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2.10 KB
- 文档页数:5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命运的比较分析论文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现实主义繁盛,浪漫主义式微。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实用理性传统的支配充满剧烈社会斗争的现实制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影响过大,遮蔽乃至吞没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念。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近代西方文学界是两个声势显赫同时并行的文学观念,这两种文学观念被引入中国后,其命运却有如天壤之别。
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观成为一个位列榜首的文学观念,它虽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引起争议最多,它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当时蔡仪谈及创作方法时甚至说,在支配作家创作的诸种方法之中,现实主义以外“其它的创作方法”“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得到的探讨和分析比较多,形成的成果也比较扎实充裕。
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在当时却成发文学理论领域里的灰姑娘,不再被人们所提及,即使在谈到它时,也常常是把它作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陪衬物来用的。
两个几乎同时传入中国的两个外来观念,一衰一荣,地位悬殊,国人为何厚此而薄彼?文学观念的淘汰机制是怎样形成的?是社会、文化抑或民族心理在中间起作用?对二者演化荣衰的原因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于我们探索文学观念的演进规律,是有所裨益的。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坛的流变具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曾经具有多个不同的称呼。
它最初以“写实主义”的名称出现于中国文坛,20世纪40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界还有“写印主义”的称谓。
尽管随着中国时代状况的变化,现实主义被不同时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其基本精神被人们认为是反映和暴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则是毫无疑问的。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中国现代文论界基本上接受了高尔基的观点,即认为它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的一个文学概念,解放前的文学理论教材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大多采用高尔基的成说。
但是,在对“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上,人们的认识又表现出相当的不一致。
如何认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呢?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一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从特征层面认识社会主义。
(1)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首要前提和本质特征。
(2)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劳动将成为人们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3)未来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市场和竞争。
(4)按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5)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将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社会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的一些痕迹。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并存。
科学性使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坚信不移,局限性却被后来人演变成为理论误区:一是以为社会主义的实质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把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中去概括。
以为社会主义可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围绕生产关系不断搞所有制的升级,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以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三是以为贫穷是社会主义。
认为“穷则思变、富则变修”是铁的定律。
主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题1、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2、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3、比较法、英、俄三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相同点: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都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且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具有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不同点:(1)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进行了反复的较量。
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们,亲眼看到这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后来的冷酷现实,感受到了平民青年和没落青年的郁郁不得志。
所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集成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
怎么看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差异?我和我们能做什么?早在15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第一卷等早期著作中,马、恩以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以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在揭露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及其暂时性的基础上,就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作过多种描述。
[1]现实社会主义是指20 世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胜利了的社会主义。
从俄国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上正式出现,至今也已有了80多年的历史。
然而,如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并非如马恩所设想的那样,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因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所依托的生产力条件同马恩设想的那种社会在特征上有所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在这里,我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马恩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搞社会主义革命作为第一种设想, 即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和商品经济的交换关系经过充分发展之后, 再也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不得不走向崩溃消亡。
[2]顺着这一思路,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为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人类劳动的工具系统已从机械化阶段进入全面自动化阶段。
在生产关系方面,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公共占有。
在上层建筑方面,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
国家和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也消亡了,政党等政治组织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再需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来调节,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从生产关系上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落后的生产力却诞生了先进的生产关系。
这种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是由于生产力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1]实践证明, 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和发展都是该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2011-12-12 19:30:26)转载▼分类:资料标签:杂谈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
