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1
嘉兴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实施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中的职责,根据《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定点医疗诊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指定医疗诊治机构收治艾滋病病人,成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协调各定点医疗诊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相应工作职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管理单位。
第五条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艾滋病医疗诊治机构救治体系。
各级定点医疗诊治机构应当收治艾滋病病人,严格执行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和减免费用的规定,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保密制度。
第六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原则上实行就地家庭治疗、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对流动人口中被确诊的艾滋病病人,符合治疗条件的,由现居住地定点医疗诊治机构给予抗病毒治疗。
各级定点医疗诊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保障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诊治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为传染病医院或者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含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二)2名以上具有主治医生职称,参加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艾滋病临床治疗专业培训的人员;(三)设有专门收治艾滋病病人的诊疗室和住院病床;(四)具有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认证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具有HIV筛查技术,血常规、肝、肾等功能检测设备和技术,CD4-T 淋巴细胞检测技术,X光检查设备和技术,相应机会性感染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一) 制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计划,定期对辖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完成年度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总结和年度报告。
一、制度依据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卫生法律法规,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艾滋病及其他性病的发生与蔓延,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领导1. 医院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艾滋病防治工作。
2. 各科室设立艾滋病防治工作负责人,负责本科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防治措施1. 医院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艾滋病及其他性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掌握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及其他性病如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病的防治知识和诊断标准。
3. 医务人员发现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和疑似病人、梅毒、淋病及其他性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卡报告防保办和网上直报。
4. 用于性病、艾滋病检查、治疗的医疗器材、用品,必须严格消毒。
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处理,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置。
5. 病人在手术、输血前,必须进行梅毒、艾滋病检测,以利早期做好消毒防护准备工作,防止传染病污染蔓延。
医院禁止使用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血液、血浆等血液制品。
6. 医务人员在进行性病、艾滋病治疗、检查时,应注意消毒隔离、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7.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若发生或可疑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预防保健科。
做好相应防治处理。
8. 医务人员应对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和疑似病人进行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定点救治医院1. 各设区市要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辖区内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
2. 各级医疗机构坚持艾滋病首诊负责制。
3. 艾滋病抗病毒的治疗任务主要由定点医院承担。
五、宣传教育1. 医院定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治意识。
2. 利用医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渠道,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六、监督考核1. 医院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一、工作目的为了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完善门诊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保障患者利益,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工作内容1.门诊前准备工作(1)患者预约:患者需提前预约门诊时间,并提交相关资料。
(2)患者登记:患者到达门诊后,需先进行登记,并核实患者身份信息和治疗资料是否齐全。
2.医生接诊工作(1)病例评估:医生接诊前需对患者的病例进行评估,包括初步诊断、病情评估、病史资料统计等。
(2)治疗计划制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并告知患者治疗目标,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3.治疗工作(1)药物发放:医生按照治疗计划,向患者发放药物,并告知服用方法和时间。
(2)治疗监控:医生定期跟进患者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监控患者药物副作用和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调整。
4.医生值班安排(1)门诊医生值班:门诊医生需要按照排班值班规定,在门诊设定的时间内接诊患者,处方发药,调整治疗计划等。
(2)急诊医生值班:在门诊休息期间,如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急诊医生可进行远程诊断和处方调配,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门诊管理工作(1)门诊设备维护:门诊使用的药品和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2)患者就诊反馈:门诊接待员需及时记录患者的就诊反馈,包括医生和门诊服务态度、诊断和治疗效果等,定期进行总结和改进。
三、工作流程(1)门诊预约:患者通过电话或者网上预约门诊时间,并提交病例资料。
(2)门诊接诊:患者到达门诊并登记,医生接诊并进行初步病例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3)药物发放:医生根据治疗计划发放药物,并告知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治疗监控:医生定期跟进患者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做出调整和处理。
(5)门诊管理:门诊设备维护和患者就诊反馈进行汇总和评估,定期改进。
四、工作责任(1)门诊医生:负责患者接诊、病例评估、治疗计划制定、药物发放和治疗监控等工作,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
一、目的为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护士、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患者。
三、职责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临床科室:负责艾滋病的诊疗工作,严格执行艾滋病防治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
3. 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艾滋病防治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
4. 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医院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遵守医院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四、制度内容1. 预防与控制(1)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2)医务人员应积极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掌握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病的防治知识和诊断标准。
(3)医务人员发现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和疑似病人,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卡报告防保办和网上直报。
