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在青岛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观后感引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它见证了青岛的殖民时期和中德交流的历史。
在参观这座博物馆后,我深深被其丰富的展品、精美的建筑和详尽的解说所吸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我的观后感。
建筑与环境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境幽美。
博物馆所在建筑为欧式风格,建于1903年至1905年之间,是当时德国总督在青岛的官邸。
建筑外立面采用红砖砌筑,结构稳固,保存完好。
内部装饰充满了欧洲风情,大厅、走廊以及房间中的家具、挂画等都展示了当时德国人生活的状况。
周边花草树木蓬勃生长,在阳光下呈现出宜人的景色。
博物馆外有一个小花园,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拍照。
整个环境给人一种宁静、雅致的感觉,使参观者更好地融入历史氛围。
展品与陈列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与德国殖民时期和中德交流相关的展品。
其中包括照片、文件、器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等。
照片和文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德国总督在青岛时期的照片和文件,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直观地展示了当时青岛的面貌和生活场景。
照片中可以看到德国总督在官邸前接待来访者的场景,也可以看到青岛市区的建筑风貌。
而文件则记录了当时政府行政事务和相关政策。
器物博物馆还收藏了当时使用过的器物,如餐具、茶具、钟表等。
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德国总督府生活的奢华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文化对青岛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内设置了多媒体展示区,通过投影、视频等方式,将青岛德国总督楼的历史和相关事件呈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德国总督在青岛的统治时期,有助于提高参观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解说与教育意义参观博物馆时,导游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解说。
导游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些解说不仅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青岛殖民时期和中德交流的历史,还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兴趣。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人希姆森回忆录中的青岛“里院”2018-02-28 04:38:14
在青岛西部老城区存在着一些建筑形式别致的房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里院”。
在青岛文史学家的眼里,“里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是青岛本土记忆的样本;在老青岛人眼里,“里院”是儿时的记忆,是邻里和谐的表达;德国人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被称为“青岛里院建筑形态的开创者”。
他于1898年来到青岛,主要从事公寓住宅的设计和建造,他所建造的公寓住宅成为青岛早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组希姆森回忆录中的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感受百年青岛影像。
088撰文/贺中 供图/青岛第九中学我有幸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25年光阴。
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
”这是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马可波罗第二”、“德国的孔夫子”。
他所翻译的我国著名典籍《论语》和《孟子》,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
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5年,其中就有22年是在青岛度过的。
可以说,卫礼贤是通过青岛“发现”了中国。
1899年,随着德国人将山东包括青岛划为胶澳租借地,一批德国传教士相继来到青岛,如和士谦、昆祚、花之安、卫礼贤等,他们传经颂道,兴办学校、医院,从事各种慈善事业……为青岛留下了很多西方文明的印记,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
痴迷儒学的“德国孔夫子”卫礼贤,名希圣,字礼贤,1873年5月10日出生在斯图加特,父亲是一名玻璃画匠,但很早便去世了,由母亲和外祖母担负了他的早期教育。
1891年,卫礼贤在图宾根大学修读神学。
期间,对哲学、文学和艺术表现出强烈兴趣和热爱,以莎士比亚、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为代表的欧洲进步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甚深,尤其喜爱歌德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并因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缘”的基础。
1899年,已成为牧师的卫礼贤被德国魏玛传教会(AEPM,中文名“同善会”)选中派到中国协助花之安(福柏)开展传教活动,他于1899年5月12日辗转经上海抵达青岛,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不凡的生活历程。
甫到中国,他就被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深深吸引,在他看来,“在一个已经具有自己文明的国家”,不应当向当地民众强迫灌输宗教思想,而应当让他们自主作出抉择。
因此,在中国的25年里,卫礼贤没有给一个中国人施行洗礼。
不仅如此,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传教身份,潜心钻研中国文化,他自己取名叫“礼贤”,字“希圣”,都体现出对于儒学和孔子的敬仰,他还说自己是山东人,是孔子的同乡。
德国占领青岛17年,除了贡献了青岛啤酒和排水系统,还干了什么说到青岛被德国占领的那段屈辱史,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
山东是孔子故乡,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却被德国侵占了17年,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义和团运动说起,这群“义民”的主要工作就是杀洋人以及摧毁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
