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中“省声”现象浅论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议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异音现象,即文字或词语的发音与书写不一致。
这些异音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浅议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异音现象的产生原因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主要源自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经历了多次的形体变化和音韵演变,导致了大量的异音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异音现象,大多与汉字的读音有关。
由于历史原因,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时常不一致,造成了很多的异音现象。
二、异音现象的分类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汉字的音韵演变造成的异音,一种是方言或地区差异导致的异音。
前者主要源自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后者则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异音。
1. 古代汉字音韵演变造成的异音古代汉字的读音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革,导致了很多的异音现象。
古代诗词中的“雨”字,在不同的时期有可能读作“yu”、“wu”、“yu”等,由于不同时期的发音略有差异,因此在选注释中常常会出现异音现象。
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莺”、“鹦”等字的异音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古代汉字音韵演变所导致的。
2. 方言或地区差异造成的异音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还有一部分是源自于方言或地区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不同地区的语言发音有所差异,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方言或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异音。
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的发音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异音现象。
三、异音现象的实质意义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1. 反映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2. 丰富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3. 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的异音现象,也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文字中“省声”现象浅论《说文解字》中“省声”观点的是与非众说纷纭,本文从古文字的角度入手,考察“省声”的规律,揭示其原因,证明“省声”是古今汉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
标签:省声规律原因引言“省声”是《说文解字》在分析形声字时提出的一种观点。
《说文解字》一书说解形声字常用的体例是“从A,B声”,如“杜,棠也。
从木,土声。
”(《说文·木部》)而说解省声字的体例多是“从A,B省声”,如“梳,理发也。
从木,疏省声。
”(《说文·木部》)对于省声“段玉裁已怀疑许氏的省声,严可均、王筠更认为错误,假使不是后人妄改,那就一定是许叔重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
”那么,古文字中是否存在着“省声字”呢?一、甲骨文中的省声现象甲骨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几种形体结构和用字方法,即“六书”,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了。
甲骨文中存在着省声现象:(一)“膏”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形体。
前者从“肉”,“高”声。
后者从“肉”,“高”省声,省去了声旁中的“口”。
例:(1)贞,...辛 (7926)(2)戊寅,王狩鱼擒… 合10918(二)“姼”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女”,“多”声。
《花东》中写作“”从“多”省声。
(3)妇于疾不延?合22246(4)丙辰卜:又取,弗死?H3:977(三)“腹”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身”,“复”声或从“人”,“复”声。
《花东》中出现的从“人”,“复”省声。
例:(5)癸酉卜,争贞,王不安,无延?合5373(6)弜… 合31759(7)隹之疾子?H3:713甲骨文字“结构不固定,独体字的形式固然多变,合体字的各部分结合也不严,具体书写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分或合,或正或反相当灵活,往往因时因人而异。
”甲骨文虽然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但它始终还是处于文字发展的初期,形体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高,上述几例可见,甲骨文中存在省声,规律是将声旁的一部分进行省略。
二、商周金文的省声现象(一)部分省声如《高克尊》将“霸”省作“雨”,存其声之半。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柳玉宏【摘要】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0)002【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说文解字》;省声;形声;声符字【作者】柳玉宏【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分析小篆形声字结构时指出的一部分形声字的构形现象。
