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介绍家乡济宁的演讲稿济宁,一个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孔孟之乡、邹鲁之地”的美誉。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热爱的家乡济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济宁的地理位置。
济宁位于山东省中部,东临泰安市,南接曲阜市,西邻邹城市,北靠梁山县,地处鲁中腹地,是山东省的交通枢纽。
济宁地势平坦,水网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其次,济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孔子的故乡,济宁承载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等历史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
此外,济宁还是古代邹国的都城,邹城的邹庙、尼山等文化景观也为济宁增添了独特的历史韵味。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者,济宁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同时,济宁市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和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济宁的美食和民俗文化。
济宁的地理环境独特,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如邹城的“邹鲁烩菜”、曲阜的“三孔豆腐”、微山湖的“湖蟹”等,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特色美食。
此外,济宁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年画、剪纸、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济宁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
总的来说,济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展活力的城市。
我深爱着这片热土,也为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感到自豪。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济宁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山东省记得小时候山东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天南地北山东人】,当时经常看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山东游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思乡之情,因为当时还比较小也没有出过山东省,所以对此情景很不能理解,转瞬间,我已在西安的一所学校上大学,学校学生超过万人,而山东人却只有十几个,每当听到其他省份的同学用他们的方言在举办老乡会时,我心中总是有些许的伤感……山东人素来以直爽、仗义、吃苦耐劳等优秀品格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每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会特别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是山东人,在向他们介绍山东时,我总是会滔滔不绝,说很多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自己介绍的不够详细不够好,因此很久之前我就想搜集一些正规的书籍资料写一篇关于介绍山东省的文章,但一直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次利用放假在家的机会,这个想法终于实现了,下面我将主要围绕大家感兴趣的山东历史文化、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三个方面来介绍山东省,希望大家能坚持看完,了解山东,喜欢山东,有机会去山东游玩……泰山巍巍,黄河滚滚,齐鲁之邦,孔孟之乡,迷人的胶东沿海,辽阔的鲁东平原,这里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之邦”。
“齐”和“鲁”是3000多年前周王朝两个诸侯国的名称,齐国以营丘(今临淄)为都城,鲁国以曲阜为都城。
齐鲁两国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曾经涌现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孔子、孟子、孙武、墨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因此,后来的人们就把山东省称为“齐鲁之邦”,“鲁”也成了山东省的简称。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发挥着重大影响。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国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东夷族首领太皞、少昊、舜、后羿、皋陶、伯益,思想家孟子、墨子,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发明和手工艺家鲁班,神医扁鹊,军事家诸葛亮,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小说家蒲松龄,农学家汜胜之(著有《汜胜之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王祯(著有《农书》),陶朱公范蠡,理财家刘晏,重要谋臣姜子牙、曹参、房玄龄,脉学创始人王叔和,文学理论家刘勰(著有《文心雕龙》),风俗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等,都以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载入史册。
以下是关于山东文化的句子:
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东的厚重文化和广袤的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值得探索。
2.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3.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的中心。
4. 齐鲁大地,礼仪之邦。
山东的历史文化灿烂辉煌,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5. 山东人豁达开朗、热情大方,他们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更是山东文化的象征。
7. 在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8. 山东的文化是多面的,既有豪放粗犷的一面,也有温婉细腻的一面。
9. 山东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尊崇传统,尊重长辈,注重家庭观念。
10. 山东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煎饼、大葱、海鲜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美味佳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山东的书籍或者咨询当地人了解更多信息。
山东方言大全笑死人
山东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甚至笑死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山东方言的一些典型特点和幽默表达吧!