(4)用于性病、艾滋病检查、治疗的医疗器材、用品,必须严格消毒。
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处理,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置。
(5)病人在手术、输血前,必须进行梅毒、艾滋病检测,以利早期做好消毒防护准备工作,防止传染病污染蔓延。
2. 消毒隔离(1)医务人员在进行性病、艾滋病治疗、检查时,应注意消毒隔离、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若发生或可疑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预防保健科。
做好相应防治处理。
(3)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3. 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并报告预防保健科。
(3)预防保健科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评估、治疗和随访。
4. 患者教育(1)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一、总则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以下简称“门诊”)是专门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本制度旨在规范门诊的工作流程,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
二、组织架构1. 门诊设主任1名,负责门诊的全面管理工作。
2. 门诊下设医疗组、护理组、药剂组、检验组、行政组等,各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组的日常工作。
3. 门诊设立艾滋病专家组,由具有丰富艾滋病治疗经验的医生组成,负责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和指导。
三、工作流程1. 患者预约:患者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预约门诊就诊时间。
2. 初诊评估:患者初诊时,医生将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评估其是否适合接受抗病毒治疗。
3.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与患者充分沟通,确保患者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
4. 药物发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剂组将根据医嘱为患者发放抗病毒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5. 随访管理:门诊将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患者教育:门诊将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其治疗依从性。
7. 保密原则:门诊将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患者隐私。
四、质量管理1. 门诊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2. 门诊将定期对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门诊将定期对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作与交流1. 门诊将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2. 门诊将积极参与国内外艾滋病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治疗理念和技术。
六、总结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制度旨在规范门诊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严格执行本制度,我们将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抗病毒治疗服务,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市医院艾滋病检测管理工作制度各科室:为进一步规范艾滋病检测管理工作,根据《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艾滋病检测及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厦卫疾控【2018】206号)及《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厦卫疾控【2013】394)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门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检测管理工作要求:1、首诊医生职责:实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信息收集及传染病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在开单检查时应按要求完整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
对初筛结果阳性的患者,应及时通知患者前来做确证检测,并陪同患者到检验科进行二次抽血及身份核对,填写《艾滋病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相关信息收集表》送至检验科。
确证检验阳性的患者,首诊医生应按要求上报传染病。
2、检验科职责:为便于门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检测信息的统一管理,指定谢加奖为初筛及确证阳性结果告知第一责任人,并负责结果告知书存档。
在发现HIV初筛检测呈阳性反应后,谢加奖负责将结果及时反馈给首诊医生,由首诊医生通知患者前来做确证检测。
在采集第二份血样时,由谢加奖负责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患者须出示身份证/医保卡/驾照等身份证明文件),让患者签署《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告知书》,并将前后两份血样标本和相关信息表一同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检测。
确证检测为阳性反应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首诊医生、预防保健与院感管理部、并通知患者前来领取确证报告,让患者签署《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阳性结果告知书》。
3、预防保健与院感管理部职责:指定陈晓玲为门诊患者初筛及阳性结果告知第二责任人,在谢加奖不在岗期间负责告知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
二、住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检测管理工作要求:1、主管医生职责:为避免告知时影响住院病人病情稳定,指定主管医生为住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信息收集、结果告知、身份核验及传染病报告责任人。
对初筛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认真核对患者信息,抽取第二管血并填写《艾滋病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相关信息收集表》送至检验科,让患者/监护人签署《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告知书》,通知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工作。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工作制度
一、成立艾滋病治疗专家组,负责审定相关治疗方案,组织
疑难病例会诊。
二、建立规范的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病历和病案,协助疾
控中心完成相关监测。
三、医护人员应在上岗前接受相关培训,并按照有关规定做
好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四、抗病毒治疗机构应指定临床医师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
艾滋病病人按《艾滋病诊断治疗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随诊和检查,根据随诊和检查结果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五、规范管理抗病毒药品,建立严格的抗病毒药品领取、发
放登记制度;保持适量储备,确保免费抗病毒药品的及时、足量供应。
六、实行首诊问诊制,不得拒绝收治危重症机会感染、有伴
发疾病或者合并症的艾滋病病人,对本院无条件提供的服务项目,应该提供转介服务。
七、完成治疗病人的随访和信息录入;医疗机构定期开展艾
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自查,杜绝违反艾滋病诊疗规范事件。
HIV门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HIV门诊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政策,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2.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
3. 加强职业防护,提高医务人员免疫力,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
三、工作内容1. 门诊设置(1)设立专门的HIV门诊,标识明显,便于患者识别。
(2)门诊设置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候诊区,布局合理,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3)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医疗服务正常开展。
2. 人员配备(1)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2)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建立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加强职业防护。
3. 就诊流程(1)患者挂号后,至HIV门诊就诊。
(2)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
(3)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告知患者治疗注意事项。
