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原金属颗粒的形态特征与成矿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5
金原金属颗粒的形态特征揭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非地质专业经验者)一、导言1992-1997这时期,中国金矿开采业掀起热潮,小型金矿及边角矿开采的政策允许,禁区打开,进入金矿民采时代。
从河沟里淘洗砂金到矿脉开采,淘金技师总结出了一整套由长期经验累积而成的找矿方法,能够找到出露金矿体的最富矿脉,达到快捷、有效。
找矿技师根据矿体长期风化、淋滤、搬运的成矿后演变历程,抓住金矿颗粒的研究,按颗粒的形态、氧化程度、滚动搬运所留下的划痕来判断金颗粒的搬运路径、矿体特征,循迹在不同流水线上采样、分析、追踪,直到找到矿脉出口,再进行槽探、坑探或寻求专业地质队进行在已知矿体及周边做祥查工作。
严重违背了勘查规范,演变成浪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随着金矿开采管理的整肃,勘查转向深部,这种方法也就悄然背时。
但在找矿方法上还是揭示了地质理论中最根本、最浅显的原理。
二、金金属颗粒形态1、水系沉积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超浅成内生金矿经期后构造演变一般都有矿脉出露,长期风化、淋虑、搬运,在相应的流水域里水系都能淘洗到沉积金颗粒,颗粒特征大多有:棱角磨圆、表面划痕、高纯度,颗粒较粗肉眼可见。
磨圆程度、划痕多少、纯度高低主要由搬运距离等物理条件决定。
2、风化淋虑富集层的金金属颗粒特征:矿体风化剥蚀淋虑,在基岩表面形成富集层,因未被搬运至水系,颗粒棱角完好,无划痕,颗粒表面常粘有矿体结构岩屑,并带有铜银铅杂,纯度比较低。
该层常带有油粘性黄泥釉。
3、矿体结构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氧化矿中的金金属颗粒明显有纯度高、表面发亮(因氧化不均匀造成)、形状不规则等特征;原生矿中金金属颗粒因为大多是伴生矿,颗粒表现为纯度较低,金属感较弱,常粘附着结构岩屑(大多是硅质岩屑)。
三、金金属颗粒形成的不同环境1、熔结颗粒:位于地壳下的金元素富集而结成天然金属融熔,属于高温熔结型,喷发后沉淀于热卤水中,颗粒整体性强,表面带有金属镜面,或成为块状、坨状,常被称为天然金。
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微探韩玉杰,周松杰(河南 洛阳 471000)摘 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金矿勘探与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金矿在形成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地质特点与其成矿规律。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对金矿的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金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成矿条件的结果。
勘探及开采人员应对金矿地质特点的多样与成矿规律的复杂引起重视,从而不断提高勘查和开采水平。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点;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8-0180-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sHAN Yu-jie,ZHOU Song-jie(Luoyang 471000,China)Abstract: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old deposits are of great valu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 gold deposit has certai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etallogenic law.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gold deposi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old deposit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personne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and the complexity of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xploration and mining level.Keywords: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金矿在地质特点上较为复杂与多样,不同地质特征的找矿技术和设备技术也有所不同。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金矿矿床是指地质过程形成,含有一定量和质量金属金的地质体。
金矿矿床的形成与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有关。
本文将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矿床产状特征:金矿矿床的产状特征有矿石产状、矿化体产状和脉石产状等。
矿石产状:金矿矿床的矿石通常以金石英脉的形式存在,其中金以自由金和金在矿物中的含量形态为主,伴生矿物常有黄铁矿、黄铜矿和白银矿等。
矿化体产状:金矿矿床的矿化体多为矽质、石英脉和脆隙充填体。
