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12.60 KB
- 文档页数:3
孔子学院与中国公共外交所谓公共外交,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手段,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所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
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公共外交也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
在公共外交中,文化公共外交的地位不容忽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
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重要纽带。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竞相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等公共外交形式来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创办孔子学院就是我国公共外交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它是一个以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促进各国公众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认识与对话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具有公共外交的性质,从本质上可以讲,它就是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一种形式。
杨洁篪曾指出,“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
同时,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XX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
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
“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XX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
“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
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孔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孔子文化为例,从历史背景、途径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了解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学说对中国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被逐渐传承和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周易、礼仪、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传播到周边地区和远东地区。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也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外交、旅游和跨文化交流等途径进行。
例如,中国政府积极与外国展开交流与合作,在交流活动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大量的中国游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旅游活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带到了世界各地。
再次,孔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其尊师重道、礼仪之邦的核心理念被世界所接受和传播。
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成为世界各地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教材。
孔子学院作为孔子文化的传播渠道,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并通过教授汉语、传授中国文化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公众。
此外,孔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通过了解和学习孔子文化,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思想和传统价值观。
“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作者:任晶晶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7期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但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2012年5月发生的“孔子学院事件”,折射出美国在防范中国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担忧和恐惧也在日益增强。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孔子学院事件”为我们更好地谋划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热”在全球各地悄然兴起。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助推了外国人探索和研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当前,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因意识到汉语将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而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
而掌握汉语可以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则成为“汉语热”的直接推动力。
英国中小企业联合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企业界对于掌握中文雇员的需求急剧上升,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已仅次于对法语人才的需求。
在北非旅游胜地开罗,每年有超过两万人报名学习汉语,因为汉语导游的工资比法语导游的工资要高出两倍。
如今,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5000万。
在日本、韩国、泰国和蒙古,汉语已跃升为第二大外语。
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热”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以汉语教学和推广中国文化为主要目标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大发展。
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0多所孔子学院和550多家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孔子学院的作为软
实力机能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学院的历史与发展
2. 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3. 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4. 孔子学院在中外教育交流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孔子学院在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孔子学院对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3. 孔子学院的成功经验与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采访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具体表现。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探讨,本文将为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提供有益参考,并对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浅析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作者:王露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3期摘要:自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来解析中国海外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90-02绪论从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有九年,这个中国文化的标识已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认知为平等、尊重、共享和发展。
通过汉语言和传统文化精髓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战略中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对于有着深厚文化资源和成熟文化心理的中国来说,孔子学院带来的最终将是文化传播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双赢。
中华文化将更具亲和感和向心力,当然,这只会发生在主动参与和冷静抉择之后。
论文分析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意义,希望孔子学院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孔子学院的概述(一)国内外背景1.国外背景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热”。
从国际背景看:一是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思潮,即“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
正是为了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寻求解决人类及全球问题的答案,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
二是出现了独特的东亚工业模式,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重心。
由此,有的学者提出的“东亚价值”,这在学术界很有影响,而儒家文化又是“东亚价值”核心源头。
教育国际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孔子学院正肩负了这一历史任务,对外汉语教学承担起教育文化交流的重任。
试论孔子学院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作者:辛懿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6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孔子学院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品”应运而生。
孔子学院(课堂)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搭建了中外高校合作的平台,推进了中外学科交流融合,呈现出相当可观的发展趋势。
孔子学院(课堂)的研究中对中外人文交流的解读,能够充分展示人文交流的积极作用。
本文结合孔子学院(课堂)发展中的具体现实情况,剖析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孔子学院(课堂);中外人文交流一、孔子学院(课堂)的发展状况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推广本国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
经过15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建立孔子学院(课堂)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的平台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彰显了相当显著的规模效用。
截至2019年6月,已在全球155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39所孔子学院和1129个孔子课堂。
其中,亚洲35国(地区),孔子学院126所,孔子课堂112个;非洲44国,孔子学院59所,孔子课堂41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4所,孔子课堂322个;美洲26国,孔子学院150所,孔子课堂559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95个。
在中国对外交流的整体布局与全面实践中,孔子学院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显著。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機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交流、语言沟通、学术研究和人民外交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首先,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当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向外国学生和研究者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孔子学院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通过汉语教学和文化课程,外国学生能够学习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其对中国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孔子学院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机会,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其次,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语言沟通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对于与中国人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孔子学院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外国学生和研究者掌握汉语,提高他们与中国人民的沟通能力。
同时,孔子学院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外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孔子学院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孔子学院促进了跨国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孔子学院承担着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的重要角色,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孔子学院加强了中外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孔子学院在人民外交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孔子学院承担着向世界各地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交流项目,孔子学院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作出了贡献。
然而,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多边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学院[摘要]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外交作为多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 孔子学院”则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