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掉的一部分。
要研究省声字,首先必须明确一下许慎“形声”的涵义,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形”指形符,“声”指声符,则“形声”的意义就是表示这种造字法的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也就是说,形声字的结构是半表形、半表声的。
一般形声字是以结构完整的汉字为声符,而省声字则完全不同,它不是将一个读音与这个一般形声字相同的字直接去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是将这个汉字(声符字)部分笔画进行减省之后,用剩下的部分来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读没有省减前的字的音,这样的形声字在《说文》中一共有307个。
如:“莹”,玉色,从玉荧省声(一上,玉部)[1];鲜,鱼名,出貉国,从鱼省声(一下,鱼部)。
这里的“莹”、“鲜”就是许慎所说的省声字,也就是说,“莹”的声符字是“荧”而不是“”,“鲜”的声符字是“”而不是“羊”。
可见,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否则,像“”这样不成字的形体不能读出音来,而用其他造字法也无法解释通。
像“鲜”这样的字,虽然除去剩下的部分也成字,但与本字的读音却也是大相径庭。
形声字中省声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吴丹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摘要]“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中分析汉字结构理论的一种条例,它主要是指某些形声字声符的部分形体的省减。
省声字在《说文》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共有326个。
但是它所引起的争议和问题却比较多。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概括,以期对于“省声”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省声的源流省声[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51-02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造字或用字的人为了追求汉字形体的整齐匀称与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省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省声。
从古至今,关于“省声”的研究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对于“省声”现象不太赞同或反对,另外一种是批判性的接受。
下面本文将从“省声”的来源谈起,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探讨“省声”产生的原因。
一、“省声”的源流我们先来看《说文》对于“贞”和“耿”两个字的说解:“贞,卜问也。
从卜贝以为蛰。
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
”“耿,耳著颊也。
从耳,煌省声。
杜林说。
耿,光也。
从光圣省。
凡字皆左形右声,杜林非也。
”从以上对两字解释可以看出京房、杜林两个人曾经提出过省声、省形的说法。
而据记载,京房生活在汉宣帝时期,杜林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人,这两个人的时代远早于许慎。
从此,可以得知在东汉之前就有人研究省声、省形的问题。
进而可以推测至少是东汉时代(许慎之前)已经有人提出“省声”的概念,并用之解说文字。
在唐代,《说文》经过了一次较大的整理,即李阳冰对此书的勘定。
其书现已不存在,无法窥其全貌。
但我们仍能从《说文系传》的《祛妄》篇中约略地了解到李阳冰的省声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阳冰对《说文》中的省声是既有否定,也有自己造的省声。
他是承认省声这种现象的,至于他的具体省声观就难以得知了。
宋元之际,研究《说文》较有代表性的是郑樵和戴侗。
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字学家都承认省声现象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把《说文》中非省声字说成省声字。
省声字小议作者:隋欣原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6期【提要】裘锡圭先生把省声的情况分为三类,其中在第一类:把字形繁复或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一部分中提到了“珊、姗”《说文》分析为“从玉,删省声”,“从女,删省声”。
《说文》未收的“跚”字也应该是从“删”省声的。
“栅”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这类省声字的声旁多数已经丧失表音作用。
本文从音韵、方言、字书中对这个字的注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省声字音韵方言标注现代一些学者对许书的省声大多是否定态度。
丁山说:“凡《说文》所称省形省声者,讹以传讹,许君未得其解者十八九”。
王力说:“我们以为‘省声’之说常常是主观臆测的结果,段玉裁批评许慎的话是对的”。
姚孝遂说:“《说文》凡言‘省声’,十之七八是不可靠的。
因为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许慎的误解,也可能是后人所羼入”。
省声的出现是文字简化的要求。
它指明了一些形声字的音义关系,是对汉字流变规律影响汉字结构形体的客观反映和初步探索。
一、音韵中的标注1.《说文》中“栅”从“册”声(木部:“栅,编树木也。
从木,从册,册亦声”。
)2.《广韵》中“栅”从“册”声(入声麦韵楚革切:“栅,竖木立栅,又村栅”。
入声陌韵测戟切:“栅,村栅,说文曰竖编木”。
)从删省的“栅”(去声谏所宴切:“栅,篱栅”。
)3.《康熙字典》中:《唐韵》楚革切《集韵》《韵会》测革切《正韵》耻革切,音策。
《说文》作柵,编树木也。
《广韵》竖木以立柵也。
《魏书·广阳王传》连营立柵。
《庄子·天地篇》内支盈于柴柵。