首先,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十分鲜明。
比如,“齐齐哈尔”在山东方言中会被发音为“七七哈儿”,“哈尔滨”会被发音为“哈儿滨”。
这种发音方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觉得十分有趣。
其次,山东方言的词汇也十分有趣。
比如,“吃饭”在山东方言中会被说成“吃叨”,“喝水”会被说成“喝儿”。
这些词汇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可爱。
此外,山东方言的语法结构也颇具特色。
比如,“我要去看电影”在山东方言中会被说成“俺要去瞅片儿”。
这种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觉得非常有趣。
最后,山东方言的习惯用语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你真是个大活人”在山东方言中会被说成“你真是个活宝”,“你真是个懒虫”会被说成“你真是个懒得慌”。
这些习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幽默。
总的来说,山东方言的独特魅力和丰富表达方式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甚至笑死人。
它的语音特点、词汇、语法结构和习惯用语都充满了幽默和可爱的元素,让人不禁感叹方言的魅力无处不在。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和学习山东方言,感受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淄博我的家乡作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淄博我的家乡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淄博我的家乡作文篇1我的家乡在淄博,淄博是个美丽的城市。
我姥姥家的前面是广场――金帝和银座。
这是淄博非常雄伟也是最有名的广场。
我和宇宇哥哥到银座玩电脑,我们还到金帝吃牛肉面,非常好吃,是我妈妈请的客。
这两个广场很有意思吧?姥姥家的东面是美丽的公园,公园里的大型生态玩具非常好玩。
在这个玩具世界里,可以攀高,可以奔跑,还可以拽着绳子踩着木头一个一个地向前走,还有迷宫呢。
回到家,我和宇宇哥哥可以吃到姥姥炸的香喷喷的炸肉。
淄博可真美、真漂亮、真好啊!淄博我的家乡作文篇2两千多年前,这里成了丝绸之路的又一个源头——薄如蝉翼的丝绸穿越七千里路,在茫茫大漠与血色残阳交相辉映。
这里便是齐国故都,我的家乡——山东淄博。
她从远古走来,穿越历史的云烟,披一身辉煌的文明,直到今天仍在灿烂着鲁中大地!淄博是一个历史深远的城市。
就像那个临水垂钓封侯齐国的姜太公一样,明明地负海涵却又不动声色,天下都在他的城府之中。
淄博就是这样的含蓄而深刻,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这些最原始的文明印记都或多或少烙刻在了这里。
当我行走在这个城市,脚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我足下的.土地也许曾经是个原始的洞穴,那里打磨的石器正在开创闻名世界的旧石器时代;也许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那里孙武正指挥千军万马,一部传世经典《孙子兵法》即将横空出世;也许是老农耕耘的麦田,那里贾思勰正在察秧看苗酝酿着《齐民要术》……淄博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页厚重的历史,走在这里的人也随之变的精明而又内敛。
尤其值得一提的事,淄博还是足球的故乡。
当全世界在为世界杯呐喊疯狂的时候,淄博却早在那个称足球为蹴鞠的年月就已熟谙这种游戏。
我了解的山东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我了解的山东地域文化》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山东吗?我来给你们讲讲我了解的山东地域文化吧!山东有好多好多好玩的地方。
比如说泰山,那可是非常高大雄伟的山呢!很多人都想去爬泰山,到山顶上看美丽的日出。
我听说有个叔叔为了看日出,半夜就开始爬山啦,虽然很累,但是当太阳从天边慢慢升起的时候,一切都值得了。
还有孔子的故乡曲阜。
孔子可是一位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教了好多学生,告诉大家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曲阜,有孔庙、孔府和孔林,那里的建筑都好漂亮,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山东的美食也很棒!煎饼卷大葱,你们听说过吗?一张大大的煎饼,卷上一根白白的大葱,吃起来可香啦!还有周村烧饼,薄薄脆脆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香味。
山东的戏曲也很有名,叫吕剧。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唱着好听的歌,表演着有趣的故事。
小朋友们,山东是不是很有趣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哦!《我了解的山东地域文化》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山东的地域文化。
在山东,有一种很特别的舞蹈叫胶州秧歌。
跳舞的叔叔阿姨们拿着扇子和手绢,扭来扭去,可好看啦!我还看过一次表演呢,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
山东的方言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俺”就是“我”的意思,“夜来”是“昨天”的意思。
有一次我去山东玩,听到当地人这样说话,觉得特别好玩。
还有山东的风筝。
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那里的风筝各种各样,有蝴蝶形状的,有老鹰形状的,还有孙悟空形状的。
到了春天,天空中飘满了五颜六色的风筝,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山东的大馒头也很出名哦!又大又白,有的还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像小动物,像花朵。
小朋友们,山东的地域文化是不是很丰富多彩呀?《我了解的山东地域风俗》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山东的地域风俗。
