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历史图文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17.85 MB
- 文档页数:46
阿胶传说荟萃(图文)阿胶传说荟萃1、阿娇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天下流传着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人们若得了它,就会头晕烦躁,气喘咳嗽,心慌气短,吐血不止,病人最后都面黄肌瘦,只能眼巴巴地等死……所有的名医,各种各样的药物,都治不了这病。
人们求遍了四海的名医,用过了千百种中草药,还是治不好这病,一时间闹得人烟稀少,村镇冷落。
东阿有个聪明美丽、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娇。
她的父母就是因为得上了这种病,而双双去世的。
阿娇看着自己的父母和乡亲们苦苦遭受着这种疾病的折磨,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她听说东岳泰山有个药王庙,庙里供奉的药王是专管采药治病的,于是她决心去泰山找药王帮助,寻求能治这种病的药草。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阿娇打点好行装,辞别了家乡父老,一个人上路了。
一路上,她翻山越岭,饥餐渴饮,经历了千辛万苦。
一天,她来到一座破庙前,正想坐下来喝口水休息,忽见山坡上走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人,肩荷银锄,手提药篮,边走边唱:采药深山中,云里雾里行。
富贵何足惜?解危救苍生……阿娇见这老人仙风道骨,其貌不凡;又听他的歌儿也唱得蹊跷,便走上前去,想先从他那里打听一下治病方法。
她将病人的惨状全都告诉了老人,请他给想想办法。
老人听阿娇说完,朗声说道:“姑娘,你为了治好他人的病劳碌奔波,含辛茹苦,精神可佳。
要治好这吐血的病,我这里倒有一法,不过非用食狮耳山的草、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
”阿娇听了,心中一惊。
是啊,家乡不是有这么一头小黑驴吗?它跨山越涧如履平地,神出鬼没来去如飞,连山上的猛虎、恶狼都怕它三分,我怎能捉到它?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欲走。
这时,阿娇又想起了那些患病乡亲的痛苦情景,急忙恳求道:“老大爷,您就行行好吧。
只要能治好乡亲们的病,上刀山闯火海,我也心甘情愿。
您快把治服小黑驴的办法告诉我吧!”老人见她心诚辞切,便答应教授阿娇剑术。
老人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传授给了阿娇,还赠给阿娇一把宝剑,让她回深山去寻找小黑驴。
有关阿胶的历史典故阿胶与曹植。
就是那个才高八斗,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苦命皇子,到东阿来做县太爷,身体很差,人非常瘦,善良的东阿人就给他吃阿胶,结果身体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他很感激东阿阿胶,写了一首诗歌:"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曹植是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和中华佛乐的创始人。
曹植墓在东阿县的鱼山。
阿胶与李世民。
东阿境内千年流传的民间掌故说到,想当初,尽管李世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山东境内,却遇到强人王世充。
那王世充也不是等闲之辈,一阵厮杀下来,李世民小受顿挫,人困马乏,遂引军进入东阿县休整。
东阿人就以阿胶熬汤来拥军。
说也奇怪,大队人马第二天就精神焕发,居然一鼓作气打败了王世充。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
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阿胶与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天生丽质、美白红润。
《新唐书》在写到晚年武则天时说:"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令左右不悟其衰。
"那么,武则天永葆青春的秘诀何在?原来宫中御医经常给服用"美白如玉汤",其成份是:阿胶、黑芝麻、木瓜、白芷、玉竹、山楂等美容养颜滋补之品,经常服用调理,才使武则天肤色美白如玉,光滑细腻,艳丽无疵。
阿胶与杨贵妃姐妹。
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
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虢国夫人峨眉长,酥胸如兔裹衣裳。
东莱阿胶日三盏,蓄足冶媚误君王。
这两首诗,前一首出自《全唐诗》,后一首出自《莞尔唐史》,为明代朱克生所作。
说的都是二女服阿胶以养容颜的故事。
一个"暗服阿胶",一个"日三盏",充分说明了她们对阿胶的珍爱。
阿胶宝典丨千年胶城千年史▲陶弘景陶弘景《名医别录》:“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
”明确指出阿胶系东阿的地域产物,只有东阿才能生产此物。
东阿独特的水质资源、气候、地理环境和东阿人千年阿胶工艺的传承,造就了阿胶,同时阿胶神奇功效也扬名了东阿。
东阿缔造了阿胶的神话,阿胶也成就了东阿的传奇。
东阿因阿胶而被称为“阿胶之乡”,也因阿胶千年“贡胶”史,有“贡胶之乡“的美誉,名震九州。
但因东阿之地历朝区域略有不同,东阿设县,起于秦朝。
历史记载,东阿之地因屡遭黄河泛滥之灾,历朝东阿县区域有所变迁。
从秦至今,东阿区域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使得阿胶正宗产地惹有争议。
▲黑驴那么何为阿胶正宗之地呢?东阿,春秋称“柯邑”,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 秦朝改阿邑为东阿,立东阿县,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
那为什么称“东阿”呢?因古代的山东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流弯曲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高地,故曰“阿”。
《说文》:“阿,大陵(大土山)也”。
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
《水经注》载:“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
魏封曹植为国王。
”汉承秦置,至北魏时治所东迁,原治所渐为黄水淤废。
其后因屡遭黄河泛滥之灾,县城治所屡有搬迁,但都在方圆百里之内。
