过3d。
4.5 菌袋制作与培养塑料袋聚乙烯或聚丙烯筒料袋,规格宽×长(17cm×33cm),厚度为0.05mm的折角袋。
培养基配方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19%,白糖1%,石灰1%,石膏1%。
木屑棉籽壳培养基配方:木屑39%,棉籽壳39%,麦麸19%,白糖1%,石灰1%,石膏1%栽培袋制作按照培养基的配方称料,手工或机械翻拌均匀,并逐步加水至培养料含水量60%~65%,调整pH值7~8,然后将培养料堆成宽2m,高1m,长度适宜的料堆,进行有氧发酵;当料温升到55℃时翻堆,共翻1次,发酵时间约2d~4d。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5099—2002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金霞、贾身茂、左雪梅、李世贵、姜瑞波、顾金刚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用菌培养基质用水、主料、辅料和覆土用土壤的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化学添加剂、杀菌剂、杀虫剂使用的种类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栽培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主料
组成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
如木屑、棉籽壳、作物秸秆等。
3.2
辅料
栽培基质组成中配量较少、含氮量较高、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C/N比的物质。
如糠、麸、饼肥、禽畜粪、大豆粉、玉米粉等。
3.3
杀菌剂
用来杀灭有害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的药剂,包括消毒剂。
3.4生料
未经发酵或灭菌的培养基质。
4要求
4.1水
应符合GB5749规定。
4.2主料
除桉、樟、槐、苦楝等含有害物质树种外的阔叶树木屑;自然堆积六个月以上的针叶树种的木屑;稻草、麦秸、玉米芯、玉米秸、高梁秸、棉籽壳、废棉、棉秸、豆秸、花生秸、花生壳、甘蔗渣等农作物秸秆皮壳;糠醛渣、酒糟、醋糟。
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4.3辅料
麦麸、米糠、饼肥(粕)、玉米粉、大豆粉、禽畜粪等。
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4.4覆土材料
4.4.1泥炭土、草炭土。
4.4.2壤土
符合GB15618中4对二级标准值的规定。
4.5化学添加剂
参见附录A。
4.6栽培基质处理
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经灭菌处理的,灭菌后的基质需达到无菌状态;不允许加入农药。
4.7其他要求
参见附录B。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见表A.1。
表A.1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
添加剂种类使用方法与用量
尿素补充氮源营养,0.1%~0.2%,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硫酸铵补充氮源营养,0.1%~0.2%,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碳酸氢铵补充氮源营养,o.2%~0.5%,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氰氨化钙(石灰氮) 补充氮源和钙素,o.2%~o.5%,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磷酸二氢钾补充磷和钾,0.05%~0.2%,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磷酸氢二钾补充磷和钾,用量为0.05%~0.2%,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石灰补充钙素,并有抑菌作用,1%~5%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石膏补充钙和硫,1%一2%,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碳酸钙补充钙,0.5%~1%,均匀拌人栽培基质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不允许使用的化学药剂
B.1高毒农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煎执行,不得在培养基质中加人。
高毒农药有三九一一、苏化203、一六O五、甲基一六O五、一O五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呋喃丹、氟乙酰胺、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四O一等。
B.2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B.3植物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