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经典永恒,历久弥新——《诗经·采薇》教学设计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使人温柔敦厚,气质娴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中最美丽的流域。
从诗经中走出来的女子婉如清扬、灿若桃花,从诗经中走出来的男子沧桑历尽、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来的故事飘渺悠长、动人心扉。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经典诗歌——采薇。
二、从容自读读准字音,读清四字句的二二式节奏。
三、文本欣赏(一)齐读前三章。
1.诗歌前三章体现了诗经形式上的哪个特点?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
“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
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男生读)2.这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那么从这些改换的字句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信息?作—柔—刚生长暮—阳时间推移怨嗟—忧心如焚—忧心孔疚乡情日重,痛苦日深3.运用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强化思乡情,突出主题;诗人反复吟咏,一唱三叹,不仅使行文富于变化不板滞,又可使诗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感,令人印象深刻。
下面,请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前三章。
师:如果说刚刚还有战争间隙的片刻喘息,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战斗了,四五章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二)朗读四五章。
1.你能对照注释按照原文将这两章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听吗?沙场作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兴、赋(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2.如果说前三章我们读出了戍卒的痛苦,那么这两章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战事紧张,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自豪3.自主质疑问难。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教案:《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
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个人在野外采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采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欣赏《采薇》的艺术形式和诗歌之美。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采薇》中的重要语句、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并进行合作讨论。
2.朗诵朗读法:学生围绕诗歌的节奏、韵律进行朗诵和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美的感受。
引入《采薇》这首古代诗歌。
2.学习: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分析《采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节、描写手法和意境。
3.欣赏:学生围绕《采薇》的艺术形式进行朗诵和朗读,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5.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采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6.课后延伸:要求学生在家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朗诵表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对《采薇》这首诗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知识)
2、熟读成诵,用整齐的白话诗的形式翻译全诗,了解本诗的内容。
(技能)
3、鉴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能体会这位士兵的痛苦。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4、掌握《诗经》最常用的手法——重章叠唱,并能于写作中运用之。
(技能)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刚进校,尚未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转化,在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很欠缺,对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学习、理解、体会和领悟的能力都还不足。
象《诗经》这类诗,对他们而言有一种距离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不能深入学习体会这首诗。
所以,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学习本课从翻译成白话诗入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话语转换,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又让他们能全面整体把握诗的基本内容。
重点是重章叠唱手法的认知和理解,要求学生将之运用于白话诗的创作,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和认知,我以为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对于名句的鉴赏主要是着眼于鉴赏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及规范表达的习惯训练。
总之,针对高一的学生,本课强调的是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务求学生能有所得。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鉴赏名句把握诗的内容情感及手法。
2、难点: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写作现代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营造情景氛围
师朗诵:寒冬,阴雨霏霏,雪花飘飘。
一位解甲退役的士兵,在返乡途中踽踽(jǔjǔ)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
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三千年前那位长久征战,终于踏上归乡路的士兵的心声吧!
(学生聆听老师讲述,进入情景之中)
活动2【活动】熟读成诵
(1)师讲述:四言诗的节奏——二二式
例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2)学生试读本文,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诵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本诗。
(4)全班齐读本诗,注意节奏、语气、情感。
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
(1)师要求:课前完成学案相关内容,依照示例,将本诗翻译成整齐的白话诗。
(2)学生展示翻译(2——3人),师作点评。
然后师展示翻译,学生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本诗内容。
(3)师:《采薇》是出征的士卒在回乡途中所吟唱的歌谣。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层次内容。
(学生根据学案答案再完善)
生报告概括的结果。
(生互评、老师点评)
师展示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3)思归之怨
第二部分(4——5)征战场景
第三部分(6) 归途心境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思考探究话题:本诗前三章在结构章法上有何特点?你能否从学
过的诗中举出相似的例子?这种形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长主持,由1人作好记录,并推选出发言人。
方法点拨:表达效果一般从内容情感和形式手法两方面去分析。
学生讨论3——5分钟。
学生报告结果,2——4组,师点评并适时启发点拨。
师展示自己的解答:
结构章法的特点——各章结构相同,句数相同,句式相同。
各章相应位置的字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
这种手法称为“重章叠唱”,是诗经所开创的一种手法,常为后代民歌所采用。
表达效果:从内容上来看——以采薇起兴,描写薇菜从发芽、柔嫩到变老的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生活的漫长。
关键词语的变化,层层递进, 表现了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越来越重,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越来越深。
突出了主题。
从形式上来看——句式整齐、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律美。
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韵味深长。
活动5【活动】名句赏析
师:本诗最后一章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你认为此诗句好在哪里?请赏析本诗句。
要求:独立思考,书面完成。
师启发点拨:如何赏析诗句呢?首先是还原画面、概括主要内容(意)。
然后要分析手法、点评效果(技)。
最后是体味情感及作者态度(情)。
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必须要观照全诗整体体会,同时,要运用移情想象的方法去揣摩,尤其是应结合诗的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去分析体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赏析答案。
学生自由展示答案,师生进行点评。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学生朗读体会,可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这四句诗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出征时柳枝飘拂的明媚春光,一是回归时大雪纷飞的凛冽寒冬。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
纷飞来反衬。
这四句诗“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故倍增哀乐之情。
诗人还寓情于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苦乐交织,显得含蓄隽永。
通过昔今的情境变化,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虚耗悲哀,归家的快乐以及对家人生死难料的担忧,还有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士兵的同情。
活动6【练习】实践运用
师:自《诗经》开创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之后,它就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的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诗人吧。
请大家阅读《学案》中的“拓展阅读”部分,模仿这些诗歌自己创作一首白话诗。
要求: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主题不限,至少写两节,可以不押韵。
学生写作(时间5——8分钟),师巡视,发现好的作品指名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点评。
活动7【作业】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诗经》中的其它名诗,摘抄一些好的诗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写一点随笔感悟。