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综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简答题专项突破练习(含答案)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西部和西北部是西藏最重要的食盐产地,这里的食盐广泛分布于湖边,无须晒盐。
古代,西藏的牧民以十几户为一个团队组织上百头牦牛和上千头绵羊,在冰雪消融的季节到西藏西部和西北部运输食盐,在每年的秋季(青稞收获的季节)赶到藏东南的拉萨等地用食盐去交换粮食。
有的运输食盐的团队甚至走得更远。
这条古代食盐的商贸通道被称为“食盐之路”。
(1)指出西藏西部和西北部盛产食盐的原因。
(2)简析西藏牧民在夏半年运输食盐的优点。
(3)简述西藏牧民在食盐运输路线上遇到的主要困难。
答案(1)该地区多内流湖,湖水盐度高;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强烈,因而多盐。
(2)该季节气候温暖,利于人类活动;夏半年沿途地区草料茂盛,牲畜饲料充足;积雪融水和降水多,水源补给充足;夏季产盐量大。
(3)气候多变,路途艰险;运输牲畜队伍庞大,沿途人烟稀少,食物补给困难;海拔高,缺氧且紫外线强烈;地质灾害多;食盐装卸过于耗时。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下图区域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和伊犁河流域(图甲)示意图。
材料二黑蜂耐寒抗病,采蜜范围广,特别适应伊犁河谷湿润的气候,善于采野生山花蜜源。
其所酿之蜜被称为蜜中上品。
B为伊犁河谷,蜜源分布广、数量大、品质高,素有“天然蜜库”之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阐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地制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2)根据材料,分析图乙中A城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3)分析伊犁河谷成为“天然蜜库”的原因。
答案(1)光热资源丰富,积极发展绿洲农业、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矿产、能源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自然风光与文化古迹众多,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综合性专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大洲基本的地形特征是A.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势低平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C.自西向东,山地、平原、高原相间分布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40°N经过该大洲,且该大洲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可判断是亚洲。
南极洲被厚达2000米的大陆冰川所覆盖,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
故B正确。
【2】关于Q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的分析,正确的是A.西海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东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C.海域内降水丰富,但蒸发量更大,盐度较高D.流入该海域的河流多源远流长【答案】B【解析】Q海域为日本海,东西沿岸均为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冬季西北风越过日本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又受山地阻挡抬升,会形成丰富的降水,所以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B正确;该海域纬度较高,且气候海洋性强,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有河流淡水汇入,盐度较低,C错误;流入该海域的河流多短小流急,D错误。
【考点】亚洲地形特征,东亚自然地理特征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材料二: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较耕地面积减少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
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收益变化图。
材料三: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域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比重。
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域的农业在沿海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域农业在沿海不具比较优势,其值越高反映了本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
(1)试描述1978-2005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3分)(2)我国沿海地区农业贡献能力最强的省域是,请分析其原因。
(5分)(3)从1978-1984年,按照农业优势指数,大致可以将沿海省域分为三类:(3分)是,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5)针对以上情况,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应该()(多项选择)(3分)A.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B.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C.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生产力D.实现农业产业化E.积极推进城市化【答案】(1)1978-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围绕50%上下波动,第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3分)(2)海南省(1分)①现代高效农业地位显现;②气候高温多雨、生长期长;③运输条件的改善(任选2点) (4分)(3)琼京、津、沪闽、浙、苏、粤、鲁、冀(3分,每空1分,答错1个不给分)(4)广东(1分)耕地面积减少较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越快(2分)(5)ACD(2分)(选对两个得1分,只选对一个或错选皆不得分)【解析】(1)直接根据材料一,分别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
区域综合分析法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我想今天的主题我们都不陌生,那就是区域综合分析法。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从中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区域综合分析法的起源和发展。
区域综合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全面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
在此背景下,区域综合分析法应运而生。
从此以后,这种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研究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接着,我们来谈一谈区域综合分析法的基本特点。
区域综合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它不仅可以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情况,还可以分析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出问题,并指导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它在研究区域发展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区域综合分析法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它在实践中有着很强的适用性。
然后,我们可以谈一下区域综合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区域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经济数据、社会数据、文化数据、环境数据等。
其次,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然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我们还可以对这些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进行评估,看看它们是否起到了作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步骤,我们就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区域,并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在实际研究中,区域综合分析法有着怎样的应用。
在我国,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研究中。