在山东过年可热闹啦!到了大年三十,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了,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气。
我有一次就吃到了硬币,开心得不得了!正月十五还有花灯会。
山东临沂经典方言解释山东临沂方言是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临沂方言属于山东官话的一支,与其他山东方言有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发音特点:1. 声母:临沂方言的声母较为齐全,与普通话相似,但有些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将普通话的"ch"发音为"ts","sh"发音为"s"。
2. 韵母:临沂方言的韵母也有一些特点,如将普通话的"ü"发音为"i","uo"发音为"o","ie"发音为"e"等。
二、词汇特点:1. 临沂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如将普通话的"好"称为"壮","不"称为"毛","吃饭"称为"喫飯"等。
2. 临沂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将普通话的"爸爸"称为"奶奶","妈妈"称为"娘娘","姐姐"称为"婶婶"等。
三、语法特点:1. 临沂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如将普通话的"我爱你"说成"我爱着你"。
2. 临沂方言中的动词变化较为丰富,有多种时态和语气的变化,如将普通话的"吃"变为"喫","看"变为"看着"等。
四、习惯用语:1. 临沂方言中有一些常用的习惯用语,如将普通话的"谢谢"称为"多多","早上好"称为"早着"等。
写一篇介绍山东德州风土人情的文案山东德州,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土人情的城市。
以下是对山东德州风土人情的介绍:山东德州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山东德州,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历史遗迹和传统习俗的交织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德州的美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州菜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以炖、煨、炒为主,注重原汁原味的烹饪方式。
你可以品尝到口感鲜嫩的德州烧鸡、香气扑鼻的德州烤鱼、以及丰富多样的德州小吃。
这些美食代表了德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热爱。
德州的民间艺术也有着独特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州鼓乐,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通过鼓的敲击和人声的伴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而德州的传统戏曲和民间舞蹈也是欣赏的好去处,你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除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德州还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
太行山脉的余脉覆盖了德州的大部分地区,给这里带来了壮丽的山水景观。
太行山的脚下分布着许多美丽的景点,如九里黄河风景区、母亲河公园和石门山风景区等。
这些景点提供了徒步旅行、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绝佳场所,让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德州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招待来自四方的客人。
无论你是在品味当地美食、欣赏传统艺术,还是感受自然风光,德州人都会竭尽所能地让你感到宾至如归。
他们以真诚和友善著称,你会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温暖。
总的来说,山东德州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
这里的美食、传统艺术和自然风光都值得探索和体验。
无论你是来自何方,山东德州都欢迎你的到来,并将给予你一个难忘的旅程。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简介
邹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孟子的故乡。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至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孟子的故乡,邹城拥有众多的孟子文化遗迹和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孟子故里位于邹城市区内,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是山东省重
点文化单位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孟子庙、孟子陵、孟子故居等景点,其中孟子庙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
孟子庙是中国大型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唐代,历经几百年的兴建和修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庙内有孟子的雕像和壁画,还有许多重要历史文物和书画作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孟子的思想和文化。
孟子陵位于孟子故里的中心位置,是孟子的陵墓。
陵园占地面积达50余亩,是一个集墓地、庭院、花园、步道和文化场馆为一体的
综合性旅游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孟子陵墓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以及探索孟子文化的内涵。
孟子故居是孟子的故居遗址,位于孟子故里西南部的槐荫街上。