石英脉通常呈股状、带状或片带状分布,矿床基本呈层状分布。
脉石产状:金矿矿床的脉石通常呈网状、缝状、脉状或颗粒状产出,含有金。
2. 矿床地质构造特征:金矿矿床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其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断裂、褶皱和岩体变形等。
断裂:金矿矿床伴随有断裂的产出,断裂可以起到矿床的通道作用,使得金矿物质聚集于断裂带中。
岩体变形:金矿矿床往往伴随有岩体的变形,包括岩石的变质和变形,变质和变形可以改变矿岩中金矿物质的分布状态,使其聚集于矿床中。
3. 矿床地质化学特征:金矿矿床具有特定的地质化学特征,其中包括矿体物质的组成、矿石的成分以及矿床周围岩石的改造等。
矿体物质的组成:金矿矿床的矿体物质组成中含有金、石英和伴生矿物等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的含量和比例是判断矿床质量的重要指标。
矿石的成分:金矿矿床的矿石成分除了含有金之外,通常还含有一些伴生元素质,如银和铜等。
这些伴生元素的存在对金的提取和加工具有一定的影响。
金矿矿床的成因主要包括岩浆热液成因、沉积成因和变质交代成因等。
1. 岩浆热液成因:岩浆热液成因是金矿矿床的一种重要成因,其形成过程是岩浆中含有金和金相关物质,通过液相传递、气液相分离以及水合气、局部冷却等作用,使金矿物质沉积在岩浆中的空隙、裂缝和脉石中,形成金矿矿床。
2. 沉积成因:沉积成因是金矿矿床的另一种重要成因,其形成过程是源于外界的河流和湖泊中,含有金的矿物或颗粒经沉积作用,沉积在河床、湖底或洪积平原等地方,逐渐形成金矿矿床。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眭照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金矿的形成是一个多种物质来源、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作用叠加的过程,但其仍然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我们对金矿的地质特点、成矿特征以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就能探寻其成矿规律,从而辅助找矿工作。
本文简要的分析金矿形成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为金矿勘探工作做出一份参考。
关键词:成矿地质特整;成矿规律;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5-0141-2A Brief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Law of Gold DepositsGUI Zhao-peng(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am of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chi 830011,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gold deposits is a process of multiple material sources, very complicated geologic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metallogenic geolog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rules to follow. If we stud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we can find out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assist the prospecting work.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 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old exploration.Keywords: metallogenic geology;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gold deposit1金矿的形成金矿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和外生(风化-沉积)成矿作用。
金一、金矿原料特点金的原子序数为79,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第一副族(IB),属铜族元素。
其原子核由79个质子和112个中子组成,属奇-偶型核类,由此决定了金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很低。
金在自然界仅有一个稳定同位素197,金在常温下为晶体,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极为少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
纯金为金黄色,含有杂质时其颜色可相应变化,如含银或铂时颜色变淡;含铜时颜色变深。
根据在试金板上划下的金的条痕色泽,可估计金的成色。
高成色金条痕为赤黄色;含10%的银时其条痕为悦目的金黄色;含银20~30%时为草黄色;银含量超过30%则具有黄中带绿的色调;含银超过50%则丧失金所固有的黄色而近于银白色。
金具有耀眼的光泽,白光下反射率平均为74%,随着含银量的增加,反射率增高,金硬度增大,密度减小。
故可根据硬度来确定金的成色。
金的挥发性极差,在熔点温度之上至1300℃几乎无挥发性,但在煤气和CO 气氛中挥发性大大增加。
因此,在碳覆盖层下熔炼金会因挥发而造成金的损失。
金的延展性极好。