山东是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的家乡,所以山东也是义和团的起源地和大本营,是运动闹得最凶的地方,很多洋人被杀,其中德国人最多。
1898年,德国威廉二世得知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被杀后,便以"巨野教案"为由派远东舰队闯入山东半岛,占领了胶州湾。
随后又以武力威胁清廷把胶州湾租借给德国,期限是九十九年,从此以后,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恃强凌弱,侵占我国领土的行为是可耻的,但德国人的技术水平和实干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德国人入主胶州湾后,很快就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了一个国际化都市——青岛。
世界最有名的啤酒出自德国,中国最有名的啤酒出自青岛,那是因为青岛啤酒也是德国人研制的。
除此之外,德国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沿用至今,历经百年依然很好用,这个确实很牛,德国制造至今仍是“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德国在青岛做了这么多“好事”,那我们是不是还要感谢他们?当然不是,德国人之所以建设青岛,那可不是为了中国人,他们是为了自己,因为德国当时的想法是长期霸占青岛。
而且,作为殖民者,德国在青岛干了很多坏事。
比如,德国人在山东修了一条胶济铁路,修好之后,他们不仅拿走了所有铁路赢利,还要独占铁路权,如果中国人要使用铁路则要缴纳巨额费用。
德国人侵害了山东百姓的利益,双方矛盾不断,义和团运动更是愈演愈烈,事态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1897年到1899年短短三年间,山东巡抚换了4个,没有一个能平息德国与义和团之间的恩怨,直到一位牛人的出现。
1899年冬天,袁世凯带着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训练有素的新军,也带着慈禧“保护义民”的指令来到了山东,坐上了山东巡抚一职,开启了另一段历史征程。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及其评价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在这之后,以普鲁士为主体逐渐完成统一,形成德意志帝国。
自此,德国完成了欧洲路上强国的崛起。
后崛起的德国对世界格局不满,提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俄等早已差不多将世界各主要殖民地瓜分一空。
于是,在争夺殖民地的强烈愿望下,德国便将眼光放到了外强中干的大清身上。
1897年,德意志帝国出兵中国,强占胶州湾并迅速建立起一整套殖民统治体系。
德国的到来在两方面对青岛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上,青岛失去了独立性,沦为德国殖民地,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经济上,德国在青岛开设矿厂,加大掠夺资源、劳动力,使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步伐,更多的农民破产,导致很多民众生活艰难;文化上,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德国殖民统治者试图通过传教、开办学校,想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但是,德国对青岛的殖民统治也有一定对中国社会的催化作用。
政治上,中国逐渐看见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着手于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经济上,德国人的经济侵略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经济体制,推动并促进了青岛城市化和近代化的发展;文化上,德国在青岛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念,使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化。
近几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德国的殖民统治其实是有益的,他们认为德国侵略者给青岛带来了完美的地下排水系统、各方面基础设施、无可挑剔的街道,为青岛带来现代经济体制,促进了青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但是在我看来,殖民统治总是弊大于利,很奇怪为什么总有人对殖民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许比起英法日俄的殖民统治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但仍不能否认甚至美化德国侵略者带给青岛人民的伤害。
在德国殖民者来到青岛前,青岛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只是几个渔村结合而成,人口约有6、7万,人们过着一种半农半渔的生活。
有资料表明,此时的“青岛”就仿佛陶渊明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又称圣弥爱尔大教堂,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的建造始于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当时,德国人将这座教堂作为他们在青岛的社交和宗教活动中心。
教堂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
建造过程中,德国人注重细节,对教堂的每个部分都精雕细琢。
教堂的钟楼高52米,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建筑之一。
在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座修道院,是青岛最早的修道院之一。
这座修道院建于1904年,是德国传教士在青岛的居住区。
修道院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装饰,展示了德国建筑的风格和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逐渐成为青岛的文化遗产。
在20世纪初,它们成为了青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座美丽的教堂和修道院,感受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如今,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已成为青岛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人们敬仰和纪念的重要场所。
网上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青岛很少发生内涝,是因为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
其实,事情真相并非如此,虽然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值得肯定,但没有必要就此迷信或对德国人感恩戴德,因为他们来中国的目的并非造福中国人。
说起德国,很多人都会想起二战的那段历史以及那个疯狂的德国人。
其实在一战前,德国已经开始到处殖民了。
1871年,普鲁士统一日耳曼建立德国。