孟子故居占地面积约600余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故居内有孟子家族的家谱和家庭用品等文物,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孟子的家庭生活和文化背景。
除了以上景点,孟子故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迹和景点,如孟子书院、孟子祠、孟子文化广场等。
这些景点一起构成了一个以孟子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总之,山东邹城孟子故里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和文物,还可以感受到孟子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了解孟子文化的魅力。
胡言乱语寿光方言作者:李沣题解:我离开故乡寿光已经64年。
对寿光方言的记忆已变的十分模糊,对寿光方言已经没有发言权。
因为对寿光方言有兴趣,所以时不时想发点议论。
但这种议论必然漏洞百出,所以名“胡言乱语”。
寿光话很土,例如把哥、歌、搁,读‚锅、ɡuo‛音;把葛、割,读‚嘎、ɡa‛音;把客、克、刻,读‚kēì‛音;把墨,读‚妹、mèì‛音。
这种读音,是从外面传来的,还是土生土长、世世代代就地流传下来的?如果是后者,寿光方言里就包涵很多东夷古音,这对研究东夷历史会有很大启示作用。
我出生在山东寿光,从小就用寿光的脑袋瓜子想世界,认为外面的人,吃的饭、穿的衣、住的房、说的话,都跟我们寿光一样。
小学毕业后到了天津上中学,才知道外面世界很大,而且花样很多,跟我们寿光那个小村庄完全不一样。
开始同学都说我土,主要是土在我说的那寿光话上。
退休后,我开始学习研究先秦史,突然意识到方言土语,都带着地域性的丰厚、悠久历史信息。
这个意想可从读韦应物的诗开始。
大诗人韦应物的诗有些韵角不对,但用我们寿光读音去读,就很押韵。
但韦应物不是山东人,而是太行山大西面的长安人,即今西安人。
于是我打电话给祖籍陕西现又在西安工作的战友党文朗,求证歌、和、客等几个字的西安人读音,结果出乎意料,相隔数千里的两地对这些字的读音相似。
既然隔着若干个不同语言区的两地读音或曰方言有相似之处,说明这两地的居民有某种历史的联系,于是写了《以音求史——读韦应物的诗有感》一文。
后来,在写《伏羲故里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一文时,又引用了甘肃天水礼县对一些字的读音与我们寿光相近似的事例,说明秦人的祖先伯益是东夷人,因此秦地、秦人的方言中有东夷古音。
对这个观点网友陇右风华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先生本文所述第一个佐证材料,天水礼县人说话口音与山东寿光等地有同音,我认为这个不能代表根本。
我出生在甘肃,却在外上学,上学期间我也多有关注和留心一些方言,比如,河北邯郸等地的一些方言和天水话也有同音的,寿光话和天水话有同音并不是特有现象,整个北方地区的地方语言都是相通的。
山东曲阜怎么读
拼音:qū fù
意思:是个地名。
曲阜市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济宁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曲阜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据说由于“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为鲁国国都,设县后亦曾长期称鲁县。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与南临的孟子故乡邹城市并称为“邹鲁”、“孔孟桑梓之邦”。
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曲阜作为地名十分古老。
据说由于“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而得名。
相传上古时炎帝、黄帝和少昊都曾在这里定都,故又称“少昊之墟”。
现曲阜境内有寿丘(传为黄帝出生处)和少昊陵,为后世重修。
除了著名的曲阜三孔之外,曲阜城内外还遍布着祭祀孔子大弟子、“复圣”颜回的颜庙以及西夏侯遗址、周公庙、春秋书院、汉鲁王墓、少昊陵、石门寺、宋景灵宫故址等无数文物古迹。
1982年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孔子故乡曲阜的含义曲阜,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故乡。
作为孔子思想的发源地,曲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敬仰和传承。
从曲阜这座城市所传承的孔子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故乡曲阜的含义。
首先,曲阜是中国尊师重教传统的象征。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被尊敬为圣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故乡曲阜,人们通过对孔子的敬仰和纪念,不仅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尊师重教传统。
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代表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提醒人们要尊崇师长,注重教育,推崇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其次,曲阜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曲阜则是孔子思想在地域上的象征。
在曲阜,人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文化的浓厚氛围,参观孔庙、孔府以及孔子陵寝,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体系。
这些文化遗址载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
曲阜作为孔子文化的发源地,显示了中国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曲阜还是孔子思想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作为孔子的故乡,曲阜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曾经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中心。