▲黄河泛滥图至明代洪武年间迁至谷城县,即今平阴东阿镇,改谷城为东阿县。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定辖区,东阿镇属济南市平阴县,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但三个地方地理范围都在方圆百里之内。
为方便记,我们以古东阿、老东阿、今东阿命名:——阳谷阿城为古东阿——阴县东阿镇为老东阿——东阿县铜城镇为今东阿。
古东阿和今东阿分属聊城市,老东阿属济南市平阴县。
这三个地方我们统称为“泛东阿”,都属阿胶正宗产地——历史都有详细记载。
阿胶之乡-古东阿篇古城墙.古阿井古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在阳谷县城东北20公里处,离今东阿县城22公里处,今阿城镇王庄村西,现存长达250米,宽近30米,高14米的旧城垣,呈东西走向,当地俗称“古城岭子”系城墙的东南角,在其北约2公里,还有两段残存的墙址。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第一章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阿胶(Ejiao,xx:Colla Corii Asini),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神农本草经》),盆覆胶(陶宏景),驴皮胶(《千金方·食治》)。
典故:xxxx(阿胶鼻祖)早起前汉,傅氏僧人拾贵门所弃牲皮煮济荒民,一时心急火武,无意煮至乌胶,民食体健。
后辈尊称此胶物曰“傅氏胶”又为“傅致胶”(“致”与“制”互通)。
后世偶有医家煮胶选上等胶品皆印“傅氏僧仁”铭念先祖以示纯品。
这可以告诉我们为何被称之为“傅致胶”,也可以说明阿胶的来历与发明人。
阿胶性味甘、咸、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
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多人体所必须的胺基酸,比如:色胺酸(Tryptopan)、离胺酸(Lysine)、组胺酸(Histidine )、精胺酸(Argine)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
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
“东阿阿胶”几成阿胶的代名词。
如今,阿胶不只在山东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
但其历史、产量及规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
因此,阿胶文化的中心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
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是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的呢?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
阿胶的发展历史东阿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
《本草纲目》载:“阿胶厂,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下面给大家。
阿胶,出山东东阿,故名阿胶。
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汉《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养性延年,使身体强健;配方可治疗各种血证、风证,化痰清肺,水气浮肿,月经不调,老人虚秘等症。
东阿阿胶系阿胶之珍品,选用天然饲养之乌驴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师之技艺炼制而成。
千百年以来,东阿阿胶以贡品进贡朝廷,而今阿胶进补已成为古风民俗。
史书、民间记载流传着许多达官贵人、名流墨客用阿胶保健进补或借物阿胶寄情抒怀的趣闻秩事。
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阿胶的功效以及其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一、杨贵妃与阿胶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谁的皮肤最好呢?当然要数唐美人杨贵妃了。
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杨贵妃的皮肤:“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凝脂”就是说杨贵妃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
什么使杨美人有如此令众多女性羡慕甚是嫉妒的肌肤呢?唐代诗人肖行澡一语道破天机:“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据说当年为了皮肤细嫩光滑,杨贵妃每天都吃一道药膳,也是一个民间验方,叫“阿胶羹”其主要原料是:阿胶250克,黄酒250克,核桃肉150克,黑芝麻150克,冰糖250克。
阿胶是“补血圣药”,另外像这里边的核桃仁,还有黑芝麻都有润肤黑发,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样几种东西配置在一起制作成的阿胶羹,是一道非常好的美容药膳,它能够养血润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二、曹植赋诗赞阿胶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梵呗音乐的创始人,他的“七步诗”脍炙人口,他曾经做过“东阿王”,初来东阿,骨瘦如柴。
后来因为常食东阿阿胶滋补,身体受益非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国宝阿胶千年历史---历史名人鉴证一国宝阿胶千年历史国宝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故事长。
战国张傅慈悲心,救灾济世见真胶。
千古一帝秦始皇,服食阿胶返青春,长生不老动念头,海外寻仙派徐福。
中国医书第一本,西汉神农本草经,明文记录傅制胶,盛赞阿胶为上品。
东汉医圣张仲景,阿胶入药开先河,三国才子曹子建,直把阿胶叫仙药。
北齐大帝文宣王,阿胶调理得安康,大唐皇帝李世民,大将封井为阿胶。
遥想当年杨贵妃,肤若凝脂舞霓裳,虢国夫人蛾眉细,酥胸如兔藏妙方。
姐姐娥皇妹女英,暗服阿胶不肯道,大唐阿胶时尚物,阿胶定亲开先河。
丝绸路上外交礼,国礼异域示富强,大宋阿胶成时尚,定亲嫁娶表心意。
理学大师数朱熹,叮嘱娘亲重养生,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养阴新理论。
