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不叫“对仗”
- 格式:doc
- 大小:1.81 KB
- 文档页数:1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对仗和对偶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1、对偶是一种通过将对立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以突出其差异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偶通过强调对立的两个方面,使文本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
例如:"尽人皆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海内"和"天涯"就形成了对偶关系。
内涵差异:对仗侧重于表达平衡、重复和相似性,而对偶则强调对立、差异和对比。
表达方式:对仗通常通过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达到平衡效果,而对偶则通过对立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强调对比效果。
修辞效果:对仗能够营造出一种流畅的节奏感,使文本更易读,而对偶则通过对比的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2、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句子或词组中,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语法结构、词汇、形式等,以达到平衡、节奏感和强化表达的目的。
等位对仗:句子中的成分与成分之间保持平衡,词与词相对应。
例如:"既生瑜,何生亮",这里的“瑜”和“亮”在结构上呈现出对仗关系。
对句对仗:两个句子之间在结构、长度和语法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个句子在结构和长度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仗。
排比对仗:通过重复一系列相似的短语或句子,以强调重要观点或情感。
例如:"我要的不是大风大浪,我要的是宁静和港湾。
"对偶和对仗各种不同1、修辞手法不同对偶:是修辞手法。
对仗:不是修辞手法。
2、适用文体不同对偶:古今文体都可以运用。
对仗:多用以中古时诗歌。
3、特点不同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表现力。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趣味汉语89“对仗”现在称“对偶”,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
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
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一、工对。
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强调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名词可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植物、宫室等),自然是工对。
有些特殊的小类(如颜色词、数目字、专名词等)相对,尤见工整。
有些名词虽所属小类不同,但在日常语言中经常连用,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
此外,有些特殊语音的词(如叠音词、连绵词)相对,属于工对。
比如《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已矣”与“丘墟”之间,表面上看不是对偶,其实它们之间是双声相对。
“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中均为“溪”母,也是双声,所以成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理(上联)对植物(下联)也算工对了。
二、宽对。
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仗种种唐惠忠( ⊙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颔联的对仗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等。
对仗即是诗词中的“对偶”
对仗即是诗词中的“对偶”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
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
对偶就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整齐的美。
例如“任重致远”,“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任重致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我们还是以“任重道远,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安”、“危”都是形容词相对。
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因此,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如烟碧草新。
”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对仗即是诗词中的“对偶”】。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又叫“对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对偶”≠“对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
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
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
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
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就不能这样说了。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
也许是因为二者太相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于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仅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
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不是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在格律诗词创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而遂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对偶与对仗得区别对偶与对仗就是两个概念,就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格。
它就是成对使用得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得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得整齐与谐与内容上得相互映衬,具有独特得艺术效果。
对仗,就是指诗词创作与对联写作时运用得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得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得对仗使语言音韵与谐,增强了节奏感与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得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得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得诗词联句便就是对仗得;否则就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与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得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与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得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得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得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得事物)、喻体(作比喻得事物)与比喻词(比喻关系得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得条件:1、甲与乙必须就是本质不同得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就是不就是比喻,不能单瞧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就是比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
”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
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
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
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
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
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格律诗词创作所决不允许的,因而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对偶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
特别是诗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等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