如今,曲阜依然是孔子思想的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前来探索。
在曲阜,人们可以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曲阜的重要地位使得它成为了孔子思想在当代的集结地和传承基地,对于推动孔子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孔子故乡曲阜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它代表着中国尊师重教传统的象征,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尊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同时,曲阜也是孔子思想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研究者。
曲阜的含义在于传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弘扬中华文化,以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丰县方言与当地风俗研究摘要:方言通过风俗来反映,风俗是方言的载体,两者关系密切。
本文着重从方言与风俗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特定地区二者的演变关系。
同时,通过探究苏鲁豫皖四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研究丰县这一地区的方言与风俗。
关键词:丰县方言地方风俗方言研究方言是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们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工具,并且只有该地区的人们才使用;风俗是聚居在一定区域的人们受到方言和地域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活独特生活方式和习惯。
由于丰县在地理上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因此在地区风俗文化与方言上表现为多种风格的杂糅。
因为丰县历史久远,是汉高祖刘邦和五斗米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并且距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很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存有中国第一座民间寺院,永宁寺,因此丰县的传统文化始终表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融合了各种文化的基础上,丰县地区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一、从地理位置上来看1、受山东文化的影响由于丰县与山东省南部地区接壤,因此丰县的方言与单县、鱼台、济宁等地方言及发音极为接近。
如在丰县方言中说吃饭为“喝汤”和单县、鱼台等地的说法是一样的;丰县方言中常把合口字读成翘舌音,如“吃饭”的“吃(chī)”字时读成“(cī)”,这种发音也是和山东南部地区一样。
丰县靠近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尊卑分明,长幼有序,重孝道、讲礼节,所以在民俗上特别注重传统礼教。
明朝《丰县志风俗篇》有:“有唐白乐天诗云:‘山深民俗淳’。
以今观之,亦近似矣。
方今圣化渐摩,民风益淳,专事农桑,乐输赋税,婚姻死葬,有无相济,此又其俗之最厚云。
”这是对丰县的风俗的一个概括。
丰县对传统礼教的重视也可以在婚庆、饭桌上的座次等方面体现出来。
婚庆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在民俗中规矩很多,人们对其中各项事务的处理也很慎重。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办事的程序和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的规矩和习惯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男方迎娶首先向女方要生辰八字。
通常是在农历的二月二日,男方把一张红纸放在拜盒里,用黄包袱包好,并用两根红带子扎好两头,由媒人背着送到女家。
阜成方言童谣同期声:“天上飞的是野翘儿(喜鹊),地上蹦哒地是大翘儿(麻雀)。
地曲(蚯蚓)钻地没有脚,长虫(蛇)走道儿不用脚。
蚂愣(蜻蜓)点水不住脚儿,土里鳖(土鳖虫)胖地没有腰儿。
鸭子划拳总出布,螃鞋(螃蟹)划拳出剪刀儿。
蛇火溜子(壁虎)吃虫儿不用教,盐巴虎儿(蝙蝠)天黑遛一遭儿。
水牛牛(天牛)须子朝天翘,噶拉(贝壳)跟波拉牛儿(蜗牛)不拉涛(不说话)......”这首童谣曾经传遍阜城大街小巷,如今再听来,依然温暖而亲切。
童谣有很多,但大多已渐渐被人们遗忘。
而唯一让人们无法忘记、在心里留下深刻烙印的,是别具地方特色的阜城方言,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加散发出它无穷的魅力。
阜城方言的起源阜城方言源自民间,植根于乡土,是阜城人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也是阜城地域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存在的映照和世界各地阜城游子维系乡情的纽带。
阜城县方言系属“北方方言”中的“华北、东北”方言,直来直去、颇显生硬,与山东话尤为相近,但从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大同小异。
特别是语法,除了很少使用复句这一特征外,几乎与普通话相同。
多年来,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生活习俗的延袭,亦或是水土影响的关系,使阜城当地的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浓郁炽烈的韵味。
阜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县语委办主任:阜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首先是语音的差异,阜城方言中大部分字词的发音与普通话在拼法上基本相同,另外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便形成了阜城方言的特点。
