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 (2)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9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A.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估计)B.日光下澈(清澈) C.水尤清冽(寒冷) D.隶而从者(随从)【小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不正确的是A.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了远处去了。
】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互相交错。
】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小题3】.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__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腻,精美异常。
B.第一段写潭写树。
开头以行踪缓缓步入“小潭”,接着紧扣“石潭”写石的变化,突出山水之奇,最后写潭四周的树木,动静结合,语言精练。
C.第二段定点特写,正面写水侧面写鱼。
首句突出了水的清澈,次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D.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又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答案【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4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10 小石潭记(1)填空ꎮ①本文选自«㊀㊀㊀㊀㊀㊀»ꎬ作者是㊀㊀㊀㊀㊀ꎬ字㊀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㊀㊀朝著名㊀㊀㊀㊀㊀㊀ꎮ②作者被贬为㊀㊀㊀㊀司马时ꎬ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ꎬ合称 ㊀㊀㊀㊀㊀ ꎮ(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ꎮ①潭中鱼可∙百许头㊀㊀㊀㊀㊀㊀②悄怆幽邃∙㊀㊀㊀㊀③不可久居∙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隶而从∙者㊀㊀㊀㊀(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所指代的内容ꎮ①其∙岸势犬牙差互㊀㊀㊀㊀㊀㊀②不可知其∙源㊀㊀㊀㊀③以其∙境过清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乃记之∙而去㊀㊀㊀㊀(4)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ꎮ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㊀ꎮ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㊀ꎮ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㊁灵活有趣的语句:㊀ꎮ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㊀ꎮ(5)翻译下列词语ꎮ①蒙络摇缀ꎬ参差披拂ꎮ㊀②凄神寒骨ꎬ悄怆幽邃ꎮ㊀(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 篁∙竹(huánɡ)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清冽∙(liè)B 为坻∙(chí)为嵁∙(kān)C 参差∙∙(cēncī)佁∙然(yǐ)D 俶∙尔(shū)翕∙忽(xī)(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 全石以为底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B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来条C 佁然不动 呆呆的一动不动D 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ꎬ寒气透骨阅读下文ꎬ完成文后问题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ꎬ隔篁竹ꎬ闻水声ꎬ如鸣珮环ꎬ心乐之ꎮ伐竹取道ꎬ下见小潭ꎬ水尤清冽ꎮ全石以为底ꎬ近岸ꎬ卷石底以出ꎬ为坻ꎬ为屿ꎬ为嵁ꎬ为岩ꎮ青树翠蔓ꎬ蒙络摇缀ꎬ参差披拂ꎮ潭中鱼可百许头ꎬ皆若空游无所依ꎬ日光下澈ꎬ影布石上ꎮ佁然不动ꎬ俶尔远逝ꎬ往来翕忽ꎬ似与游者相乐ꎮ潭西南而望ꎬ斗折蛇行ꎬ明灭可见ꎮ其岸势犬牙差互ꎬ不可知其源ꎮ坐潭上ꎬ四面竹树环合ꎬ寂寥无人ꎬ凄神寒骨ꎬ悄怆幽邃ꎮ以其境过清ꎬ不可久居ꎬ乃记之而去ꎮ同游者:吴武陵ꎬ龚古ꎬ余弟宗玄ꎮ隶而从者ꎬ崔氏二小生ꎬ曰恕己ꎬ曰奉壹ꎮ(3)本文的作者是㊀㊀㊀㊀㊀㊀ꎬ字㊀㊀㊀㊀㊀ꎬ河东人ꎬ㊀㊀㊀㊀㊀代文学家ꎬ他和㊀㊀㊀㊀㊀㊀㊀㊀1一起倡导古文运动ꎬ是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之一ꎮ(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5)第二自然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6)画出文中的比喻句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ꎮ(7)作者为何说小溪 明灭可见 ?(8)作者开头说 心乐之 ꎬ为什么在第四段又说 悄怆幽邃 ?基础知识(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ꎮ清冽∙(㊀㊀㊀)㊀㊀坻∙(㊀㊀㊀)㊀㊀佁∙然(㊀㊀㊀)翕∙忽(㊀㊀㊀)㊀㊀俶∙尔(㊀㊀㊀)(2)填空ꎮ本文选自㊀㊀㊀㊀㊀㊀ꎬ作者是㊀㊀㊀㊀㊀ꎬ㊀㊀㊀㊀㊀朝人ꎬ著名文学家ꎬ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ꎬ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㊀㊀㊀㊀㊀ ꎮ(3)解释加点的词ꎮ①如鸣∙珮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斗∙折蛇行㊀㊀㊀㊀㊀③其岸势犬牙∙∙差互㊀㊀㊀㊀㊀④隶而从∙者㊀㊀㊀㊀㊀⑤潭中鱼可∙百许头㊀㊀㊀㊀㊀拓展提升(4)辨析词义ꎮ①可㊀潭中鱼可∙百许头㊀㊀㊀㊀不可∙知其源㊀㊀㊀㊀②以㊀以∙其境过清㊀㊀㊀㊀全石以∙为底㊀㊀㊀㊀③为㊀为∙坻ꎬ为屿㊀㊀㊀㊀全石以为∙底㊀㊀㊀㊀(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ꎮ①皆若空游无所依ꎮ㊀②蒙络摇缀ꎬ参差披拂ꎮ㊀发散思维阅读下面的短文ꎬ完成文后问题ꎮ感谢贫穷贫穷这个字眼ꎬ似乎总与我结缘ꎬ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ꎮ小时候ꎬ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ꎮ到了七岁ꎬ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ꎮ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ꎬ父亲锁紧了眉头ꎮ无奈ꎬ我只得 发扬风格 推迟入学ꎮ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ꎬ这简直是天方夜谭ꎮ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ꎬ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ꎮ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ꎬ父亲的请示感动了老师ꎮ就这样ꎬ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ꎬ风雨无阻的跋涉ꎬ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ꎮ小学毕业之际ꎬ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ꎮ人有旦夕祸福 ꎮ此时ꎬ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ꎬ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ꎬ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ꎮ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中送我进校ꎮ因为交不起住宿费ꎬ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ꎮ北风呼号的冬季ꎬ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ꎬ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ꎬ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 床铺 ꎮ没有垫絮ꎬ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 一半垫底ꎬ一半做盖ꎮ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ꎬ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ꎮ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ꎬ2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ꎮ天道酬勤ꎬ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ꎬ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ꎮ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ꎬ贫穷的山村沸腾了ꎮ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ꎬ既高兴又忧愁ꎮ高兴的是我要 飞 走了ꎬ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ꎮ为了这笔学费ꎬ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ꎮ起程的日子到了ꎬ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ꎬ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ꎮ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ꎮ当我做家教㊁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ꎬ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 经济支援 