统一后的德国,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占有很多殖民地,如太平洋的新几内亚、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非洲的卢旺达、布隆迪、喀麦隆、多哥、纳米比亚等等。
在亚洲,中国也是其殖民的对象。
1897年,德国人借山东曹州教案,出兵占领胶州湾,即如今的青岛,并逼迫清朝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租借胶州湾99年,山东半岛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人在青岛最好的地方开辟居住区,将当地的老百姓赶走,然后为生活在那里的欧洲人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及前海一带是当年德国人聚集区。
德国人确实利用雨污分流的理念打造了地下排水系统,不过那只是建在欧人区,是为德国人服务的。
华人区的中国人是根本享受不到这种便利,反而更遭殃。
德国人聚集区的污水排到从团岛一带沉淀后排入大海,团岛地区臭气昏天,污水横流,因此被人们称为“大粪场”,这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有记录。
因为大粪场的存在,还造就了青岛史上唯一的一位靠收集粪便成为青岛首富的“粪商”刘子山。
青岛的老百姓在那种环境下生活,能有好日子过吗?但凡能离开的,没有一个愿意住在那里的。
“大粪场”的改造治理,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3年才完成的,当年德国人用来排污水的那条宽达7米的明沟(大港纬路明沟)被填平,上面修建了街心花园,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让我们再看看青岛是不是真的就靠德国人建造的排水沟才很少有内涝的呢?从1897年到1914年,德国人占领青岛17年,他们在青岛修建了多少排水管道?80公里左右。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南沿海,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之一。
青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13年的青岛湾战役,当时的青岛湾是古代海岛世家栖息之地。
然而,直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这座城市才开始显露出现代化的发
展趋势。
1891年,德国租界在青岛湾成立,标志着青岛现代化发展的
起点。
德国人在青岛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电力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同时,德国还在青岛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机构,推动了青岛的经济繁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攻占了青岛,并在
此后成立了日本租界。
在日本统治期间,青岛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和动荡,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活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成为中国山东省省会,并逐渐恢复了经济的发展势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青岛成为了国内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促进了青岛的现代化建设。
今天的青岛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经济特区。
它拥有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和交通网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青岛的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导,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
同时,青岛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并加大
了对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
青岛的发展历程虽然充满曲折和挑战,但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
未来,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青岛有望成为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岛人拍青岛发生的事。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一年后,即1898年11月14日,德国在青岛树立纪念碑,纪念德军占领青岛,也为了表彰德军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v.Diedrich)在占领青岛过程中的功绩,因此给它命名为「迪特里希之石」,作为一种值得炫耀的军功,占领军详细记录了德军占领青岛的过程。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丧权辱国的象征。
后来此碑下落不明,这是博物馆中的复制品。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
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
这是德人的界石,现存放在青岛市博物馆内。
德人在青岛建立了城区、啤酒厂、铁路和火车站、码头等等,还把崂山开发成一个疗养游玩之地。
在日军和德军的狗咬狗战斗中,双方均有死伤。
上面是日军在青岛浮山的摩崖刻石,以纪念攻打浮山主峰时阵亡的二名日本军官。
该石刻所处位置非常陡峭,角度近乎垂直,字迹保存完好,内容为“肥前大村步兵第四十六联队陆军步兵大尉冈千太郎君战死之地”、“肥前大村步兵第四十六联队陆军步兵少佐佐藤嘉平次君战死之地”。
这个石刻位于浮山香苑内,徐家东山上,内容是:“肥前大村步兵第四十六联队陆军步兵大尉尾藤让一君战死之地”。
尾藤让一为日军肥前大村(日本九州岛西部地区)步兵第四十六联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中尉队长。
在参加攻打浮山后演尊顶(今烟墩山)的战斗中,踏雷阵亡。
尾藤让一的墓碑,现存于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内。
青岛市市北区洪山坡南坡有石刻:“独攻重炮岸中队观测所址大正三年”。
这也是侵华日军留下的。
崂山青峰顶上有一石刻:“崛内山”。
1914年9月18日,日军独立第18师之崛内支队数千人开始进攻仰口湾。
崛内支队攻占青峰顶之后,在山顶岩石上刻下了这三个字,妄想长期占为己有。
日寇在原沧口区阎家山村犯下的一桩罪恶,村民们至今不忘。
有一位由河西村嫁入阎家山村的妇女袁氏怀孕,逃往村北2公里之瓮窑头村(达翁村),后在瓮窑头村,日军纠缠并欲施暴,袁氏誓死不从,被凶恶的日本兵刺死,胎儿也同时遭难。
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德国占领下的“小米粥”事件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素有“东方瑞士”之称。
青岛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青岛的历史地位变得更加特殊和重要。