与普通话相比较,主要是声母zh、ch、sh和z、c、s互相混淆,单音字e、an、en、ang、ao、ou、ai直发腭音,尤在称呼人名时最后一字儿话韵较重。
比如说"指头"读作"滋头",“争光”读作“增光”,"费事"读作"费四儿","三胖儿"称"三怕儿","兰儿"称"来儿"等。
⾛进刘墉故乡——⼭东⾼密逄⼽庄初冬时节的周末,我们驱车赶往刘墉的故乡——⼭东省⾼密市逄⼽庄。
从百度地图上查看,胶州到逄⼽庄约⼀个⼩时的车程,⾮常适合近郊游。
车⾏⾄⾼密境内,“⼤禹封国、三贤故⾥、莫⾔家乡”的⼤牌⼦随处可见,在前往该村的途中,我们看到了离我的家乡只有18公⾥的李家营⽕车站,⼩⼩的车站,没有⼀个⼈的⾝影,在薄薄晨雾中显的那么孤独荒凉。
在⾼密注沟以东,硕⼤的牌坊把我们吸引住了,下车查看只见⼤门上写着“⾼密⽂旅、⾦钰盛世”⼋个⼤字,上⽹⼀搜,才得知这是⾼密市打造的⼀处汉⽂化旅游景点,⽬前正在如⽕如荼地建设中。
其中,西侧⼤门的⼤型⽯碑坊长度达36⽶,⾼17⽶,重达800余吨,正申请命名“中华第⼀牌坊”和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早知道刘墉是⼩时候从我爷爷的瞎话和单⼝相声《刘墉⽃和珅》中,我爷爷扒瞎话时常说,有⼀次,和珅和刘墉在皇帝⾯前吹⽜,都说⾃⼰家乡的萝⼘⼤,争论的不可开交,最后皇帝说:“你们不要在我这⾥争了,各⾃回⽼家找个萝⼘拿回来我看看”。
和珅回到辽宁后找了⼀个最⼤的萝⼘运回去了,刘墉回到⼭东逄⼽庄(当时属于诸城)后,找了⼀个最⼩的像⾐服扣⼦⼤⼩的装在⼝袋⾥也回去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皇帝召集两位说:“你们找到⼤萝⼘了?拿上来我看看吧”。
两⼈异⼝同声地说:“找到了”。
和珅找的⼤萝⼘是两个⼈抬上去的,皇帝⼀看⾮常⾼兴,看完以后说:“刘墉你找的萝⼘呢?”刘墉不急不慢地说:“实在惭愧,我们⼭东的萝⼘确实不⾏”。
说完,从⾃⼰⼝袋⾥拿出来了那个⼩萝⼘。
从此,皇帝下令,辽宁加税,⼭东减税。
到达逄⼽庄后,⾸先映⼊眼帘的是清爱⽂化园。
据了解,逄⼽庄在当地是⼀个⼤村,全村共有520户,1826⼝⼈,耕地⾯积3645亩。
近⼏年来,该村依托原刘家祀堂开展修缮改造,建设了占地4000平⽅⽶的清爱⽂化园,年接待游客1.2万元。
清爱⽂化园的核⼼展区分为“家史馆”、“家风馆”、“官声馆”三个部分,⾥边陈列的⽂物集中展现了刘⽒家族清廉爱民的政德家风⽂化。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故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涵盖了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与故乡有关的各个知识点。
1. 故乡的定义和特点故乡是指一个人出生、成长或者长期生活的地方。
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乡土情怀、亲情和回忆。
故乡的特点包括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感等。
2. 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包括方言、民俗、节日等。
方言是一种地方语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是故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是指民间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习俗,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它们代表了故乡人民的某种信仰、情感和价值观。
3. 故乡的自然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故乡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植被等。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也塑造了故乡人民的习性和文化特点。
4. 故乡的名人和文化遗产每个地区都有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名人和文化遗产。
这些名人可以是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他们的成就代表了该地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
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品、文物等,它们是故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故乡的独特魅力。
5. 故乡的文学描写和情感表达文学作品是人们对故乡的情感表达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作家通过描写故乡的风景、人物和事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和怀旧之情。
这些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展现了故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6. 故乡的语言和故事传承故乡的语言和故事传承是保持故乡文化的重要方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头传统,这些语言和故事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故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 故乡的变迁与未来发展故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
故乡的发展涉及到经济、人口流动、城市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故乡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通过对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关故乡的知识点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除了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语言文字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了。
方言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名片”,它储存了你所有的信息和秘密。