(4)患者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4. 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
(2)提倡安全性行为,发放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
(3)对高危人群开展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服务。
(4)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
5. 随访与关怀(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2)提供心理支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协调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生活关怀和救助。
四、工作制度1. 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确保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
2. 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3. 建立病历档案,详细记录患者就诊信息,保护患者隐私。
4. 定期对门诊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意见。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艾滋病门诊的管理,提高艾滋病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门诊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门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原则,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下简称“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三条本门诊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本门诊在院长领导下,设立艾滋病门诊,负责感染者和病人的诊疗、咨询、随访等工作。
第五条艾滋病门诊设立主任一名,负责门诊全面工作;副主任一名,协助主任工作。
第六条艾滋病门诊设立医生、护士、药剂师、检验师等专业技术岗位,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
第三章工作职责第七条医生职责:1. 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检查,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2. 定期对感染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向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
4.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提高诊疗效果。
第八条护士职责: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2. 负责患者入院、出院手续办理,做好病历记录。
3. 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护理,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第九条药剂师职责:1.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 根据医生处方,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药品。
3. 开展药品咨询服务,解答患者疑问。
4. 监督患者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第十条检验师职责:1. 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 及时向医生提供检验报告,协助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3. 开展检验技术培训,提高检验水平。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十一条本门诊尊重感染者、病人的隐私权,保护其个人信息。
第十二条本门诊为感染者、病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解答其疑问。
第十三条本门诊为感染者、病人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一、引言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为了更好地服务艾滋病患者,提高艾滋病门诊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工作目标1. 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2. 加强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提高其生活信心。
3. 加强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4. 加强艾滋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三、工作内容1. 接待咨询:艾滋病门诊工作人员应热情、耐心地接待前来咨询的患者,了解其病情和需求,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
2. 病史采集: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HIV感染史、治疗史、家庭情况、工作环境等,以便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HIV病毒载量、CD4+ T细胞计数等,以便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5.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6.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信心。
7. 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8. 随访管理: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工作流程1. 患者预约: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预约艾滋病门诊的就诊时间。
2. 患者就诊:按照预约时间,患者到艾滋病门诊就诊,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咨询。
3. 病史采集: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5.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一、制度目的1.1 确保艾滋病患者可以获得规范、有效、安全的抗病毒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保障医院、医生和护士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可能的传染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
三、指导原则3.1 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确保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3.2 全面、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是治疗艾滋病的基础,需依靠病情动态监测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3.3 防控院内感染是医护人员责任重大的任务,需加强院感管理和职业防护。
四、工作流程4.1 患者的就诊和诊断4.1.1 门诊接待患者,进行初诊和初步筛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4.1.2 按照抗病毒治疗指南和程序,对需要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检测、诊断和评估。
4.1.3 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结果,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和用药计划,并告知患者治疗需要的时间、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作用。
4.2 抗病毒治疗过程4.2.1 按照治疗方案和用药计划,提供稳定、规范、持续、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服务。
4.2.2 对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2.3 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和支持,如营养、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帮助。
4.3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4.3.1 医护人员必须接受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穿戴流程。
4.3.2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可能的传染风险。
4.3.3 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手卫生、消毒和清洁工作。
五、监督管理5.1 医院负责人及医疗管理部门要对医疗质量和职业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5.2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突击检查等形式进行。
5.3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重大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六、总结评估6.1 对抗病毒治疗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包括治疗效果、医患满意度、医护安全等方面的考核。
工作制度及职责
一、所有参与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应经过相应的上岗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在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场所均应配备《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