“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
中国政府将他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海外传递友好意图的工具。
孔子学院已经被提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多边外交; 孔子学院; 软实力上世纪90年代多边外交在我国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而孔子学院作为文化多边外交的新形式已经成为本世纪我国文化对外传媒的标志性活动。
我国政府希望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来满足外国人渴望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更希望以此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和平发展之理念.一、多边外交的内涵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的国际组织、缔结的国际条约、举行的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多边外交的展开主要有围绕国际组织的多边外交和围绕国际会议的多边外交等两种形式。
国际会议在二战之前是多边外交的主要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有了飞速发展。
从内容上多边外交可分为: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从地域范围上看多边外交可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
从形式上看,中国的多边外交可以分为政府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军队外交、民间外交等。
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之所以更加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
与30年前中国刚刚开始经济改革时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美元,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教育广角·一、公共外交的范畴公共外交是一种时间悠久的外交实践,它的定义与范畴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大方向。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范畴与意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公共外交”是由美国埃德蒙最早提出并使用的,他的观点是公共外交是一种涉及非传统外交层面,主要包括国内营造舆论、体制外利益集团的活动以及外交官员与记者的沟通等方面。
早期的公共外交定义是并不完整、全面的,它所涉及的要素是非常有限的。
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另一国包括民众群体在内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外交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以国家行为改善他国民众对本国印象,提升该国吸引力。
二、孔子学院发展概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重新解读。
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特别提出了我国要不断提升文化外交水平。
作为发展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是我国公共外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同样也是我国向国外展现出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孔子学院是以迎合世界各地汉语言、文化学习需要,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发展和平友好外交关系为目标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三、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领域的独特优势孔子学院作为汉语言与文化的推广机构,肩负着发展公共外交的光荣使命,其自身具有重要的外交职能,同时也具有实践公共外交更为有利的独特优势。
1.多覆盖。
孔子学院创办在一百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跨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接受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愿意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数多,范围广,几乎可以覆盖他国社会不同层面和类型的人群。
2.多连接。
由于自身性质的特殊,孔子学院必然会与他国的政府、教育行业、商业团体有所联系,建立在多重连接下的孔子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外交空间,多方的合作机构也促使产生积极的外交影响。
3.多深入。
孔子学院有资源也有能力举办多项文化与教育活动,而这些活动能够很好地深入到当地的民众与家庭中间,能够在基层范围内实践公共外交,扩展受众范围,从深度上扩散外交活动的影响,而不是使公共外交浮于表面。
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周彤【摘要】With the constantly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ies’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is moving towards the world with globalization. Driven by the heat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which as to language a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international extension agenc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nd it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s the bridge and the link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ich will have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our country’s culture soft power.%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全球化走向世界。
在世界各地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推动下,作为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机构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将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68-170)【关键词】孔子学院;发展现状;文化软实力【作者】周彤【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当代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了5000万[1]。
浅析“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作者:孔梦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汉语作为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进程中日益受到全球关注。
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推广的新生物,在其创办探索的过程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汉语传播;孔子学院;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04-01一、“孔子学院”的基本状况为了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政府于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重点扩展“零距离”海外办学,设立了面向一般海外大众教授基本汉语的项目——开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是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支持当地中文教学,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二、“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自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2国合作开办了457所孔子学院和707个孔子课堂。
可谓是相当“火热”。
但其发展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对各国汉语文化需求市场的调研不够充分,成立初期速度过快,分布区域不均匀,中国方面与外国合作学校缺乏沟通和协调,缺乏完整的组织机构,师资也不够完善,缺乏与当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等。
- 121 -作者简介: 姜莹,女 ,汉族 ,辽宁盘锦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王晶晶,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使命探究姜 莹,王晶晶(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摘 要: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最正式、正规的学习汉语的场所,孔子学院用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其全球化的过程中,孔子学院遭受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道路步步艰辛。
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其促进世界文化的积极发展的使命必然决定了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
作为一个年轻的文化传播的机构,经验的不足,面临的诸多困境,都是所需要特别注意的,改正和借鉴一些外国同等类型的成功机构的经验或成熟的管理机制将很好地解决这种难题。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的国际传播;使命;问题;现状Research on the role and miss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JIANG Ying,WANG Jing-jing(P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anjin,Liaoning,124000,China)Abstract: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provides the most formal places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learn Chinese. Confucius institute passes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n its unique wa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onfucius institute has suffered many problems and each step of promotion of tradition Chinese culture is difficul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world. Its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inevitably determines that it will confront with many difficult situations. As a you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re requir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Correc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ome foreign successful institutions of the same type or mature management mechanisms will be a good solution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Key words: Confucius institute;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mission; problems; current situation在中华文明之中,儒家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而儒家文化所表达的恰恰是“仁、义、礼、智、信”,是影响中国及其当时其附属国,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重要所在。
一、研究背景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达到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4月9日挂牌。
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兴办,外界褒贬不一。
因此本文就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一些研究。
二、文献综述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要突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和,将其发展成具有世界性的思想体系。
然而对于目前以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来说,不可能完全以儒家学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主要的工具,更切实可行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汉语教材,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汉语学习真领会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逆差。
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到100:1以上。
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594种,输出22种。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
Editor’s N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the past 10 years has been a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How can we evaluate these 10 years? What about its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10 years? What is Confucianism and how does it fit in with Chinese cultur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W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way of Chinese regimen? What is the charm of Peking Op-era? These topics were covered in various lectures to celebrat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we have chosen to feature some of them in this issue.编者按:孔子学院的10年成长是创新,也是探索。
如何看待之前的10年?未来10年又将如何发展?儒学是什么,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中西绘画之间的异同、中华养生该注意些什么、京剧的魅力何在……为庆祝孔子学院十周年,各种文化讲座丰富多彩,本刊摘选部分与读者分享。