喜欢说“俺”的山东人,是一个最为迷恋方言的群体。
山东话不浪漫,不抒情,不忧郁,没情调,缺点很多。
在这个普通话流行的时代,为什么山东人那么迷恋山东话啊?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在山东至今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即使离开山东,到外地工作,山东人也仍然说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
从大规模的闯关东开始,山东人把家乡话带到了东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话传遍全中国。
解放后,一大批山东籍的南下干部乡音未改。
直到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的今天,山东输送到各地的人才也还说着山东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山东人最真实的写照。
每次出差去外地,只要一坐上回山东的飞机火车汽车,整个空间里就充斥着山东话,熟悉而又亲切。
不管是否认识,大家都能聊得火热。
方言,就是一片流动的山东土地了。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山东话伴随,我们就感觉脚踩山东的大地,心里就非常踏实,稳定,有一种依赖感。
让我们走进山东人的内心深处,看一看那奇特的心理世界。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心理趋于超稳定状态,害怕变革与进步。
齐鲁文化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国,山东人为此骄傲,并表现出一种“守成”心理。
山东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至今山东仍然是农业大省,即使是山东城市居民,也大多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夜晚,老百姓的惟一娱乐就是看电视。
与农业文明相适应,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山东人喜欢稳定,循序渐进。
而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山东人一方面要去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精神的依靠与寄托,山东方言就成为山东人的精神寄托之一。
它是山东人的心灵庇护所。
四大板块南腔北调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们还处在孔子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胶东人和鲁西人在一起交流也需要翻译?因为山东各地的话有差异,所以也闹出一些笑话。
网上就流行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单位来了日本客人,到济南酒店订餐。
单位秘书是胶东人,他把日本人说成是“一波银”,酒店听成是100人来就餐,觉得这是大生意,就把电话打回这个单位,问每个人是什么标准,没想到是办公室主任接的电话,他是淄博人,一听就急了:不是“一北人”,是“二本人”。
他把日本人说成是200人了。
在我的感觉中,山东各地市的话都不相同,甚至一个县内的不同乡镇说话也不一样。
方言学家钱曾怡、高文达等根据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我觉得惊奇的是,我们老家莱州的方言本来属于东潍小区,但是却又兼备东莱小区的特点,这在整个山东也是一个特例。
有专家从理论高度论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不能缺少,否则会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链条在文化界同样存在。
专家说: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普通话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两者同属一脉,并不对立。
方言的使用范围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而逐渐缩小,保护方言是加强其内在价值的研究整理,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
山东话形成于龙山文化时期语言是一种粘合剂,能够神奇地把一群人,一个部落凝聚起来。
那么,山东话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专家告诉我,是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4000——4600年前。
口语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使用范围远远超过文字符号的运用。
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在获得制造劳动工具能力的同时,产生了最初的语言。
口语一直是人际间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而作为一种方言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定居。
山东地区进入定居时代当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已经进入文明的前夜,出现了城堡;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
同时,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山东龙山文化就是东夷人创造的,最早的山东话就是东夷话。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是黑陶。
围绕着制作陶器,一个区域的方言逐步形成了。
龙山文化区的语言就是龙山人的方言。
这说明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离开方言而存在。
山东龙山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东到黄海之滨,南至安徽和江苏北部,西到河南,北到河北等地。