青岛的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就是德国占领下的“小米粥”事件。
故事发生在1897年,当时青岛已经成为德国的租借地。
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后,他们开始在这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
当时,青岛的居民大多是中国人,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
在德国占领期间,青岛发生了一次震撼世界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小米粥”事件。
当时的青岛居民生活困难,德国人对青岛的经济控制非常严格,导致居民的生活贫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一个中国商人决定自己动手,开办了一家小米粥摊。
他用自己的积蓄买来了一些大米和小米,开始在街头摆摊卖粥。
这家小米粥摊迅速吸引了很多居民的关注,并迅速在青岛城中传开。
这家小米粥摊的主人非常聪明,他在摊位上设置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免费品尝”。
这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兴趣,很多人都来尝试这家小摊的粥。
很快,这家小米粥摊就成了青岛最热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居民前来品尝。
然而,德国当局对此事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家小米粥摊对他们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于是,他们派人前去调查,试图找到这家小摊的主人,以便制止他的行为。
但是,他们却发现这家小米粥摊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是一位富有慈善精神的中国人。
这位中国商人的名字叫王德福,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他开设这家小米粥摊,并提供免费品尝,完全是出于对青岛居民困境的关切和帮助。
在德国人的压力下,王德福最终被迫关闭了这家小米粥摊,但他的行为却给青岛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温暖。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展现了人间真情和对困境人民的关怀。
王德福的行为不仅给青岛居民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爱心。
这个故事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青岛被德占领的始末-历史不能忘1898年3月6日。
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条约规定:德国租借青岛99年,租借地面积551.5平方公里,德国获得胶济铁路的筑路权及沿线采矿权。
从此,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入侵中国,始于19世纪下半叶。
随着德国在远东势力的日益增强,德国迫切需要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寻求一块永久性殖民地,保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扩大其在华的势力和影响。
1860年,普鲁士远征军战舰「阿科纳,提蒂斯,弗劳恩劳布」最早抵达中国。
1870年,德国军政府训令「亥尔塔」号舰长瞿勒(Kohler),要求他把中国沿海获得海军据点作为首要任务,显示德国准备要用武力占领中国沿海港口的野心。
到了德国海军副司令冯.施佩(Vice-AdmiralGrafMaximilianvonSpee,1861-1914)上场后,这位有远见的海军高级将领,是最早重视青岛价值的德国海军高级将领。
冯.施佩出生于丹麦的Copenhagen,1878年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KaiserlicheMarine),曾在非洲服役。
指挥。
冯.施佩于1896年5月上任,便开始为德国寻找据点,并且于1896年向德国提出占领胶州湾。
同年年底,德国海军司令部呈交了东亚巡洋舰队实施地方占领的草案,获德皇批准。
1869年起,德国派出一些专家来中国调查考察,选择港址。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inandBaronvonRichthofen)的调查报告,对山东的地理位置、矿藏、物产大加赞赏。
同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海军上将令棣利司(AlfredTirpitz)调查胶州湾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认定胶州湾为最适宜的港湾。
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GustavvonDetring)附和他的意见。
1896年4月,德国任命海军少将梯尔匹茨为远东舰队司令,下达给他的命令就是:「要在中国沿海寻找德国能够建设军事基地和经济基地的地方」。
8月,梯尔匹茨乘军舰来到胶州湾勘察后,认为胶州湾是最理想的目标。
青岛城市规划:德占下的“模范殖民地”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证明自己的殖民地经营能力,德国力图把青岛打造成为一个“模范殖民地”,与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香港一决高低。
《胶澳租借条约》甫一落墨,德国人即按照“军事基地和商港”的定位,投入巨资,采用当时最新科技规划建设青岛。
【争论不休的选址】青岛城市选址究竟应在何处?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之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海军部和规划者之间曾争论不休。
当时的城市选址有两种方案:一是帝国海军部方案,二是本地方案。
第一种方案源自佛朗裘斯,德国海军部顾问、著名河海工程师。
1897年春,他曾受命前往调查胶州湾。
作为不莱梅深水港的设计者,佛朗裘斯在报告中指出,胶州湾“东海岸各点”可用来建港和形成居民区,该地相对平坦广阔,且易于防守来自海上的攻击。
柏林帝国海军部基于他的报告,制订了一个建设方案。
据此,青岛市区应紧贴胶州湾东岸和港口设施布局,即在今天小港和大港一带平坦地带进行建设。
但在青岛本地的德国规划者否定了上述方案。
他们在实地观察和测绘中发现,青岛当地“村庄北边几乎都有高坡遮挡……房屋北墙既无窗也无门”。
就气候而言,青岛冬天盛行北风,夏天盛行东南风,青岛居民筑屋而居的本土经验是对环境最好的回应。
受此启发,德国规划者认为佛朗裘斯所选地点向北敞开,冬季无法防护刺骨的北风,夏凉爽的海风则被前海一连串山丘挡住。
而山岭南麓面向前海一带,才是正确选择。
而从城市景观方面考虑,选择面对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建城,可眺望蔚蓝的大海、黄色的沙滩和海上的岛屿,到处是“岩石山岭的天然美景”,这些都可以有意识地纳入未来城市的景观和建设规划内。
【先港建后城建】观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港口往往在地图中占有突出位置,与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德人周密调查证明了青岛的区位优势,但这种潜力要转换成城市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一个港口,其次是连接港口与腹地的交通线。