孔子学院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主持人/ Host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歌德学院(中国)前院长,孔子学院总部特聘专家Former President of the Goethe-Institut (China), Sen-ior Consultant for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嘉宾/ Guest邬书林Wu Shulin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Vice Chairman of thePublishers Association of China嘉宾/ Guest沈卫星Ackerman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s very worth studying. First, let's discuss what Confucius Institute means to you. Wu Shulin: The mission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t present is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s through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 have worked with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everal times in my role within the publishing sector, and I feel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lies in its sincer-ity. 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thrives when there is close friendship between its people, which is cultivated through mutual understanding.” Having mutual respect is fundamental for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is has always been the principal behi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hen Weixing: I’d like to share my opin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edia profession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the past 10 years instils, in my mind, a vivid image of “Great Leap”. The growth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the last 10 years closely fol-lowe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it has achieved great things. Without China’s changes and its economic growth,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for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to have made such progress.Stewart Johnson: I’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s a language student. Over many years, Englis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However, if people only t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English, there will be limitation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provided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with a very valuable learning platform so that we can learn Chinese and experience various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in our own country.Learning Chinese is the first step in under-standing China. If you want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you need to experience China by yourself a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a doorway into China. The "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 visited several cities and even experienced the daily lives of a typical Chinese family. It is with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a Confucius Institute scholarship that I am currently able to study at T singhua University, where I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more Chinese people and cultivate my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ckermann: What do you think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hould focus on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hree ideas about its futureCulture is emo-tional and slow-paced, so it is no surprise that it takes time for other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your culture.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a, the second is to offer foreign-ers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view of China, and the last is to set up a platform for cross-cultural cooperation. I think that these three ideas are not necessarily mutually exclu-sive, but there are some issues. What are your opinions?Stewart Johnson: My point is quite sim-ple. These three directions are not contradictory to one another.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hould be a universal platform to populariz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for people to experi-ence China. This is its task. As a disseminator of culture and a facilitator of cultural exchang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hould be clear about its target audience and know what foreigners like. Just like Hollywood movies are popular around the globe because Hollywood under-stands what kinds of movies are popular with the global audience.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any western countries and if it is introduced in a standard and rigid form, it may not be welcomed in western cultures.Shen Weixing: Firs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People who want to learn Chinese properly usu-ally becom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first, like Chinese crafts, martial arts, music, paintings and paper-cutting.My second point is about innovatio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now established, but from my point of view,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also encouraged. W e can maybe adopt the model of “one policy for each school” instead of “one model fits all”, since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specific requirements. My third point concerns culture and ideol-ogy.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his letter congratu-lating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aid that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should be encouraged. “Differenti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respect as it is not just a simpl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First, we must identify which parts of our culture are superior and valuable. I am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s simple as language and crafts, but something deeper, the ideologies behind our cultur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a platform that can serve our needs for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Wu Shulin: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mainly on the social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good to learnabout Chinese cuisine and to sing a little PekingOpera. However, it’s necessary for there to bedeeper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y behind Chi-nese culture.Ackermann: The mission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to facilitate Chinese teaching,and cultural exchange. How do you think theConfucius Institute should engage in culturalexchange?Shen Weixing:The Confucius Institute’smission is cultural exchange and it is an institutioncreated for this purpose. There are various levels ofcultural exchange, and a higher level of exchangemust involve a clash of ideas and mutual learn-ing, whereas, when our teachers and volunteersabroad chat with their students, it is also a form ofexchange, which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lead toconsensus in opinion. It is possible for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to facilitate high level academic andideological exchange.Stewart Johnson:F or me, the emphasisshould lie in the method of exchange instead of thesubject of exchange. Since culture does not stay thesame, it is inevitable for Chinese culture to conflictwith other cultures. What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hould do is to get more and more people involved,so that more people can get together to explore andexperience for themselves.Ackermann: When it comes to cultural conflict,many people worry about the criticism and opposi-tion against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What are youropinions?Wu Shulin: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ques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when somethingis done and there is no reaction from anyone,then it’s doomed “to be over”. If something hasimpact, there are bound to be different opinions.Shen Weixing:Cultur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tradi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formedby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economic andideological factors. On the surface, culture isemotional and slow-paced, so it is no surprisethat it takes time for others to understand andaccept your culture.In my opinion, some of the opposition tothe crea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were as aresult of misunderstandings, but some couldhave been malicious in intent. W e don’t need totake action to pacify the opposition; as long aswe follow our principles, we will be ok.President Xi Jin-ping, in his lettercongratulatingthe anniversary,said that com-munication andmutual learningshould be en-couraged. “Dif-ferentiation” isvery important inthis respect as itis not just a sim-ple process ofcommunicationand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