根据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介绍,山东100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这是绝大部分中国人说的话。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其中包括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其实不论是官话的3个小区,还是山东方言的四个小区,在考古学上都有对应的成果。
龙山文化的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有着惊人的一致。
济南地区所属的西齐片方言,属于冀鲁官话。
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是山东方言的代表,跟民族共同语最为接近。
西鲁片属于中原官话,这也是孔老夫子说过的话,它的声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势。
山东方言东潍片是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
日照的两城镇遗址,是在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并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发掘的。
这一地区的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胶辽官话,虽然跟东莱片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方言特点说,姚官庄类型的分布区潍坊、安丘等地代表了典型的东潍方言的特点,如有齿间音、“登东”不分等等;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日照、临沂则有从胶辽官话向江苏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过渡的特点,其中日照方言跟诸城、五莲相近。
胶东话处于龙山文化杨家圈类型的分布区。
东莱片方言区的人们偏居山东半岛东隅,与内陆交往相对较少,其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汉语官话方言中胶辽官话的典型代表,在汉语方言中很受国内外方言学者的注意。
胶东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山东人向东北移民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有记载,胶东方言对辽东方言有重大影响,胶辽官话的形成就是胶东方言向辽东地区延伸的结果。
语言不是一潭死水,方言之间也没有一条界限分明的鸿沟。
每一个语系,向内有交叉点,向外则有延接点。
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要交往,也就避免不了方言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方言特点的过渡在地域上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
山东方言在交界地区存在着一些过渡性特点,比较典型的地区有临沂和聊城等,还有西齐片的济南、淄博跟东潍片同处山东腹地,两片人民之间交往较多,方言也有某些共同之处。
开放的山东话语言因为有背后文化的支撑,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员的流动,语言也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代表强势文化的语言,会逐步蚕食、同化其他地区的方言。
作为一个古文明中心,山东自古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给山东带来了新鲜的语言元素。
从两汉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这一过程大概到宋朝完成,大量山东人南下,把北方话带到南方。
而在元朝和明朝末年,由于战争山东人口大量减少,千里无人烟,政府大规模从山西、云南等地向山东移民,这些都使本地方言增加了外来词语,形成极强的语言包容性和融解力。
济南有一句土话,“杠赛唻”,就是极其好、很帅的意思。
有人考证,这个“赛”字来源于内蒙古语。
济南人还有句俗语叫“出洋咕儿咕儿”,也来源于蒙古族。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贵妇人时兴头戴一种镶着红青锦绣和珠金的冠饰,这种冠饰蒙语为“kükü”,汉语译音为:罟罟、姑姑、故故;《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俚语”载:“元人呼命妇所戴笄曰罟罟,盖虏语也。
”其他元明诗文中对此也多有记载。
这句话在官话中已经消亡,却在济南土语中保留了下来,而且词义也有了延伸。
异于常人的举止、想法或麻烦都称作“咕儿咕儿”。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济南话也吸收了不少。
满语词汇在济南话中就俯拾皆是——关饷(发工资)、磨蹭(拙钝、拖延)、邋遢(原意为“迟慢也”,现在意为不整洁)、撒么(四处看)等。
一位研究蓬莱土话的当地人说,“拿着东西”蓬莱话叫“撼子东西”;形容十分满,液体外溢,固体物已超出一定的限度,叫“浮搂浮搂满”;“昨天”叫“业(夜)里”。
他一琢磨发现,“撼子”和英语拿的发音“HAND、HOLD”相似;浮搂和英语满的发音“FULL”相似;业里和英语昨天的发音“YESTERDAY”相似。
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历史原因?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蓬莱地处沿海,历史上就比较开放,美国天主教堂很早就在蓬莱设立。
也许就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当地土话引进了一些外来词。
我看遍山东土话,发现各地都把昨天叫“夜来”或者“夜里”,这应该是一句本地话。
山东话自己的特色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山东话里有一个描写动貌的词语,叫“鼓涌”,表示蠕动的样子,动作幅度很小,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
这是一句只有山东人能听懂的话。
好多外地学者都认为这是个土词,其实,这个词是个古词,是描写“虫行貌”的,在《集韵》中有两处可考。
现代山东话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如宋代的“夜来”,明代的“崴拉”、“倒达”、“仰摆”等等,这些话至今仍鲜活地活跃在山东人的口头。
毕竟,山东话在新的时代应该有一种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