1g纯金可拉成3500m长、直径0.00434mm的细丝,或压成厚度为0.23×10-8mm的金箔。
(一)金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1.金的化学性质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从常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
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碱,但可溶于某些混酸,如王水。
金也可溶于碱金属,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腾的氯化铁溶液,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代硫酸盐溶液等。
碱金属的硫化物会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
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细菌的代谢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金的电离势高,难以失去外层电子成正离子,也不易接受电子成阴离子,其化学性质稳定,与其他元素的亲和力微弱,因此,在自然界多呈元素状态存在。
2.金的地球化学性质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铜等元素形成金属互化物。
小秦岭金矿区金、碲矿物特征研析【摘要】本文对小秦岭金矿区金、碲矿物特征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秦岭;金矿区;特征金碲矿物特征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矿脉主要含金矿物就是自然金(Au),其次是银金矿(AuAg),其它有碲金矿(AuTe2)及碲金银矿(Ag2AuTe2)。
自然金及银金矿呈金黄至浅金黄色,有特别璀灿的金属光泽。
一、金的矿物特征1.金矿物的形状据统计,金粒形状为不规则状的占26.87%,园粒状26.64%,角粒状20.35%,以上三种合计73.86%,其余是片状11.29%,麦粒状11.95%,脉状、树枝状仅占约2.9%。
据对112粒自然金统计,不规则粒状,包括少量角粒状,长条状的自然金粒占89.73%,圆粒状或近圆粒状的自然金粒占10.27%。
2.金矿物的粒度据统计,金矿物以中粗粒为主,其次是细粒金,微细粒金很少,见表1。
从表1中可见,粗粒金占69.05%,中粒金占22.07%,中、粗粒金合计91.12%,如加上细粒金达到99.56%,微粒金仅占0.35%,这与选矿结果是一致的。
3.含金矿物的成色自然金矿物成色在900‰左右。
4.金矿物的嵌布特征对112粒自然金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从选矿结果看,尾矿中的金多为石英中的微粒包体金,只占总量的5%,粗大的裂隙金和粒间金则在重、浮选中回收,占总量的95%,所以,从重量上讲,以粒间金为主,裂隙金次之,包体金很少。
从表2看出,黄铁矿和黄铜矿是重要载金矿物,石英是次要的载金矿物。
金矿嵌布以粒间金为主,约占60%,加上脉石英中的包裹金达到95.08%,易选,包裹金中有部分微粒金难选,但还有2%以上的裂隙金易选。
从上述资料看,黄铁矿中含金(裂隙金、粒间金及包体金)是主要的,占70%左右,其次才是以明金形式存在的自然金(占主要部分)和银金矿(占很少部分)及其它含金矿物(如碲金矿),脉石中含金仅占5.5%左右。
前两项合计占93.8%~94.54%,再加上脉石中的金,共占99.60%~99.91%。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郭明凤(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文章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矿物学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的系统研究表明,该矿床受构造断裂带控制,在时空上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
容矿岩石主要为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构造角砾岩和蚀变花岗斑岩。
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浸染状产出。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和深部地壳,属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规律;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23-021 区域地质背景某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南缘摩天岭背斜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阿尼玛卿背斜结合部位。
区内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地质构造运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
区域较大的断裂带为松柏—梨坪断裂,属川西北地区大型断裂—玛曲—荷叶断裂东段分支。
断裂整体呈弧形,弧顶位于联合村一带,向东总体走向为NE向,向西为NW向,长近100 km,宽数十米至数千米。
断裂总体为南倾,倾角为45°~65°,局部北倾,并具有分支现象。
断裂上盘为二叠系灰岩、砂岩和板岩,下盘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和灰岩。
区域发育的主要褶皱有摩天岭背斜和阿尼玛卿背斜。