又地名。
《唐书·高崇文传》战于鹿头柵。
又韩愈与孟郊有《沙柵聊句》詩。
又《博雅》柵,栈也。
又《广韵》测戟切,音踖。
邨柵。
又《广韵》《集韵》所晏切,音讪。
篱柵。
又《集韵》数眷切,编竹木为落也。
又叶昌谷切,音尺。
《欧阳修·驯鹿诗》朝渴饮清池,暮饱眠深柵。
4.其他韵书栅:1)读音shān,为an韵母,属an-ian-uan-üan韵部。
谈谈上古汉语的声调问题上古汉语的声调问题,古音学者的观点一直很分歧,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在明清之际即讨论古音的初期,一般以为先秦汉语里是没有声调的。
比如陈第就认为“四声之辨古人未有”,“四声之分起自江左”①。
陈第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不能因为南北朝时代已有四声,就认为先秦也有声调的分别。
古代没有声调正是古今音不同的表现。
陈第的这种推论表面上有一定的逻辑性,实际上是不对的。
据现有史料记载,汉语里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和名称确是从六朝才开始的。
南齐沈约(441—513)著有《四声谱》。
又《南史•陆厥传》云:“汝南周顒善识音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因此过去不少人以为四声之辨是沈约、周顒等人发明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认为汉语里的四声分辨,可能是从这个时期才由沈约等人发现的。
但决不是起自“江左”。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要素与特点,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更不可能是个别人创造出来的。
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
我们现在虽然难以肯定,声调即以音高辨义是否即汉藏系语言的原始特征,但我们现在所知的汉藏系诸语言大多数是有声调的,而与汉语比较接近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它们的声调系统更有类似中古汉语的特点,即四声八类,对应关系较为明显。
大家知道,印欧语系诸语言之间关系都比较密切。
它们各语族语言的分化历史不太长,研究得比较清楚,一般都比较了解。
所谓“原始共同印欧语”据推测至今大约三千多年。
而汉藏系诸语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显,因为它们分化的时间要早得多。
汉语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来的时间至少是在记录汉语的汉字产生之前,那也就有五千年以上了,更不用说原始汉藏语的悠久历史了。
单就汉语来看,声调作为汉语的基本特点,可以猜想当在甲骨文时代即殷商之前就已具备了。
我们说上古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更何况从《诗经》的押韵来看,上古确实已存在声调的分别。
例如第一首《周南•关雎》:关关雎雎,在河之洲。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分析摘要“省声”是许慎先生剖析字体形体架构之时使用的专业术语,大意是指简略形声字中声符。
省声基本训释术语为“从某,某省声”或者“从某,某省”。
省声是“六书”的增补体例之一,其在文字学探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研究“省声”不但能够探循得知汉字从甲骨文、金文乃至小篆的一些演变规律,也可以为现代汉字的简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
传统语言学因其终极目标的约束,从来没有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深入且有意义的调查,而且仅把它当做个别的孤立的字来对待。
但是本篇论文的最终目的即,应用系统、耗时的方式去探究省声现象,找寻汉字形体演化的本质规律,为现代的汉字学研究供应可参照的经验。
本篇论文把《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划分成“释义正确的省声”与“释义不正确的省声”两类,参照古文字资料与前辈们的探究成果,对其展开细致的考察。
关键词:《说文解字》;省声字;传统语言Abstract"Sound" is the analysis of Xu Shen terminology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and structure,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reduction of sound symbols phonetic characters. The term "from a basic explanation, a sound" or "from a province". As one of the "supplementary regulations six",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philology, can be found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some inscriptions on bronzes and oracles to Xiaozhuan evolution to pass it down can provid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simplification,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finishing work.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is restricted by its ultimate purpose, and it has not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in this th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sound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can be used forreference. The "Shuowen" in the sound of the word is divided into "interpretation, sound" and "correct mistake, the sound of"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seniors, they examine carefully.Key words:"Shuowen Jiezi"; in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sound of the word;目录一引言2二说文解字中省声的释义方式31《说文解字》32省声字分析5三“省声”的源流61京房对“省声”的研究62杜林对“省声”的研究8四对“省声”的怀疑91唐兰先生所注释92梁东汉先生所注释12结论13参考文献13一引言许慎先生的《说文》之中“省声”意为形声字构形之时因为某些原由,作为声旁的形体被简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