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1、描写对象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3、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浪漫主义文学着力描绘自然景物,主张社会回到“自然状态”,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与发展☺理论渊源:哲学(人性论);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创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冷战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与传统主义(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类似)与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强调真理相对性);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学科方法: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诠释法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时代观: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为基础,采用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时代发展的曲折性的观点;☺世界体系理论: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的基础上,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带来政治结构的变化,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马恩);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式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建立,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殖民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提出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认为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民族自觉性原则,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史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具有双重影响,马恩从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战争与和平理论: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正义与非正义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产生战争的土壤第三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早期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促进和平,在政治上相信共和制国家可以实现和平,不强调对国际事务进行外部干预。
引论(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般概念一、何谓马克思主义文论定义:实践唯物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外延:马恩、列宁;东方;西马1、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语境的关系费尔巴哈、黑格尔现实主义文学和西方叙事文学(典型、阶级性、反映论和‚诗言志‛)2、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和人性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现实关系的总和‛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心灵的辩证法(理念异化、否定之否定)马克思:对象化\异化(物质实践\劳动) 3、实践唯物艺术观表现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艺术)‚人们必须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需要,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的艺术的等活动‛艺术的劳动起源说(鲁迅)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属性(一)社会历史批评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化《镜与灯》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注释:西方文学批评观:模仿(亚里斯多德)—反映(自然主义)(马克思、左拉)—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唯美主义(波德莱尔)—形式主义(文学性)—文化研究(内外结合)(二)反映论(哲学认识论)例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文学的倾向性例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为政治服务注释:建国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文学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阶级斗争(《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政治服务(文革十年之政治风向标)(反右派如胡风)—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四)整体论研究视角1、文学和社会(非孤立主义)文学和经济(不平衡)2、宏观研究方法论例如柏拉图优点:批评视野开阔局限:文学的外部研究三、关于马克主义文论体系的问题(一)马列文论系统说(前苏联、中国)例如:文学本质论(反映、审美反映、意识形态)文学发展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学构成论(内容和形式)(二)非系统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四、如何辩证看待马克主义文论(一)成就及影响1、西方模仿论继承发展亚里斯多德—贺拉斯—康德、黑格尔—左拉(实证主义)—丹纳2、典型观完善‚诗比历史更真实‛—合式(古典主义)—个性显共性—‚这一个‛(黑格尔)—典型(马列)—‚熟悉的陌生人‛3、文学社会学发展外部研究4、前苏联和中国文论话语(概念、命题、思维方式、逻辑构架)反映、阶级性、人民性、审美意识形态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拓展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例如文论的批判性文化研究(二)有限性1、社会历史时代产物:西方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2、现代主义文学之反动例如卢卡奇3、社会历史外部研究视角文学研究视角多元化例如俄国形式主义、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4、认识论、重内容轻形式反映论、语言即工具5、文学研究他律性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科学主义美学)中国: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五、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文化研究关系(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社会、经济和文学关系宏大叙事研究例如典型环境、文学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二)文化研究:地方叙事例如后现代、形式主义、权力政治学(福柯)(二)马恩文艺思想(现实)发展的阶段萌芽—完整(半世纪);每一时期思想和整个学说相关,和特定时代之社会思潮、文艺思潮相关;一贯性和阶段性统一一、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中—40年代初)(一)过程特点:1、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由唯心-唯物;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注释:共产主义起源:斯巴达、柏拉图2、文艺思想浪漫主义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浪漫主义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注释:如理想主义(伯恩大学期间)《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德语作文)我们‚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将永恒的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如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爱之书》(上下)、小说如韦斯特华伦伯爵(未来岳父)交流中产阶级议员、正直坦率、极有教养、英德拉丁希腊文、喜爱马克思、谈论思想及浪漫主义诗歌。
密级公开学号200920101088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一个艺术真实性的视域论文作者指导教师所属学院专业本科专科年级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王晓辉赵秋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本科2009级2011年4月20日2008年5月28日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论文题目: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摘要:艺术真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
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恩所要求艺术真实性包括应该反映客观的生活内容,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按照人物固有的个性来描写人物;艺术倾向应当渗透在真实的艺术描写之中,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自然地显示出来;艺术需要假定真实,但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规律。
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性;内蕴真实;倾向的真实;假定真实Title:Marx and Engels realism literary ideas-- an ar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orizonAbstract:Marx and Engels authenticity is realistic literary thought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link of this exploration, horses, grace authenticity including required reflects objective life content should be the original visage, reflecting lif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inherent to characters personality; In a real artistic leanings of shall be penetration artistic description in, through the story and vivid scene naturally displayed; Art need, but must comply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things develop objective law and internal rules.Keywords: Realism; Authenticity; Intrinsic real; The tendency of the truth; Assume rea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内蕴真实 (4)(一)内蕴真实的含义 (4)(二)内蕴真实与生活本质 (5)(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6)二、倾向真实 (8)三、假定真实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包含着主客观多种因素的概念.马恩所要求的真实性,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和逻辑,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典型化了的、更全面、更深刻的真实,是有倾向的真实,同时也包括假定真实。
现实主义的分类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流派,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描绘社会现实为目标,追求真实、客观和精确的表达方式。