前者北以玛曲—荷叶大断裂为界,南抵古城—青川大断裂,西临崛江—虎牙锯齿状深大断裂。
其核部出露中元古界碧口群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建造。
上伏地层为早震旦世磨拉石建造,上震旦统碳酸盐夹碎屑岩建造,上志留统碎屑岩、硅质岩夹碳酸盐建造,中泥盆统碎屑岩、含碳硅质岩、碳质泥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建造。
下、中三叠统仅出露在黄龙乡以北西地区,为碳酸盐岩建造。
后者阿尼玛卿背斜北以玛沁—略阳深大断裂为界,南抵玛曲—荷叶大断裂,呈楔形插入西秦岭冒地槽褶皱带降札和摩天岭两大地块之间。
刍议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摘要:在我国的众多矿产资源中,金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能力。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作出具体研究,简要说明不同的基金矿形成的具体效果和过程,旨在提升读者对金矿形成的过程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金具有自身的独特化学性质,金矿的形成过程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在金矿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变质、岩浆、沉积、表生等地质作用互相影响和作用进而能够形成金矿。
对于金矿床形成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掌握我国地质变化的历程,并且能够根据研究成果合理开采我国的黄金资源,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金矿成矿的规律原理金矿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变化和环境,对于化学反应、地质条件等具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对于金矿形成因素的相关分析能够有效对地下蕴含的金矿资源做出相应的判断,结合当地的地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了解其中的矿产资源情况,更加准确的认识到金矿所在地。
为了能够在资源勘测和利用的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地质工作者对于金矿形成和产生的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二、金矿的成矿在形成时的规律(一)时间规律金矿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类型的矿床在形成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是不同的。
例如,绿岩带型金矿在在太古时期已经形成,变质碎屑型金矿在中晚古时期形成。
进而,在判断和勘测某一区域中是否存在金矿的基础上是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地质规律金矿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地质环境,在水流丰富并且具有湍急水流的区域内,水流能够将具有矿物质的金沙运输到地形平缓的地区,形成金矿。
在有过火山爆发的地区,一部分地势的形状较为险峻,能够在侧面形成金矿。
另外在边缘裂陷槽地区也容易形成金矿床。
(三)矿体规律金矿的外表看来呈现红色,并且红色泥土覆盖的部分具有金矿床的比重较大。
金基本概述自然金(nativegold)是自然产生的金元素矿物。
是一种产自脉矿或砂矿的自然金块。
因形状酷似狗的头形,又名“狗头金”。
常含银或微量的铜。
等轴晶系。
一般呈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个别块体可重达数十公斤。
颜色和条痕为金黄色。
具金属光泽,硬度2.5~3.0,延展性强,比重15.6~19.3。
自然金结晶成等轴晶系,一般呈树枝状、粒状或鳞片状产出,偶见不规则大块体,个别重达数十千克。
具金属光泽,颜色和条痕均为光亮的金黄色,随含银量的增加渐变为淡黄色。
莫氏硬度2.5~3,比重15.6~19.3。
产于热液成因的石英脉或黄铁矿脉中的称为脉金;产于砂矿中的称为砂金。
在前寒武系变质砾岩中也见有巨大的矿床。
自然金颜色和条痕均为金黄色,富含银者为淡黄至乳白色。
强金属光泽,密度大,富延展性。
空气中不氧化,化学性质稳定,真金不怕火炼,而铜锌合金虽呈金黄色,但火烧即失去色泽。
细粒而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易被误认为金,但锤击易碎,真金则不碎。
自然金结构形态等轴晶系,Oh5-Fm3m;a0=0.4078nm;Z=4。
铜型结构。
六八面体晶类,Oh-m3m(3L44L36L29PC)。
完好晶体少见。
常见单形:立方体a,菱形十二面体d,八面体o 以及四六面体,四角三八面体。
常依(111)成双晶。
可见平行连生晶形。
一般多呈不规则粒状,还可见团块状、薄片状、鳞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海绵状集合体。
金的单体形态尽管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三种基本的形态:即粒状、片状、树枝状。
影响金矿物形成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地质产状,载金矿物的成分和数量。
产状是决定金矿物的空间因素。
一般来说,金矿物以细粒等轴状或浑圆状为主。
因为在此条件下应力作用表现微弱,以静压力为主,金处于四周压力大致相等的条件,金原子总是找最紧密堆积方式排列,故此时形成的自然金多呈等轴状。
若地壳的应力作用大大超过静压力作用时,金粒的生长顺着压力作用的方向发育,而且构造活动越强,金粒的长、宽比值越大,相应出现片状、板状、纤维状等形态。