与上海、广州不同,青岛缺乏巨大的水道与内地沟通。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观后感
我最近参观了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这是一座历史悠久、令人感慨的场所。
该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27号,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前会接受一个简短的介绍,了解该监狱旧址的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监狱建于1898年,是当时德国人在此
实施殖民统治的一部分。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监狱曾被用作监禁和处决中国人民的场所,以满足殖民者的欲望。
在这个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该监狱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和情形,还有关于青岛市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物,如当时的照片、文件和道具等等。
同时,作者也发现很多照片上的人物、建筑物等等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这座历史场地更加真实可感。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当时青岛市的信息。
该市的当地人民受到欺负和压迫,而德国人却对青岛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博物馆展示了监狱中残存下来的许多旧物件,例如照片,用品和牢房,可以让人近距离观察和感受那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博物馆是我这个年龄段很不容错过的一次体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独立解放的重要价值。
在这里,我学到了一些历史上关于民族崛起和自由解放的情况,这些历史的一些特点和意义现在仍有影响。
因此,我强烈建议这个博物馆是接下来要去的重要纪念地。
实际上,这个博物馆完全值得反复参观和研究,了解那段暗淡的历史。
该博物馆对人们理解中国历史和
文化的重要性有很大帮助,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和知识。
德国人占领下的青岛前世——胶澳租借地民国初期的《胶澳志》上有明文记述:“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归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今之天后宫、太平路一带,乃三十年前泊舟晒网之所。
章高元驻兵后,渐成为小镇市矣。
”章氏乃淮军宿将,曾随本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赴台湾与法军激战,因功晋为澎湖镇总兵,复任登州总兵。
移总兵衙门于胶澳之后的第三年,即甲午年(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章氏奉旨率所部八营奔赴辽东半岛,在凤凰山阻击过日军的进攻。
这样一个被朝廷授予“巴图鲁”(满语:勇士)的老将,却在胶澳任所遇上了天大的难题——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97年11月14日),昨天停泊在青岛口的四艘德国铁甲舰上,有几个海军校尉自栈桥登陆,前来拜访他,告知:因山东曹州发生虐杀德国传教士的惨案,所以德国远东舰队奉德皇钦命自上海赶来,请他率所部于四十八小时内撤离本地,否则将以敌军对待之。
章氏有所不知,早在上一年冬季,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即向清廷交涉租借胶澳五十年事宜。
清廷拒绝了德国人的要求。
但是,因十几天前的“曹州教案”的发生,让一直等待时机占领胶澳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瞅准了机会,立即下令德国远东舰队强占胶澳。
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人,章军门一面电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李鸿章已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调离)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曜已病逝于任所),一面亲赴德营与棣特利谈判。
谈判未果时,他欲自裁殉国,却被部下和敌人拦阻。
万不得已,他只得率所部退出胶澳。
尽管章的不战而退遭到了鲁抚李秉衡的弹劾,但却得到了朝廷的首肯。
16日,北京覆电济南李秉衡,命其“镇静严扎,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开”。
翌日,又电令章高元等:“非奉谕旨,不许妄动。
”转年3月,李鸿章与海靖即在北京签订了《胶澳租赁条约》,大清国将胶澳及周边地区租借于德国,为期九十九年。
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只在青岛口保留了两座中国建筑,即这座总兵衙门和其西边的天后宫。
图1 天后宫本来德国占领当局是要拆除这座中国建筑的,因为这些信奉基督的“洋鬼子”根本不相信一个淹死在大海里的南方少女会在冥冥中保佑全中国的渔民的海上安全。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建筑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青岛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青岛建筑风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青岛成为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德国人在青岛建设了许多建筑,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德国建筑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如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哥特式风格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青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青岛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青岛成为了日本的租借地。
日本人在青岛建设了许多建筑,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日本建筑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如和式建筑、洋式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青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青岛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青岛成为了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
