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猪生产学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7.13 MB
- 文档页数:115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science课程编码:201013学分:3分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适应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化学执笔人:黄廷华审订人:杨军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猪生产学》属于学科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营养及饲料配合、猪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
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
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掌握常规生产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现代有机猪养殖业的基本概念。
同时将安全肉质性能评价。
无公害猪等内容充实进去,以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 学时 )本章重点 : 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悠久的养猪历史一、提供肉食;二、提供肥料;三、提供工业原料;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五、出口换取外汇。
猪生产学大纲(总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wine production (五号宋体)课程编码:0 (由教务处统一编码)总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分:3适用对象:畜牧兽医三年制大专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包括猪场建设、猪的品种、猪的育种、猪的营养与饲料、种猪生产、幼猪培育、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和养猪场经营管理等部分。
2、目的和任务:(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禽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禽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禽营养及饲料配合、猪禽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
(2)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的生产与经营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小4号黑体)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 2基本要求:1-1 正确理解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了解计算了解我国养猪历史及发展概况。
1-3 了解国外养猪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重点:我国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难点:国内外养猪业的未来走向作业:①中国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有哪些?②中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方法: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②课堂讨论;③教学录像。
第2章:猪的生物学特性授课学时: 2基本要求:2-1 了解猪的起源与进化;2-2 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2-3 牢固掌握猪的行为学特点。
重点: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难点:猪的行为学特点作业:①野生驯化的必要条件是什么?②猪的嗅觉在仔猪寄养中有何作用?③母猪的母性行为在养猪生产中有何应用价值?教学方法: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②提问;③教学录像;第3章:猪的品种授课学时: 4基本要求:3-1 了解中国地方猪种类型与特点;3-2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3-3 掌握国外引进主要猪种特性。
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1380课程名称:猪生产学/Swine Production Science学时:总学时48/理论48 学分:3.0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开课学期:6开课部门:11先修课程:家畜遗传学、家畜育种学考核要求:考试(闭卷)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杨公社主编,《猪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养猪学是动物科学的专业课,是在学习了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普通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和家畜环境卫生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其任务是研究猪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饲养管理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养猪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解决养猪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猪的生物学、营养学、育种学、养猪设施管理、疾病防治、市场分析和财务分析等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养猪生产和管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现代养猪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课程大纲在“立足于生产”的前提下,并通过学习掌握有关方面的技能以便使学生能基本解决现代养猪业的生产技术及疾病防治诸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猪生产学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第二节国外养猪概况2.教学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1)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
(3)主要国家养猪生产水平。
2、一般掌握:(1)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性1.基本内容第一节猪的起源和进化第二节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三节猪的行为特点2.教学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1)家猪的祖先。
(2)野猪的驯化。
(3)野猪的进化。
2、熟练掌握:(1)猪的生物学特性。
猪生产学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本学科的作用2.了解国内、外养猪业发展概况及我国养猪生产水平情况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一、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提供肉食--source of meat2、提供肥料:①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各种微量元素、糖类和脂肪②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较多,可施于各种土壤3、提供工业原料猪耳朵、舌头、蹄子、排骨、肉是美好食品猪皮可做衣服、皮包、皮鞋,可以美容猪血、猪肝是补血佳品猪蹄筋、尾巴、唇都可做药猪骨头可以做鸡鸭饲料猪毛是工业原料猪肠可装香肠4、提供实验动物:5、转基因载体6、增加收入7、宠物--pets8、娱乐--entertainment二、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1、存栏数和猪肉产量持续快速增长:饲养量最多(占全世界49.29%占亚洲85%)2、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三个阶段人均猪肉﹤9kg:1978年以前20kg:1990—1995第一阶段供应不足30—32kg:1995—2001第二阶段供求平衡2001--- 第三阶段安全肉优质肉3、规模化养猪迅速发展:养猪环境改善猪肉品质的提高猪肉安全疫病控制4、加强猪种资源保护和良种引进5、饲料工业发展迅速6、疫病防治成绩显著7、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可喜进展8、法规不断完善9、养猪社会化经营日趋明显:建筑企业钢材流通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煤炭业运输业房地产业全国10个生猪主产区:四川、湖南、河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广西、河北我国养猪生产的优势1、猪种资源丰富(数量)2、地方猪繁殖力高3、猪肉品质优良4、生猪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生产规模比美国大4.8倍,价格中1315美元/吨,美国2624美元/吨三、中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1、出栏率低2、单产低3、瘦肉率低4、猪粮比价不合理5、猪产品不安全6、环境污染严重四、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一)、影响养猪生产水平重要指标1、出栏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猪生长速度和饲养期长短的一个重要指标。