滋阴降火用阿胶,后世美称朱养阴,元曲大家白朴公,一叹惊人唱阿胶。
芝麻蜜饯和阿胶,保了天年有本钱,大明郑和下西洋,馈赠国礼炫富强。
一代药圣李时珍,道破天机称圣药,清代名医叶天士,盛赞血肉有情品。
杏林大家陈修园,一语定音传千古,阴阳相生聚精华,水火相济出圣药。
清朝有个兰贵人,阿胶滋补生帝王,一代名臣曾国藩,阿胶孝母家书藏。
丧权辱国李鸿章,御赐阿胶随身带,一代天骄毛泽东,尊师重教敬恩师。
一盏阿胶表孝心,千古流芳世人传,全球瞩目马家军,世界冠军扬国威。
阿胶滋补强体质,科学训练出成绩,篮球巨人数姚明,影视明星黄婉秋。
体育文艺工商界,教授白领老中医,世人都把国宝夸,圣药阿胶美名扬。
晋商徽商水陆道,茶马古道大运河,南来北往闯关东,肩挑人扛走西口。
马驼船载出国门,圣药装箱传四方,天下阿胶出东阿,阿胶一品百年堂。
一方古印悬北斗,万户喜鹊闹吉祥,国药一绝千年香,烁古振今百年堂。
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阿胶的历史文化阿胶,出山东东阿,故名阿胶。
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汉《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化痰清肺,养性延年,使身体强健;配方可治疗各种血证、风证.水气浮肿,月经不调,老人虚秘等症。
东阿百年堂阿胶系东阿道地阿胶之典范,东阿阿胶之珍品,‟百年堂阿胶选用天然饲养之乌驴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师之技艺炼制而成。
千百年以来,东阿道地阿胶以贡品进贡朝廷,寻常百姓极难得真胶。
今东阿百年堂阿胶有限公司秉承精湛奇秘的传统制作技艺,炼制出高贵传世之极品,使昔日之贡品重现今朝。
三国时东阿王曹植赞阿胶赋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珍之。
秘之。
阿胶发源于东阿,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
因阿胶味甘、性平、无毒、老少皆宜。
四季皆可服用,故可久服。
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因此在阿胶2500年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体系。
阿胶的学术文化▲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昧甘,平.无毒。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
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轻身益气。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署。
被奉为中药学经典。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无毒副作用.可以久服.具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如阿胶人参等:中品药120种.有毒或无毒,是对疾病能起抑病补虚作用的药物.如五味子、黄连、麻黄等.下品药125种,有毒而性烈.是可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等,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阿胶起源与历史(图文解说)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阿?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揭开阿胶神秘面纱吧……“胶”的发现和使用胶是一个种类很多,用途极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相纸、建筑粘合剂、营养奶粉、以及食品果冻等日常生活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东西。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呢?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了。
我国制胶历史悠久。
据研究,约在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原始社会人们食物匮乏,人们经常需要吃兽皮,生吃不易咬食,就煮熬食之,在熬煮兽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两种现象:其一,是人们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会浓缩成一种黏稠物,这种糊状物冷却后会粘住搅拌用的棍子或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锅铲、勺子”,并且坚牢难破,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然后用以制造弓弩等。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据考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其二是人们在偶然食用胶之后,发现它不但美味,可以果腹,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强壮,甚至治疗一些疾病,于是胶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药物。
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
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我国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篇》是最早明文记载“胶”的古代文献,其云:“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当时胶分6种,这里讲的是胶的种类及其颜色。
有学者认为,犀牛在中原大地的活跃只是商周时期以及更远时代的事情,春秋之后早已绝迹。
根据文中提到的“犀胶”推断,我们的祖先对胶的最初认识恐怕要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博廉。
”深瑕,即有纹理;紾,即成团块状;博廉,即有棱角。
这里讲得是胶的鉴别,即以红色,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有棱角者,为好胶。
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
这里讲的是胶的熬制,要熬出好胶,必须注意锅中水与锅下火要适当。
据研究,《考工记》成书于春秋初齐桓公执政时期。