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区域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讲课稿[导入]:地理高考非常重视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但从高考中学生答题情况看,存在的问题颇多,因此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区域综合分析法的介绍,帮助同学们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决窍和解答试卷中36题的技巧。
一、位置(区域定位)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a用等高线判断;b根据图幅提供的图例来判断;c根据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④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板块的碰撞、挤压和张裂以及大的地质构造。
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是风力作用。
⑤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2、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大区域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气候特征,第二种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等温线在局部地区的弯曲、延伸、闭合及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火电行业现状及区域综合环境分析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关志宏东海拉尔发电厂辛蕊满洲里达赉湖热电有限公司韩双江摘要:本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火电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火电企业的生产、营销、经营等方面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战略选择,最终实现企业在市场体制下的有效竞争。
关键字:新电改、双碳、波特五力近年来,受环保、电源结构改革等政策影响,火力发电量市场占有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煤炭行业去产能措施的推动,煤价在2016年暴涨后,一直在高位震荡,尤其2021年度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飞涨至2600元/吨。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电力市场化程度是竞争程度最低的,也对发电企业电力营销战略又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火电企业面临的新形式不容乐观。
一、火电行业现状及区域综合环境分析本文将以新形式下的电改为背景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火电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火电企业的生产、营销、经营等方面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战略选择,最终实现企业在市场体制下的有效竞争。
1.电力行业能源结构状况分析(替代品)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电力供应70%以上是火电。
近年来提倡的清洁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发电等,都在大规模地增长,尤其面临以“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层面积极发展水电、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多元化能源利用,加快煤电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鼓励煤电联营,促进煤电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力工业体系。
目前,火电机组因具有可调控、发电技术成熟、稳定性高,高效耐用等特性在未来的一段时仍然会在发电领域占主导地位,还将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主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行业体系及制度的完善,清洁发电方式替代有污染有排放的发电方式,可再生发电方式替代非可再生的发电方式的趋势已经形成。
后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所面临的成本、技术、稳定性、地域等问题解决后,清洁发电方式替代有污染有排放的发电方式,可再生发电方式替代非可再生的发电方式的趋势已经形成。
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的培养以《巴西》这一处于世界区域地理学习后期的课程为例,突破常规教学,引导学生重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综合分析能力。
创设一个探索地理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视角,运用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着眼探究一个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视野,培养全球意识的过程。
一、定位巴西引用巴西人常说的一句话——“巴西人自豪的说:上帝把家安在了巴西。
”激发学生兴趣寻找巴西位置。
定位解释:在这个环节要告诉学生的不是如何判断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这是学生已有的技能,而是告诉他们寻找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可以遵循的一般途径是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细部。
这是针对本课第一个教学目标中的“进一步”的处理。
出示这三张图或者演示利用卫星定位都是围绕这个目标。
二、巴西印象设置问题:“上帝把家安在巴西!你对巴西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联想,回忆旧知。
学生说出的词会是零散的,有限的,无序的。
但涉及最多的应该是足球和狂欢节。
这时告诉学生:“有一个人你要问他对巴西是什么印象,他会说巴西是一块金砖!”引起学生好奇,激发求知欲。
之后把金砖四国的来历告诉学生,并让学生猜猜为什么巴西被称为金砖,在此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学生说出种种猜测后公布巴西的“金”字在于它的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三、拥有金砖——探究环节一此处设计了两个环节,本课时以拥有金砖为重点,以利用金砖为纽带引入第二课时。
在环节一中设置个三项任务,任务完成得目的是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任务一:整理书架依据资料、独立完成。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说出资源的分类。
——显示资源分类。
出示一段资料:请学生分别找出描述各种资源的语句,并挑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某一资源优势的句子,填在表格中。
在此训练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选择可以是不一样的,只要能说明问题即可,例如对水资源的描述的语句就不见得选的都一样。
当学生通过资料中的信息对巴西的各种资源特点有了认识后,呈现“巴西拥有金、木、水、火、土五道金牌”的标题,提示学生有人做了一个总结,他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请学生对号入座。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美林地产入驻涿州市场的问题浅析1、对于吸引外地开发商入驻没有优惠政策目前涿州的房地产市场针对吸引外地开发商入驻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都没有明确的优惠。
从其综合城市发展定位来看还是树立新型农业;高科技农业以及旅游度假类综合发展为先。
本地的开发企业相对于传统开发优势明显。
外地开发企业类似华融这样的资金雄厚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规划整合;与政府联合一级开发等手段,控制了市场份额从而获取远期利益。
但这对于目前后续开发商的介入无疑是增加成本。
如果后期地产集团能够通过人脉优势,获取政府一定政策扶植,相对还是可以增加利好。
2、开拓涿州市场对于地产集团资金要求巨大目前涿州市场主要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集中安置农业原著民的方式进行土地置换。
针对获取一级开发土地,目前现行的政策是由开发商先行注资,政府出面进行拆迁安置。
此方式从表面上解决的外地开发商拆迁困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涿州目前的拆迁政策相对很好。
无疑是大大增加的开发企业的先期成本,对前期开发资金成本要求巨大。
结合目前涿州土地市场信息,城中心区由于是只能二级开发介入,平均土地成本在220万/亩左右。
郊区的土地成本相对略低也到了150万/亩,但还要增加拆迁安置的成本,合计预计也会到200万/亩左右。
3、相对住宅可借势概念不足针对目前卫星城的发展规划,涿州市政府希望能够引入复合型的房地产项目进入,通过区域概念增加市场的活力。
但综合目前可以借势的概念来说,相对涿州可借势空间不大。
新机场概念:北京新机场坐落于大兴廊坊交接,对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固安的区域发展带动明显。
新机场规划落实后,整个河北区域例如永清;廊坊;固安;保定;涿州等全部都在想借势发展。
相对于机场拉动周边发展的先例,北京首都机场概念仅顺义一个区就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消化。
现状是京津周边数十倍于顺义的空间,全部要借势新机场来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