《猪生产学》讲义教师王晔适用专业动物科学适用年级05级2008年8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几点要求一、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二、如何做好课堂笔记;三、拓宽知识面,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绪论一、养猪业历史回顾(一)原始养猪,自然育种阶段1. 时间:从9000~6000年前到16世纪中叶。
2. 育种: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和依据个人喜好选种。
3. 生产:停滞不前。
(二)传统养猪,经验育种→有理论指导的有计划的育种阶段1.时间:16世纪末~19世纪末。
2. 育种:杂交改良——引入外血改良本地猪种。
波中猪、切斯特白猪、约克夏猪、巴克夏猪、长白猪等品种猪培育成功。
3. 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专门的养猪场,养猪业基本完成了由放牧→圈养的过渡。
4. 人才:出现了专门从事养猪生产和养猪理论研究的人员,从而促进了猪的育种和生产。
5. 缺陷:忽视了本地良种的保种工作,地方猪种丧失殆尽(丢失基因库)。
(三)动态保种与提高生产并重阶段1.时间:二十世纪初~(我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2.育种: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和培育专门化品系并重。
3.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
完成了由脂肪型→兼用型→肉用型的转变。
二、养猪业现状简介国内、外养猪业生产、育种情况。
三、养猪业发展趋势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管理智能化、程序化,育种现代化(生物技术),环境标准化。
养殖健康化。
四、今后发展养猪业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一)本品种的进一步选育提高。
(二)饲料工业的发展:一是高能高蛋白饲料特别是高蛋白饲料的来源问题;二是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健康发展问题。
(三)加强管理和健全完善卫生防疫体系。
(四)工厂化养猪场的畜产公害问题。
五、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1. 中国实用养猪学,张仲葛等,1991年,河南科技出版社2.养猪,东北养猪研究会主办3.国外畜牧学—猪与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主办第三节猪的生物学特性概念:是指猪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内在性质。
猪生产学第一章绪论我国养猪历史悠久,距今约8000~10000年。
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工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分化成许多品种。
有的品种蕴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良基因资源。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重大,有着重要地位。
因此,我国养猪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前景广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之本;农业由畜牧业、种植业组成,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畜牧业是从事畜禽养殖的产业,为人类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生产与生活资料。
畜牧生产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不仅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发端,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远在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与长江流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原始畜牧业。
大约在殷商时代以前,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首要地位,此后逐渐转入畜牧业与种植业混合并存阶段,家畜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种植业的动力。
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转为以谷物种植为主,但畜牧业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当时畜牧业发达的列国,一般都是当时的强国。
历史发展到今天,畜牧生产在农业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畜牧生产,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50%以上(美、英、法、新、丹、挪、澳、荷、比等国),其中丹麦、新西兰高达90%。
1980年我国畜牧业比重是17%,96年上升到31.4%,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作用1、提供肉食:肉食消耗量中,猪肉占很大比重。
猪具有多生快长早熟等特点,发展养猪生产可快速扩大肉食来源,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
2、提供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多、肥多、粮多;有机肥“营养全面”;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能疏松土壤保水保墒;3、提供轻工原料:以猪的皮、毛、肉、骨、脂、脑、内脏等为原料,制成相应的产品。
4、提供实验动物:猪许多生理特点与人酷似,可做药物毒性试验,脏器移植试验等。
第一章绪论世界养猪生产概况(一)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存栏头数与产肉量均呈增长趋势,产肉量增长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栏头数的增长比例。
(二)地区分布存在区域特点,发展很不平衡。
亚洲〉欧洲〉北美和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三)、我国养猪业的差距养猪效益和猪肉品质的主要指标和发达国家差距仍不小。
1、出栏率偏低。
2、猪肉产量偏低。
3、瘦肉率偏低。
2、环境污染成养殖业发展制约因素①.粪尿污染②有害气体污染③过剩营养份污染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生产力1、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利用猪多胎、高产、妊娠期短的特性,积极改进措施,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早期断奶,增加年产胎次。
2、加快肉猪的生产周转,提高年出栏率利用猪的生长期短,生长强度大的特点,充分挖掘猪的生长潜力,缩短生长期,加快肉猪的周转。
3、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猪是杂食动物,利用消化道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广开饲料来源,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饲养模式。
4、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利用猪的嗅觉灵敏特点①训练猪的定点排粪;②寄养新生仔猪时,使气味一致,保证寄养成功。
利用猪的听觉灵敏特点①训练猪定时采食;②利用公猪的叫声进行母猪发情鉴定。
③为了避免猪的骚动,应保持猪场安静。
第三章猪的品种: 1. 2.3. 4. 5. 6.二地方品种的保种方法:冷冻今夜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术保种、活体保种三、保种目标问题保种的关键1. 2.3.影响保种的因素:1. 2. 3.4.多点保种概念:指一个小群体猪群不能只放在一个保种场保种第四章猪的育种遗传缺陷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变异而引起的疾病。
有害性状包括致死、半致死和畸形性状,它们都是由有害基因所引起。
猪遗传病和先天性缺陷的发生频率在家畜中是较高的,据估计为2-3%。
猪常见的的致死及畸形性状:1、兔唇(口唇裂缝):由一至数个隐性基因引起的畸形。
仔猪不能吃乳,生后2-3天死亡。
2、脑水肿:生后1-2天死亡。
3、肛门闭锁:生后2-3天内小公猪死亡,而小母猪经过手术后(从结肠开口入阴道,使粪便从阴户排出)有时尚可生存。