三、将治疗作为当前最好的预防手段和首要策略,对无禁忌证的感染者和病人实行应治尽治。
四、负责指导本地区艾滋病病人诊断,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五、抗病毒治疗之前需进行适应性评估,依从性教育。
六、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需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七、及时评估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八、出现严重机会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时需及时转诊至有住院条件的艾滋病住院治疗定点医院。
九、确保HIV感染者治疗信息的填写、上报工作及时、规范完成。
确保信息收集的安全性、保密性。
十、指导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医务人员开展适应性评估、依从性教育、ART方案的制定、监督服药和随访工作。
十一、负责将拒绝治疗、失访感染者及病人信息及时反馈给疾控、治疗管理办公室、乡镇医疗机构随访管理人员,乡镇
医疗机构随访管理人员反馈给当地镇政府卫计办,由当地镇政府督导这部分病人前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规范化诊疗。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门诊工作制度艾滋病门诊保密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交谈的内容、检测结果等均要求保密。
2、不得将患者姓名、检测结果、感染情况及所有相关信息透露给外界。
3、未经患者同意、不得记录与患者个人识别特征有关信息。
4、对患者陪同人员的任何信息也要保密。
5、艾滋病病人、感染者资料由专人、专室、专柜保管、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查阅资料。
6、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在就诊时任何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诊疗室。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职责1、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咨询、提供当地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地点等信息、将需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转诊到当地定点医院。
2、向到本辖区接受艾滋病治疗的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或中药、指导和管理艾滋病病人服药、建立个案治疗档案、监测和报告不良反应等。
3、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行为干预和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抗病毒治疗室主任职责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参加院周会、召集本科核心小组会和全科人员会、认真贯彻落实院领导布置的工作、制定本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
严防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事故、不断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4、领导本科人员根据国家抗病毒治疗的技术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依从性教育、督导服药、随访、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医疗护理质量。
负责本科职业道德教育及行风建设。
5、负责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工作;6、完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的执行工作;7、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8、按技术职称职责规定、每周定时出门诊;9、搞好本科的业务建设规划、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动态、有计划地培养和考核本科各级干部、提出升、调、奖、惩建议、组织安排全科业务学习。
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10、组织领导本科的科研工作、确定题目、定出计划、并积极指导、督促实施。
口腔门诊艾滋病管理制度及流程
口腔门诊艾滋病管理制度及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患者登记和信息采集
患者登记和信息采集是口腔门诊艾滋病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患者到来时,应当建立其档案信息,并进行详细询问、登记和记录。
信息采集应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病史、治疗和护理情况等信息。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
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是为了识别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
口腔门诊应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包括但不限于献血者、有性行为和输血史的人员等,以便及早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三、诊断和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口腔门诊应当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等。
同时,口腔门诊还应当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护理服务,以便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四、安全防护和感染控制
安全防护和感染控制是口腔门诊艾滋病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口腔门诊应当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完善办公设施、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便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患者的隐私。
同时,口腔门诊还应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医护人员等的感染监测和管理等,以便减少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口腔门诊艾滋病管理制度及流程主要包括患者登记和信息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诊断和治疗、安全防护和感染控制等环节。
在实施这些措施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内容1 / 11 / 11 / 1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流程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流程图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管理规范通过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的治疗可以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和传播,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药物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命,减低对家庭和对社会带来的负担,保障治疗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工作原则(一)为所有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服务。
(二)严格监督管理,杜绝药品浪费与流失。
(三)安全、科学、有效和保密。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一)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具有本辖区户口或暂住证的、符合抗病毒治疗临床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持有效证件均可以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内容对于符合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须为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定期的CD4细胞计数检测(2-4次/年)和必要的艾滋病病毒载量(1次/年)检测。
超出免费服务内容的治疗以及检测费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人员费用自理。
三、目标及工作指标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总目标是降低我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的工作指标包括(一)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二)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人依然存活并坚持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三)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要求完成所有随访的病人比例达到100%。
(四)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五)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要求完成所有4次CD4细胞检测的病人比例达到100%,病毒载量检测90%。
(六)为所有符合治疗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儿童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5%。
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
一、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开展结核门诊的各项工作,科主任、副主任应加强对门诊的业务技术指导。