金矿床成矿找矿标志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
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所以用我浅薄的知识及参考名人的资料浅谈一下寻找金矿的标志。
(一)地化标志:特定的元素组合Au—Ag—As—sb—Pb—zn指示金矿体的存在。
(二)构造标志:①构造蚀变破碎带、韧性剪切带是本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均与断裂破碎带有关,矿(化)体严格受断裂构造带的控制.地表常表现为褐红色、褐黄色,破碎蚀变带标志较为明显.②规模较大的挤压片理岩化带中,应注意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③断裂构造和脉岩产状多变及复合部位,往往是形成金矿的有利地段。
(三)岩浆岩标志① 碱性系列分异完全的中酸性岩体,其次是富含钠质的长英质侵入岩。
② 金丰度较高,离散度大且有热液蚀变的后期岩脉是金矿化的标志之一。
③ 中基性一基性火山岩发育区,对寻找火山热液型金银矿亦有利。
④ 高磁性、高碱性指数的花岗岩是找金的标志。
(四)热液蚀变标志① 碱质交代作用:即热液期的钠化和钾化,表现为钠长石化、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
② 硅化:由于金在活动溶解、迁移过程中析出大量的SiO。
并与SiOz沉淀条件相同,所以,金矿化与硅化、石英脉相伴出现,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③ 黄铁矿化:金的氧化络合物,可以被硫化物还原而发生沉淀。
所以,金往往与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伴生。
黄铁矿化富集地段,也是金矿化或金矿典型存在地段。
④ 碳酸盐化、褐铁矿经,特别是“红化”也常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五)矿物标志① 黄铁矿:物理特征:颜色暗淡、硬度小,它形微粒状及胶状黄铁矿与金矿关系密切,特别是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含金最高。
化学特征:黄铁矿中Cu、Pb、Zn含量与含金量呈正相关关系,Co、Ni与金为负相关;黄铁矿中As、Te含量较高时,表明可能含金,若Ag>15g/T、Cu>0.1时,可作为找金标志。
金矿地质资源特征金矿是指金矿石中含有金的地质体,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矿产资源之一、金矿地质资源的特征是指金矿产区所具有的一系列地质特征,它们主要包括金矿石成因、矿体特征、分布规律等方面。
首先,金矿地质资源的成因主要可分为岩浆成因、沉积成因和变质成因三类。
岩浆成因的金矿是由于岩浆浸染、蚀变作用下,导致金成矿物在岩浆中析出并随之结晶沉淀形成的。
这类金矿主要分布在火山岩和花岗岩等岩石中。
沉积成因的金矿是由于溶液中的金经过运移和沉淀作用形成的。
这类金矿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
变质成因的金矿是在地质变革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热液作用等因素,使含金矿石发生结晶和变质形成的。
这类金矿主要分布在变质岩中,如片麻岩、石英脉等。
其次,金矿地质资源的矿体特征包括矿体形态、矿体结构、矿体产状等。
矿体形态主要指金矿石在矿区中所显示出的形态特征,常见的有脉状、堆状、脉袋状等。
矿体结构是指金矿石在地质构造中的分布情况,主要有层状、块状、网状等结构。
矿体产状是指金矿石的分布方式和赋存状态,包括嵌入在岩石中、伴生矿物、空隙充填等。
常见的金矿产状有脉状、点状和斑状等。
最后,金矿地质资源的分布规律是指金矿石在地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金矿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常见的金矿分布在断裂带、褶皱带和火山断裂带等地质构造带上。
金矿资源还与岩石性质有关,一般在含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等岩石中较为丰富。
金矿资源的分布还与热液活动有关,热液在地壳中运移并携带金、硫等元素,然后在特定地点沉淀成矿。
金矿资源的部分掩在非金属矿石中,如辉绿石、磁铁矿、方解石等,这种类型的金矿被称为寄主矿。
总之,金矿地质资源的特征包括成因、矿体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金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金矿石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元素:原子序数79,元素符号Au,天然同位素197,常温下为等轴晶系晶体,立方面心晶格。
天然良好晶型极为罕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
纯金为金黄色,含杂质时颜色发生系列变化,含银或铂时颜色变淡,含铜时颜色变深。
试金板上金的条痕为赤黄色,成色高;含10%的银时条痕为悦目的金黄色;含银20%-30%时为草黄色;银含量超过30%则具有黄中带绿;含银超过50%则显银白色。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从常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
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碱,但可溶于王水、碱金属、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腾的氯化铁、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酸盐溶液等。