具体而言,现实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社会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变革。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启示性。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以揭示社会不公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为主题,通过对罪犯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现实主义的深度。
二、自然现实主义自然现实主义是以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为特点的现实主义流派。
自然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例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通过对阿拉斯加荒野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的力量和勇气。
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是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写为特点的现实主义流派。
它通过对人物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人类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对主人公梅尔桑的内心思绪的描写,展现了现代人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体现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
四、城市现实主义城市现实主义是以对城市生活的真实描写为特点的现实主义流派。
它通常关注城市的繁华、喧嚣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现代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通过对伦敦贫民窟的描写,展现了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公的现实,体现了城市现实主义的特点。
五、农村现实主义农村现实主义是以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为特点的现实主义流派。
它主要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农村社会问题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困境和社会阶级的不公,体现了农村现实主义的特点。
浅谈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一:现实主义的起源:“现实主义”一词的出现,其概念的提出,以及它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再到初已进入的二十一世纪,它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地接纳和运用,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政治家、文艺理论家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现实主义”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形态,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伸缩变化着。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
但是据波兰现代美学家符·塔达基维奇考证:现实主义的概念最先出现在1821年一篇题为《十九世纪的墨丘利》的佚名文章中,文章里说道:“忠实的模仿显示提供的原型”的原则“可称作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的演化发展历程:自从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的概念在法国流行,历经20世纪,再到现在的21世纪,它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地接纳、运用,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政治家、文艺理论家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现实主义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伸缩变化着。
(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欧美文学发展的主流:自其出现和兴起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激情昂扬的浪漫主义时代已经过去,资本主义的胜利已成定局,而且这一时期西欧的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发展形态——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
其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同时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高尔基是正式提出并给批判现实主义下定义的人,但是早在20年代,司汤达在他代发表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就阐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其长篇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真正开端,其间,英国的狄更斯,德国的海涅,东欧的裴多菲等人都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之比较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在根本上就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这篇文章将会从它们的定义、核心概念、适用范围、反应现实等方面来进行详细比较。
一、定义马恩现实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通过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认为现实是唯一的,而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而发展变化的。
无边现实主义是无限思想的延伸,它认为现实并非唯一的,而是无边无际的。
它强调超越现实并没有限制,而且可以获得无限的可能性和可能性的世界。
二、核心概念马恩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意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
这些概念是基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现象而产生的。
无边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无限可能性、先验条件、自由主义、权限、自我决定、真实性等。
这些概念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和对主流哲学的挑战产生的。
三、适用范围马恩现实主义适用于社会现实和经济政治结构等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其主要应用场景是革命与实践等领域。
马恩主义最重要的是利用经济和政治学原理,强调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应该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并且在阶级斗争中使人民得到更多的权利和福利。
无边现实主义则适用于对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它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
无边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超越现实,通过对先验条件和自由主义的强调,通常呈现出反传统、超现实、非现实等特征。
四、反应现实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的产生都是为了应对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
马恩主义通过对阶级、剥削、生产力等问题的深入剖析,表现了对当下如何改变社会、重建社会结构的思考。
马恩主义认为通过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符合人的本性,使人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
这种思想对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就加洛蒂无边现实主义与马、恩现实主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无边现实主义理论得失,准确认识马、恩现实主义基本原则。
关键词:无边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马、恩现实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抽象思辩哲学和自然主义,同时总结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法国文艺理论家罗杰·加洛蒂的无边现实主义是对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再探讨。
60年代初,围绕卡夫卡作品问题讨论,发展到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大争论。
主要争论的问题是:现实主义的界限以及它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问题;还有一个极敏感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异化现象。
加洛蒂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异化,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相通的,“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1;在《论现实主义及其边界》一文里,他强调指出“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原理是:世界在我之前就存在,在没有我之后也将存在;这个世界和我对它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是处于经常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这种变革都负有责任。
因而,加洛蒂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问题在于能不能扩大现实主义的边界来囊括现实主义,能不能因在作品里那怕反映了一点儿现实性就把它看作现实主义呢?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就马、恩现实主义和无边现实主义进行比较分析。
这里就马、恩异化观和加洛蒂异化观,马、恩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论和加洛蒂现实本身无边论,马、恩典型理论和加洛蒂神话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一)马、恩异化理论和加洛蒂异化理论都涉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
黑格尔把异化概念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表现。
他把历史上各种人奴役人的形式看作是异化了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越来越失去它的直接性就是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一切异化现象都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外化、对象化,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异化具有普遍性。