涿州目前紧靠一条廊涿高速链接廊坊,还要实现规划中的永定河大桥才能实现最后联通,预估其新机场借势作用不大。
“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专题作者:张明睿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02期一、考核方向分析1.考点分布(表1)■2.考核方向从考查内容看,突出考查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区域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及应对措施。
如区域气候要素特征、河流特征、地形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区域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从能力要求看,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为主,其主要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从考核趋势看,区域发展以热点为背景,从局部区域考查自然和人文基本规律及原因,重点区域的环境特征应予以关注。
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及救援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应予以关注。
二、基本概念解读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结构。
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中型城市。
空间结构较简单,对外开放程度低,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主导力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综合分析》
教学设计及课后记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图判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区域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图判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域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用具:欧洲、非洲各自然地理要素图、农业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经纬线和区域自然特征判断区域地图的基本方法。
但是,判断区域地图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判断出区域地图后,接下来就应该进行区域综合分析。
案例:德国。
一、问题
1、这是哪一个地区?判断根据是什么?
2、你能够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二、学生讨论
(1)根据等高线判断德国的地形
北部波德平原(冰川侵蚀、波状起伏)、中部中德山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北部边缘。
(2)河流
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以及莱茵—美茵——多瑙运河、中部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基尔运河)。
河流流向受地形控制。
(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气候类型
50N,以温带气候为主。
绝大部分国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成因);东部小面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部边缘高山和高原气候。
根据系统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
根据气候与河流的关系解释河流的水文特点。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自然带。
(4)农业生产
北部波德平原波状起伏,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以畜牧业为主,多种植黑麦、燕麦、马铃薯和牧草。
中部中德山地地势较高,土地肥沃,热量相对充足,是德国主要的农耕区,
主要种植小麦、甜菜。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河谷地带,比较温暖,土壤肥沃,多日照,降水量适中,多种植水果、蔬菜、啤酒花;在海拔较高处是森林和高山牧场。
(5)城市
柏林、汉堡、埃森、法兰克富、慕尼黑等。
(6)工业
大分散、小集中,比较均衡。
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发展原因)。
新兴工业:慕尼黑。
活动:根据《法国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然后找一小组进行总体汇报。
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1、根据等高线判读法国地形。
2、根据《法国区域图》判读法国主要河流。
3、根据经纬度分析法国气候特点和自然带,并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4、根据自然条件分析法国农业特点。
5、根据《法国区域图》判读法国主要城市
6、根据城市分布说明法国工业特点。
课后记
根据经纬线和区域特征判定地理区域后,就应该对地理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区域空间定位是前提,区域综合分析是目的。
本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德国为例,师生交互,共同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以法国为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和分析。
1、通过区域地图的判读,训练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德国》的教学图中,主要的地理要素有等高线(200米、1000米)、河流、城市、东经10、北纬50、海洋等。
经过读图,学生首先判断是德国,然后再一一判读出德国其他的自然地理要素。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
“地形”和“河流”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形成因。
“气候特点”可以通过经纬度推理得出,自然带可以通过气候类型得出。
然后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出德国农业生产特点,根据城市的分布推出德国工业生产特点。
最后再讨论德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区域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综合
例如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形特点的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与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的分析,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分析等。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内部的综合
例如经纬度位置、地形、洋流、西风带对德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由于德国地处温带,所以以温带气候为主。
由于德国地形东西延伸(北部是波德平原、中部是中德山地、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有利于携带大量暖湿气流的西风长驱直入,从而使得距海较远的中欧国家—德国,也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再如地形控制着德国主要河流的流向,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由南向北注入北海,多瑙河由西向东注入黑海。
(3)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的综合
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活动。
例如德国由北向南,热量条件、光照条件逐渐转好,这一方面与地形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纬度位置有关;加之土壤条件的变化,使得德国农业生产体现为北部畜牧业、中部农耕区、南部河谷水果蔬菜种植区和山地林业畜牧业三个地域分区。
德国农业的这种分布,就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的啤酒业、法国的葡萄酒也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4)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
例如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就属于人文地理中传统工业地域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回忆和总结。
体现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
3、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法国》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学生就可以初步学会独立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最终都要落实到区域地图上来,但它们之间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
通过这节课,充分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