碱金属的硫化物会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
土壤中的腐植酸和某些细菌的代谢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钯、铂、铜、镍、汞、铋、锑、铑、铱形成金属互化物。
金具有亲铁性,陨铁中含金比一般岩石高3个数量级。
铜、银多富集于硫化相内;而金铂多富集于金属相。
金在地核中的丰度为2.6ppm,地幔为5ppb,地壳为1.8ppb。
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
故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而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的丰度高于地壳各类岩石。
金矿床几乎可产于任何岩石类型及任何时代的地层中,但以前寒武纪绿岩带最为重要。
金的矿化类型有:绿岩带型(含基性、超基性)、火山岩性、斑岩型(含碱性岩、花岗岩)、浊积岩性、黑色岩系列、砂砾岩型、河流沉积物型;按成因类型分有石英脉型、硫化物脉型、微细侵染性、构造蚀变岩型、铁锰帽型、红土型等。
找金,首先应关注硅化带、石英脉、次生石英岩。
这是因为金矿化均与硅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无硅不成金。
含金的硅质体大多为烟灰色,水色好。
这是因为含金的硅质体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因硫化物极细使石英呈烟灰色。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作者:余海滨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贵金属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矿业开采工作。
在我国,从金矿中提炼出的金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相应的勘探开采技术不断改进,掌握金矿的形成规律和地质特点,能够为金矿资源的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首先概述了金矿的形成原理,然后分别从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两个方面,对金矿进行详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矿;形成原理;地质特征;成矿规律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0721 金矿的形成原理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下地幔带出一些物质,或者侵入地壳浅出,就会形成金矿。
金矿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除了天然金以外,还包括石英石、金属硫化物等。
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冲刷磨砺会对杂质产生风化和氧化效果,最终形成金块颗粒。
总结起来,金矿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一是特殊环境,二是较长时间,经过研究表明,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了解并利用这些规律,能够通过地质特征进行推测,继而评估是否存在金矿,为金矿的开挖提供科学依据。
由此可见,深入探讨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金矿的地质特征2.1 绿岩带型绿岩带型金矿中,金矿类型主要是角闪岩、辉石等,形成过程是火山喷发出矿物质,对岩石造成化学侵袭,继而出现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反应,因此表面呈现为绿色[2]。
分析其地质特征,主要位于多山区域,而且出现过火山喷发现象,喷发期间带来的物质和原有岩石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出现造山效果。
而且,该金矿内会存在大量片状岩石,呈现绿色、质地较脆,组成物质主要是云母、石英,因此在分布上相对明显。
2.2 矿金砂矿金砂金矿的形成,得益于河流对含金金属物质的搬运,在水流作用下聚集到平缓区域,然后形成矿床地带,含有大量金属物质。
该金矿的特点是含金量高、开采方便,因此成为目前经常开采的类型。
浅析我国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发布时间:2021-04-13T10:13:35.6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作者:黄天梁[导读] 摘要:人类对金的利用历史已有6000多年(R.W.博伊尔,1979)。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山东省威海市 264209摘要:人类对金的利用历史已有6000多年(R.W.博伊尔,1979)。
目前,黄金仍是国际货币结算手段和货币信用基础,并广泛运用于电子、电气、医疗、化工设备、宇航和国防尖端工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金首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但是,目前我国黄金资源长期开采,探明资源量日渐枯竭,为此了解和掌握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规律,对金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简单阐述了我国金矿床的主要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希望能为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1前言黄金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黄金储备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黄金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及尖端领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消耗进一步加剧。