由此看来,黑格尔异化观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费尔巴哈不是从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出发,而是直接用异化概念分析宗教。
他认为,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本质创造出来的,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却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主宰了人的一切,这就是异化、外化、疏远化。
因而,他主张以人的权威代替神的权威,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宗教观。
但是,费尔巴哈不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等同于生物。
由此看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基础上。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都有自己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一切私有制本身;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工人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3。
工人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
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异化劳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性异化,包括工人自我异化。
人和动物之间没有类的差别,人退化到动物,人的东西等同于动物的东西,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人丧失了人性就是人的自我异化。
人与他人(资产者)相异化,也就是说,伴随着人的自我异化,同时存在人与他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性复归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人类获得真正解放,人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人才能向着自身、向着社会的人复归。
加洛蒂异化理论也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影响。
加洛蒂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现实中存在着某种异己化的社会力量,如他所说:“今天异化的产生不是由于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而是由于在显得陌生而敌对的社会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感觉。
”4异化的中心主题就是有与存在的对立。
从文学创作角度,加洛蒂论述了歌德、毕加索、圣佩·琼斯、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完全是异化的形式化。
从加洛蒂分析中,我们认识到他的异化观的深刻性。
但是,他分析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悲剧,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与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
表现在于致命的劳动分工、阶级对抗、大多数人受剥削和压迫等等社会矛盾。
加洛蒂的分析论述有明显夸大之处。
我们知道,这些矛盾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而不是与之相对立。
马、恩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加洛蒂的异化观都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但是两者基本观点明显存在不同。
马、恩认为,废除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才能恢复被异化的人性;加洛蒂认为,异化是某种异己化的社会力量,异化永远存在着,人性也永远被异化。
他找不到人性复归途径,因而,他仅能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唱一曲悲伤挽歌。
(二)马、恩反映现实生活论和加洛蒂现实本身无边论,实际上表现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在马、恩看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马、恩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艺术是它的必然升华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论述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5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既不能“席勒式”的说教,又不能“拉斐尔式”夸大化,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真实关系。
列宁发展了唯物论反映论,突出唯物论反映论的能动性方面,强调作家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之中,用真实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描绘出无与伦比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反映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毛泽东更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因此,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加洛蒂的艺术观不尽同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在加洛蒂看来,艺术和现实关系不是简单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是反映和创造的双重关系。
他说:“艺术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方式不可分割地既是反映又是创造。
”6反映是基础,艺术创造要内在的、辩证地超越反映,从而达到真正的艺术。
毕加索胸怀世界,而他的作品则使我们从感受走向构想的世界;卡夫卡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统一的。
他生活过的世界和他创造的世界是统一的。
加洛蒂反对“黑格尔的传统”的反映论。
所谓“黑格尔的传统”就是指把艺术看作借助于形象认识,反映客观的、特定的、十分完整的现实,这一现实可以借助于抽象观念表现出来,而艺术作品仿佛是这些概念的具体插图。
加洛蒂所谓的反映,不是模仿现实的形象而是模仿它的能动性;不是提供事物、事件、人物仿制品或复制品,而是参加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行动,发现它的内在节奏。
因而,艺术真正的自由不是消极地反映或图解一种已经完全确定的现实,而是创造一种新现实。
理解加洛蒂艺术观的关键在于理解他的现实观。
加洛蒂认为,现实不是自然主义者所想象的没有人的事物,也不是浪漫主义者梦想的没有事物的自我,更不是超现实主义者所看重无意识而追求的超现实,而是事物和人在劳动中统一的现实。
在加洛蒂看来,劳动是一种现实力量,在劳动中,人类改变着世界,创造新世界。
而艺术产生于劳动。
现实是人的现实,劳动是人的活动。
加洛蒂说:“当现实包括人在内时,就不再仅仅是它存在的意义,而且也是它缺少的一切,它有待于变成的一切,而人类的梦想和民族的神话则是它的酵素。
”7正如他在无边现实主义三条原理中所阐明的,现实世界处于经常变革过程中,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变革现实世界,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
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要担负历史责任,这是人的历史主动性的体现。
这与加洛蒂强调意识是自觉存在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他说:“唯物主义,即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的主要论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从来不可能是别的,只是自然存在——绝不意味一种意识和生活关系机械决定论。
”8加洛蒂所谓反映是反映人的现实,反对反映没有人存在的完全确定的现实,同时,人类“按照名为辩证法规律不断超越自己和创造自己”,创造一种新现实。
正因为如此,加洛蒂才提出无边的现实主义。
他说:“因为现实本身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恰恰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9在《时代的见证》里,他又说:“实际上,问题不只是在于知道现实主义,而是在于知道现实本身——人的现实——是否应该有边的问题。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但是,在加洛蒂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的创造行为。
”“这也是它的终点:使每个人成为一个人,即成为一个创造者,一位诗人。
”12他认为人是唯一能通过劳动来自己创造自身历史的动物。
加洛蒂的人是创造者的观点完全夸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
加洛蒂强调人在现实中心位置上存在。
他说:“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13,把人作为艺术现实的主要因素,排除了一切封闭的现实主义观念。
但是,他宣称:“从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库尔贝和列宾、托尔斯泰和马丁·杜·加尔、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里,可以得出一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标准。
但是如果卡夫卡、圣琼·佩斯或者毕加索的作品不符合这些标准,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把他们排斥于现实主义亦即艺术之外吗?还是相反,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把这一切新的贡献同过去的遗产融为一体?我们毫不犹疑地走了第二条路。
”14加洛蒂只用艺术标准来确定现实主义,而忘记了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现实主义,因而扩大现实主义的边界,容纳‘现代派’,这难道不是忘掉历史标准,用一只眼睛看问题吗?(三)典型理论是马、恩现实主义一个重要部分。
马、恩要求作家如实地叙述,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现实生活,按照艺术规律创造典型形象。
一方面要真实深刻地展现一定时代历史内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描绘出人与环境之间真实关系,从而达到一种艺术真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
典型理论使马、恩现实主义最终与自然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恩强调典型必须对人物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决不能让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反对纯粹的自作聪明的“恶劣的个性”。
同时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一定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
”15要求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