ꎮ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ꎮ舞厅不敢进ꎬ录像厅与我无缘ꎬ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ꎮ当然ꎬ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ꎮ读书㊁写作㊁打工ꎬ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ꎮ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ꎬ我的眼圈湿了ꎮ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ꎬ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ꎮ菁菁校园中ꎬ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ꎬ我生活在光环之中ꎮ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ꎬ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ꎮ进门时一身自信ꎬ出门时满身轻松ꎬ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ꎮ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ꎬ他们觉得不可理解ꎮ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ꎮ仔细回想过去的路ꎬ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ꎮ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ꎬ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ꎬ我的心里很坦然ꎮ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ꎬ我已经脱离了贫困ꎮ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ꎬ我只能用四个字 感谢贫穷 来概括ꎮ在我看来ꎬ贫穷并不可怕ꎬ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ꎬ没有力量去超越它ꎮ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ꎬ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 跨过一道道山ꎬ追求应该追求的ꎮ(6)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文中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ꎬ最能反映作者求学艰辛的语句是㊀ꎮ(8)第三自然段 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 一句ꎬ言外之意是什么?(9) 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ꎬ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10)本文作者向人们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
文言文10 小石潭记经典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
小石潭记(柳宗元)(2)原文38.宗玄:作者的堂弟。
39.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附属,随从。
而:表修饰。
从:跟随,动词。
4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新)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注释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鸣,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饰。
3.水尤清冽...:尤,格外。
清,清澈。
冽,凉。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翠蔓..:翠绿的藤蔓。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7.可.百许.头: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8.日光下澈.:澈,穿透。
9.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10.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捷的样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凄凉。
邃,深。
12.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清,凄清。
13.隶而..从:隶:随从。
而:表并列。
(二)一词多义1.以①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②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③以.其境过清(因为)2.可①不可.知其源(能够)②明灭可.见(能够)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3.然①然.往来翕忽(然而)②怡然.不动(……的样子)⒋许①杂然相许.(赞同)②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③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5.清①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⒍之①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②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⒎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屿(成为)8.其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②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③不可知其.源(指小溪)9.而①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②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③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10.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三)词类活用1.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4.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5.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6.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7.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8.心乐.之(以……为乐,意动用法)三、朗读节奏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伐竹取道()(2)佁然不动()(4)其岸势犬牙差互()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2.A3.(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名作有《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苏轼评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又论柳子厚诗》)。
有《柳河东集》传世。
王孟韦柳: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一道倡导中唐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提倡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形式主义的骈俪文风,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成就突出的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议论文,主要是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识见迥绝,立意新警,论证严密,语言犀利,如《天对》《天说》《封建论》《六逆论》等。
第二类是传记文,其多取材于现实,往往仗义执言,歌颂正义,批判黑暗,如《宋清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第三类是寓言,往往以巧妙比喻,把笔锋触向社会深处,能发人深思。
柳宗元为寓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他之后,寓言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其著名寓言有《三戒》《罴说》《蝂传》等。
第四类是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永州八记”尤享盛名,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
二、背景介绍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它的全名是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出自于《柳河东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小石潭记原文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八题精练(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B.见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3.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二)[甲]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记——群文阅读一词多义,四步搞定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总结,寻找规律。
如《小石潭记》中,“环”“清”“以”“为”“可”等词在文中都含有多个义项。
【考点解读】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些义项除了本义外,其余多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成。
一词多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既考查文言实词,也考查文言虚词。
常见的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考查方式主要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 的一项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一词多义题所考查的内容大多是文章中的重点词语,答题时要抓住词的本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正确判断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做到“一读二忆三猜四验”:首先要读懂原文,理解句意。
其次要联系课文,回忆注释;如果无法联系到课文中的内容,就大胆猜想,大胆假设。
最后将自己的答案放到句中,联系句子和原文进行检验。
【真题演练】(一)秋于敬亭送从侄耑①游庐山序(节选)①李白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
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
此宇宙之奇诡也。
其上有方湖、石井。
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
恨丹液⑤未就,白龙⑥来迟,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
孤负⑦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注释】①从侄耑:从侄,堂侄。
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
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