第20卷第2期宿州学院学报Vol.20,No.2 2005年4月Journa l of Suzhou College Apr.2005《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柳玉宏(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
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
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省声;形声;声符字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5)02-0041-02 “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分析小篆形声字结构时指出的一部分形声字的构形现象。
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掉的一部分。
要研究省声字,首先必须明确一下许慎“形声”的涵义,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形”指形符,“声”指声符,则“形声”的意义就是表示这种造字法的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也就是说,形声字的结构是半表形、半表声的。
一般形声字是以结构完整的汉字为声符,而省声字则完全不同,它不是将一个读音与这个一般形声字相同的字直接去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是将这个汉字(声符字)部分笔画进行减省之后,用剩下的部分来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读没有省减前的字的音,这样的形声字在《说文》中一共有307个。
如:收稿日期:2004210227作者简介:柳玉宏(1978-),女,宁夏西吉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14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吴东平.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100~10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4]宋易麟.说文省声的是与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45~47[5]姚炳祺.说文“省声”问题[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2):70~7424。
汉字“某省”部件选析作者:胡月明金文伟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8期一、汉字中的“某省”现象“某省”在《说文解字》里主要分为“省声”“省形”两种。
“省声”指形声字中省简了声旁的某一部分。
如,“炊”从火,吹省声,即声旁“吹”省简了“口”成“欠”;“缺”从缶,决省声,即声旁“决”省简了“冫”(bīnɡ,冰)成“夬”。
“省形”指会意字、形声字中省简了形旁的某一部分。
会意字如“集”,曾作“雧”,从雥(zá,三隹表示群鸟)从木,会意群鸟聚集树上;后作“集”,省简了两个“隹”。
形声字如“星”,曾作“曐”,从晶(三日表示群星),生声;后作“星”,省简两个“日”。
还有形旁声旁俱省的,原理同上,此不赘述。
省声省形是汉字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古人为了书写快捷便利和整字构形协调而创造的。
这种简化现象在常用汉字中很多。
为了便于理解,《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把这二“省”统称为“某省”。
如该规范举例“‘毅’中的‘’为‘豕省”、“‘表’中的‘’为‘衣省’”。
师生们掌握了“某省”知识,有利于系统学好这类字,并培养科学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省简部分构件的“某省”(一)老省(耂)老,甲骨文作“、”,像长发佝背、手拄拐杖的老人形象。
后楷书为“老”,“手杖”变“匕”形。
“老省”即省简“匕”为“耂”。
1.考:本与“老”字同形同义,后来金文改为从老省(耂)丂(kǎo)声的形声字,既指老人(如“寿考”),也表示死去的父亲(如“先考”)。
假借表示考察、考试等义,引申为推求,研究,如“思考”“考古”。
2.孝:会意字,从老省从子,以儿孙背负老人前行以示孝道。
教学“孝”可联系“教”字,“教”右边“攵”是“攴”(pū,手持棍棒)的变形,会意棍棒之下出孝子,是旧教育观的反映。
(二)鸟省()鸟,金文作“”,像一只鸟,有鸟头、尖喙、细爪和翅膀。
到小篆“”,只是鸟的轮廓形了。
楷书写作“”,四点是鸟爪。
后来根据古代的草书(如苏轼“”)而规范简化为“鸟”,撇是鸟的尖喙,点是眼睛,一横是鸟爪,其余部分是鸟身。
古文字中“省声”现象浅论
作者:宋微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4期
摘要:《说文解字》中“省声”观点的是与非众说纷纭,本文从古文字的角度入手,考察“省声”的规律,揭示其原因,证明“省声”是古今汉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
关键词:省声规律原因
引言
“省声”是《说文解字》在分析形声字时提出的一种观点。
《说文解字》一书说解形声字常用的体例是“从A,B声”,如“杜,棠也。
从木,土声。
”(《说文·木部》)而说解省声字的体例多是“从A,B省声”,如“梳,理发也。
从木,疏省声。
”(《说文·木部》)对于省声“段玉裁已怀疑许氏的省声,严可均、王筠更认为错误,假使不是后人妄改,那就一定是许叔重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
”那么,古文字中是否存在着“省声字”呢?