2019年,我国黄金产量500.4t,其中矿山产量380.2t,与2018年相比下降2.6%;我国黄金消费1002.8t,与2018年相比上涨了12.9%。
虽然我国金矿开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消耗。
因此,研究我国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主要金矿类型2.1 绿岩带型绿岩带是蚀变或变质的基性火成岩带,通常指前寒武纪地盾中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基性岩地区,主要岩石类型有细碧岩、玄武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等,因变质作用生成的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矿物促使岩石普遍具有暗绿色。
绿岩带型金矿床以角闪岩和辉石岩为主,由火山喷发类型矿物形成,导致岩石化侵入,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此外,金矿床中含大量云母和石英基绿色脆性席状岩,其分布相对突出。
其中吉林夹皮沟金矿和河北迁西金厂峪石英脉型金矿床为本类型的典型矿床例子。
1、随着岩浆岩的酸度减少,金含量递增,超基性岩金含量最高,按基性、中性、酸性岩顺序,金含量降低。
金矿床一般与花岗岩浆作用早期、中期分异形成的中酸性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有关。
2、金的活化氧化剂:碳化物、硫化物、高价态变价金属3、金的迁移形式:a、胶体溶液;b、简单化合物(较少)c、络合物(金可呈+1、+3价,)为在水溶液中的主要迁移方式,分为卤素络合物、硫-金络合物、金酸盐、多金属复合络合物。
4、金的沉淀条件主要为:a、温度,温度降低金可沉淀,一般金和相伴硫化物沉淀温度为300-100℃;b、压力,金的沉淀是在降压条件下发生的,如变质热液压力可达几亿帕,而地表浅处压力仅几千万帕;c、PH值,对于卤素络合物,PH值升高可沉淀,硫化络合物偏碱性,所以PH值减小可沉淀;5、含金石英脉矿床早期无金石英脉大量沉淀,晚期形成中低温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组合,如金与Se\Te\Sb\Bi形成化合物金矿物,主要载金体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
6、金在热液成矿作用中的溶解-运移-沉淀规律:(1)、在高温环境下溶解运移,在低温条件下沉淀;热液金矿床形成温度一般在30-450℃,矿床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高温阶段(320-450℃)金含量微,2中温阶段(130-320℃)溶液金含量高,为含金热液主要形成阶段,3、低温阶段(30-130℃)含金量微。
但在与中、酸性火山活动有关的低温阶段可生成银金矿床,常含有硒金矿(AuTe2),伴生硒矿物。
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自然金等的共生组合晶出温度在130-200℃,金-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组合形成温度为240-320℃。
(2)、在酸性富碱强氧化环境下溶解运移,在还原条件下沉淀。
(3)、在碱性强氧化环境下溶解运移,在中性条件下沉淀。
卤化物络合物需要在酸性富碱条件下溶解,而硫化物、氧化物络合物需要碱性强氧化溶液。
(4)、在高变质带环境下溶解,在低变质带环境下沉淀。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是指金矿形成的规律和特征。
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岩浆活动、热液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金矿的成矿规律的一些常见特征:
1. 富集规律:金矿通常富集在特定的地质体中,如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金矿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富集因素的作用,如热液、流体、岩浆等。
2. 矿床类型:金矿可以分为堆积型和浸染型两大类。
堆积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沉积岩中,如河床、河口、湖泊等地形的沉积矿床。
浸染型金矿则是通过流体作用将金矿物质浸染到岩石中形成。
3. 成矿机制:金矿的成矿机制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作用、变质作用等。
岩浆活动时,岩浆中的金和其他金属元素会随着岩浆的升华和结晶分离出来,形成金矿。
热液作用时,地下水通过岩石中的裂隙和孔隙,携带金和其他矿物质沉积下来,形成金矿。
变质作用时,地壳中的岩石受到高温和高压的影响,金矿物质会重新组合和富集形成金矿。
4. 地质构造: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壳的断裂带、褶皱带、岩浆活动区等地质构造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这些地质构造提供了金矿形成所需的热液通道和富集条件。
5. 成矿环境:金矿的形成通常需要特定的地质环境,如高温高压、
