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格式:ppt
- 大小:885.50 KB
- 文档页数:18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2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标准”设计编写。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人类才不断探索声音的奥秘。
本课我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制造声音”、“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等逐步递进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教材课型、课时:科学实验课,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鼓、豆子、音叉、钢尺、橡皮筋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1. 教法设计: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体现在质疑导入这个环节中)、探究发现法(在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动手制造声音和猜一猜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实验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环节中体现)以及归纳总结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质疑法、发现法、假设验证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间接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幸福拍手歌》学生认真欣赏,让学生们边跟唱边做动作2、在自然界中也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听、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声音,引入课堂,揭题。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想听吗?(幻灯片1:音频)师: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题幻灯片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引出问题揭出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猜想假设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谁来大胆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幻灯片3: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说:弹、敲打、碰撞、摩擦、人发出的、振动……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猜出了许多。
那么声音到底是摩擦产生的,还是弹发出来的,还是人发出来的,每位孩子的说法都不一样。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吧。
【设计意图】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合理的猜测是靠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
设计中从现象中引发问题,让学生积极大胆地思考,做出猜想假设。
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探究活动实验一:制造声音。
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教科版科学四上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高低、响亮等。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5.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噪声控制、隔音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振动—–> 声音介质:空气、水、固体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通过观察、记录、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听、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导入(1)欣赏口技表演。
教师:同学们,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表演。
(播放视频——口技表演)。
教师:同学们,多么精彩的表演啊,一人能模仿这么多的声音。
试试看,你们能模仿哪些声音?然后每组选一位同学做代表为大家表演。
(2)学生分组模仿声音。
(3)学生代表表演模仿声音。
(模仿秀)教师: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板书课题同时课件展示)二、初步探究、大胆猜想1.引导学生使物体发声(1)教师: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品。
(介绍并相继出示:装有水的水槽、小石子、玻璃管。
)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老师先提出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方法最多。
(课件出示图片:比比看,谁的点子多?)(2)学生分组体验发声。
(3)让学生分组汇报再小结教师:你们真是些小小的科学家!(赞赏鼓励)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
大胆地猜想一下,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