中国人在青岛建设了许多建筑,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中式建筑、现代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青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青岛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青岛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在青
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青岛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
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
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
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经查询,当年的公司已不存在,一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中方依建议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 这就是德国人做事的风格,我们应该做何感想呢?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
德国人考虑到百年之后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
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
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宽阔到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2004年10月,青岛档案馆人员在德国发现了一批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其中一部名为《胶澳发展备忘录》,系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
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记,直到1914年,不间断记录了17年,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
所以,德国殖民者登陆之初,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几乎按照100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
1914年德国人败走青岛,带走了全部青岛城建档案,其中包括所有的上下水管网分布图纸。
生活用水在战事中遭到破坏,日本人自己修不了,只得专门招募德国技工修复上下水管网。
在青岛主权被中国收回之后,德国政府才把这些档案图纸交还中国。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看待的下水道
初来乍到,殖民军水土不服。
1898年10月,进入雨季后,德人中间经常发生肠炎,此病在欧人区和驻军中多有发生。
备忘录显示,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
“由于土壤污染,伤寒病菌得以通过低洼处和颗粒空隙涂层,侵入地下水和水井中,而这些水井又是青岛唯一的水源。
特别是倾盆大雨时,污水流入水井中,被污染的水是造成大肠杆菌的主要原因。
”
或许从这一年开始,德国人意识到了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因此《胶澳发展备忘录》明确提出,“通过中央输水管道提供保证安全的优质饮水,扩建下水道网,以及清运中国人的垃圾等,都是面临的紧迫任务。
”
这是《胶澳发展备忘录》第一次提到筹划中的青岛下水道建设,并且在今后每年度的报告中都作为重点项目陈述总结。
此后10几年间,关于饮用水和地下管网的建设,一直未有中断。
青岛地势南低北高,丘陵地貌,这条线顺山势集中在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
主要是在地下埋设暗渠。
从1899年开始铺设,一次就铺了3500米。
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雨水排泄口,直径2米,大人都能钻进去。
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利用了地势坡差,出口高于水平面。
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
第一批修建的
暗渠集中在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带。
德人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档案显示,暗渠都是埋在地下2米,直径最粗半米,细的如同手腕粗;管道则是用烧制的陶瓷管,每截2米左右,带螺丝口。
管道接口麻纱外面沥青封口,一般多为一米半到2米长的短管,方便检修。
明渠和暗渠,每隔50米就修道挖隧道,用雨篦子分流,挡住随雨水冲刷而来的泥沙。
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青岛老城区,现在在青岛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
雨污分流,今天很多城市做不到
《胶澳发展备忘录》1899-1900年度报告提到:目前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
“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
他们要对及其杂乱无章和肮脏的环境负责。
但是,若要至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
”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计划将来把粪便、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
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
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
1901年的备忘录记录:粪便和污水依然直接排放到海中,而污水下水道已进行了招标,计划施工。
而下一年的备忘录显示,这项工作终于有了眉目:把排放污水和建造下水道的工作,交给了一家德国公司。
建筑工程大约需要2年时间完成。
与此同时,“雨水下水道与街道扩建同步”。
1905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投入使用。
备忘录显示,光本年度,就“铺设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将116座楼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在青岛市博物馆2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型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
蛋形型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
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
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