二、严格遵守医院各项管理制度,遵循医德规范和医疗原则,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导诊、分诊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四、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认真检查并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病历,对就诊患者进行认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做好艾滋病疫情报告制度,并严格遵守艾滋病的保密工作原则。
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五、认真做好艾滋病艾滋病的初筛、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
六、对艾滋病病人达到抗病毒治疗时机,严格执行国家免费治疗政策,同时为每一个艾滋病病人建立档案,平均分配给医生专管,并按要求定期随访,做好抗病毒治疗药物副反应的观察处理,定期上报治疗信息。
七、对需住院治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患者应告知并及时收入住院。
八、做好艾滋病的职业和社会暴露的评估和处理。
九、做好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
十、门诊标识清晰明白,应保持整洁、保证单独一人就诊环境,保护病人隐私,工作人员应特别关心和关怀病人,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加强治疗依从性教育。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内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流程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流程图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管理规范通过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的治疗可以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和传播,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药物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命,减低对家庭和对社会带来的负担,保障治疗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工作原则(一)为所有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服务。
(二)严格监督管理,杜绝药品浪费与流失。
(三)安全、科学、有效和保密。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一)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具有本辖区户口或暂住证的、符合抗病毒治疗临床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持有效证件均可以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内容对于符合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须为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定期的CD4细胞计数检测(2-4次/年)和必要的艾滋病病毒载量(1次/年)检测。
超出免费服务内容的治疗以及检测费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人员费用自理。
三、目标及工作指标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总目标是降低宝鸡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的工作指标包括(一)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二)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人依然存活并坚持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三)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要求完成所有7次随访的病人比例达到100%。
(四)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五)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要求完成所有4次CD4细胞检测的病人比例达到100%,病毒载量检测90%。
(六)为所有符合治疗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儿童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5%。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内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流程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流程图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管理规范通过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的治疗可以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和传播,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药物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命,减低对家庭和对社会带来的负担,保障治疗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工作原则(一)为所有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服务。
(二)严格监督管理,杜绝药品浪费与流失。
(三)安全、科学、有效和保密。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一)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对象具有本辖区户口或暂住证的、符合抗病毒治疗临床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持有效证件均可以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
(二)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内容对于符合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须为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定期的CD4细胞计数检测(2-4次/年)和必要的艾滋病病毒载量(1次/年)检测。
超出免费服务内容的治疗以及检测费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人员费用自理。
三、目标及工作指标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总目标是降低宝鸡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的工作指标包括(一)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二)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人依然存活并坚持治疗的比例达到85%。
(三)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要求完成所有7次随访的病人比例达到100%。
(四)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五)开始治疗的病人按照《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要求完成所有4次CD4细胞检测的病人比例达到100%,病毒载量检测90%。
(六)为所有符合治疗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儿童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5%。
(七)治疗信息上报正确率达到100%。
(八)其它相关指标:上报率(实际累计治疗人数)100%;表格审核率100%;表格保管完整率100%;实验室数据一致率100%;表格填写合格率100%。
四、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的临床部分,包括:抗病毒治疗药品的预算、使用登记;治疗方案的制定、病人随访管理、病案记录;并负责将个案治疗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网上直报。
五、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负责指导病人的诊断、治疗;评估疗效,指导处理严重的机会感染、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定点治疗医院每季度根据在治病人数量、临床治疗方案和剂量测算药品需求量,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定点医院建立严格的抗病毒药品领取、发放登记制度;应对艾滋病病人提交的治疗申请再进行复审和登记;开展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咨询,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评估,依据治疗的时机和方案实施抗病毒治疗。
建立规范的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病历和病案。
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管理制度为保障我院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保障药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免费抗病毒药物的领取: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由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在每一季度末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下一季度的免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计划,将计划交辖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及时领取抗病毒药物。
2、免费抗病毒药物的保存:免费抗病毒药物领取后统一入库,由抗病毒治疗科室专人专柜/室保管,干燥通风保存,建立出入库制度,实行专帐管理,对药物种类、数量及规格进行核查登记。