可见早在春秋初期,人们对胶的品种、鉴别、熬制等方面就已经总结出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考工记》没有记载到驴胶,这是因为,当时驴还没有传入中国。
【注解:《周礼》传为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周公旦所著,被后人誉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阿胶药用起源胶的药用,始见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
据考,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最古老的医方。
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亦即所反映的内容当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
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帛书《五十二病方》关于胶的记载摘录如下:【白处】白处方:……煮胶,即置其(甂)于(微)火上,令药已成而发之。
发之涂,冥(幂)以布,盖以,县(悬)之阴燥所。
十岁以前药乃干。
【大带】大带者:燔,与久膏而傅之。
一,以清煮胶,以涂之。
(癃)病:……一、癃,以水一斗煮葵种一斗,浚取其汁,以其汁煮胶一梃半,为汁一参,而(以下残缺)。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已用胶来治疗淋病及缠腰丹之类的病症。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了阿胶优于其他诸胶,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阿胶。
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入药的呢?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和白胶(鹿胶)。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
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
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
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注:《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观点,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
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
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
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 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
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
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烊化服)、麻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
治气虚血少以致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
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阿胶溶化温服。
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
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
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蓣丸、鳖甲煎丸等,皆配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止血、补虚扶正之功。
这些方子临床应用千百年,至今仍被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以阿胶配伍成“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黄土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
这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注: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金匮要略》,也称《金匮要略方论》。
均为张仲景的代表作。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
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
辑者陶弘景(一作佚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约成书于汉末。
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
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
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
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北魏郦道元(北朝北魏(386-534)时范阳郡涿县人)《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
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
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
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与《三国志注》裴松之写,《世说新语注》刘孝标写,《文选注》李善写。
并称“四大名注”】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道:“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陶弘景还在《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
并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