一、甲骨文中的省声现象
甲骨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几种形体结构和用字方法,即“六书”,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了。
甲骨文中存在着省声现象:
(一)“膏”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形体。
前者从“肉”,“高”声。
后者从“肉”,“高”省声,省去了声旁中的“口”。
例:
(1)贞,...辛 (7926)
(2)戊寅,王狩鱼擒… 合10918
(二)“姼”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女”,“多”声。
《花东》中写作“”从“多”省声。
(3)妇于疾不延?合22246
(4)丙辰卜:又取,弗死?H3:977
(三)“腹”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身”,“复”声或从“人”,“复”声。
《花东》中出现的从“人”,“复”省声。
例:
(5)癸酉卜,争贞,王不安,无延?合5373
(6)弜… 合31759
(7)隹之疾子? H3:713
甲骨文字“结构不固定,独体字的形式固然多变,合体字的各部分结合也不严,具体书写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分或合,或正或反相当灵活,往往因时因人而异。
”甲骨文虽然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但它始终还是处于文字发展的初期,形体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高,上述几例可见,甲骨文中存在省声,规律是将声旁的一部分进行省略。
二、商周金文的省声现象
(一)部分省声
如《高克尊》将“霸”省作“雨”,存其声之半。
这与甲骨文中的省声是相同的。
(二)完全省声,即将声符完全省去
如《宰辟父敦》“黼”字完全省去声符“甫”,而作“黹”。
三、战国文字中的省声现象
省声现象在战国文字中也存在着,特别是在布币文字中极为常见:
(8)(《文编》第六卷)
“邪”,《说文》“从邑,牙声。
”(《说文·邑部》)后者完全省声。
(9)(《文编》第八卷)
“屈”,《说文》“从尾,出声。
”(《说文·尾部》)后者完全省声。
(10)(《文编》第十一卷)
“”,《说文》“从雨,各声。
”(《说文·雨部》)后者完全省声。
在战国时期其他类型文字中,省声现象也时有出现。
(11)(《玺文》6.7)
“师”字从“”得声,后者完全省声。
(12)(《侯马》352)
“”字从“酋”得声,第二例省去部分省声,第三例完全省声。
(13)(《郭店》性自命出66)
(《郭店》老子甲19)
“宾”字从“丏”得声,后者完全省声。
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灋,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政治的纷乱、地域的限制产生了彼此文字的差异,书写材料繁多,也对文字形体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省声现象很常见,战国文字中多是完全省声。
可见,省声是古文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受趋简求易心理的支配,处于发展期未定型的汉字往往会因书写者力求简化,而被删减笔画甚至偏旁促使了省声的产生。
汉字讲求对称的形体美,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复杂不便于安排位置,省去声旁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平衡汉字结构。
另外,书写材料的限制也是造成省声的原因,如玺印、布币文字要求简明清晰,减省声旁便是很好的选择。
但古文字中大部分省声字都没有保留下来,这是由于汉字的笔画无论如何省简,都要坚持其表意特性和别词功能这一基本原则的限制。
《说文解字》对省声字的分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如:“要”字原为象形字,“事”为会意字等,却都被分析成省声字,但“省声”观点的提出是对这种文字简化现象十分恰当的解释。
不仅对于古文字,在今文字中省声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六朝唐五代的碑刻中也有两种省声情况的存在。
如“靈”在《唐张君妻秦祥儿墓志》中写作“ ”,省去声旁的一部分。
“聽”在《北魏王僧男墓志》中写作“聴”完全省声。
省声至今仍在使用,如国务院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滬”简化为“沪”“標”简化为“标”“踴”简化为“踊”等。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甲骨文辞例的释文均采用宽式,释文中用
“……”表示残缺一字或若干字。
本文所引书目简称如下:《甲骨文合集》——《合》;《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花东》;《先秦货币文编》——《文编》;《古玺文编》——《玺文》;《侯马盟书》——《侯马》;《郭店楚墓竹简》——《郭店》。
书目后为片号、页码或卷数。
参考文献: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2]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3]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先秦货币文编[M].北京:书目文
献出版社,1983.
[4]罗福熙.古玺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76.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8]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9]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0]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
[11]陈炜湛.甲骨文简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3]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成都:巴
蜀书社,2004.
(宋微,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