酸性或碱性环境等。
这些环境提供了金矿形成所需的化学条件和矿物质富集条件。
金矿的成矿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金矿的成矿规律有助于寻找和开发金矿资源。
金原金属颗粒的形态特征揭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非地质专业经验者)
一、导言
1992-1997这时期,中国金矿开采业掀起热潮,小型金矿及边角矿开采的政策允许,禁区打开,进入金矿民采时代。
从河沟里淘洗砂金到矿脉开采,淘金技师总结出了一整套由长期经验累积而成的找矿方法,能够找到出露金矿体的最富矿脉,达到快捷、有效。
找矿技师根据矿体长期风化、淋滤、搬运的成矿后演变历程,抓住金矿颗粒的研究,按颗粒的形态、氧化程度、滚动搬运所留下的划痕来判断金颗粒的搬运路径、矿体特征,循迹在不同流水线上采样、分析、追踪,直到找到矿脉出口,再进行槽探、坑探或寻求专业地质队进行在已知矿体及周边做祥查工作。
严重违背了勘查规范,演变成浪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随着金矿开采管理的整肃,勘查转向深部,这种方法也就悄然背时。
但在找矿方法上还是揭示了地质理论中最根本、最浅显的原理。
二、金金属颗粒形态
1、水系沉积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超浅成内生金矿经期后构造演变一般都有矿脉出露,长期风化、淋虑、搬运,在相应的流水域里水系都能淘洗到沉积金颗粒,颗粒特征大多有:棱角磨圆、表面划痕、高纯度,颗粒较粗肉眼可见。
磨圆程度、划痕多少、纯度高低主要由搬运距离等物理条件决定。
2、风化淋虑富集层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矿体风化剥蚀淋虑,在基岩表面形成富集层,因未被搬运至水系,颗粒棱角完好,无划痕,颗粒表面常粘有矿体结构岩屑,并带有铜银铅杂,纯度比较
低。
该层常带有油粘性黄泥釉。
3、矿体结构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氧化矿中的金金属颗粒明显有纯度高、表面发亮(因氧化不均匀造成)、形状不规则等特征;原生矿中金金属颗粒因为大多是伴生矿,颗粒表现为纯度较低,金属感较弱,常粘附着结构岩屑(大多是硅质岩屑)。
三、金金属颗粒形成的不同环境
1、熔结颗粒:
位于地壳下的金元素富集而结成天然金属融熔,属于高温熔结型,喷发后沉淀于热卤水中,颗粒整体性强,表面带有金属镜面,或成为块状、坨状,常被称为天然金。
2、熔集颗粒:
离开储矿构造,位于上一层沉淀空间,由多个颗粒集结而成的粗颗粒、块状、枝状等,属于熔集型,颗粒常有接缝痕迹,常称狗头金;
3、再生颗粒:
金颗粒在静态液流体中,因电离子作用,吸附周围的金元素或微小颗粒,表面常带有毛刺感,属于再生型。
4、多金属矿中浸染状细颗粒:
金银铅锌多金属矿或矿化蚀变带最常见浸染状金颗粒,一般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大多呈梅花薄片状、针尖状。
水系沉积物中只能靠重感分级,肉眼不可见。
四、金金属颗粒与矿床成矿规律的必然联系
1、构造应力关系
金金属颗粒的形态于构造应力有着直接关系。
张性断裂构造控矿,其金属颗粒呈舒展状态附存;压扭性断裂构造控矿,其金属颗粒呈挤压状态附存。
如新华夏系剪切构造控矿,其金属颗粒多出现脉状、条状,矿块有层理且一面与剪切面平行。
2、蚀变交代作用关系
热液交代型金矿床,其金金属颗粒常含于硅液中,富集节点禳状、窝状、脉状产出,颗粒大多呈球状、块状、坨状、拉丝、半自形;
3、断代关系
不同地质纪年所生成的金颗粒,因为时间差或喷发环境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颗粒形态特征,通过颗粒对比结合地层岩性分析就能判别出成矿先后顺序;同一断裂构造多期次成矿,则表现出金属颗粒分类;反之,不同的金属颗粒分类则揭示不同的成矿期次。
4、经验者逻辑定理
经多年在水系及风化覆盖土坡中跟踪金颗粒搬运途径,得出矿苗跟踪找矿法,几乎可以确定为逻辑定理:
水系-------反湾侧取点。
在河道湾处侧对面取点采集下层样砂,是根据流水冲力作用下金颗粒沉淀最佳位置(可通过实验论证)而定。
土坡-------单点垂直,两点成线,多点成带。
斜坡上金颗粒的搬运路线,在非特殊力作用的情形下,一般沿垂直方向移动。
因此,一个点位取得金颗粒,大多来自垂直上方;平移两个点位取得金颗粒则上方矿脉至少成一线。
多点则上方必有矿带出露。
五、例证:广西天等县龙茶金矿自然金颗粒特征分析
1、自然金(砂金)形状:球状、盏状、半自形块状、坨状(如图)
2、自然金成色:90%-98%
3、自然金颗粒特征:球状带气孔、气孔邱;盏状负凹面;块状带毛刺、球状带金属镜面或杂铜面;
4、颗粒形态成因与矿床成矿期次的判断
从金属颗粒表面特征--气孔和气坵看,期后次火山气爆、浆爆是导致热液流体包裹搬运充填的原动力。
圈闭层下金熔溶和气体互相包容,爆破后不同的温度使冷凝过程给金原金属颗粒带来不同的收缩排气状态,急速收缩导致颗粒负凹面的形成,缓慢收缩则颗粒形成内空和气坵的表象。
受力压扁的金属颗粒,表面有集结再生的毛刺感,期前沉淀-受力- 再生;球状规整颗粒,保留着金属镜面或杂铜面说明是期后直接喷出;
5、海(湖)相古沉积层的推导及矿床规模
该区域沙金点覆盖近30平方公里,每个沙金点都能淘洗出特征相同或近似的天然金颗粒,每处有砂金的地方都出露相同或近似的褐铁等角砾,角砾颗粒中小,少量卵石。
从砾石的磨圆程度看,并非近距离搬运堆积。
因此,推断泥盆纪碳酸盐岩覆盖下应该是湖湾或海湾古沉积建造。
此外,在裂隙泥沙中含有油粘性黄泥巴,说明底部存在中、基性岩体。
那么,灰岩地层纯属覆盖圈闭的机械能岩体,灰岩本身并非矿体结构岩或围岩。
6、金属颗粒特征揭示:
a.砂金来自古沉积层;
b.熔结天然金颗粒与再生颗粒分别代表两期成矿。
六、金金属颗粒的研究是金矿地质找矿理论的细化,大胆运用类比、归纳逻辑推理,不但有利于盲矿找矿的简单直接,同时也是金矿床成因解析的直观依据。
如果有更多的专业者关注这个领域,假以科学的验证手段,金矿地质找矿就能更明白一些了。
非专业地质找矿爱好者
赖伍佬
2019年9月7日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