3、免费抗病毒药物的发放:(1)免费抗病毒药物的发放由抗病毒治疗科室专人负责管理。
(2)符合免费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患者由接诊医生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常规检查和临床评估,合格者拟定抗病毒方案后才能开始HAART治疗。
(3)患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前应由接诊医生详细介绍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免费范围及服药依从性教育,由患者签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4)患者每次进行领药前需根据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要求完善相关检查,由接诊医生填写相关表格(基本情况表、治疗随访表、方案更改表、治疗终止表),开具处方,并由患者本人签字认可所领药物种类、规格、数量。
4、对国家发放的免费药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售和挪用。
服用抗病毒药物时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1、病人自愿原则。
在病人自愿的前提下,由病人提出书面申请,并签订下面“抗病毒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2、检测费用全部或部分自理(应在知情同意书中告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如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关检测,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并可能威胁病人生命);3、实施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出现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艾滋病相关疾病时,治疗费用自理。
4、严格阅读并按照药品的说明书用药。
5、用药前务必向病人说明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让其做好心理准备。
叮嘱病人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情况。
6、用药期间检查血象、肝功能、血脂、血淀粉酶(血AMY)必查!,用药最初1个月内每15天检查一次(出现腹痛或放射疼时要随时查),以后可以在用药第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每3个月检查一次。
每次检查均应做好详细记录,保存好化验单。
有条件者可以同时作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测定等检查,以确定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同时观察治疗效果。
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的换药指征1、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2、CD4细胞持续性减少并出现临床恶化;3、抗病毒药使用3-6个月后,仍出现机会性感染或临床症状体征仍无明显改善者;4、选用AZT方案时出现重度贫血(血色素低于7.5g/l或粒细胞<2000/L 时,这时应选用D4T方案);5、出现胰腺炎症状或血AMY升高到原来的2倍以上或出现严重的手脚麻木、剌疼、行走困难等;6、经治疗8周后,血浆中病毒载量(VL)比原水平下降没超过1.0 log;7、经治疗6个月后,血浆中VL没有降到“测不出”的水平(<50拷贝/ml);8、经治疗VL已达“测不出”水平后又上升,提示出现了药物抵抗。
9、除外并发感染、疫苗接种、检测方法的改变,血浆病毒载量从最低点上升3倍或更高。
成人/青少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标准临床标准实验室标准处理意见急性感染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推荐治疗WHO分期Ⅲ、Ⅳ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WHO任何分期CD4+T淋巴细胞≤500个/mm3治疗(CD4+T淋巴细胞≤350个/mm3者优先治疗,患者有治疗意愿,可保证良好的依从性)WHO任何分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当患者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1、合并活动性结核;2、合并活动性乙型肝炎,需要抗乙肝病毒治疗时;3、HIV相关肾脏疾病;4、妊娠;5、配偶或性伴中HIV阳性的一方。
治疗(患者有治疗意愿,可保证良好的依从性)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标准年龄(岁)处理意见<1全部治疗1~ 5 全部治疗(≤2岁或WHO分期Ⅲ、Ⅳ期或CD4+T 淋巴细胞≤750/mm3或CD4%<25%者优先治疗)5~WHO分期Ⅲ、Ⅳ期或CD4+T淋巴细胞≤500/mm3者全部治疗(CD4+T淋巴细胞≤350/mm3者优先治疗)艾滋病门诊保密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交谈的内容、检测结果等均要求保密。
2、不得将患者姓名、检测结果、感染情况及所有相关信息透露给外界。
3、未经患者同意,不得记录与患者个人识别特征有关信息。
4、对患者陪同人员的任何信息也要保密。
5、艾滋病病人、感染者资料由专人、专室、专柜保管,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查阅资料。
6、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在就诊时任何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诊疗室。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职责1、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咨询,提供当地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地点等信息,将需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转诊到当地定点医院。
2、向到本辖区接受艾滋病治疗的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或中药,指导和管理艾滋病病人服药,建立个案治疗档案,监测和报告不良反应等。
3、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行为干预和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抗病毒治疗室主任职责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参加院周会,召集本科核心小组会和全科人员会,认真贯彻落实院领导布置的工作,制定本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
严防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事故,不断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4、领导本科人员根据国家抗病毒治疗的技术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依从性教育、督导服药、随访、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医疗护理质量。
负责本科职业道德教育及行风建设。
5、负责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工作;6、完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的执行工作;7、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8、按技术职称职责规定,每周定时出门诊;9、搞好本科的业务建设规划,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动态,有计划地培养和考核本科各级干部,提出升、调、奖、惩建议,组织安排全科业务学习。
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10、组织领导本科的科研工作,确定题目、定出计划,并积极指导,督促实施。
组织本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经常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11、积极投身卫生改革,做好组织动员及实施医院改革方案,不断提高本科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服务态度,组织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
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2、大胆管理,深人实际,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坚守工作岗位,离开应留去向。
外出或休假三天以上按医院规定请假备案,并有人代行职责。
抗病毒治疗室主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及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的具体工作。
2、对转介患者依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的要求进行相关检查,为专家制定方案提供信息。
3、病人自愿原则,在病人自愿的前提下,由病人提出书面申请,并签订“抗病毒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4、负责本单位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抗病毒治疗信息的填报,建立个案治疗档案。
5、负责本单位符合第六条规定的抗病毒治疗对象抗病毒治疗的督导服药及随访。
6、完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的执行工作;7、按照《国家艾滋病抗毒治疗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填写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信息系统调查表及时传送到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数据中心。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9、为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依从性教育、建立个案治疗档案。
10、组织本科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11、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