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Hog Production学时数:32学分数:2适用专业:动物医学(专科)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猪生产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猪的生物学特性、经济学特性、遗传育种、营养与饲养、生产管理和产品处理加工等理论和实践过程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养猪业在广东省的发展十分迅速,养猪生产的专业化、工厂化程度较高,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有关家猪生产的各环节及相关知识,它们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以后从事教学、生产、科研等工作必备的,同时《猪生产学》也是推动广东畜牧业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养猪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熟悉国内外主要猪品种的特点,掌握现代养猪业的育种方法、猪繁育体系的建立、猪的繁殖技术、幼猪的培育条件、生长育肥猪和种猪的饲养及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猪场场址选择和布局基本原则。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全部为课堂教学。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基本内容:养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内外养猪业的概况和我们对发展养猪业所肩负的责任,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指导养猪生产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要求:①了解国内外养猪业的概况、掌握现代养猪业发展特点。
②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我国养猪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中国养猪业概况第二节国外养猪业概况一、基本内容:猪的经济类型、地方良种、我国培育的新猪种、引进的国外良种。
二、基本要求:①了解猪的不同经济类型的特点。
②了解地方猪种的分类、特点。
③熟悉国内外优良猪种的特点。
第一节猪的经济类型第二节中国地方猪种第三节中国培育猪种第三章猪的育种及杂交利用(2学时)一、基本内容:猪的育种目标、种猪的性能测定及选择、猪的品系选育和杂交利用。
二、基本要求:①了解猪的育种目标的确定要求。
②理解种猪的性能测定及选择方法、品系选育方法③掌握猪的杂交利用方法第一节育种目标第二节种猪性能测定第三节种猪的选择第四节猪的品系选育第五节杂交利用一、基本内容:种公猪的营养供应、配种利用以及科学的饲养管理,不同繁殖阶段母猪的饲料控制、适时配种、分娩母猪的接产等。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5篇范例)第一篇:《猪生产学》教学大纲《猪生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science课程编码:201013 学分:3分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适应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化学执笔人:黄廷华审订人:杨军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猪生产学》属于学科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营养及饲料配合、猪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
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
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掌握常规生产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现代有机猪养殖业的基本概念。
同时将安全肉质性能评价。
无公害猪等内容充实进去,以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本章重点 : 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悠久的养猪历史一、提供肉食;二、提供肥料;三、提供工业原料;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五、出口换取外汇。
《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55课程名称: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Produ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6学时学 分:2.0适用对象: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畜牧业经济管理二、课程简介猪生产学是一门研究生猪生产原理与技术的专业性课程,重点阐述国内外养猪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品种、猪的育种、猪的营养与饲料、种猪生产、幼猪培育、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猪场建设、养猪场经营管理等。
要求掌握养猪生产的基础理论,养猪生产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发展生猪生产,解决生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养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Swine production”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that study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ies of swine production. This course focused on stating an overview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pig farming industr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igs, pig species, swine breeding, pig nutrition and feed, breeder production, piglets cultivation, f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growing and finishing pigs, farm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of farm. Through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ould b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pig production, the basic skills of the main parts of swine production, and could use th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to scientifically development pig production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enhance industry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efficiency in pig produ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包括猪场建设、猪的品种、猪的育种、猪的营养与饲料、种猪生产、幼猪培育、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和养猪场经营管理等部分。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第二节国外养猪概况第二章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猪的起源与进化动物学分类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家猪的起源第二节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内容:(一)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多情多胎多产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达性成熟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妊娠期:114天(108-120)发期周期: 20-22天平均21天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
太湖猪窝产活仔数平均超过14头,个别高产母猪一胎产仔超过22头,最高记录为42头。
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可达 2.2-2.5胎/年。
(二)食性广杂食动物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喜甜食;咀嚼食物比较细致;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三)饲料转化率高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
(四)生长期短,周转快一月龄为初生重的5—6倍(6.5—8kg)▪2月龄为一月龄体重的3—4倍(25—28kg)▪160-170天为初生重的90—100倍(90-100kg)(五)猪的屠宰率高猪的屠宰率约为70—80%(六)小猪怕冷大猪怕热新生仔猪:皮下脂肪少、皮薄、毛稀、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宜温度可35℃上下。
大猪:皮下脂肪层厚、汗腺不发达(七)味觉、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八)适应性强分布广☐(九)喜清洁,易调教(十)喜漫游,群居,位次明显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生产力(生产中如何利用猪的生物特性):1、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利用猪多胎、高产、妊娠期短的特性,积极改进措施,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早期断奶,增加年产胎次:一般28—35天断奶,2.2—2.5胎/年,20—25头断奶仔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